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写指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光潜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书评(媒体评论) 给理论作详悉的疏解,得有深入的学力:把语言 说得亲切有味,有见地而不是成见,有取舍而不流于 固执,得有开阔的襟怀。孟实先生这些文字是深入的 学力跟开阔的襟怀交织而成的。 ——叶绍钧 目录 方法与途径 谈读书(一) 谈读书(二)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研究文学的途径 研究诗歌的方法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谈文学选本 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 新诗从旧诗能学习得些什么 读经与做古文 文学与语文(上) 文学与语文(中) 文学与语文(下) 风格与特征 谈对话体 谈书牍 空中楼阁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诗的隐与显 谈晦涩 诗的难与易 诗的严肃与幽默 诗的意象与情趣 诗的格律 诗的无限 阅读与欣赏 《楚辞》和游仙诗 涉江采芙蓉 迢迢牵牛星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陶渊明 谈李白诗三首 读李义山的《锦瑟》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王静安的《浣溪沙》 附录:练习与写作 谈作文 写作练习 作文与运思 选择与安排 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精彩页 谈读书(一)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著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人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P3-5 导语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序言 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是不是每个人都特别盼望有一本 书,告诉自己应该遵循的诸多常识,帮着解决遇到的各种 人生问题?如果喜欢阅读,是不是更盼望这样一本书出现 ,告诉自己哪些是读书的坦途,哪些又是弯路,走上了弯 路又如何校正?在盼望的同时,是不是心里也暗暗打鼓, 希望写这本书的是醇厚诚恳的过来人,愿意跟初学者或刚 入门者交流.告诉我们他经摸索而来的切实经验,而不是 浮泛浅薄者的立异为高、大言炎炎? 如果真有这样的困惑.或许不妨试着读读朱光潜。 从年轻时提笔作文开始,为青年人写作就一直是朱光 潜的主要目标。不用说后来结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美》《谈修养》《谈美书简》,原本就以青年人为言 说对象;即便《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两本书并没 有直接标明,从内容看也毫无疑问是写给青年人看的;另 外,收入《朱光潜全集》的很多散篇,也能看出作者心目 中的读者还是青年人。自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而立 前后,到写《谈美书简》的耄耋之年,朱光潜一直存着跟 青年人交流、与青年人谈天的念头,这念头至老不衰,可 以说一以贯之。就像夏丐尊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当年 出版时的序里说的:“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 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 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 志士。” 一个人有为青年的念头和行动,同时具备为青年写作 的能力吗? 朱自清在《文艺心理学》的序里提到,虽然朱光潜写 这本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功夫谨严 切实,读者看书时却觉得“不露一些费力的痕迹”:“全 书文字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 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一个比喻,那里给你 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 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这种‘能近取譬’、‘深 入浅出’的本领是孟实先生(按:朱光潜字孟实)的特长 ……他让你念这部书只觉得他是你自己的朋友,不是长面 孔的教师,宽袍大袖的学者,也不是海角天涯的外国人。 ” 在《我与文学及其他》的序里.叶圣陶也说:“给理 论作详悉的疏解,得有深入的学力;把语言说得亲切有味 ,有见地而不是成见,有取舍而不流于固执,得有开阔的 襟怀。孟实先生这些文字是深入的学力跟开阔的襟怀交织 而成的……我们读这个集子,宛如跟孟实先生促膝而坐, 听他娓娓清谈;他谈怎样跟文学打过交道,一些甘苦,一 些心得,一些愉悦,都无拘无束的倾吐出来。他并不教训 我们,我们也没有义务受他的教训。可是,不知不觉问, 我们让他薰染了,至少对文学见得深广了。” 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三位先生都是朱光潜的老朋 友,熟知他的为人,各自做人做事又皆老成,绝少虚浮之 语,我们大概可以确信朱光潜深厚的学养,清晰踏实的文 风,以及他对读者的亲切友善。这些方面,不只是老友们 如此认为.朱光潜也有明确的认识:“我写说理文很容易 ,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说出 来。”同时发展为自觉的追求:“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 ,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 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藉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 .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 格。” 信任这心念与能力,朱光潜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阅 读经验呢? 虽然青年时期一个人往往最有空闲,却常常觉得并没 有时间去读书,好像有无量的事情等着去做对吧?“但是 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 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所以是否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 决心的问题。”如果不克服一点阻力养成“一种正常嗜好 ,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 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这个正常的嗜好不管是 不是读书,都越早养成越好:“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 ,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按: 可指青年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 难十倍。” 读书固然是好习惯,但读书多却未必是好事:“书籍 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 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 人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 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 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 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 受所养成。”戒绝耳食肤受,一个人读书要有“为己”之 心:“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 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 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 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 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 可是读书精不等于知识窄,尤其是在学术分工越来越 细的现在:“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 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 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学问也 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 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要博学而守约 ,读书就需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一 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 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 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 …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 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 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 果。” 照这样看下来。多系统岂不是跟精读有些矛盾? 没错,尽管前面引用的只是这本编选的书的前两篇, 已经无可避免地遇到了矛盾。或许,这就是我们编选这本 书的愿望之一——通过阅读,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无论是 在最高明的头脑之间,还是一个杰出者的所有主张之间, 都会被彼此的分歧,甚至是自我之间的分歧所占据。无论 是谁给了我们阅读的方法或途径,最终仍需要自己费心力 去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 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力气去搜求……别人只能介绍 ,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 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 。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 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整本书读下来,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一系列的文章, 甚至都是围绕着矛盾,或者说围绕着制造矛盾展开的—— 精读与泛读的矛盾.选本与全集的矛盾,文学与语文的矛 盾,文言与白话的矛盾,读与写的矛盾,诗歌隐与显、难 与易、严肃与幽默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容易解决,作 者也提供了解决方案;有的不易解决,作者给出了自己的 思考经验;有的万难解决,作者只是给出了某种提示。可 能需要说明的是,对一个愿意并且能够深入阅读的人来说 ,矛盾不是往前的路障,反而是向上的动力。或许,循着 作者提供的“方法与途径”,慢慢熟悉读物的“风格与特 征”,能够“阅读与欣赏”具体作品,我们就有了解决甚 至进入矛盾的可能——这也是我们编选本书的愿望之一。 大概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本主体关于阅读的书, 附录了“练习与写作”,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读写指要》 。相比阅读,写作是一件更费精力,也容易让人觉得枯燥 的事,人们往往“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但一个 准备在阅读上走得足够远的人,却又往往离不开写作:“ 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 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 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 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 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不妨说,写作原本就是特殊 的阅读,阅读更是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对每个打开它的人来说 ,这都是一本崭新的书。 陈板 内容推荐 《读写指要》是朱光潜先生文章选集(共三卷)之二,与青年人谈如何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由陈裖编选。全书分为四部分:”方法与途径”,讲古典入门应该读哪些书,精读与选读;”风格与特征”谈诗,”阅读与欣赏”则就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进行深入解析导读,”附录:练习与写作”,以自己的经验,教年轻人如何运思写作。本书的编选,意在引导年轻的读者,习得阅读的方法和途径,但最终,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读书好比探险,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