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
分类
作者 (美)艾米·麦克瑞迪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下面这些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
孩子只要一哭闹,你就乖乖地顺从他,不管他想要昂贵的玩具、不健康的零食还是长时间地看电视。
家务活儿都是你一个人在做,无论你的孩子多大,都不会帮忙。
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应当归他所有。
辅导孩子功课让你焦头烂额,甚至你得央求他,他才会认真写作业。
一旦孩子表现良好,无论是在公共场合不吵不嚷,还是学习成绩有提高,你就会夸奖他,甚至给他奖励。
把“你真聪明”“太棒了”“做得好”挂在嘴边,哪怕孩子表现平平。
你会出钱让孩子做家务或让他按时睡觉、不乱扔垃圾。
孩子丢三落四,你经常跑到学校给他送作业、教材或任何其他东西。
孩子误了校车,你会开车送他去学校,而不是让他独自承担迟到的惩罚。
……
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不仅让父母精疲力竭,还会给他的未来埋下隐患。但这种心理并非不可避免。本书作者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32个行之有效的“良好行为养成术”。将其全部或部分用于对孩子的教育,你就能看到真正的改变:你的孩子将逐渐学会为家人做事,学会以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更快乐、更优秀的人。
作者简介
艾米·麦克瑞迪,美国著名早教专家,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Positive Patenting Solution,Inc.)创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发起人之一。二十年来,她始终坚持通过电视节目、脱口秀、论坛、在线课程等形式积极推广正面管教,常年出现在《今日美国》、CNN、FOX、MSNBC等热门媒体上,并应邀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帮助家长们用积极、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动。
麦克瑞迪先后出版过《正面管教魔法书》(The Me,Me,Me Epidemic)、《别让我再说第二遍》(If I Have to Tell You One More Time…)、《不唠叨,不提醒,不吼不叫,让孩子听你讲》(The Revolutionary Program That Gets Your Kids to Listen Without Nagging,Reminding,or Yelling)等畅销书,同时还应邀担任《今日》(Today)杂志育儿专栏长期撰稿人。其中这本《正面管教魔法书》是她的代表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切为了孩子”正确吗?
理所应当的心理是场瘟疫
为何孩子总被宠坏?
行得通的惩戒手段
第二章 不能向孩子屈服
引子 父母为何会向孩子屈服?
良好行为养成术01:身心灵时间
良好行为养成术02:忽略不必要的关注
良好行为养成术03:驶出飓风区
良好行为养成术04:掌控环境
良好行为养成术05:问与答
第三章 父母不应变成孩子的专属仆人
引子 我们为什么会替孩子代劳?
良好行为养成术06:培训时间
良好行为养成术07:做点家务
良好行为养成术08:“只有……才能……”
良好行为养成术09:设定日常任务
良好行为养成术10:同情与感恩
第四章 摆脱过度控制的怪圈
引子 孩子的事谁说了算?
良好行为养成术11: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环境
良好行为养成术12:你的计划是什么?
良好行为养成术13:邀请合作
良好行为养成术14:说服我
良好行为养成术15:你能做什么?
良好行为养成术16:家庭会议
第五章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引子 自行承担后果有多重要?
良好行为养成术17:接受合乎理性的自然后果
良好行为养成术18:二选一
良好行为养成术19:选择自己的行为
良好行为养成术20:不予救援
良好行为养成术21:同舟共济
良好行为养成术22:改正错误
第六章 教孩子正视生活的压力
引子 为什么我们总爱过度帮助孩子?
良好行为养成术23:合理期待
良好行为养成术24:让孩子学着接受失败
良好行为养成术25:用鼓励代替赞美
第七章 合理规划零用钱
引子 让孩子做事该不该付钱?
良好行为养成术26:没有附加条件的零用钱
良好行为养成术27:工作招聘
良好行为养成术28:告诉孩子支出上限
第八章 别让社交媒体绑架孩子
引子 你正在让社交网络伤害孩子吗?
良好行为养成术29:监督与控制电子产品
良好行为养成术30:重视家庭价值观
第九章 培养会感恩的孩子
引子 懂得说“谢谢”就是感恩吗?
良好行为养成术31:感恩仪式
良好行为养成术32:同情之心
结束语 我们不独特又何妨
成为你自己
做不完美的父母又何妨?
序言
当我们看自己的孩子时,能看到什么?能看到孩子丰
富的想象力:他会把你曾祖母留下的精巧灯台当短剑,去
击退客厅中的“敌人”。能看到孩子旺盛的精力:为了寻
找芭蕾舞鞋上的一个小配饰,她会拽着我们把屋子内外都
搜个遍。能看到孩子坚定的决心:他会一连几天缠着我们
,求我们出钱让他去外地看一场演唱会。但在这些吵闹、
纠缠和争执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孩子的潜力。这也是我写
这本书的原因。我知道,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非凡的特
质,他有意愿也有能力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成年人,并把
自己的小天地建设得更为美好。
你读这本书的原因跟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一样,都是发
现了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不利于孩子们的力量。这种力量
不仅会剥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
心,还会剥夺他们的机会,使他们无法获得丰饶而充实的
人生。这种力量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即那种认为世界总
亏欠了自己的心理。现在的孩子们,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
,都觉得他们应该不付任何代价就能拥有最好的一切,父
母应该对他们百依百顺,还要早早地为他们铺就成功的道
路。这些孩子长大后依然维持着这种幼稚的心理状态,只
是索取的范围更大了而已。一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真实的
生活往往如此),他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跟他们打交道极
为头疼!
不论你是否正为这种情形烦恼,我都很高兴你能读到
这本书。我曾经带领我的两个儿子走出这一泥沼,因此,
我对父母们所面临的挑战有切身体会。在帮助孩子克服这
一自私心理的过程中,我总结出32个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
方法。如果你能将本书介绍的方法用于孩子的教育,哪怕
只是使用其中一小部分,短短几天之后,你就能看到改变
: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为家人做事,学会以尊重的方式解决
分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偶尔会放下手机,不
论他处于哪个年龄段。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不良行为和自
私心理(“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会逐渐消失。
本书介绍的“良好行为养成术”还能引导孩子形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你与孩子因家务和作业而起的争执以及孩子
粗俗无礼的态度将成为过去),培养出负责、坚韧和尊重他
人等成人社会必需的品质。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同时
也是在消除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病态现象,为你的家人
在这个被自私心理包围的世界中营造一个宁静的角落。
请让孩子去自由创造一个新世界,而不是让他以为会
有一队工人赶来把一切都造好;请让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
责任,而不是让他每一步都被别人牵着走;请让孩子立志
去服务他人,而不是等着被服务。如此~来,我们的孩子
才能释放自己的潜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导语
0~12岁正面管教育儿理念标杆之作!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美国下面管教育儿机构Positive parenting solutions, Inc.创始人艾米·麦克瑞迪20年经验总结!
ABC新闻、CBS《今日早晨》、CNN、FOX、MSNBC、史蒂夫·哈维、《纽约时报》先后报道本书并强烈推荐!
如何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培养一个独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母容易溺爱孩子的时代,对
于这个时代的家长来说。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得过于
‘以自我为中心’,就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简·尼尔森博士(Jane Nelsen)。
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
创始人,“正面管教”系列作者
精彩页
理所应当的心理是场瘟疫
想一想,你的家庭中是否存在以下行为:
·孩子的要求让你烦不胜烦,但你依然顺从他。
·做家务让你筋疲力尽,但你的孩子在看电视或玩手机,不会帮你。
·如果你不给孩子买点什么的话,根本别想在商店里迈开脚。
·你经常给孩子零用钱。
·有些事你明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却还要替他做。
·为了让孩子配合你,你得给他“贿赂”或奖赏。
·你得经常把孩子忘带的东西送到学校或提醒他交作业的最后期限。
·你的孩子在学校或课外活动中,对规矩和要求常常表示不满。
·你的孩子做错事时,总是指责他人。
·你的孩子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纵他人。
· 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你的孩子就会发脾气。
·你的孩子总抱怨太无聊,并想让你陪他玩。
·你的孩子对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总是急不可耐。
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瘟疫在家庭中的表现形式。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上述的某些症状。
那些理所应当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现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地得到,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争取什么。
——里昂·F.塞尔泽哲学博士
但这种心理不是突然产生的。从何时开始,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地讨孩子欢心?变着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面包,以满足孩子挑剔的胃口;急匆匆地跑到商店里,为孩子买他最喜欢的牙膏;动辄花一大笔钱,把孩子打扮得像个小明星……当父母做这些时,孩子会误认为:他能得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能随时把这些东西丢到一边。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都不高兴——父母疲于奔命,而孩子却想要更多的东西,甚至学会利用哭闹、命令和赤裸裸的羞辱来达到目的。从婴儿到少年,不论多大的孩子都一样,都在家中称王称霸,不经过一番争斗,绝不放弃自己的地位。
理所应当的心理不仅是家庭的瘟疫,也会使孩子长大后,在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不利影响。他只付出60分的努力,就想得到100分的成绩。由于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他的人际关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他犯错时,会把责任推给天气或无辜的其他人,如“考试太难了”“状态不佳”或“老板不喜欢我”……更有甚者,甩一句“这对我不公平!”就愤然离职,无法正常地工作或生活。
为何孩子总被宠坏?
我们为何会被自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瘟疫包围?在过去,这可是专属于富贵人家的“疾病”。它显然与基因无关——我们小时候每次逛商店时,也不是非得使性子缠着父母为我们买个气球不可;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也并不是非得买辆新车不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所应当的心理在过去三十年里蔓延成灾?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1969年,纳撒尼尔·布兰登出版了《自尊心理学》一书,掀起了自尊运动的潮流。这本书告诉父母、幼儿看护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单个个体而言,自尊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化革命。
每个孩子都开始坚信自己独一无二。不只是优胜者,每个参赛者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奖项。(不是重在参与吗?)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能得到大人毫不吝惜的赞美,于是,当他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要求赞美或奖赏,甚至当他长大成人后依然如此。
现在的年轻人哪怕只是简单地换了套商务套装,也需要别人点赞。雇主们想方设法激励自己的雇员,因为他们频繁地需要来自雇主的反馈和关注,以确认自己的工作干得还不错。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