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一百三十多年来,
他的作品在畅销书中遥遥领先。在那些广为流传的经
典中,他仅仅排在《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后。
——[英]菲·霍布斯鲍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双城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查尔斯·狄更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一百三十多年来, 他的作品在畅销书中遥遥领先。在那些广为流传的经 典中,他仅仅排在《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后。 ——[英]菲·霍布斯鲍姆 后记 《双城记》译成后,尚有一些感发余绪,遂略加拾掇 ,付诸于译后记。 第一个感想,想强调一下《双城记》的文学价值。 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历经了一整个世纪的 创作累积,声势不可谓不盛大,很多作家、作品经由各种 机制而被封圣,似乎已有足可骄傲于前代的资本;对比之 下,十九世纪的作家貌似已落潮,被贴上了“落伍”的标 签,除了充满世俗因素、一直畅销不衰的简·奥斯丁。然 而,依笔者愚见,这是当代文学评价体系(因学术界和媒 体界共谋而产生)的一个错觉,很可能遮蔽了一个重要事 实:即无论何种时代,都只有平庸作品与优秀作品之分野 ,而绝无后代覆盖前代之说。在文学的场域里,是没有进 化论立足的空间的。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哀 伤的结语”一章中有犀利的判断:“艺术并不是以进步为 鹄的。”的确如此。于我的观察,在七十年代结构主义哲 学影响下的“新小说”穷尽了各类实验手段,将“主观之 我”驱离文学领域后,形式主义的狂飙突进就自我终结了 。九十年代后,随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欧美文学界已进 入了一个普遍平庸的阶段。 在十九世纪的经典作家中,写下《双城记》的狄更斯 和写下《白痴》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是我一直喜爱并努力学习的对象。与该世纪其他经典作 家作比较,他们都有特异处。凭借超乎寻常的感知力,他 们两人很早就深入了现代世界的幽暗面,揭示出人类易受 暴力蛊惑的倾向。在思想形态方面,他们一个是皈依了基 督教(英国圣公会),一个从属于俄国东正教,各自都处 在本国宗教传统的庇护和限制中。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思 想张力的内在尺度。无独有偶,在人性洞察力和社会批判 性上,他们亦都有突出的表现,狄更斯偏好穿上一件俗世 的外衣(这使他有时会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说故事的能力)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专注于描绘边缘的畸零人的内在悖 论。在写作技术层面,这两位作家也是超前的,先锋的。 单论狄更斯的话,他的叙事组织和结构布局的能力,依然 可以傲视现如今的大部分作家。这次动手译《双城记》, 对狄更斯的语言能力有了直接体会,在我看来,即便放在 今天的文学与媒体背景中,狄更斯的英语也是最为精简、 生动而有力的。他一边办刊,一边写小说、时评、参与戏 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说充满了自主的活力。 二十世纪的欧洲小说家中,卡尔维诺的早期和中期作 品,萨拉马戈的绝大部分作品都继承了这些特质。但这个 话题并不是此文的焦点,故而暂且略过。 第二个感想是,不同于狄更斯的其他作品,《双城记 》自有其溢出文学范畴以外的特殊意涵。 《双城记》是狄更斯这个伦敦佬唯一一部走出伦敦城 ,描绘更广阔题材领域的作品。并且,因为这部小说优异 的文学特质,还有力地强化了它的内容主题:他直接呈现 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具体情态,同时给出了狄更斯式的 犀利评判。虽然经由安德鲁·朗格的导读的介绍,我们已 知道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并没有亲历这个历史大事件, 而他的创作资材,大部分来自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 尔的《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卡莱尔出生于1795年, 也只能说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一代。因此,我们或也可以 说,《双城记》是一部孕生于历史著作的小说,本身就是 历史叙事和文学想象的综合产物。它不求准确合乎事实, 借了“浪漫传奇”(romance)的外壳(狄更斯所擅长的叙 事技能),对历史进程中诸种动力,尤其是人性的面貌, 予以了清晰的描绘。 我们读完《双城记》这部小说,对小说的人物群像已 有了一定印象。尽管卡尔顿自我牺牲的行为和心理动机总 是会引发读者们或怀疑或肯定的倾向,但我认为,真正有 意义的一组人物,乃是作为小说情节动力源而出现的德伐 日夫妇。夫妇两人被狄更斯塑造成了革命爆发前的秘密策 动者,抵抗运动分子,在革命启幕后逐渐失控的暴力行为 中,他们又作为“反面人物”而出现。尤其是精神强韧的 德伐日太太,她几乎成为了复仇女神的化身。敏锐的读者 会发现,狄更斯作为技巧高明的小说家,又为德伐日涂抹 了不同于其妻子的性格色彩:他身上体现了不同寻常的勇 气、忍耐和正义感,同时又有被群体暴力裹挟时的无奈, 以及面对人伦危机时的矛盾犹疑,在他身上,凸显了在此 大变局中具体个人的道德两难抉择。他所面临的这个道德 困境,不妨就叫做“德伐日困境”。 此外,法国大革命与其说是《双城记》的时代背景, 不如说是一个隐形的真正主角。在多种意义上,它是世界 近现代史的开端,也是历史学、历史哲学的热点议题。 大哲学家黑格尔是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代人,他对法国 大革命的评价是唯理主义的,同时包含了赞同和怀疑的两 个面向,他将其描述为“唯智主义的解放企图”。 除了狄更斯据以敷衍出小说的卡莱尔的历史专著,后 世还有另外几部重要的专著:阿克顿勋爵的《法国大革命 讲稿》,埃德蒙·柏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即《法 国革命论》 目录 序 导读 第一卷 死而复活 第一章 启幕的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之暗影 第四章 准备事项 第五章 酒馆 第六章 鞋匠 第二卷 金线 第一章 五年之后 第二章 一幕好戏 第三章 沮丧时刻 第四章 祝贺 第五章 豺狗 第六章 数以百计的人 第七章 城里的大人 第八章 乡下的大人 第九章 蛇妖的头颅 第十章 两个许诺 第十一章 同伴画像 第十二章 稳重人 第十三章 不稳重的人 第十四章 诚实的商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继续编织 第十七章 某天晚上 第十八章 九天时间 第十九章 一个观点 第二十章 恳求 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跫音 第二十二章 海涛席卷 第二十三章 熊熊烈火 第二十四章 难逃一劫 第三卷 暴风雨般的历程 第一章 秘密处置 第二章 磨刀霍霍 第三章 暗影 第四章 处变不惊 第五章 锯木工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敲门声 第八章 牌手 第九章 定局 第十章 阴影的实质 第十一章 黄昏时分 第十二章 夜幕 第十三章 五十二名 第十四章 编织完成 第十五章 永远消失的脚步 译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启幕的时代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期,那是愚昧的时期,那是信仰的世纪,那是怀疑的世纪,那是光明的时段,那是黑暗的时段,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了一切,我们的面前又一无所有,我们全都直奔天堂而去,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总之,那个时代和现在非常相像,喧嚣一时的掌权者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要么说它美好之极,要么说它无比邪恶。 在英格兰,宝座上有一个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个相貌平平的王后 ;在法兰西,宝座上有一个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个面容姣好的王后。对这两个国家支配着面包和鱼的贵族大人们来说,天下永远都是太平的,这是比水晶还清楚的事。 那是耶稣纪元一七七五年。和现今这个年代一样,心灵启示在那时的英格兰也被认可追捧。绍斯柯特太太近来刚过了她幸福的二十五岁生日,皇家近卫骑兵团的一个士兵从这位太太那里得了通报,预告了极端一幕的显现,天命已定,伦敦城和西敏寺即将淹没于海水中。而沉寂了整整十二年之后,甚至雄鸡巷的幽灵也在去年再次发出了预言(只是少了几分超自然的新奇感)。近来也有几条人世间的消息传到了英国王室和民众百姓的耳朵里,消息来自居留美洲的英国臣民的代表会议。说来奇怪,它们对于人类竟然比雄鸡巷那一窝鸡仔儿的预言要重要得多。 总体而言,法兰西不如她那以盾牌和三叉戟为标志的姐妹国那样热衷于灵异事件。她忙着印钞票,花钞票,正异常顺溜地一路往山下滚去。此外,她也在教士们的指引下以如此人道的成就自我取乐 :譬如判决了一个青年,斩去两手,用钳子拔掉舌头,然后活活烧死,因为他在五六十码以外的地方看到一群邋遢僧侣的巡行队伍经过时,竟然没有冒雨跪倒在地向他们致敬。在遭难的人被处死时,长在法兰西和挪威森林里的某些树木很可能已被“命运”这个樵夫看中,砍倒了锯成木板,外加一个大麻袋和一把铡刀,做成了一种在历史上以恐怖知名的可移动的木架。而在同一天,巴黎近郊硬结的土地上某些农户的简陋偏屋里停了几辆马车在那儿躲避风雨,那些车做工粗糙,溅满了乡野的污泥,猪群在车身旁嗅着,家禽栖停在上面,它们很可能也已经被“死神”这个农夫选中,要在革命时用作死囚的囚车。尽管那“樵夫”和“农夫”四处走动忙个不停,却总是蹑手蹑脚保持了静默,不让任何人听见 :确切地说,倘或有人怀疑到他们的行动,反而会被说成是不信神和大逆不道。 而英格兰也几乎没有秩序和保障,能为民族自豪感提供辩护。都城里每天晚上都有大胆歹徒手执武器入室盗窃和拦路劫掠。警示公告贴到了各家各户 :但凡要离城外出,务必要把家具什物转移到家具商的仓库,以保安全无虞。大白天是城里的商人,到夜里就成了强盗头领。倘若被他拦停的商会伙伴认出了他,使他受到了挑战,他便会勇猛地一枪射穿对方的脑袋,然后扬长而去。七个强盗在通往白金汉宫的干道上拦路打劫,被卫兵击毙了三个,结果卫兵自己“因为弹尽援绝”也被剩下的四个强盗杀死。此后,这条路上就只有“和平打劫”了 ;伦敦的市长大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物,在特恩汉姆林地被一个强盗拦停后就乖乖地站住不动,那强盗当着一众随员的面竟然把他抢了个精光。 伦敦的监狱里,囚犯和看守干仗,法律的最高权威朝囚犯们开了枪,火铳枪枪膛里装填了好多回子弹和铅丸。在法庭休息间里,小偷剪下了贵族大人脖子上挂着的钻石十字架。火枪手闯进圣吉尔斯教堂去检查走私货,暴民们朝火枪手开枪,火枪手也朝暴民开枪,大家对此类事件早已见怪不怪。置身此种情形下,刽子手可就闲不下来了,他们总是应接不暇 ;现在,各式各样的罪犯全都用绳子绑着,串成了一个个长队 ;星期二抓住的入室窃贼,星期六就会被绞死 ;还把纽盖特监狱的囚犯每十二个编成一组,用火刑烧死 ;有时又会在西敏寺议会大厅门前焚烧小册子。今天处决了一个凶残的谋杀犯,到第二天又处决了一个可怜的小偷,只因他抢了农家孩子的六便士。 凡此种种,外加上一千桩类似的事件,就这样在可爱又古老的一七七五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处在这些事件的包围中,“樵夫”和“农夫”仍然不为人知地忙乎着,至于大下巴的两位国王、相貌平平与面容姣好的两位王后,仍然颐指气使地高调行使着他们神授的君权。就这样,一七七五年引领了大人物们和无数的芸芸众生一起走上了他们面前的道路——我们这部微观编年史中的几位自然也身在其中。 P2-5 导语 “那是很好的时代,那是很坏的时代!”对于世界你是一个人,对于某个人你就是全世界! 作家马鸣谦未删节全译本,译文优美、生动、精准,全方位展现狄更斯《双城记》文学特色。 本书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带有侦探悬疑色彩,构思精巧,情节错综复杂。曼内特医生蒙冤被囚于巴士底狱十八年,出狱后被接到伦敦,后与女儿露西、女婿达尼一起生活。达尼是法国侯爵后裔,虽已放弃贵族身份,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仍决定冒险返回巴黎救助落难的家仆。在巴黎,达尼受到法国酒馆老板德伐日夫妇的激烈控诉,而控诉的证据却是曼内特医生被监禁期间在狱中留下的一封信件。这封信件使所有人物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序言 你的双城,我的双城记 十五岁那年的暑假,我翻开了一本随便从书架上拿出 来的书。我知道谁是狄更斯,但我没想到,那本标题看起 来挺平常的小说,从此改变了我。《双城记》,一个发生 在两个城市的故事——一个是伦敦,一个是巴黎,对当时 的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坦率讲,童年和少年时 代,不是没有被老师或者大人们鼓励着或者强迫着看“世 界名著”,但是总觉得——那些“世界名著”里的故事, 无论爱还是恨还是别的什么,都发生在遥远的天边,直到 我遇到了《双城记》,开始神奇地觉得,这个几百年前, 跨越伦敦与巴黎,在大时代的滚滚激流中挣扎出来的故事 ,是与我有关的,至少它让我相信了一件事:做一个愿意 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人,未必划算,但是可以成全一种非常 美的东西。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历史书上会提到的概念,占据 好几个章节,需要记住的事件还挺多——感觉是一段磅礴 芜杂的历史时期——这是很多十几岁的中国孩子对“法国 大革命”的基本认知,而我,直到今天,看到这五个字, 首先条件反射一般浮出脑海的,还是那个“卡尔顿先生” ,是载着安然自若的他奔赴刑场的囚车,是囚车里那个与 他碰巧同路的小女孩,他一路上劝慰这个萍水相逢的小姑 娘,不要害怕。所有这些由狄更斯虚构出来的细节构筑成 了我对于“历史”真实的感知与触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 这样,只是,从那时起我便有了一个无法动摇的认知,每 一行历史课本里的数字,后面都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死 ,当一个人,记得这件事,面对世界的感受,大抵会不同 一些。 如果你从没看过这本书,我也不打算剧透,我想说的 是,在我眼里,狄更斯是一个非常会编传统意义上“结构 完整”的故事的作家,起承转合都在规定时间内发生;很 多让你眼前一亮印象不错的配角都不会草草离场,经常在 整个故事里起到你读到末尾才能看清的作用;故事中总有 意外,但是每个意外都在情理之中;你可以为了结局草草 翻到最后一页,你也可以安心将一长段时间交给他,因为 剧终时分的荡气回肠终会让你相信不虚此行。“文学”当 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好的故事”,可是我作为一个从事 文字创作的人,始终对“会讲好故事”的人存在永远的敬 意。至少,在他的故事里,我看得到复杂,看得到残酷, 看得到命运,看得到卑微个体在历史洪流面前的茫然无力 ——也正因为如此,故事里的那个“牺牲者”才会让我震 撼与动容,或许这不过是作家的一厢情愿,可是这样看似 美好的愿望,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讲述,因为我们永远需 要这个。 多年过去,我一直都想替当年那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对 狄更斯先生说一句“谢谢”,因为他的《双城记》让我第 一次忘记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急于将角色们划分为“好人 ”和“坏人”,因为我在困惑地想,为何明明是弱者的人 却突然变得如此嗜血和残忍?为何明明是让人恨之入骨的 坏人在某个瞬间又令人同情?为何我开始觉得无论怎样任 何人都没有权利以残酷的手段未经正常的程序报仇雪恨? 那个唯利是图的人为什么突然高尚了?那个原本是贵族家 庭的叛逆孩子又为何不顾生命危险也要回巴黎去看一眼早 已断交的亲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什么才是正义?谁 负责审判什么人该死而什么人不该?……所以,我感谢狄 更斯先生,他以一种极为温和的方式让那个几百年后的中 国小女孩开始碰触到带有“文学性”的思考。 若要公正客观地评价,狄更斯的文学成就究竟能不能 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 “审美”的口味提升几个层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恐 怕我此生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狄更斯,不管听到过多 少说得在理我其实内心也不是不认同的说法,不管我对于 了不起的文学又有了什么样的认知与判断,心里始终都会 有一个弱小的声音说:可是,可是,在那个夏天,我遇到 了《双城记》啊。 是《双城记》启发了我开始像个大人一样想事情,是 《双城记》让我知道了无论有过多少同类倾轧相残的野蛮 ,人性中总还是会有些莫名想要靠近光明与神圣的火种。 我是多么幸运,是《双城记》带着我完成了这样如此基础 的启蒙。我知道,如今的世界,有耐心阅读长篇小说的人 越来越少,我不想简单地评价这种现象是对是错,时代在 变,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也在改变——能快速给予感官满 足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惰性原本就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 东西。但我只是想说,其实阅读经典,有时候只需要你拿 出一点点的耐心,它们已经经历过漫长岁月的大浪淘沙, 让你遇到惊喜的概率其实很大。对每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 人而言,文学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带着你领略人性深处的 复杂和无以言说,以及,在你见过了所有的复杂甚至无意 义的时候,告诉你,“高贵”这样东西的确存在过,并且 ,应该一直存在着。 被文明引领过的人,不应该害怕承认属于文明的骄傲 。这种骄傲与盛气凌人高人一等有本质区别,因为你见过 了广袤的世界了,你拥有甄别,鉴定,不被表面繁华吓到 ,不随意妄自菲薄的尊严。每本书或许不是与所有人都有 缘分,而我,在那个十五岁的夏天,开始明白我应该以什 么为荣。即使我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怀抱着 文明带来的尊严与骄傲,我至少不会允许自己满足于沉堕 。 我怀着非常荣幸的心情,为你们推荐作家榜经典文库 出品、马鸣谦先生翻译的《双城记》,我确定,某处一定 存在一个如我当年那样混沌好奇的孩子,会翻开它,会渐 渐聚精会神,会倒抽一口冷气,会心情复杂地跟随着书里 的每一个人,直到最后一行,直到那句“我现在所做的事 ,远比我做过的一切都更加美好”。 这样的相遇,美好得如同一轮明月静静地照耀着宁静 的江水。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都是无关紧 要的事情。 笛安 2019年8月28日 于北京 内容推荐 青年医生曼内特,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天深夜,他会亲眼目睹一桩权贵杀人事件。他决心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结果等待他的,却是猝不及防的牢狱之灾。 曼内特凭空消失,他的妻子被痛苦击倒,去世前托付好友抚养女儿露西。十八年后,长大成人的露西,突然得到了父亲的消息,她从英国伦敦赶往法国巴黎,终于见到了曼内特。 返回伦敦的途中,曼内特父女邂逅了年轻人达尼,并受到他的细心照顾。达尼和露西一路相伴,情愫渐生。然而,达尼恰好是当年陷害曼内特的权贵之子。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