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全书分3部,共45章。情节概括如下: 法国革命前夕,马奈特医生因向朝廷告发贵族埃弗瑞蒙德侯爵蹂躏农家妇女、残害其家人的罪行,遭到侯爵的迫害,被囚禁于巴士底狱18年。出狱后,他与长大成人的女儿露茜在伦敦定居。侯爵的儿子达奈与露茜邂逅相爱,马奈特决定埋葬过去,同意他们的婚事。在法国,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马奈特的旧日仆人德发日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而德发日太太正是当年侯爵恶行的受害家庭的遗孤,她为复仇不择手段。巴黎人民终于攻占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达奈为营救管家冒险回国,两度被捕,并由于马奈特当年控告埃弗瑞蒙德家族的狱中血书被判死刑。此时,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尔顿买通狱卒,顶替达奈,从容步上断头台。而德发日太太意欲对马奈特父女赶尽杀绝,终因枪支走火而毙命。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遭遇,其作品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狄更斯是高产作家,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其主要作品有《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等,为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作者序 第一卷 起死回生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铺 第六章 鞋匠 第二卷 金色丝线 第一章 五年之后 第二章 观者如堵 第三章 眼福未饱 第四章 庆贺逃生 第五章 为狮猎食 第六章 宾客数百 第七章 大人进城 第八章 大人回乡 第九章 女妖之头 第十章 两相许诺 第十一章 另一光景 第十二章 善体恤者 第十三章 不体恤者 第十四章 正经商人 第十五章 编织毛线 第十六章 一直编织 第十七章 难忘之夜 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 第十九章 一则高见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第二十一章 足音回响 第二十二章 波澜壮阔 第二十三章 星火燎原 第二十四章 吸赴魔礁 第三卷 风踪雨迹 第一章 秘密监禁 第二章 磨刀霍霍 第三章 阴影逼来 第四章 风暴暂息 第五章 锯木嚓嚓 第六章 凯旋而归 第七章 有人敲门 第八章 斗牌好手 第九章 赌局已定 第十章 虚影实显 第十一章 暮色朦胧 第十二章 黑夜深沉 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 第十四章 编织完结 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 译后记
序言 我同我的孩子们和朋友们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 戏剧《海深处》的时候,第一次构思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想 法。那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亲自把这种想 法体现出来,于是我驰骋想象,刻意精心而且兴趣盎然地 追踪一个敏锐细致的旁观者非表现出来不可的那种心情感 受。 我对这个想法越来越熟悉,同时它也就随之逐渐形成 了目前这种形式。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心神意志完全 为它所控制而贯注其中;迄今,我已经证实无误,这些卷 页中的所作所为和所遭所受,宛如确实全部都是我自己亲 身的所作所为和所遭所受的一样。 无论何时在书中提及(即令是仅仅略为涉及)法国人 在革命以前或革命期间的情况,都是在对最可信赖的目击 者确信无疑的情况下如实引述的。我的希望之一始终都是 想多少增添一点点大家欢迎而且生动的方式,用来了解那 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固然,要想给卡莱尔先生的那本令人 惊叹之作所包含的哲理,增添任何一点点东西,则是谁也 不能奢望的。 伦敦,塔维斯托克寓所 一八五九年十一月
导语 《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后记 狄更斯、雨果、卡莱尔、司各特 十八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那场资产阶级革命规模空前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这场革命距今已近两个世纪, 而我们回顾一下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法国本国还是其他各 国,在严肃文学领域内,类似《双城记》这类涉及这一伟 大历史事件的小说,似乎并不多见。仅以法国而论,它本 是一个盛产小说的国家,在近一两百年小说发展的繁荣时 期,真可谓大家辈出,竟领风骚,早在这场大革命过去不 久,就出现了一位以写历史小说而声驰全球的大仲马。他 虽也写过一系列以大革命为背景的作品,但那毕竟属于通 俗演义,不过是从大时代中采撷繁衍的枝枝叶叶。在法国 历史小说中,最易使人与《双城记》发生联想的,或许应 该说是雨果的《九三年》。不过《九三年》只选取了新生 革命政权扑灭旺代地区反革命武装叛乱这段历史背景;《 双城记》故事的时间跨度则长,上可追溯到革命发生前的 二十余年,主要部分是革命发生的当时以及随后一两年那 些如火如荼的日子。 狄更斯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小说家,他的作 品,不仅是长篇,包括中、短篇,绝大多数都是以他所生 活的当时当地为背景。他的长篇小说,仅有一部《巴纳比 ·鲁吉》时间设在一七七九至一七八。年英国清教徒反对 罗马天主教统治的高登暴动时期;仅有一部《马丁·瞿述 伟》的部分地点设在美国;唯有这部《双城记》,是他既 写十八世纪的历史,又写异邦的书。 《双城记》发表于一八五九年,是年作家四十七岁。 就狄更斯这位少年成名而且享年只有五十八岁的作家而言 ,这已可说是他的迟暮之年,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中,是 倒数第三部(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德鲁德疑案》除外)。 这又使人联想到了雨果的《九三年》。它也是雨果的晚年 之作,又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这恐怕并非仅仅是 偶然的巧合。起码,负有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 ,经历过大半生的探索、追求、呐喊、奋斗,人到晚年, 功成名就,继续操一支老练的笔,重新作一番历史的反思 ,在文学界本不足为奇,再者,雨果又是与狄更斯同时代 的作家,狄更斯一八四六年旅居巴黎时,曾受到雨果亲切 热情的接待,这两位天才人物的倾心敬慕,出自天然,就 文学问题,曾有交流,他们晚年在选择创作题材上,似乎 正是灵犀相通。 按照狄更斯自己在这部书的序言中所说,创作《双城 记》的念头,始自他作为票友和子女亲友一起演出柯林斯 的剧本《冰海深处》期间,那应该主要指一八五七年。由 此可见,这部小说的诞生,不是乘作家一时之兴,而是至 少经过了三年的酝酿。如果追溯狄更斯的生活和知识积累 以及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更可以看出,为了创作这部作 品,狄更斯曾有意无意地进行过长期的准备。 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甚至更 早发表的特写集《博兹特写集》,就明显表现出揭露和批 判的锋芒。在他前期创作《奥列弗·退斯特》《老古玩店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以至《马丁·瞿述伟》《董贝 父子》《大卫·考坡菲》等作品的时候,他触及社会尚嫌 肤浅,主要是以他所处社会地位最易敏感地觉察到的那些 不良现象,诸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贫民所过的非人生 活,妇女儿童所受的蹂躏摧残,等等,随着他在思想上和 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他的作品逐步深入地触及法律、劳 资关系等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他创作后期的《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小杜丽》等,都包含着这类内容。到了 创作《双城记》的时期,狄更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已经发 展到面对整个社会制度的阶段:统治阶级的奢靡暴虐必然 导致激烈残酷的报复和社会制度的更换。这既是狄更斯进 行历史反思的结论,也是《双城记》的第一主题。 狄更斯的那篇序言,还提到了卡莱尔和他的《法兰西 革命》。在研讨狄更斯及其《双城记》等作品的时候,这 确实是不可忽略的作家和著作。卡莱尔(1795—1881)是 狄更斯的终身好友,又是忘年之交。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 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改革家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更是名噪一时。在一八四。年的一次 演说会上,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小说家狄更斯初识卡莱尔 ,并受到他那滔滔雄辩的强烈感染。当时,卡莱尔的历史 名著《法兰西革命》(1837)还是一部新作,狄更斯自从 那次演说会之后,常将这部作品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次 年,他就创作并发表了第一部历史小说《巴纳比·鲁吉) )0我们将《双城记》与《法兰西革命》加以对照也不难看 出,《双城记》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卡莱尔及《法兰西革命 》的影响,而且小说中反映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大多 也以此书为据。无怪英国著名的狄更斯研究者切斯特顿 (1874—1936)曾说:在《双城记》中,我们甚至会隐约 感到另一位作家的形象或者说是影子,这另一位作家就是 托马斯·卡莱尔。 …… 更深层次的心理分析,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特色。一般 说来,小说创作发展到狄更斯的时代,心理描写已经达到 相当的深度 精彩页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中,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表示。 那时候,英国的宝座上坐的是一位地阁方圆的国王和一位容颜欠佳的王后。法国的宝座上坐的是一位地阁方圆的国王和一位容颜姣好的王后。在这两个国家那些享有高官厚禄的肉食者们看来,有一点比水晶还要明澈透亮,那就是江山永固,国运绵长。 那是我主基督降生后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在那个幸福的年代,英国正如现今一样,得到种种神灵的启示。索斯考特太太新近才过了她的二十五岁大寿,禁卫军中一个能够预言吉凶的士兵早在她的大驾光临之前就已预先宣告:诸事已安排妥当,就要淹没伦敦和威斯敏斯特。公鸡巷的鬼魂叩击发出它的种种信息,然后遭到驱逐祓除,也只不过刚刚满了十二个年头;而在刚刚度过的这一年当中,那些精灵鬼怪又叩击发出它们的种种信息,与原先相似得令人惊异。真正符合俗世人间的信息,从美国那些英国治下臣民的一次会上发出,最近已经传到英国朝野。说来也怪,这些信息对于人类,竟比公鸡巷鸡窝里随便哪只鸡雏传出的信息更为重要。 法国,从总的方面来说,有关神灵方面的种种事物,没有她那位以盾牌和三叉戟为记的姐妹那么幸运,正在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制造纸币,用纸币。除此之外,她在她那些基督教僧侣的指导之下,竟取得了如此仁慈的成就并聊以自娱,诸如给一个年轻人判刑,剁掉他的双手,用钳子夹掉他的舌头,然后把他活活烧死,只因为他没有在雨地里双膝下跪,向从他眼前五六十码处走过的一队龌龊的僧侣致敬。 很有可能,在那个受难者赴难之时,一些植根于法国或挪威森林里正在生长的树木,已经让名为“命运”的伐木人打上标记,以备砍伐,锯成木板,做成一种带口袋的刀子和活动木架,名垂青史,令人心惊胆战。很有可能,在紧邻巴黎的那些黏湿的土地上,一些庄户人家屋子外边搭的简陋窝棚里,有些做工粗糙的大车,就在那一天在那儿躲风避雨。这些车上溅满烂泥,肮脏不堪,猪鼻子在上面嗅来嗅去,家禽在里面栖止休歇。这些大车正是名为“死亡”的庄稼人搁置起来,作为那次革命时供他驱使的囚车。不过,这伐木人和这庄稼人,虽然无休无止地劳作,但他们都是一声不响,而且他们走起路来都蹑手蹑脚,谁也听不见他们的声息,尤其是因为,如果有谁心存怀疑,以为他们已经觉醒,那么谁就要被视为谬天背神,大逆不道。 在英国,几乎没有什么秩序和保障可供国家自矜自诩:明火执仗的夜盗和拦路抢劫在京城夜夜发生。各家各户公然得到告诫,离家出城必须先将家具寄存家具商行仓库保管,以策安全。夜深月黑之时的劫路之人,正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行商坐贾。他以“头领”的身份,拦劫同路商贾,如果有人认出,并对他明确表示要较量一番,他就飒爽干脆地打穿他的脑袋,策马扬长而去;七个强盗拦住一辆邮车,一个护卫打死了三个强盗,随后自己也被那另外的四个强盗打死,“盖因弹尽之故”,在这之后,不动一刀一枪,邮车就给洗劫一空;那位堂堂一邑之宰、伦敦市长大人,让一个强盗在特恩厄姆草坪截住,要买路钱,这位声威赫赫的人物就在自己扈从的众目睽睽之下,让这个强盗搜掠殆尽;伦敦监狱中的囚犯和狱卒大打出手,于是司法当局用装好霰弹或子弹的火枪,朝他们中间放射;小偷窃贼在王宫召见厅里从贵族老爷们脖子底下把一个个钻石十字架剪走,火枪手进入圣贾鲁斯区搜查私货,于是乱民朝枪手开火,枪手朝乱民开火,谁也不认为这些事情有多么越乎常轨。在这些事情当中,绞刑吏屡屡动用,虽说徒劳无益,却又仍然屡屡动用。一会儿,挂起一排排各式各样的罪犯;一会儿,在星期六绞死一个星期二被执的盗贼;一会儿,在新门监狱烧炙成打成打的人;一会儿,在威斯敏斯特大厅门口焚毁宣传品;今天结果了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凶犯的性命,明天又结果了一个偷了庄户孩子六个便士的小扒手。 所有这些事情,以及成百上千件和这些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那令人怀恋的好时候——一千七百七十五年,以及紧跟这一年的时候。就在这种种事情纷至沓来的时节,伐木人和庄稼人一如既往地劳作,而那地阁方圆的两位国王以及那容颜欠佳和容颜姣好的两位王后,则颇起劲儿地忙来忙去,以高压手段行使他们的神授权力。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就是如此这般地统领着他们治下的那些赫赫伟人和芸芸细民,沿着铺展在他们面前的条条道路行进;本书所述细民,也忝列其中。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