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综合研究论述中国古代戏曲的专著,是在考述戏曲剧种的源生、形成、成熟、鼎盛、蜕变、衰落的过程和情况。该著作涉猎广泛,时间跨度大,涉及戏曲、古典文学等领域,从先秦至20世纪末,是一部浩瀚的戏曲剧种演进史大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戏曲剧种演进史”可以说是整个“戏曲史”的骨干,骨干毕具、架构整饬,戏曲史中“戏曲艺术演进史”、“戏曲文学演进史”、“戏曲理论演进史”仍有可以正确依存的载体,所以它是“戏曲史”研究和著作的前提。而如果“戏曲剧种”的递变沿革不用乾嘉考证学的功夫加以厘清,使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则整个戏曲史的论述便失去准据而凌乱。 本书作者对两岸学者的有关研究非常熟悉,所以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是在一步步厘清学术争论的过程中向前推进,可以说,这部论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下中国戏曲研究的一种总结,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研究基础。 这是曾永义先生治学生涯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他针对一个世纪以来戏曲研究难点的解惑之作,是一部在坚实史料基础上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曾永义,生于1941年,台南县人,文学博士。现任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数所院校客座教授。 曾任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胡适讲座教授、台湾大学讲座教授、杰出人才讲座教授;亦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德国鲁尔大学、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曾获多项学术大奖。 1967年6月以《洪升及其长生殿》获台大文学硕士学位,1971年9月以《明杂剧概论》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副教授,迄今未曾离开教职和戏曲。学术和教学范围以戏曲为主体,以俗文学、韵文学和民俗艺术为羽翼。 除两本学位论文外,其后学术专著有《蒙元的新诗——元人散曲》(1981)、《说民艺》(1987)、《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1988)、《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与欣赏》(1991)、《戏曲源流新论》(2000)、《俗文学概论》(2003)、《戏曲腔调新探》(2008)、《地方戏曲概论》(2011)、《戏曲学》(2016)、《戏曲歌乐基础之建构》(2017)、《古典戏曲要籍述评》(2017)、《戏曲剧种演进史考述》(2019)等13部;另有关涉戏曲史之期刊论文150余篇结集于《中国古典戏剧论集》(1975)、《说戏曲》(1976)、《说俗文学》(1980)、《诗歌与戏曲》(1988)、《参军戏与元杂剧》(1992)、《论说戏曲》(1997)、《从腔调说到昆剧》(2002)、《戏曲与歌剧》(2004)、《戏曲本质与腔调新探》(2007)、《戏曲之雅俗、折子、流派》(2009)、《戏曲与偶戏》(2013)、《戏曲新论十题》(出版社改题为《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曾永义卷》,2017)等11书之中;散文类有《莲花步步生》《人间愉快》《牵手五十年》《椰林大道五十年》《中流自在:曾永义散文选》等8部;戏曲剧本创作有昆剧、京剧、豫剧、歌仔戏、中国现代歌剧在内的21部;旧诗一千数百首。 目录 上册 绪论 戏曲关键词之命义定位考述 引言 一、“戏剧”“戏曲”命义定位 二、戏曲中“小戏”“大戏”命义定位 (一)文献上之“小戏”与“大戏” (二)民国以后学者对“小戏”“大戏”之看法 (三)著者对于“小戏”“大戏”之见解 三、“腔调”“声腔”“唱腔”命义定位 四、“戏曲剧种”命义定位 (一)大陆学者之“剧种观” (二)著者对“戏曲剧种”之看法 结语 第一章 先秦至唐代戏剧与戏曲小戏之渊源及其剧目考述 引言:学者对戏曲渊源、形成之论争和渊源说之派别及著者之看法 (一)学者对戏曲渊源形成之论争 (二)戏曲渊源说之派别 (三)著者对戏曲源生之看法 一、先秦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一)傩仪戏剧:蜡祭与方相氏驱傩 (二)《大武》之乐 (三)戏曲小戏群《九歌》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一)西汉“角觝戏”中之《东海黄公》《总会仙倡》《乌获扛鼎》与《巴俞舞》 (二)西汉之“俳戏”《古掾曹》和“歌戏” (三)东汉之《郑叔晋妇》 (四)三国之《辽东妖妇》和《慈潜讼阋》 (五)晋代之《文康乐》 (六)萧梁之《上云乐》 (七)萧齐之《天台山伎》 三、唐代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一)兰陵王 (二)苏莫遮 (三)弄孔子 (四)拨头 (五)樊哙排君难 (六)西凉伎 (七)凤归云 (八)义阳主 (九)麦秀两歧 (十)成辅端《旱税忤权奸》 结语 第二章 宫廷官府戏曲小戏“参军戏”体系之源流考述 引言 一、“参军戏”之源起及其剧目考述 (一)“参军戏”之源起 (二)唐五代“参军戏”剧目考述 小结 二、宋金杂剧院本及其剧目考述——“参军戏”之嫡裔 小引:“杂剧”之名已见唐代 (一)宫廷官府之宋金杂剧院本剧目考述 …… 中册 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