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生动地描述了中爪哇地区音乐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了爪哇音乐实践和传统中的三大主题一一灵活性、恰当性、关联性。本书作者本杰明·布林纳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对甘美兰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其作为一种合奏传统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其代表性的乐器:金属木琴、木琴、鼓和铜锣,从而为读者展示了作为甘美兰音乐家所应具备的能力。本书建立在爪哇人对时间和旋律的概念之上,其中涵盖了甘美兰的乐器、音乐习语和中心合作。作者调查了不同的表演语境,考察了皮影戏极宫特色的传统,包括戏剧和音乐方面,并对中爪哇的其他音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此外,本书还生动刻画出一位爪哇音乐领导者的形象,追溯了过去一个世纪中在激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并在与印度尼西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中来思考爪哇音乐。 目录 中文版主编序 英文版主编序 前言 I 初次聆听 引言 什么是甘美兰? 梭罗市甘美兰的表演情境:生命循环和音乐循环 循环和重叠 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赞助和社会政治的变化 社会地位、语言和交流 电台里,的甘美兰表演 相似与差异 分类和跨文化的交流或误读 结论:三大主题 框架和创作过程的灵活性 框架和创作过程的恰当性 框架和创作过程的相互关联性 Ⅱ 时间的意识 铜锣和鼓:形成和标记音乐的时间 周期性和分句作用 击鼓 兰查兰的击鼓模式 铜锣、鼓以及时间的灵活性 Ⅲ 甘美兰、调音和乐器旋律 甘美兰调音 调音系统:斯连德罗音律和培罗格音律 甘美兰乐器 乐器旋律 旋律与细化 巴龙甘、培金和波昂 《拉德兰·阿斯马拉达那》 Ⅳ 歌曲、歌手和甘美兰 歌唱的社会性方面 诗歌、歌曲和甘美兰 结论 V 旋律的细化与训练 列巴布、金德和其他精致的乐器 曾哥克、变化和音乐知识的传递 VI 皮影和故事 潘卡村的哇扬戏 爪哇的皮影戏 故事与讲述:主要元素 实物设置 情节和情节的来源 人物和人物的类型 语言和声音 移动模式 戏剧结构:大小各异的架构 结论 Ⅶ 动作和情绪的音乐——哇扬·库利特 《布拉杰登塔·巴莱拉》 哇扬戏的曲目 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苏卢坎 为动作伴奏的音乐:金德行·兰帕哈 表现场景所用的音乐:金德行 重回《布拉杰登塔·巴莱拉》 灵活性及恰当性 保护传统和变革创新 Ⅷ 爪哇和爪哇之外的音乐 帕克·科克罗 相互关联性:戏剧、舞蹈和音乐 教育机构 地域风格和梭罗风格的主导地位 爪哇和印尼其他地区 爪哇和世界 结论 专用术语表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CO目录
导语 音乐,从来都是伴随人类步入各个时代的一种文化旋律和价值判断,音乐教育,更是教化民众形成文明规范的强有力手段。音乐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该套丛书就音乐教育和理论的视野出发,引进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的关于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论著。本系列正是通过展现各个地区的音乐形态、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呈现世界不同音乐的不同内涵,揭示不同音乐内涵的同一指向——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理性生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在此领域方面还没有比较有影响的著作,特别是引进版的著作。汇集大陆20家音乐学院及台港澳音乐学院的音乐人(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南京艺术学院管建华和台港澳著名音乐学院的专家共同组成编委班子),引进全球最权威的牛津全球音乐系列丛书,通力打造国内首套世界音乐文化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