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既是一本凯南传记,也是一本讲美国东亚政策的作品。乔治·凯南(1904-2005),“冷战之父”、“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始创人、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战略家。本书审视了乔治·凯南和美国的东亚政策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关系,通过对上述每个国家进行分析,从全新视角考察了乔治·凯南对美国全球战略思考的起伏过程,展示了乔治·凯南在美国的东亚政策中扮演的总体性角色。
保罗·希尔对凯南研究和冷战初期美国国策研究
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美国在印太安全战略方面面临
难题,通过阅读《乔治·凯南与美国东亚政策》,我
们可以了解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起
源。
——哈尔·布兰兹(Hal Brands)美国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全球事务教授《制造单极时
刻》(Making the Unipolar Moment)作者
任何对美国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都必须要读一读
保罗-希尔的这部迷人作品。在《乔治-凯南与美国东
亚政策》中,面对美国最著名战略思想家之一的乔治
·凯南,希尔展现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StapIeton Roy)
在《乔治·凯南与美国东亚政策》之前,没有一
位历史学家能够准确地审视凯南有关美国东亚政策的
信念和战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保罗·希尔完成了
这一创举,他追寻凯南有关东亚这一关键地区的思想
。凯南的思想有时会打破旧习,但总能言之成理。读
者想要了解冷战在亚洲的情况,以及凯南除苏联之外
的兴趣点,都必须要读一读这本书。
——弗兰克·科斯蒂廖拉(Frank Costigliola)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冷战史教授《凯南日记》
(The Kennan Diaries)编者
乔治·凯南,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可不是陌生人。译
者记得原来的中学历史课本里就曾提到过他的“长电报”
,为美国的“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形成作出过重大
贡献。但知道他还是马歇尔计划的主要规划者的人,恐怕
就没那么多了。而看到本书的书名,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
奇怪,凯南和东亚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如若读完本书,
相信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凯南和东亚以及美国东亚政策
有着很深的关系。结合当下的世界局势,这本书谈到的凯
南思想遗产在当今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凯南在1947至1949年担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
,这一职位是马歇尔就任国务卿之后才开始设立的。马歇
尔给予了这一职位极高的独立性与权力,能够直接向国务
卿汇报工作,影响美国总统的决策。凯南借助这一职位,
全方位地影响了冷战早期美国的外交政策。
冷战早期的历史扑朔迷离,美国的决策也是变化多端
,尤其是中国读者,很多时候也是难以理解延续到今天的
“冷战思维”,而作者保罗·希尔按照时间线索,分别讲
述了凯南对美国在四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朝鲜
半岛和越南——政策作出的影响。通过介绍“遏制政策”
提出者凯南对美国亚洲(尤其是东亚)政策的影响,我们
得以一窥“冷战思维”背后的来源和动力。
凯南是个既现实又天真的人。现实是因为他的思路都
是出自“现实政治”,围绕他的“遏制政策”。在他心中
,“遏制政策”完全针对的是苏联,它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是为了防御苏联,美国应该把自己的防线设在何处。凯南
提出了“防御圈”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离岸岛屿——从
阿留申群岛到日本、琉球群岛乃至菲律宾(即我们常说的
“岛链”)——才是防御的关键,至于亚洲大陆,则是无
关紧要的。因此,他对美国亚洲政策基本上从这一立场出
发。
在中国,当国共内战如火如荼之时,凯南表示既然中
国大陆无关紧要,而且国民党政权已经丧尽民心,腐败透
顶,所以美国不必非得和国民党政权绑在一起。在三大战
役和渡江战役期间,凯南几乎主导了美国“静待尘埃落定
”的立场。他所强调的是,只给国民党政权提供“最低限
度援助”,但要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美国“最大限度灵活性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凯南
甚至设想过既然蒋介石政府实在是无能、腐败,让台湾人
民嫌弃,索性不如让美军直接在台湾扶持本省人上台。
在日本,凯南继承了前辈马慕瑞的思想,认为这个岛
国是离岸岛屿防线中的要害,所以他一手推动了美国占领
日本政策的“转向”。二战后,按照战胜国的安排,美国
原本要大大削弱日本的工业实力和经济水平,但实施“转
向”政策之后,日本开始走向经济复苏,逐渐成为美国在
亚洲的核心盟友与支柱。他也收获了“转向政策之父”的
美名。
如果说冷战早期,美国对华和对日政策的基调是凯南
的成果,那么到了1949年,马歇尔离职之后,凯南在决策
层的影响力渐渐开始消失。因此,在朝鲜半岛和越南问题
上,虽然凯南提出了比较正确的观点,但事情总是朝着与
他预计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朝鲜半岛,凯南一开始就认定这个半岛不属于冷战
“防御圈”,不需要努力守护,所以他推动了美国从南方
撤兵。而当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凯南又是美国高层少有的
强烈反对美军越过三八线的人。他强调,苏联和中国必然
会被美国越过三八线所激怒,可是决策层并没有采纳他的
话,最终导致了本书中所讲的“鸭绿江的灾难”,不可一
世的“联合国军”在鸭绿江畔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回了三
八线。
至于越南,凯南的作用,则更是微乎其微,他甚至把
自己形容为“宫廷小丑”和“牛虻”。基于他的“遏制”
理论,越南也不处在防御圈上,所以和朝鲜半岛没有什么
区别。况且凯南清楚地认识到欧洲殖民者已经完全丧失了
殖民地人民的支持,美国去蹬这趟浑水实在是不值得。因
此,他从一开始就反对美国支持法国镇压越南人民的反抗
,更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高潮时期,不断在新闻媒体、
采访中批评美国越战政策。
说凯南天真,是因为他在思考之时,往往过分强调“
理性”和“客观”,而不太顾忌美国国内政治和外交问题
。比如,凯南在美国对华政策上,就对国民党和美国的“
羁绊”冷嘲热讽,对蒋介石、国民党都没什么好话,有时
似乎并不会充分考虑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本书中所说的“
院外援华集团”、国会议员)的影响。而他在越南问题上
表现得更明显,凯南强烈要求美国不要给法国殖民者什么
好脸色,而忘记了美国迫切需要法国在国际议题上的支持
,国内的反共浪潮更是不允许让美国坐视越南“赤化”。
因此,凯南的提议虽然看上去有理有据,但在现实当中近
乎天方夜谭。
当然,凯南本人的思考,也有非常多的局限性和重大
缺陷。他对中国有着极强的偏见,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
认为中国没有发展潜力,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凯
南偶尔还会称赞中国人的智慧和日本人的勤劳,但他对于
东南亚人民抱有歧视态度—
中文版序 为什么又是乔治·凯南?
序 章 一个被打断的战略视野
第一章 遭遇东亚
——继承一个战略视角
第二章 中国
——“最低限度援助”和“最高限度灵活性”
第三章 日本
——“转向政策之父”
第四章 退潮
——艾奇逊掌舵
第五章 朝鲜战争的前奏
——将“战略概念”应用于东亚边缘地区
第六章 朝鲜半岛
——“无知、错误和臆测的迷宫”
第七章 朝鲜战争之后
——东亚战略视野的终结
第八章 越南
——“我再也说不了什么了”
终 章 有关东亚的遗产
致 谢
参考文献
译 后 记
序章 一个被打断的战略视野
1950年8月21日,在朝鲜战争爆发并引起危机的两个月后,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时任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高级顾问(他推迟了公休假以帮助杜鲁门当局处理危机)——给艾奇逊写了一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对美国东亚政策的总体方向提出警告。“我们当前的行动,”凯南写道,“在我看来,是如此希望渺茫、充满危险,以至于从诚实的角度出发,我劝你不要继续为此负责。”他认为,华盛顿在朝鲜半岛的目标和战略并不清晰,有可能会引发战事升级。同时,在日本保留美军力量的决定有削弱与东京长期关系的风险。此外,华盛顿在中国大陆与台湾敌对政权之间的暧昧立场又有疏远双方及该地区其他国家之虞。最后,凯南注意到,法国在努力遏制越南争取独立的尝试,而美国对法国的支持几乎是必输无疑的。
凯南十分沮丧。因为在过去三年来,作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Policy Planning Staff,简称PPS)主任,他建构了一套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思路,从而最小化美国在东亚的投入——乃至注意力。他一直借此试图避免陷入上面所提到的困境。作为美国国务院有关苏联问题的顶级专家和“遏制”(containment)苏联政策的提出者,凯南几乎把全部心思放在研究苏联对美国利益的威胁之上。凯南认为,苏联在远东的威胁并不明显,只需进行“周边防御”(perimeter defense)即可有效遏制。他的框架中心是一个复苏但却去军事化和中立的日本。他对艾奇逊的首要建议和他在政策规划室构想的立场遥相呼应:“我们政策的目标应当是尽快停止对亚洲大陆的介入,并获得最有利的条件。”凯南接着提出了一项非凡的建议:华盛顿应当提议撤出在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力量,以换取苏联同意安排朝鲜军队撤出韩国。
他的建议被忽视了。凯南在写给艾奇逊的概述中也预料到了这一点:“我担心,这些建议将会像我的许多想法一样,与政府的主流想法差之甚远,对你而言没有什么实用性。”凯南在艾奇逊任下的国务院被边缘化了,他对此感到挫败[这一情况促使了他决定公休,前往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确实,他的许多观点变得“与政府的主流想法差之甚远”,无法在政策考量中脱颖而出。这在美国东亚政策上尤为显著。1947至1949年,凯南在中国和日本事务上扮演了具有深刻影响力的角色,在此之后,他发现美国的政策不断向介入和军事战略倾斜。他认为这是不明智的。自1950年夏天起,随着朝鲜战争加速了这一倾斜的趋势,他苦涩地见证了这一趋势是如何削弱并最终摧毁他不久前构想出的美国远东政策战略视野。
本书讲述了这一战略视野的兴衰,以及凯南有关东亚事务的遗产。尽管他的名字很少和东亚地区联系在一起,但他的参与和影响从未局限于他著名的对苏和对欧政策。确实,历史学家威尔逊·米斯康博(Wilson Miscamble)曾观察到,凯南对东亚政策的影响“也许超过了他对美国对欧政策的影响”——由于凯南普遍被人认为在构想二战后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简称ERP,即马歇尔计划)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他在美国对欧政策上具有重大影响。纵使他对东亚的影响乍一看稍纵即逝,但意义深远。
尽管本书着眼于凯南作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的时期(1947-1950),它也涵盖了凯南在政府之外的生涯——他在1953年从政府退休。本书探究了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凯南对东亚的观点在他漫长一生中(1904-2005)是如何演化的(有时候显然变化不大)。本书揭示了凯南之前对这一领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但后来却令人惊异地广泛深入介入了这一领域。本书体现了他一整套独特、持续的思想。凯南相信他的思想为美国政策提供了合适的视野和方向,也能够为美国外交政策在今日东亚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一些参考。
凯南广泛地参与了美国对远东的政策,那时恰逢他在冷战早期形成的遏制理念。在这一阶段,面对中国内战,他大力促成了华盛顿作出置身事外的决定——按他的“官方”传记作者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的说法,凯南的角色被认为是“中枢性的”。华盛顿在日本的战后占领政策从惩罚性手段转变为经济重建,他是这一转向的主要推动者。凯南随后尝试影响美国对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政策,不过就没有那么成功了。但是,尽管他的建议在当时被拒绝了,后来却被证实是正确的:在美国应对朝鲜战争爆发之时,他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几乎是唯一一位对军事干预三八线以北地区提出警告的人——他也是最早反对美国向印度支那地区投入资源、继承法国角色的美国官员之一。
P1-3
考察凯南的“遏制政策”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构想,再现二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前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调整,审视美国的亚洲政策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的关系,探寻“冷战之父”的思想遗产对当前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哈尔·布兰兹、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弗兰克·科斯蒂廖拉、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北京大学副教授于铁军联袂推荐,北京大学教授张小明作序。
中文版序 为什么又是乔治·凯南?
张小明
今年5月的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在30多年前翻译成中
文的、乔治·凯南化名“X”发表在1947年7月《外交事务
》季刊上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在微信朋友圈被很多
人转发。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更令我惊讶的是,没过几天
,我接到来自金城出版社的电话,说是有本名为《乔治·
凯南与美国东亚政策》的译著即将出版,希望我能审阅译
稿并写一篇序。要知道,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
直关注凯南,并且和他有过信件交流,也到过凯南的母校
普林斯顿大学查阅其私人文件。我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
和博士论文都与凯南有关,其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乔治
·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已于1994年出版。此外,我在2008
年也发表过一篇题为《乔治·凯南与冷战时期美国的东亚
政策》的学术论文,拙文的题目与金城出版社即将推出的
这本译著的书名竟然基本雷同!
我在阅读这本译著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即为
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因为提出美国对苏“遏
制政策”主张而闻名于世的乔治·凯南在今天又开始被中
国媒体和学界所关注呢?
我认为这与近年来中美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很
大关联。众所周知,自从2017年1月唐纳德·特朗普就任美
国总统之后,美国政府公开把中国界定为美国的战略对手
,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特别是美国单方面发动的对华贸易
战令世人瞩目,有关中美进入“新冷战”以及美国试图“
遏制”中国的言论日趋增多。今年4月,美国媒体披露的现
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斯金纳(Kiron Skinner)
有关中美关系属于真正的文明冲突、今天的中国比冷战时
期的苏联对美国威胁更大之言论,更是语惊四座并引发热
议。我们都知道,凯南正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的第一
任首脑(1947—1949),他领导下的该机构参与了冷战初
期美国一系列重大对外政策的制定,包括美国对东亚政策
的制定,他本人也正是由于时任该机构首脑的特殊身份而
以“x”的署名在1947年7月《外交事务》季刊发表了那篇
著名的文章、系统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因而
享有“遏制之父”的称号。斯金纳的此番言论,自然容易
让人浮想联翩,把她的作用和凯南的角色联系起来。
实际上,《乔治·凯南与美国东亚政策》一书的作者
身份以及出版时机,也有点儿耐人寻味。保罗·希尔在美
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任职30多年后才进入
学术界,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这本书是在他于20世纪90年代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
系所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修改和补充而成的,并
于2018年正式出版。该书出版的时候,正值美国东亚政策
以及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上作者长期在美国政府任
职的经历,这自然会让中国读者格外关注。该书作者在“
致谢”中提到,本书的出版推迟了20年,是因为他在中央
情报局的职业生涯使得自己没有时间出版学术著作,后来
他在把博士论文改写成一本书的过程中获得了美国情报界
和政府其他部门上司与同事的慷慨支持与鼓励。或许某些
读者会因此联想,特朗普政府的现任国务卿蓬佩奥不也是
从中央情报局局长转任现职的?
但是,我们在阅读《乔治·凯南与美国东亚政策》的
时候,更需要关注的是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并从中理解凯
南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之间的关系。本书主要论述凯
南担任政策规划室主任时期(还包括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
发后短暂代理政策规划室主任)参与美国对东亚政策的制
定过程,同时也涉及他1953年正式从政府退休之前的某些
相关经历。抛开作者曾经的身份和该书出版的时机,这的
确是一部史料丰富、写作严谨、可读性强、极具学术价值
的历史著作。首先,该书使用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包括解
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以及当事人的私人文件(如凯南私
人文件)。其次,该书是我所看到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
专门论述凯南与美国东亚政策之间关联性的学术专著。再
次,作者有关凯南同时兼具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批评者这两
种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身份之论述,十分引人入胜并颇
具独到之处。此外,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今美国的东亚政策
或许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这本书的主题是叙述凯南作为一个“苏联通”如何介
入冷战初期美国东亚政策制定过程。按凯南自己的说法,
他在东亚事务上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在1947年以前从来没
有去过东亚,也从未对东亚有过特别的兴趣。本书作者认
为,凯南有关东亚的知识和认识,可能主要来自几位与自
己共事过的美国外交官,尤其是曾经担任美国驻华公使的
马慕瑞和曾经到访过延安的美国国务院著名“中国通”约
翰·戴维斯,后者还是凯南在国务院政策规划室的主要助
手。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东亚事务的门外汉,反而深深地
介入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制定过程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这体现在美国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的政
策制定上。从1947年开始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杜
鲁门政府所执行的逐步从中国“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