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国民体质监测国内外研究概况、我国国民体质的人口学特征、不同职业人群体质特征及影响因素、机关人员和高校教师健身运动指导的实践、不同人群健身运动指导的理论研究。在全面回顾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的发展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民体质监测中需要完善的内容。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试图解决国民体质监测与大众健身运动指导间的脱节问题,提出对于成年人健身运动指导应该在考虑年龄、性别等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开展健身运动分类指导的观点,使健身运动指导有依据、有针对性。 作者简介 陆阿明,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委员、体质研究会委员,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诊断与评价、人体运动控制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国民体质监测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体质定义及其与健康关系 1.1 体质的定义 1.2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2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的发展历史 2.1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发展历程 2.2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指标 2.3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的评价 3 国民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3.1 科学健身是促进国民体质水平提升的主要手段 3.2 国民体质监测是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的有效途径 4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4.1 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问题 4.2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反馈的问题 4.3 国民体质监测测定项目与指标的问题 4.4 国民体质监测组织工作与环境对监测控制的问题 4.5 国民体质监测样本的设计使用与评价方法的问题 4.6 国民体质监测管理工作的问题 5 国外国民体质监测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5.1 关于体质的概念 5.2 关于国民体质测试的指标 5.3 关于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的评价与推广 5.4 对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的启示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国民体质的人口学特征 1 社会学人群分类及其研究 1.1 社会学人群分类 1.2 我国国民人口结构现状 2 我国国民体质的人口学特征 2.1 我国国民体质的年龄、性别特征 2.2 我国国民体质的地域特征 2.3 我国国民体质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3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中派生的人群变量及其意义 3.1 肥胖和超重人群 3.2 心肺功能较差人群 3.3 力量素质较差人群 3.4 柔韧素质较差人群 3.5 慢性疾病人群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特征及影响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江苏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不同职业人群的特征 2.2 江苏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机关工作人员体质的影响因素 2.3 江苏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体质的影响因素 3 讨论分析 3.1 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差异的比较 3.2 机关工作人员的体质与影响因素 3.3 专业技术人员的体质与影响因素 3.4 机关工作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体质影响因素的比较 3.5 对现有成年人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价的思考 4 机关工作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健身运动指导策略 4.1 以传播科学健身运动知识为基础 4.2 通过效果评定实现体育锻炼行为为目标 4.3 以体育锻炼剂量督促合理锻炼为路径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关人员和高校教师健身运动指导的实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lOl 2.1 干预前后体育锻炼情况 2.2 干预前后体质监测指标的变化 2.3 干预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 2.4 干预前后血管弹性的变化 2.5 干预前后骨密度的变化 2.6 干预前后脊柱功能的变化 2.7 干预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 2.8 干预后健身运动行为改变情况 3 讨论分析 3.1 体育锻炼剂量及其指导 3.2 健身运动对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的影响 3.3 健身运动对健康有关体质指标的影响 3.4 健身运动干预与行为改变效果分析 3.5 运动干预研究之不足与思考 4 本章小结 附:《健身运动干预》讲座内容及要点 第五章 不同人群健身运动指导的理论研究 1 健身运动与健身运动指导 1.1 健身运动概念 1.2 健身运动的作用 1.3 健身运动科学指导的内容 2 健身运动知识的构建与传播研究 2.1 健身运动理论知识的构建 2.2 健身运动知识的传播 2.3 健身运动知识构建及传播的研究展望 3 依据国民体质人口学特征的健身运动指导 3.1 国民体质的年龄、性别特点与健身运动指导 3.2 国民体质的地域特点与健身运动指导 3.3 国民体质的社会经济特点与健身运动指导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