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传(8下精批版)/部编教材配套名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罗曼·罗兰著的《名人传》里的“名人”与我们当今所认知的“名人”有点不一样。这本书讲述的“名人”有三个: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分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雕塑家兼画家、文学家。他们是英雄和天才的化身。尽管他们是英雄,是天才,他们却经受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 目录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原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给我的兄弟卡尔与约翰·贝多芬 给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在我死后开拆并执行 书信集 贝多芬致阿门达牧师书 贝多芬致弗兰茨·格哈得·韦格勒书 致韦格勒书 韦格勒与埃莱奥诺雷·冯·布罗伊宁致贝多芬书 贝多芬致韦格勒书 致韦格勒书 贝多芬致莫舍勒斯书 思想录 关于音乐 关于批评 附录: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一 贝多芬与力 二 贝多芬的音乐建树 三 重要作品浅释 米开朗琪罗传 原序 导言 上编 战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裂 三 绝望 下编 舍弃 一 爱情 二 信心 三 孤独 尾声 死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原序 “最近消失的光明” 我的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三个死者》 《夫妇问的幸福》 《安娜小史》《战争与和平》 《阡悔录》与宗教狂乱 《社会的烦虑》《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信仰的寄托》 《艺术论》 《通俗故事》《黑暗的力量》《伊万·伊里奇之死》《克勒策奏鸣曲》 《复活》 托尔斯泰的社会思想 “他的面目确定了” “战斗告终了”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托尔斯泰著作年表 序言 一曲波澜壮阔的英雄交响乐 ——《名人传》导读 颠覆传统的英雄观 这部书里的名人与我们当今所认知的“名人”有点不 一样。这本书讲述的名人有三个: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 托尔斯泰。他们分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雕塑 家兼画家、文学家。他们是英雄和天才的化身!尽管他们 是英雄,是天才,却经受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 ! 本书的这三位英雄,他们在与贫困、疾病或是自我的 狂暴任性、卑微怯懦、矛盾纠结的战斗中取得了伟大胜利 ,并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作品。这三位英雄在 自己人生的战斗里,绝不是所向披靡的,他们常常会跌倒 、受挫,甚至出乖露丑,有时候还会绝望到想要自杀。但 可敬的是,这三位英雄在自己悲剧的命运里,克制住对失 败的恐惧,在嘲笑、冷漠、孤立、欺骗和误解中,凛然独 立,强而有力地在艺术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最闪耀夺目的 光芒!这一切很好地证明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 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天生神力、对失败和困境毫无畏惧的英雄固然让我们 敬佩得五体投地,但对贫穷、疾病、失败充满恐惧却最终 能克服内心的卑微和怯懦,并获得最伟大成就的英雄才是 我们心目中最真实、最亲切的英雄! 作者罗曼·罗兰提出了这样一套颠覆传统的英雄观, 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英雄之间的距离。英雄不再是历史家 、文人笔下以及我们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偶像,他们是真真 实实的人。只有平凡地存在着、勇敢地战斗着,这样的人 ,才是真正可敬可佩的英雄。除了虚构的童话故事、神话 传说外,世界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相反,英雄往往只是 命运多舛的普通人。 贝多芬——用痛苦铸就快乐的英雄 罗曼·罗兰酷爱音乐,他不但把贝多芬看作最伟大的 音乐家,还把他看作自己的精神导师。在这英雄的队伍里 ,他把“首席”给予了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贝多芬传 》是三篇传记里最短的,却是最能体现罗曼·罗兰诗一般 的语言的。它充满激情,满含哲理。 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成就和贡献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他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也常常作为激励我 们的名言响彻耳边。但贝多芬在我们心目中,更多时候像 是一个伟岸但模糊的背影,音乐很近很近,灵魂却很远很 远。如果我们不能触摸到这位受难的英雄的灵魂,那么我 们很难真正懂得他的音乐。 贝多芬的家庭出身并不好,酗酒的父亲一直把这个音 乐天才当作捞钱的工具。而最让他痛不欲生的是,不到30 岁,他就开始丧失听力。在本应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他彻 底地耳聋了。这对他的音乐之路是多么大的阻碍,对他的 自尊是多么大的伤害!他只能靠用牙咬着木头放在钢琴上 来听声音,他不得不长年累月躲避他人,因为他害怕别人 嘲笑自己的失聪。他疼爱自己的侄儿,把他当作自己的继 承人和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但这个侄儿只会用放荡和无良 “回报”他的爱。至于爱情,他屡战屡败,终身未婚。 就是这样一位饱受人生苦难的人,战胜了自卑、残疾 、孤独,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 自我的痛苦,创作出一曲曲充满欢乐的乐曲。试问,世界 上有什么样的胜利可以跟这样的胜利相比呢?贝多芬留下 了人类克服自身悲苦和灾难的最不屈不挠的声音,留下了 用痛苦换来的一曲曲欢快的交响乐!可以说,贝多芬式的 英雄能将人类拉进爱和欢乐的海洋。 贝多芬是伟大的,是永恒的。他生前没有得到多少爱 的眷顾,他身后却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爱的遗产。从今以后 ,他战胜困厄的经历鞭策着我们,他圣洁欢乐的乐曲抚慰 着我们,直到永远! 米开朗琪罗—一充满神圣痛苦的英雄 和对贝多芬一样,罗曼·罗兰对米开朗琪罗也是非常 崇敬的。在创作这部传记之前,他就已经写过《米开朗琪 罗》。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和达·芬奇、拉斐尔齐 名的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格外长寿,所以被看作 文艺复兴的绝响,是那个时代遗下的最后的巨星。但是我 们读了这部传记以后,也许会骇然发现,他的长寿对我们 后人来说固然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对他自身来说却是很大 的不幸和折磨。 米开朗琪罗出身贵族,从小就对雕刻和绘画艺术有着 狂热追求。为此,他不顾家庭的反对,一意孤行地选择了 艺术。但他生逢乱世,罗马文明因异族的野蛮侵吞而遭到 破坏。他精心创作的很多艺术品,也在战乱中毁于一旦。 这位艺术家似乎可以称得上自虐的典型。他并不像贝 多芬那样出身贫寒,他的敌人不都是来自环境和病痛,而 主要来自他内心对艺术理想的疯狂追求和他阵痛般幻灭的 痛苦。他是天才,但他的天赋异禀偏偏存在于一个有些柔 弱的身躯和过于懦弱的心灵之中。这让他的一生始终逃不 开枉费时日的绝望和徒耗精力的奔波。他的一辈子都纠结 于灵魂的痛苦之中,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征服了别人, 尽管征服别人并不是他的目的。 他固执地把自己的一切——生命、时间、健康、爱情 ——都献给了艺术。他夜不成寐,食不果腹,甚至生病也 顾不上医治(或者说是他自己不愿意去医治),一辈子没 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孩子。他爱着人,却不被人爱。 到老来,他虽然被人膜拜,却不被理解。他那孤独的心灵 使他在自己的周围造成一片真空的世界。尽管他奋斗一生 ,成就巨大,却永远觉得自己离理想非常遥远。他站在艺 术的崇高的山峰上,值得我们年复一年上去顶礼膜拜。 罗曼·罗兰说得好:“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 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他们应一年一度 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 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 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我们中 的很多人是平凡的,生活也是平淡的,但永远别忘了花时 间去膜拜高尚,顶礼伟大。 托尔斯泰——在痛苦中追求真理的英雄 在三位英雄人物中,托尔斯泰是距离罗曼·罗兰最近 的,罗曼·罗兰同样非常崇敬这位文学前辈。作者在二十 二岁时,感到迷惘,他写信给当时已是文学巨匠的托尔斯 泰,以图寻求生活的答案,结果居然收到了托尔斯泰的回 信。托尔斯泰慈祥的回答给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三位英雄中间,托尔斯泰是最富有自谦和悲悯气质 的艺术家,被誉为“俄罗斯人民的良心”。托尔斯泰不同 于贫穷、残废的贝多芬,也不同于内心悲苦、孤独一世的 米开朗琪罗。他生活富裕,衣食无忧,爱情幸福,家庭美 满,并在自己深爱也深爱自己的妻子的帮助下完成了很多 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小史》等,塑造了 一个个成功的女性形象。罗曼·罗兰大胆地推断:“我们 愿意相信,托尔斯泰伯爵夫人不仅充作她丈夫在《战争与 和平》中的娜塔莎与《安娜小史》中的基蒂的原型,而且 由于她的倾诉以及她的独特的视觉,她可能还是他的一个 可贵的和谨慎的合作者。”相对前两位英雄,托尔斯泰是 多么幸福啊! 然而托尔斯泰的内心仍然是充满痛苦的。他的内心充 满对过往不良行为和现有的奢华生活的忏悔和愧疚,也充 满着对人类的博爱、对和平的向往。他为大地苍生不能都 过上像他这样富足的生活而感到伤心难过。为了理想,他 改革自己的庄园,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农民;他改变自 己贵族的生活方式,躬亲一些辛苦的劳动,比如锯木、煮 汤、缝靴子等;他甚至想捐出自己所有的财产,让自己的 家人也完全放弃贵族的生活。但他的行为和想法,不被任 何自己深爱的亲人所理解,包括最爱的妻子。他忧愤、悲 伤、挣扎。到他八十二岁的时候,年届耄耋高龄的他终于 无法忍受内疚和不安,抛弃一切,离家出走,结果病倒在 一个火车站,默默地离开他所悲悯的人世间。弥留之际, 他还在痛哭着:“大地上千百万的圣灵在受苦,为何大家 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他的行为同样没有得到艺术家们的理解。他们不明白 他为什么不好好创作伟大的作品,反而去做一些无谓可笑 的事情。他们认为托尔斯泰是在毁灭自己的艺术天才。但 他们错了。托尔斯泰不但没有损害自己的艺术天才,反而 因为自己的博爱和悲悯,让自己的艺术才华得到升华。当 我们读着七十多岁的托尔斯泰创作的《复活》这部小说的 时候,我们除了为那样绝代的艺术魅力所深深折服之外, 还因书中所辐射出的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深深震撼!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 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 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这可以说是对英雄们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听从罗曼·罗兰的倡导,打开窗子,让自由的 空气进来,感受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吧! 郭浩瑜 著名作家 导语 《名人传》,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因为有时代的隔离,年轻人阅读起来比较困 难,因此要不断克服某些阅读障碍,其丰富的内涵也 需要认真反复地发掘体味,这都不会是像阅读流行小 说那样痛快的。必须先要有“啃书”的思想准备,克 服那种浅尝辄止的毛病,才能真正进入良好的阅读状 态。 ——温儒敏 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 的力量。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 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更重要的是, 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朱永新 读书是提升自我文化的最佳方式,阅读能让人深 入思考,开拓思维,将文字表述的内容转化为形象。 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为自己的精神气质打底的阶段, 因此,应该多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思考、滋养心灵的书 籍。 ——汤素兰 精彩页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留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他的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狂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嗑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合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往往有一副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人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出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狂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无异“李尔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考虑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布罗伊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格勒、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美,那样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大革命爆发了,泛滥全欧,占据了贝多芬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