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钱方法,笔名钱墨,别署汲古斋主。1968年出生于浙江嵊州。现为嵊州市爱德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嵊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于儒、释、道均有涉猎。对书法、禅修有一定体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的“经典 书法”教育受专家好评。负责的传统文化教育课题获全国奖,编著出版《“经典 书法”教育系列》丛书。负责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百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所带“羲之书法社”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红领巾国学社团”。 后记 书从问中出,学自问里来 这是一册被“问”出来的小书。这些问题大多来自对 生命充满好奇,又试图找到答案的孩子。其中涉及教学、 生活、心性等各方面的内容。 大人常提小问题,小孩却提大问题。确实如此,大人 挂在嘴边的常常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 琐事、而小孩子则不然,张嘴就是“我从哪里来的啊?” “人为什么会生气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之 类的大问题。而且,他们的许多问题直人心性本源,是一 个个哲学问题,因此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但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为师者也不能一味地绕道而走 ,避而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这不是为师者应有的态度 。但从现代教育理念回答这些问题,总勉为其难,也不圆 满。好在传统文化开始进入校园,并渐成风气,因此,本 书努力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这些七七八八的问题做点直 接而浅近的回答,期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助益,也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助力。 为方便阅读,提升兴趣,本书体例也采用问答实录的 形式,这也契合古人所说的学问之道:“学问学问,边学 边问,能学善问,方有学问”。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述多为“学问”,而非知 识。此地如果有人问,“学问”与“知识”有什么不同? 其实从构字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区别。比如知识的“知”, 左边是“矢”,它是一种兵器,也可以看作一种劳动工具 。“识”(□)的右边是“音”和“戈”,可以看作统一 号令下的兵器或者工具的使用。由此不难推测,知识更侧 重于谋生方面,而学问则不同。你看,“学(孥)”下为 一“子”,“子”有指代人的意思。由此推想,“学问” 更侧重于心性方面。 人生小宇宙,宇宙大人生。相较浩瀚宇宙,人类渺小 得如同微尘,所以对自然永远充满着无知和好奇。要把这 些疑团解开,就需要不断地发问,寻根追底,不断思索前 行。因疑生问,解疑知学,这也应该是“教”和“学”的 开始。纵观东方文化,如果没有孔子弟子们的发问,就没 有儒家的《论语》;如果没有释迦弟子们的发问,就没有 佛家的三藏十二部。如果没有关令尹喜的问和求,老子《 道德经》也来不了世间。其他经典的问世也大多如此。 所以,学问离不开一张“口”。古人言:“口乃心之 门户。”“口”与“心”确实关系紧密。就师者而言,只 有当学生发问才知道他心里所需,才能因需设教,有的放 矢,然后才能合其所需,点滴入心。教育也因此变得简单 ,少些耗费。问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所以孔夫子都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为老师,能启开孩子的口,让其爱发问,爱思考, 这便是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吧。借此补以数语,权作后记 。钱方法 二○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辑 拆字解义 第二辑 解词释理 第三辑 读经心悟 第四辑 格物致知 第五辑 观象见机 第六辑 汲古启智 后记
精彩页 一则 “教”之道 “学生犯错,老师该打还是不该打?” 大家对此各执一词,是非难分,于是前来请教于师。 师明白众人来意,便道:“该打,也不该打。” 学生不明其意。 其中一生打趣道:“师说了,也没说。” 师道:“师非戏言,事实如此。凡事都要就事论理,不可一概而论。虽然棍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要善用才有收效。” 一生追问道:“打人是一种教育手段,此话怎讲?”师道:“明白造字之理,也就明了‘教’之道。‘教(□)’字右边为反文旁,造字之初,此偏旁形象显明,作一手抓棍棒状,以示用其惩戒犯错的孩子。” “老师,这样的惩戒未必是好事啊!我知道有一老师,在课堂上打了学生,但这学生不服,顶撞老师。孩子回家还告诉父母,父母又兴师动众,赶到学校与老师论理。这样一来,岂不坏事了?” “你这真应了我所说‘该打,也不该打’之理。先不说孩子和父母不懂教之道,就是老师,这一棒下去,估计也是失当,所以才会招来如此麻烦。好的惩戒应该使孩子心悦诚服,心生敬畏,不是心生怨恨。孩子为什么这样?为师者需好好反省。这一棍棒下去是不是带着诚爱?如果是,那就有效;如果非,那就失效,甚至反效。反效,便招来怨恨和责难。所以惩戒里藏着智慧,会用者利人,乱用者伤己。” “也是。学生还有一事讨教,同样为师,为何一师所教学生敬而听之,一师所教则嬉戏之?” “且看‘教’左边之‘孝’字,还有三理。造字之初,上下各为一‘×’,下为一‘子’字。其意为长者画一‘×’,幼者跟着画‘×’,以示为师者身教之重要,所以古贤道:‘上行下效乃教之道。’言行不一,学生自然难生敬畏,此为一理。其二,教育不可信口雌黄,随意草率,须谨言慎行,不违道统,不然便会偏离根本,自然难见成效。而如果以圣贤经典为本,师者依此设教,为圣人代言,教便合道,学生也自然敬而听之,岂敢嬉戏?其三,‘孝’重传承。清末大儒曾国藩先生言,‘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此‘孝’不光指孩子的孝心孝行,更在传承父母长辈之心愿。当然,还有亲爱之意。长于幼之爱为‘慈’,幼于长之爱称‘孝’,‘慈’易‘孝’难,如水之顺流易,逆流难,所以更需教化助力,让爱心从孝而始,自近而远,不断生发,以至于朋友、他人、家国。所以古人又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之说。识此道之师,教育便有其宗,师者多慈心、爱心、善心,学者便多孝心、诚心、真心,岂有嬉戏不敬之理!” “哦,原来这‘教’字里面藏着这么多智慧,真是不教不知道。感恩老师了!” 二则 “吃”之道 孩子不认得这个“噢”字,便来问老师: “老师,这个什么字啊?” “是‘吃’古时的写法。” “哦,古今变化好大。” “不光字形变化大,‘吃’的观念变化也大呢!现在人很可怜,‘乞讨’着吃。古代人有智慧,‘喫’,会吃的人便有‘丰’收之喜。不会吃的就好比操一把‘刀(乙)’,天天在伤害自己。由字识理,可见古人造字的用意了吧。” “老师说得也有道理。那么人到底应该怎样吃才算有智慧呢?” “智慧的人至少会‘三吃’:一会吃饭;二会吃苦;三会吃亏。吃饭是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供养身体。这个吃也有学问,比如选择什么食物?吃多少?什么时候吃?怎样吃?” “那怎样吃饭才合适呢?” “有这样三点要做好。一是选择食物的问题。自然的多,人为的少;近地的多,远地的少;新鲜的多,贮藏的少;素食的多,肉食的少。二是吃多少的问题,要走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好,少了抽脂膏,多了成垃圾,所以饭吃七分饱,健康有天保。三是早、中、晚三餐怎么吃的问题。前人经验可供参考,早上像王子一样吃得好;中午像饿汉一样吃得饱;晚餐像乞丐一样吃得少。而且,吃饭不光吃出营养,还要吃出教养。如不‘贪’吃,礼让长辈;不‘粗’吃,‘食不厌精’;不‘俗’吃,文雅得体,不出很大声响……里面也藏着学问。” “现代人对这些确实不怎么讲究了,是该好好向古人学习。那‘吃苦’又怎样解读呢?”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叫‘欲望’的敌人,‘享乐’.便是它的食物。同时,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叫‘精神’的朋友,‘受苦’便是它的食物。‘精神’这个朋友强大了,‘欲望’这个敌人自然就弱小,这叫‘提升境界’。反之,就是常说的‘堕落’。所以我们要用吃苦去喂养好‘精神’这个朋友,然后去击败或者制衡那个好吃、好喝、好玩的欲望之敌。” “那‘吃亏’又怎样解读呢?” “吃亏是福,这到了灵魂的层面。圣贤经典有言:‘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意思是说,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因为是业力牵引。说得通俗一点,人来世间为了还债。吃了亏,就好比还了债。还了债,就少了一单赊欠,便多了一分受用。所以说吃了一分亏,就添了一分福,这就是‘吃亏是福’的道理。古圣先贤教人扩大心量,不管来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 导语 本书期望在古老的经典与现代生活之间架一座小桥,使圣贤教育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为方便阅读,提升兴趣,本书体例以问答实录形式展开,也契合古人“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能学善问,方有学问”之道。 近八十幅国画插图,笔法简洁凝练,具有稚拙之美,与文字相映成趣。 轻便易携,是一本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小书。 教育有捷径吗?有!不跑冤枉路,就是捷径。这本书还教你如何启开孩子的口,让其爱发问,爱思考。 序言 世间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 题,最终又归结为心的问题。国学,从另一个维度看,也 是人心之学。 近百年来,科学至上的文化思潮,让整个人类文化的 天平开始倾斜。把人文视作科学观,导致今人对前人的经 验总是抱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在传统文化出现断层 的今天,人们不断向外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却漠视了对 内在心灵的关注,导致身、心、灵的日益疏离。物质富足 而心灵迷失的结果,像把高楼建在沙滩上一般,基础不牢 ,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成为人类的又一场灾难。 我想,文化复兴的本义就是要解开这样一个死结。振 兴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帖良药。当下兴 起的国学热,也是对这个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最好 回应。 百余年的文化断层,使得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多有偏颇 。尤其对国学教育,以为只是记问之学、无用之学。究其 原因,是现代人对其误解甚至嫌弃,以至于不能洞察其妙 ,认识其理。文化教育以改良心性为至要,即“以文化性 ”。今人纵识此理,面对浩浩群经,却不知下手处,难煞 士子! 此外,对中国文化经脉无所知者也不在少数。古贤道 :“道德天地出,文章六经来。”明大儒方孝孺言:“发 挥道德乃成文,枝叶何曾离本根。”“文以载道,教以传 道”,如此种种说,无非告诫人们,中国文化像一棵大树 ,经典为其根,因其表述的是宇宙人生之真谛。其余诸文 事、艺事、教事,犹如树叶、枝丫、花果,皆从根中生发 。知此,便知中国文化之脉络也。 科学应不断地向前拓展,人文尚须继续作回头观。尤 其师者,应始终把“传道”作为第一要务。“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文化和教育都不应该丢失道统。只有这样, 世道人心才能淳厚安宁,社稷家国方可和谐安定。 也因此,笔者据十余年来对国学教育的体悟,借用传 统文化中儒释道的理念,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师生问答 互动的形式,以“哲”言“禅”语,启点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设教、养生之道。尝试着从“心”出发,对这 些年来在教育中碰到的是是非非,做一些简单的解读和诠 释,努力在古老的经典与现代生活之间架一座可以通行的 小桥,使国学教育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如此而已 。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身心安放和生命 觉醒的内容,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让人类身心更健康,生活 更幸福,家庭更和睦,国家更富强,世界更和平,这也是 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指归,理应千古不易。但愿这本小书 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圣贤教育的弘传,起到一点添薪、 传薪的作用。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位世界上最伟 大的教育家都说自己所有的观点皆是前贤的智慧,不是自 己的创造,更何况我呢!借此,也要郑重补上一句:如果 您发现文字中不乏思想光华,那是圣哲的智慧;如果文字 中有拙劣谬误处,那必定是我的过错与无知,恳请大家批 评指正。感恩读者朋友! 留此数语,是为序。 钱方法 二○一八年六月
内容推荐 这是一册被“问”出来的小书,这些问题来自对生命充满好奇的孩子。 “我是从哪里来的啊?”“人为什么会生气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啊?”小孩子提大问题,许多问题直入心性本源。 世间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最终又归结为心的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身心安放和生命觉醒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指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