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做班主任,做校长,为什么他都能达
到高境界?上海“70”后人气校长万玮最新力作
?一本书帮你认清学校管理的本质,抛弃陈旧观
念带来的低效与迷茫。
?我追求的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所学校的学生
、老师都发展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到校长的存
在,而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
——万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校管理的本质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万玮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做教师,做班主任,做校长,为什么他都能达 到高境界?上海“70”后人气校长万玮最新力作 ?一本书帮你认清学校管理的本质,抛弃陈旧观 念带来的低效与迷茫。 ?我追求的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所学校的学生 、老师都发展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到校长的存 在,而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 ——万玮 目录 自 序 上篇 好的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 校长领导力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有三招 融合课程的方法论 好的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 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 教师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为什么有班主任兵法,却没有校长兵法 民办学校的社会责任 下篇 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教育者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词 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成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 最重要的沟通技巧是聆听 频 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一个有战略思维的教育者 感恩与敬畏 成长的年轮 教育者的气象 后 记 精彩页 学校文化建设有三招 作为校长,我常常要思考学校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有人说,学校是一个轨道,学生要沿着轨道往前走。轨道既有方向,也有限制。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会分流,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往蓝领方向发展,读一流大学的学生则是往社会精英方向发展。 有人说,学校是一个平台,既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也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学校也应当是家长成长的平台。借助学校这个平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能帮助家长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还有人认为,学校是一个场,每一个在场里的人都能够受到影响和熏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我认为学校是一个文化的场。 学校建设应以什么为中心 一所学校的校长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学校建设究竟以什么为中心,这其中,有五个要素需要考虑:学生、教师、课程、制度和文化。 过去这些年,我们在讲到学校建设时,一直强调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特别强调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我们听许多校长讲学校建设,基本上都是讲课程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其实并不清楚,也不够全面。 我曾经研究过美国课程流派的演变历史。一百多年以前,美国也是传统教学论一统江湖,跟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学模式差不多,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承。后来,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它强调儿童中心,重视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与经验积累。经验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学习必须与儿童建立连接,课程应当建立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并且不断地改变和重组,以使学生的经验发展呈现出最好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上下十分震惊,下定决心要实现科技兴国。美国课程决策中占主导权的不再是教育学者,而是大学教授与科学家,于是,学科中心主义占据了上风。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观主张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强调学科建设,认为各学科教师要把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教给学生,其他知识与结论可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展开。 学科中心主义盛行十多年后,行为主义终于厚积薄发,修成正果。行为主义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学科架构,而是学习结果。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学校在设计一门课程时,要关注四个问题:学校想达成何种教育目标?为达成这些目标学校需具备哪些教育经验?如何利用这些教育经验?如何评估此目标是否达成?此书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行为主义对后世影响颇大,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依据的主要理论还是行为主义。只要你有奖惩,设立了目标,然后基于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你就是行为主义,无论你是否承认。 认知主义对行为主义进行了批判,从中发展出的一个主要流派是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主要研究学习的原理,研究知识在人脑中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人与动物是不一样的,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进入 21 世纪之后,标准化运动开始在美国教育界兴起,传统教学论、学科中心乃至行为主义等又开始抬头。美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些痼疾积重难返,上海学生在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让很多美国教育学者开始反思其教育体系。 课程理念演变的背后,是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有三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三种心理学理论的差别。假设你遇到一个有网瘾的学生,你会怎么办? 对此,行为主义有一套行为矫正的方法。即便到最后所有办法都失效了,还可以将有网瘾的学生送到一种最近被曝光的专门治疗网瘾的学校,他们有一种独特的手段,叫电击疗法。这种疗法争议比较大,因此,行为主义一直被外界诟病。 人本主义不会这么干。人本主义会思考:这个孩子是不是内心孤独?是不是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关爱?于是,想方设法挖掘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某一个擅长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最好有巅峰体验。 精神分析学派更多的是反思,反思教育者和这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他的原生家庭是否存在什么问题?他在童年时期是否有心理创伤?他是否缺乏安全感?等等。老师和家长也会反思,会认为需要做出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孩子与家长有着天然的纽带,家长改变了,孩子很可能也会改变。 回到前面的问题,学校建设究竟以什么为中心?从刚才所讲的课程流派的发展与心理学的不同理论来看,学校建设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的三个有效做法 一些校长嘴上说的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其实心里想的还是以生源为中心。为什么?因为人们依靠应试成绩给学校排名,这主要不是课程建 序言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一个校长最应该做的事情 是什么?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我做校长的时间不长。2013 年,任国芳校长退休 ,她举荐担任副校长刚刚一年的我接任校长职位。我一 开始是忐忑的,虽然自 1996 年开始,我就在上海平和 双语学校(以下简称“平和”)工作,但是校长与副校 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岗位。副校长只要在分管岗位上独 当一面即可,校长则需要综合考虑学校所有事情并为之 负责。我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走马上任。 我用了两年多时间适应新角色,这个时间不长,但 也不算短。感谢领导与团队成员给予我足够的耐心,让 我慢慢成长、成熟,在校长的岗位上逐渐找到着力点。 我在过去几年内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如今,平和已焕发 出勃勃生机,成为社会认可、家长称赞的一所学校。 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言。平和是一所十二年 一贯制学校,小学、初中与高中三个学部相互独立,在 课程整合之前,每个学部都有不同的课程,最多的时候 ,在每年五六月份,我要参加至少五个毕业典礼,准备 五篇不同的发言稿。我没有秘书,所有发言稿都得自己 写。尽管有时候很疲倦,但我意识到这是校长的工作, 必须亲自完成。 本书收录的是我做校长这几年来写的部分文章,其 中相当一部分是2016 年以来的发言稿。书中收录的发 言稿有些是面向全校教职工的,以新学期开学发言和学 期结束发言为主;有些是面对中层团队的,讲内部管理 ,讲教育理念;有些则是在一些会议、论坛上的发言, 属命题作文。这些发言稿都是我精心准备的。讲的内容 都是我有所思、有所得,希望分享给别人的。其中不少 发言稿已经在自媒体上发表过,尤其是学期初的开学讲 话,每次都能引起一定的关注。 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学校是一个平台,师生在这 个平台上共同成长。2018 年暑期,我们将学校餐厅外 面的场地重新设计翻修,并命名为“双鱼广场”。我为 其写了一段话: 俯瞰平和建筑,恰似双鱼戏水。 鱼戏莲叶间,海阔凭鱼跃。 平和如水,师生如鱼。 平和双语,水大鱼多。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好的学校管理是成长。成长的本质是学习。我经常 在师生面前发言,也选择性地在一些教育会议与论坛上 做主旨发言,平均一年公开发言大约二十次,每次所讲 的主题皆有不同。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选择迎 接这样的挑战,是因为我希望能以自身的成长带动师生 的成长。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 共融、共创、共生,所有的管理皆应指向这一目标。 好的学校管理是赋能。人生路漫漫,何处是尽头? 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对教师的工作 量是精准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是事情重要还是人重要? 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 位学校管理者。然而我坚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名 教职工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即 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与时代的使命和人生的意义连 接。 中国经济在过去 40 年经历了高速发展,如今教育 成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领域。我有幸在上海工作,和一所 与世界接轨的民办双语学校共同成长,自从担起校长的 重任后,我就决心为这所学校奉献所有才智。改革开放 以来,上海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上海经验” 也被世界各国重视。然而,问题与矛盾也日益突出。在 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是我一直以来着 重思考的问题。本书是基于这一核心问题的主动思考, 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 我对许多教育问题的认识都来自生活,因此本书所 选发言稿与文章虽然谈的是教育以及学校管理,听众和 读者主要是教师,但发表之后,家长以及非教育人士也 很有兴趣,并积极给出反馈。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万 玮 2019 年 2 月 内容推荐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对教师的工作量是精准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良之路?本书是作者担任校长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作者相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名教职工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与连接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