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火苗的遐想者(致我的同代人)/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
分类 | |
作者 | 金理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金理,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曾主笔《文汇报》中短篇小说评议专栏“期刊连线”(2003年至2006年),为《小说评论》开设批评专栏“小说的面影”(2007年至2008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南方文坛》杂志社主办)。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2012年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目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后记 本书讨论的对象——我的同代人及其作品,还未被文 学史坐标所捕获、锚定,也有可能就此在文学长河中一闪 而过。不由想起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孤独烛火”:遐 想者凝视孤独烛火,这是知与诗、理性与想象的结合,“ 在所有的形象中,火苗的形象——无论是朴实的还是最细 腻的,乖巧的还是狂乱的——载有诗的信息。一切火苗的 遐想者都是灵感丰富的诗人”(《烛之火·前言》)。凝视 、遐想跃动的火苗,让人联系起萌芽的绽放、动态的现场 、迎向未知的姿态……这些都与本书题旨高度吻合。 这番对同代人创作的跟踪、关注,缘起是导师陈思和 教授的耳提面命,具体可见收入本书《做同代人的批评家 》一文。近年来我在这方面的工作,除去书中各篇文章之 外,还包括主持《名作欣赏》杂志“80后·新青年”专栏( 与杨庆祥、黄平合作)、《名作欣赏》杂志“当下青年文化 关键词”专栏,以及《芙蓉》杂志“90新生”专栏(与吴天 舟合作)。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长、胡远 行主任及理论室诸位编辑的鼎力支持,一并致谢。 我在斯远的啼哭与嬉笑中完成了书稿的整理,这本书 也是献给他的。 2017年11月27日 午后 目录 引言 “同代人批评”:对象、关系、视野与方法 第一辑 时间的废墟 时间的废墟:青年一代的记忆诗学 当代青年遭遇都市:青春文学与城市书写的一个现象考察 宅女,或离家出走:当下青春写作的两幅肖像 “80后”写作的三重研究视野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他们 青春文学的重生 第二辑 有风自南 小说之心:田耳论 有风自南:葛亮论 通向天国的阶梯:孙频论 焦虑感,或“青春文学”的再生:郑小驴论 自我的搏斗:甫跃辉论 “不合拍”的风景与“慢”的人:毕亮论 第三辑 尘世落在身上 尘世落在身上:《出家》 “命悬一线”中的不绝生机:《北鸢》 死灭,或“青春的重返”:《可悲的第一人称》 诗意世界与脱序时刻:读作品记 第四辑 无能的力量 无能的力量 炼金,追鱼,或捕风 附录 做同代人的批评家 什么是“80后”文学 后记 精彩页 “同代人批评”:对象、关系、视野与方法 在一次会议上,听一位文坛前辈发言,他讲着讲着开始提到韩寒郭敬明,提到脑残的粉丝群体。就在他吐槽的时候,我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嘟囔:“谁说的!”——虽然声音细微却分明表达着一丝对前辈发言的不满。回头一看,听众席上的一位旁听者,看年纪是我的同龄人。我就身处这两种声音之间,那一刻非常惭愧。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原该在上述这两种声音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但我们既没有去告诉前辈为什么他们眼中不入流的作品恰恰有可能拨动当下青年人的心弦,我们也没有对同代人的创作及时提供学理性的阐释,借此与流行视野拉开距离,提示年轻的读者们:其实在韩寒、郭敬明之外,还有不少态度认真、创作扎实的同龄作家。类似这样的“刺激”,促使我近年来把目光投向“同代人批评”。 “同代人批评”关乎“对象”,要求将研讨对象转移到文学新人上来。李健吾是众所公认的批评大家,当他埋首经营《福楼拜评传》《司汤达研究》时是一位学者;只有拿起《边城》《鱼目集》《爱情三部曲》时,他才成为一位文学批评家。在我看来,“同时代性”,正是文学批评的一条“起跑线”。 近年来我自己在从事文学批评写作时,关注的对象大多是我的同代人。“出生于同一时期、具有共同的历史经验,因而显示出相类似的精神结构和行为式样的同时代人”。在社会学家看来,当我们试图理解社会和精神运动的结构等问题时,“代际”或者“世代”的考察视角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向导。因了共同承受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同代人会形成此一代际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文化品格、精神结构乃至群体意识。这一“特有”和代群内的“共享”,自然会显影于文学创作;我们也可以借用雷蒙德·威廉斯的概念,把这种情形指认为“感受结构”,其对应的“与其说是一个阶级或一个社会,倒不如说是一代人”,“文化上的一代人似乎常常是伴随十年左右的共同生活形成的。如果把1930年代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在一系列青年作家中追溯到一种特定感受结构的出现”。 在今天,“30后”的王蒙先生老当益壮、推出长篇新作,由此屈指算来,“同时代”的时空中,至少并存着五六代作家。当然,生活在同一时期、经历相同历史事件的人们,因所处年龄阶段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体验、感受、记忆和文学,如同曼海姆所谓“同时代人的非同时代性”。我所说的“同代人”,主要是指同龄作家;本书的讨论对象,具体而言,是指“80后”、少数1970年代末期生人及“90后”的写作者。以十年来计算世代只是习惯使然,尤其是临界点之间往往模糊不清,实则没有鲜明的差异。而在社会学家的研究中,往往将“70年代末期或者9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口涵盖在80后一代人之中,更为强调这一批社会群体有着共同的经历”。与以十年为计量单位相比,以重大社会事件来界定世代更能体现社会结构视角,从生命历程研究的视角而言,“80后”是指出生于特殊生育政策环境、成长于改革开放背景中的一代人。所以,我的“同代人”,除去理所当然的“80后”之外,还包括部分“70后”与“90后”,不完全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代群。这不仅是因为这拨作家可以宽泛地并称为当代青年作家,而且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他们指向在特定结构中处于相似位置的群体。与此前比如“60后”作家相比,我的“同代人”既未获得社会学命名(比如“第四代人”),也未获得文学史命名(比如“晚生代”);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或文学结构中位置的近似还表现为,经常蒙受相同的指责,例如他们的写作每每被指认为“缺乏历史感”,甚至“历史虚无主义”一代(真的如此吗?)。 当然,生活在当今同一现实时空中、甚至归属于同一世代中的人们,在精神上未必是“同代人”。我对“同代人批评”的界定,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P3-6 导语 文学批评的结集,收入文章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同时代”。在对象上,作者文学批评写作关注的大多是同代人,“70后”、“80后”,或文学新人,在这意义上,“同时代性”的批评之旅,等同于先锋探索。在方法上,这种文学批评试图在创作“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预期未来“更好的途程”。探讨同时代人的创作,既是追踪文学可能出现的“新变”因素,也是理解我们这代人的生命经验。 序言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策划人语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尝试获取对于“文学批评”的 共识,恐非易事。不过,既然我们的集丛以此为名义来召 集,势必需要提出若干“嘤鸣求友”般的呼声—— 首先,文学批评“能够凭借自身而独立存在”(弗莱: 《批评的解剖》),其意义并不寄生于创作,批评与创作并 肩而立,共同面对生机勃发的大干世界发言,“如共同追 求一个理想的伴侣”——这个说法来自陈世骧先生对夏济 安文学批评特质的理解:“他真是同感的走入作者的境界 以内,深爱着作者的主题和用意,如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 伴侣,为他计划如何是更好的途程,如何更丰足完美的达 到目的。……他在这里不是在评论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 客观论列一般的现象,但是话尽管说的犀利俏皮,却决没 有置身事外的风凉意,而处处是在关心的负责。”(陈世骧 :《(夏济安选集)序》) 其次,在理性的赏鉴与评断之外,批评本身是一门艺 术,拒绝陈词滥调,置身于“陌生”的文学作品中,置身 于新鲜的具体事物中。文学批评应该是美的、创造的,目 击本源,“语语都在目前”。 再次,诚如韦勒克的分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 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 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要 么是‘文学史’。”但他尤其强调这三种方法互为结合、 彼此支持,无法想象“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 学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故而,凡在文学理论的阐释、文学史的建构方面有新发见 的著述,均在本集丛收入之列。 丛书名中的“微光”二字,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 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 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借用“微光”大概表示两 个意思:微光联系着新生的事物和谦逊的态度,本书是一 套为青年学者开放的集丛;态度谦逊但也不白视为低,微 光是黎明前刺破黑夜的第一束光,我们也寄望这套书能给 近年来略显沉闷的学界带来希望。 此外,“微光”还让我们联想起加斯东·巴什拉笔下 的“孤独烛火”,联想起巴什拉在《烛之火》中描绘的一 幅动人图画:遐想者凝视孤独烛火,这是知与诗、理性与 想象的结合。“在所有的形象中,火苗的形象——无论是 朴实的还是最细腻的,乖巧的还是狂乱的——载有诗的信 息。一切火苗的遐想者都是灵感丰富的诗人。”(《烛之火 ·前言》)——在这一意义上,“微光”献给“一切火苗的 遐想者”。 集丛第一辑的六位作者皆为一时俊彦自不待言,我们 也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师友加盟后续的出版计划。最后 ,集丛出版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长的鼎力支持,胡 远行先生与林雅琳女史亦献策出力,尤其远行先生本是集 丛策划者,但他甘居幕后不愿列名,这都是我们要特为致 谢的。 2017年5月14日 内容推荐 金理的批评写作,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探讨同代人的创作,对生活发言,回应时代境遇,理解一代人的生命经验。 “同代人批评”立场的选择,决定了金理的批评路径,必然舍弃后见之明的“全能”视角和自命“客观”的言说,肩负起“同在于”时代的担当,而趋近于一种审美与智性的跋涉与冒险。 本书讨论的对象——作者的同代人及其作品,尚未被文学史坐标所捕获、锚定,也有可能就此在文学长河中一闪而过。然而,正如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孤独烛火”:遐想者凝视孤独烛火,这是知与诗、理性与想象的结合。跃动的火苗,恰是萌芽的绽放、动态的现场、迎向未知的姿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