作者简介 尚秀云,北京市女法官协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副庭长、资深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她是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从1987年至今,她公正、高效地审结了近千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经她审判的缓刑少年中,有26人考上了包括清华、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大专院校,有3人考取了研究生,有7人因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被减刑。许多被她那母亲般的情怀所感化、教育过的失足少年,都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法官妈妈”。 她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模范”等荣誉称号,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英模天平奖章”、少年审判工作“终身成就奖”并荣立一等功。她是电影《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 后记 眼前厚厚的书稿——《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把我 的思绪拉回到当年审判工作的情景中:我的案头常常放着 一本本厚厚的卷宗,每个案卷都记载着失足少年种种危害 社会的行为。我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30年,审理过1200 多个少年被告人的案件,也曾对100多名在押失足少年进行 过系统的调查,还与失足少年的父母们进行过深入的交谈 。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案例,一次次气氛沉重而又催人泪下 的庭审,一个个失足少年渴望新生的眼神,都深深地震撼 着我。在审判实践中,我发现未成年人之所以会犯罪,与 家庭环境不良和教育失当有着密切关系。和睦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优良品行可以使孩子积极向上 、健康成长。反之,则可能适得其反。 长期的审判实践,使我在为这些失足少年深感痛心的 同时,也萌生了写一本书来记录这些案例的强烈愿望,通 过这些失足少年及其父母付出的血和泪的沉重代价,给家 长、老师和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以启发、借鉴。恰逢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向我约稿,并得到北京 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领导和同事们的赞同与帮助。本着这个 愿望,我整理案例,收集材料,捕捉新动向、新信息,学 习和研究犯罪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 知识。同时,我也以母亲的身份反思自己教养子女的经验 、教训,体会为人父母的困惑,力图客观准确地剖析每一 个不该发生的故事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给父母们提 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反映情况,力图揭示他们的内心感悟,给家长们提供实际 的启发和可供参考的依据。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别让 小淘气变成大麻烦》这部书稿终于完成。 本书得以顺利问世,与各级领导、朋友们的大力支持 和帮助密不可分。感谢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胡云腾在繁忙 的工作之余亲自为本书作序;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 书中心(长江新世纪)金丽红总编辑、黎波总经理、罗小洁 助理总编辑、王赛男编辑等人的指导和建议,正是他们的 专业编辑、周密策划促成了本书的问世。 本书的写作基础是我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 庭30年的工作实践。其中,凝结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各级领导、少年法庭的法官们以及 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的智慧和奉献。在本书付梓之际,一并 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拜读了许 多专家学者的文章,受到很多启发,也吸收、引用了一些 观点和资料。。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和最高人民法院原政治 部宣教部副部长滑玉珍为本书提出的指导和建议。其中有 的文章是根据媒体的报道编辑、整理成文的,在此说明, 并向报道事件的记者们致谢。 我想将这本书奉献给天下的父母、老师和关心孩子成 长的人们。期待能够警示那些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 不当的父母,唤醒那些将要或者可能误入歧途的少年,告 诫那些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孩子的品行教育的师 长,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是我的 初衷,也是法官的责任、义务。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每一 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爱和欢 乐而不懈努力! 尚秀云 2019年3月写于海淀法院
目录 第一章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一、父母相爱,孩子心里才会充满爱 二、家庭和睦,孩子人格才健全 三、善待孩子,孩子才会善待他人 四、多一些关心,孩子才不会迷失 第二章 爱是一门学问 一、爱要有尺度: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二、爱要讲原则:大是大非不容混淆 三、爱不是纵容:社会不会为你的溺爱买单 四、爱不能缺位:父母的爱不可替代 五、省心的孩子也需要关爱 第三章 成长不可忽视的细节 一、有了责任感,未来之路才长远 二、内心强大,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三、学会合作,才能双赢 四、有所畏惧,才不会做傻事 五、经得住诱惑,才能拥有大格局 六、敬畏生命,才能平安长大 第四章 法律意识是最好的武装 一、虚拟世界不是法外之地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不可忽视的“第一次” 四、十件好事无法抵消一件坏事 五、不被假象迷惑 第五章 性教育要跟上性觉醒 一、提早的青春期,滞后的性教育 二、性道德教育,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三、不做引狼入室的“小红帽” 四、要善良,但决不做无知羔羊 第六章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一、要有一颗善待他人的心 二、告诉孩子,财不可外露 三、生活不是真空,善良会被利用 四、聪明的父母,让孩子学会自救 五、孩子和谁交往,父母了如指掌 第七章 有些事情不能做 一、好孩子,夜晚要回家 二、旷课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三、酗酒何止伤身体 四、别把吸烟当成酷 五、别把刀具当玩具 六、别拿青春“赌”明天 跋
精彩页 一、父母相爱,孩子心里才会充满爱 寻找爱的孩子 周岚(女,16岁)是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6岁时,她的父母因感情不和离了婚,她与母亲一起生活。后来,周岚的父母相继再婚。她的母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男孩,从此,周岚在家里就经常遭受继父的冷眼。她只好又去找亲生父亲,但是在父亲家里,继母对她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自从父母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后,周岚便失去了父母双方的照顾,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周岚原本是一个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不错的好孩子,由于家庭的变故,渐渐地,她开始自卑、沮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了不信任感。由于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有人关爱自己,没有人在乎自己,周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在学校里,她总心不在焉,听课时总走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常常不能完成;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有时还在课堂上捣乱。老师让她请家长来,她说自己是孤儿。周岚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她觉得家庭很不幸,自己不如他人,但在内心里又经常羡慕家境优越的同学,不仅想和同学一样拥有名牌手机,也想像大家一样举办生日派对,但是她哪里有这个条件呢? 有一次,学校要周岚交120元书费,她不知道找谁去要,也不知道谁能给她这笔钱。中午放学回家时,她看见邻居家的屋门没锁,屋里也没有人,便溜了进去,把人家放在冰柜上的手包偷走,回家后发现里面装着6500多元钱,便据为己有。 周岚从偷来的钱里拿出120元交了书费。被查获后,周岚因涉嫌犯盗窃罪被起诉至法院。周岚的母亲知道后,流着眼泪说:“是我们当父母的害了女儿,如果孩子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也许她就不会去偷东西了。” 听了这个故事,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需要钱交书费的时候,周岚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找父母要,而是去偷呢?我们不要忘了,周岚只是个16岁的孩子,她没有办法去干涉父母的婚姻,也没有能力去指责父母的失职。在父母家里遭受的冷遇让她觉得自己没有亲人可以依靠,当学校让交书费的时候,自尊心使她无法向父母张口。周岚的父母再婚后没有处理好周岚和继父、继母之问的关系,忽视了对周岚的监护和教育,使周岚感到内心孤独、无依无靠。所以,在学校让交书费的时候,周岚宁愿去偷,也不愿意遭受继父、继母的白眼。可以说,周岚的误入歧途和她父母没有认真履行教育监护职责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养而不教的父母,他们不履行监护职责,就像故事里周岚的父母一样,再婚后把生活重心完全转移,而忽视了原来的孩子。 父爱和母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阳光和雨露。父母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教育既是亲情的本能,也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所以,离婚并不能成为父母逃避养育责任的借口。 父母离异,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还审理过这样一个案件: 一个14岁的男孩名叫张凡,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异了,他被判给父亲抚养。 离异后不久,他的父亲便与一个携女再嫁的女人结了婚。婚后又生了自己的孩子。由于其父再婚时向其继母宣称自己未婚,并隐瞒了有孩子的事实,所以继母和与其共同生活的继母的母亲都不认可张凡。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张凡也要忍受他们的冷言恶语,甚至不被允许和他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进入青春期的张凡性格也愈发逆反。后来,其父怕妻子不高兴,也担心张凡影响他现在的生活,就干脆给他租房让他在外单独居住,并每周给他二百元的伙食费。 P3-5 导语 小时候越淘气,长大越有出息? 为什么有的孩子“淘”出了成就,有的孩子却“淘”出了麻烦? “法官妈妈”告诉你,淘气的底线在哪里。 网瘾、不良交友、早恋、厌学、校园欺凌…… 科学解决令父母头疼的问题,亲情+规则,造就好孩子。 胡云腾、李玫瑾、滑玉珍、敬一丹、卢勤联袂推荐! 序言 重视“法官妈妈”的忠告 全国法院系统最资深的少年案件审判法官尚秀云同志 撰写的《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一书将要出版了,我听 说后非常高兴并向她表达了我的期待。在付梓之前,她把 书稿发给我,很谦虚地要我提出意见,这也使我得以有机 会先睹为快。我看完这本书稿以后的印象是,作者采取以 案说法、以人说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家长及其他 成年人应该如何对待进入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如何预防和 阻止淘气的未成年人变成麻烦的未成年人,如何教育和挽 救出了麻烦的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自身如何学法守法 和自我教育等十分重要的问题。书稿虽然部头不大、内容 不多,总共只有七章、十多万字,但提出了很多既显大气 又接地气的独特见解。而且书中的案例生动,语言亲切, 说理朴实,特点鲜明,富有启发。我认为该书值得广大家 长、青年学生、司法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一读。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真”。书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 尚秀云法官30年来亲自审理的真实案件,列举的人物都是 她当年打过交道甚至后来还继续关注的未成年人。虽然他 们早已成为成年人,而且已经焕然一新甚至成了成功人士 ,但正因为这样,才更显出尚秀云同志当年所做工作的巨 大价值。书中讲述的观点、理念和心得体会,都来自尚秀 云同志的工作实践,百分之百的真情实感,没有任何的矫揉 造作。书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是她长期反复思考后的 真知灼见。她在书中提出的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学校要正 确、认真地对待孩子,正确、认真地教育孩子,正确、认 真地处理好出了问题的未成年人,正确、认真地做好未成 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以及正确、认真地关注未成年人健康 成长等观点和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值得 我们高度重视。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爱”。尚秀云同志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开始从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至今已经30多 年,依然初心不改、爱心不变,是全国法院少年审判领域 爱岗敬业的模范典型。在我看来,尚秀云同志对工作的热 爱,归根结底来自她对孩子的关心疼爱。尤其难能可贵的 是,她对相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爱心,超越了血缘亲情, 超越了好坏美丑,体现出平等的爱、无疆界的爱和发自内 心的爱。正因为她对孩子的无私爱心,促使她开拓性地延 伸审判职能,尽最大努力在法庭内外、审判前后做未成年 人及其家长、学校等方面的工作。她的工作卓有成效,很 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因为她的努力而改变了命运,她也 因此赢得了未成年人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被大家赞誉为 “法官妈妈”。如今的她虽然已经升到祖母的级别,但人 们仍然亲切地称她“法官妈妈”。爱孩子是她工作的动力 ,也是她思想的源泉。我们看她讲述的一个个未成年人昨 天的悲剧故事,以及经过各方努力由坏事变成好事、由坏 孩子变成好青年的欢喜故事,无不洋溢着她发自内心的喜 悦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爱情怀。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善”。有人说善良的心是最好 的法律,有人说司法是惩恶扬善的职业,还有人说法官最 好的品质是善良。我想,至少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工作 中,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尚秀云同志就是用她生动的审判 工作实践,反复印证了司法审判就是要弘扬善念、实践善 行的价值观。她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的不是“小淘气”的 未成年人,而是已经变成“大麻烦”的未成年人,很多问 题少年的陋习、劣迹甚至连他们的家长都感到厌恶乃至不 能容忍。然而,尚秀云法官却能不嫌弃,耐心细致地与这 些“大麻烦”们打交道,既有善心又有善行,始终秉持着 将“大麻烦”们变成好公民的善良愿望和不懈追求。如果 说,帮助他人一次即是行善,那么,帮助一名误入歧途的 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变恶人为善人,就是行大善,而帮助 一个深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拖累困扰的家庭走出阴影,重 新获得欢声笑语和美好明天,那更是行至善。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多次 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该论断既充分肯定了公正的司法案 例对于引领社会公正、弘扬法治精神和建设法治社会的重 要作用,又明确提出了司法人员要公正办理案件并重视发 挥案例价值作用的工作要求。就法官而言,贯彻落实好这 一要求,就是既要做好依法公正裁判的“司法民工”,也 要当好深挖案例价值的“司法矿工”,让司法案例充分发 挥推动法治建设的巨大能量,成为全民共享的优质法治资 源。值得钦佩的是,尚秀云法官在这方面也给我们做出了 榜样,她几十年来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甘做一名“司法民工 ”和乐做一名“司法矿工”的职业追求,审理了大量堪比 文件的典型司法案例,本书所引用的司法案例就是其中的 典型代表。仅此一项,我就有足够的理由向广大读者推荐 “法官妈妈”尚秀云同志的这一力作!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法学教授?胡云腾 2019年1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民间有种说法:孩子小时候越淘气,长大以后越有出息。可是很多家长却不知道,淘气也要有个“度”,“度”把握不好,性质就变了。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她在几十年审理少年犯罪的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往往是一些被家长忽略的小事,却在无意间触犯了法律,引发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为孩子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