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网络化人文丛书”系列丛书之一。远离文学经典,势必远离人类的精神家园;亲近文学经典,我们的生活将更接近“诗意的栖居”。“文学是人学”,是对人性的诗意的表达,因此,文学可以说是“诗化的人学”。本书以“重读经典”为宗旨,以透析人性意蕴为切入口,精选25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从8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赏析,在一般性知识介绍的基础上兼顾了学术性。 作者简介 蒋承勇,男,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顶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外国文学史》主编之一、教育部“马工程”重大项目《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中国大学慕课《外国文学史》(一、二)主讲教师、《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审专家。出版《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性探微一一蒋承勇教授讲西方文学与人文传统》等10余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次。 目录 引言 诗化的人学 1 原始野性与永久魅力 1.1 古希腊神话:人性之初与诗性解说 1.2 荷马史诗:远古英雄与野性之美 1.3 《俄狄浦斯王》:“恋母情结”与人的“命运” 2 善恶矛盾与灵魂救赎 2.1 《神曲》:人类苦难与自我拯救 2.2 《哈姆莱特》:忧郁、延宕与人性迷惘 2.3 《浮士德》:人性向善?人性趋恶? 3 宗教压抑与爱欲萌动 3.1 《十日谈》:“幸福在人间,天国是梦幻” 3.2 《巴黎圣母院》:爱欲与教规的冲突 3.3 《红字》:生命的血色与人性的光辉 4 婚恋自由与人格尊严 4.1 《叶甫盖尼·奥涅金》:“聪明的废物”与“俄罗斯的灵魂” 4.2 《简·爱》:“我们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4.3 《玩偶之家》:妇女的解放与“人”的觉醒 4.4 《彩虹》:两性和谐的希望之“虹” 5 个人奋斗与“英雄”沉浮 5.1 《红与黑》:个人奋斗者的“力”与“激情” 5.2 《高老头》:金钱欲望对人性的吞噬 5.3 《约翰·克利斯朵夫》:孤独的“英雄”与“自由的灵魂” 6 战争暴力与人性磨砺 6.1 《双城记》:暴力恐怖与道德杀人 6.2 《静静的顿河》:战争烽火时人性的锤炼 6.3 《第二十二条军规》:反疯狂的“疯狂” 7 直面荒诞与等待“戈多” 7.1 《变形记》:真实的荒诞与荒诞的真实 7.2 《百年孤独》:循环、孤独及其象征 7.3 《等待戈多》:希望在“等待”之中 8 温婉纤柔与悲悯情怀 8.1 《圣经·旧约》:人性本源的另一种解说 8.2 《吉檀迦利》:东方式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8.3 《雪国》:对纤弱生命之美的感觉与眷恋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