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克尔凯郭尔/牛津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国)帕特里克·加迪纳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他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骑士,他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的先驱。作为19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观点完全处于主流思潮之外。他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与宗教理论所作的回应,他的主要观点与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学说的对比,他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这些在本书中都有评论性的阐释。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加迪纳,生前为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作为一名哲学家,同时对绘画、文学和音乐深怀兴趣。著有《历史解释的本质》(1961)、《叔本华》(1963)、《克尔凯郭尔》(1988),编有文集《历史理论》(1959)、《19世纪哲学》(1969)。逝于1997年。 目录 前言 缩略语 1 生平与个性 2 哲学背景 3 一个时代的不道德性 4 存在的模式 5 真实性与主观性 6 自由与自我 7 结语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译林出版社约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帕特里克·加迪纳 的《克尔凯郭尔》一书写个序言。我翻阅了该书清样,感 到这是一部介绍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优秀著作,值得向 读者推荐。 本书英文原版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丛 书中的一种,副标题为“非常简短的导论”。但作者对克 尔凯郭尔思想的介绍实际上超出了“简短的导论”的范围 。他从克氏的思想理论背景(特别是休谟、康德、黑格尔 等人的理论)、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包括与费尔巴哈、马 克思等同时代思想家的对比)和基本理论倾向以及对存在 主义等往后西方哲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克氏哲学作了全面、 系统和具体的阐释,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关于克尔凯 郭尔的论著。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体系相当复杂,他怪诞的 个性以及隐喻和非逻辑的文风更增加了对他的理解的困难 。但是本书作者对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作了清晰的梳理,读 者从本书的各章节中不难领悟克氏有关思想的脉络。作为 一部通俗著作,本书的写作很是成功。正因为本书各个章 节对克氏哲学的主要内容都已有清楚的介绍,我在此不拟 全面提及,仅想结合克氏的生平活动及他反黑格尔主义的 基本理论倾向,从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向的角度谈一下对他 的评价问题,供读者们参考。 索伦·奥比·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19世纪上 半期的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但他在哲学和宗教上又都具 有明显的反传统和反潮流个性。这种个性与他的家庭环境 和个人生活经历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是适应了所处时 代酝酿着的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转向的历史潮流。 克尔凯郭尔出身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其父一 直严格以旧约的精神治家,使整个家庭弥漫着浓烈的宗教 气氛。他虽因经商致富,但常为贫穷时诅咒过上帝以及有 过通奸行为而自认有罪,担心上帝惩罚,惶惶不可终日。 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逝世,更使他备感震惊,深信这是上 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独。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 心态对小儿子索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伦有先天生理缺 陷,体弱多病;他虽然聪颖过人,但生性孤僻内向,行为 怪诞,以致同其父一样终生都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支 配。他后来在日记中谈到:“我早年的全部生活环境笼罩 在最黑暗的忧郁以及最阴沉的压抑的迷雾里,竟至于弄成 我现在的样子,实在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克尔凯郭尔1830年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和 文学,他对戏剧、音乐也有浓厚兴趣,但这些并未改变他 为恐惧和颤栗支配的反常心态。1836至1837年间他曾一度 沉醉于放浪形骸的生活,然而这并没有使他摆脱阴沉心态 ,反而带来更大的精神空虚,使他重新陷入了恐惧和绝望 之中。1838年其父死后,他本来可以摆脱父亲的影响,开 始自己的精神生活;当时与一位叫雷吉娜的姑娘的交往, 也燃起了他追求新生活的热情。然而1840年他们订婚后不 久,他重又为恐惧和忧郁情绪支配,感到在献身上帝与步 入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一年以后遂解除婚约。以后他 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疯狂。克尔 凯郭尔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从事哲学、神学及文学等研 究和创作的。这使他必然与西方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迥然相异。1841年他在完成硕士论文《论讽刺概念》后曾 去柏林听谢林的反黑格尔的课。他不仅反对黑格尔的绝对 理性主义体系,也认为谢林思维混乱,其形而上学软弱无 力。1842年5月他回到哥本哈根,靠所得遗产过活。从这时 起到1846年完成了其最主要哲学著作。晚年他几乎将全部 精力转向宗教,写了大量宗教论著。但正像在哲学上反对 传统的理性主义一样,他在宗教上也反对对宗教神学作理 性论证的潮流,并由此与官方教会发生过激烈冲突。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近现代转型 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 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脱离人的客观物质或理性意识 的存在来当做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 感活动,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感性或 理性认知,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的纯思维、理性和逻辑 来作为揭示人与世界及上帝的真谛的出发点,而这也正是 他的全部哲学和宗教研究的出发点。 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某些内容被认为得自他个人反常的 、非理性的经验,其中有的甚至还带有他个人的自传色彩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受到欧洲,特别是德国哲学发展中 的非理性主义潮流的强烈影响。这种潮流自19世纪以来日 益明显,甚至有取代传统理性主义之势。在克氏开始活动 的19世纪40年代,曾在德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主 义迅速衰落,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其中就有叔本 华、后期谢林等人从非理性主义立场进行的批判。黑格尔 学派也由之分化解体。青年黑格尔学派越来越倾向于用非 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黑格尔;对当时德国思想发生过 相当大影响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也有此倾向。欧洲和德国 哲学中的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在丹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并深深地吸引了克尔凯郭尔。他对谢林之把实在当做个人 伦理上的实在的论述,以及德国浪漫主义者企图在孤独的 个人的主观体验中去把握真正的实在和内在的无限性的观 点都极为赞赏,并把它们与基督教传统中的非理性主义方 面联系起来。他的哲学正是欧洲哲学和宗教中的非理性主 义思潮发展的产物。 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 ,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做自己 哲学的根本方向。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几乎成了他全部著 作的一根轴线。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 辑必然性当做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 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陷入了“客观主义”。因为黑格尔 把纯逻辑,即纯思维或者说客观精神当做一个具有普遍性 和必然性的统一整体和封闭的系统,当做唯一真实的存在 ,并企图由此推论出其他领域的一切。世界无非是这种客 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无非是这个 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的某一成分 。按照这种观点,个人的存在也是被决定的,因为个人也 无非是这种普遍的、纯思维的偶然的表现。人的自由是一 种被理解了的必然性,人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是普遍理性的 附属品。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 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 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所发生的事件的责任,取 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 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 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值得提到的是:克尔凯郭尔在批判黑格尔时,竭力驳 斥老年黑格尔派把黑格尔的体系看做是对基督教的充分论 证的观点。后者认为,基督教并不认为理性和信仰这两种 因素是人类精神的两种相互对立和排斥的东西。尽管它们 各有特点、不能相互取代,但它们有着必然的联系,形成 为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一个统一整体。从圣保罗开始,基督 教就力图将希腊的理性文化与犹太的信仰文化融为一体, 而这种努力在黑格尔体系中得到了最后的完成。黑格尔哲 学是对基督教信仰的一种思辨的论证。克尔凯郭尔认为黑 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 全是虚妄的。其全部论证都犯了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 》中早已指出的循环论证的错误,即把待证明的结论当做 前提。黑格尔待证明的结论是他的纯逻辑体系的统一性和 实在性,然而他却总是把这种统一性和实在性当做他的整 个论证的前提。这样他的论证必然似是而非。 克尔凯郭尔如同黑格尔一样企图把具有单一性和偶然 性的个别存在与绝对或上帝联系起来,但两人在建立这种 联系上方向相反。黑格尔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是作为纯逻 辑、纯思维的绝对,从而企图用逻辑必然性来建立这种联 系。克尔凯郭尔则认为真正作为绝对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 维和逻辑的上帝。每一个人的真正存在和自由是在上帝面 前的存在和自由,它们的获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而是 依靠人与上帝的直接(没有中介)接触,即个人以自己独 特的方式对上帝的内心体验,或者说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人 自主和自由地趋向上帝的活动。 总的说来,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是围绕着可能 性与必然性、个别存在与绝对(上帝)、信仰与理性等之 间的关系来进行的。从克尔凯郭尔驳斥老年黑格尔派关于 黑格尔主义是对基督教的最后证实这一观点来看,他的批 判似乎是一种护教论意义的批判。然而,克尔凯郭尔批判 的是对理性和逻辑必然性的崇拜,他在强调可能性优先的 名义下强调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 从这种意义来说,他的批判可谓改变了黑格尔哲学所体现 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格尔时代 ,也就是现代哲学发展的时代。 在克尔凯郭尔在世及死后的几十年内,他的哲学只流 传于丹麦少数崇拜者圈子里。1877年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 布兰代斯(G。M。C。Brandes,1842—1927)对他作过高 度的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开始受到德、奥等国一 些学者的注意。他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为瑞士神学家卡尔· 巴特(KarlBarth,1886—1968)等新正统派神学家所称 道,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创新思想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赞许。 但只有当本世纪存在主义在欧洲出现和盛行起来后,由于 他的理论成了其重要理论来源,克尔凯郭尔才被视为存在 主义的先驱而在西方哲学界享有盛名。法兰克福学派的一 些学者也承认他们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启迪。存在主义等当 代流派被认为继承和发挥了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非理性 主义哲学思潮,作为存在主义先驱的克尔凯郭尔也由此被 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正因为如此,有的 西方思想家认为,“就其一生和著作的影响来看,克尔凯 郭尔更多地是属于20世纪,而不是属于他自己那个世纪” 。 2009年3月31日 导语 《克尔凯郭尔》由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帕特里克·加迪纳撰写,阐释了克尔凯郭尔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过程和基本理论倾向等。复旦大学哲学教授、西方哲学资深专家刘放桐作序推荐。 后记 在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中,我想强调克尔凯郭尔的思想 对他那个时代不同的学术倾向提出的挑战,尤其是那些有 意要把基督教教义与人的理性可以一眼看透的术语等量齐 观的倾向。当然,如果认为这样的挑战就是他讨论宗教的 全部目的,那就错了。正如我们先前已经看到的,他至少 同样有意抵制一种在他看来具有普遍性的倾向,这种倾向 受到丹麦教会代表人物的鼓动,它通过拒绝在实际生活和 现实动机这一层面上基督教教义的意义,来削弱其力量。 参加已然确立的宗教仪式是不够的,满怀敬意地重复基督 的话也不够;必须要遵循基督的话行事,以他为榜样。克 尔凯郭尔的那些明显的宗教著述和论辩大都用自己的名字 发表,其他的以笔名发表,理论性更强。在前一类作品中 ,克尔凯郭尔意在强调基督教对个人的严厉要求。“基督 教世界”的特点是隐蔽的俗气和虚伪,这一点必须毫不留 情地揭露出来。像《心灵的纯粹》和《基督教训练》这样 的作品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揭示“为世界而死”的真正含 义,把所有“相对的目的”放到一边,全心全意地遵奉上 帝的意愿。这里不容许有任何妥协,任何人想削弱或淡化 宗教所要求的尘世牺牲的性质,就相当于逃避和“反复无 常”。没错,克尔凯郭尔对基督教理想的解释使一些批评 家指责他贬低这一宗教充满怜悯和提倡集体主义的一面, 指责他过于强调个人拯救。虽然像《爱之作》这样的作品 部分掩饰了这些反对意见,但在其中爱自己的人类同胞被 说成是“唯一有福的安慰”;没有这种爱,一个人就不是 “真正在活着”。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 他语气严厉,甚至苛刻。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了,正 如评论家路易斯·麦基所说的,在这方面他所写下的大都 是“充满启迪的雄辩”。他想“令世人震惊,让他们认识 到基督教的绝对观念,因而受益。还要提醒他们,在这种 观念下他们自己的缺陷”。如果他的一些“提醒者”显出 威吓的和越来越阴郁的语调,坚持认为罪过普遍存在、受 苦是必然的,如果这种语调使他的许多读者不知所措,他 当然不会感到奇怪。我们不能说他低估了基督教——至少 按他的理解——冒犯他人的能力。这样看的话,如果个人 想拒绝基督教,他随时都可以这样做。 克尔凯郭尔从来没有明显偏离过一个观念:就像献身 于其他的存在模式一样,献身于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总归是 一件个人决定的事情,每个人必须自主行动,不可能有什 么客观的理由来证明其正当性。诚然,他在这一点上的立 场有时表现出明显的模糊性。我们并非总是很清楚,他在 其理论作品中是否认为自己只是阐述了_种给定的方法或观 点所牵涉到的内容,向那些运用这一方法或观点的人们强 调其意义;也不总是清楚他有时是否认为自己在表述不受 一般条件限制的观点,它们超越具体的看法,可以有根有 据地要求某种独立的正当性:我们在讨论他关于真实性的 观点时,已经注意到类似的张力,在其他地方,它同样显 而易见。不过,毫无疑问,在他对人类境遇的描述中,关 于激进的或终极选择的观点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事实证 明,这一观点在伦理理论和宗教思想两个领域中都很有影 响。在世俗层面上,它有助于形成为许多不同的存在主义 作家所共同认可的观念,即道德判断终究只是个人决定的 一个实践。至少在他们看来,认为有一个可被揭示的客观 价值领域独立于我们而存在,那是一种幻觉。相反,到制 度化的或社会公认的行为模式中去寻求帮助,人就有可能 成为“坏信仰”,即非真实性的牺牲品。就宗教而言,它 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尤其在某些路德派的神学家看来 ,它给他们所属的传统增添了新生力量和动力。埃米尔· 布隆内尔和卡尔·巴特等人的大部头作品阐释了我们这个 时代的观点,他们着力谴责理性,赞同非理性的献身,服 从于神恩。在布隆内尔看来,理性“被赋予我们,不是为 了让我们理解上帝,而是理解这个世界”。他和巴特都不 希望限定基督教的先验观念,但他们都一致抨击“错位的 理智主义”,它试图将适用于自然知识和理性研究的标准 用在这些观念身上。在这里以及在他们的其他许多论点中 ,他们显然都在呼应克尔凯郭尔的观点。 我们必须承认克尔凯郭尔对宗教领域所产生影响的深 度及重要性,同时又不能过于夸大。如果说有些基督教思 想家接纳他的思想,认为它们提供了一道屏障,可抵抗理 性主义的臆断和入侵,那么也有人反对说,这样做的代价 是,人们无根无据地选择基督教而不是其他宗教或体系, 甚至剥夺它为了令人相信而提出的所有严肃的主张。显然 ,这主要看人们如何看待这些思想。认为接受基督教信仰 就是献身于一个独立自足的领域或“生活方式”,其本身 的正当性最终无法以外界的标准或评价模式来说明,这是 一回事;认为其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基本是诡辩的,显然是 “荒唐的”或矛盾的,这又是一回事。既然克尔凯郭尔不 仅赞成第一种观点,也赞成第二种,那么他的立场就会产 生特别的问题,这并不奇怪。 不过,这些在哲学上和神学 书评(媒体评论) “帕特里克·加迪纳的这本杰作,使克尔凯郭尔 的双重形象鲜活起来: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个 凡人。” ——《独立报》 在某种意义上,克尔凯郭尔代表了为浪漫主义的 赎罪,也是对浪漫主义的复仇。 ——阿伦特 精彩页 第一章 生平与个性 不止一次,克尔凯郭尔把天才比做逆风而上的雷雨。提出这个比喻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想到了自己。不过,就他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比喻倒不失贴切。他像马克思和尼采一样,以勇于反叛19世纪的思想而闻名。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有意识地对抗自己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潮和传统。直至去世之后,他们的重要观点才获得广泛的接受。 就克尔凯郭尔而言,人们对他的接受来得特别慢。他用丹麦语写作,与他同时代的丹麦人认为他是一个“多余的”人,至少他自己是这么看的。或许时人没有读他写的东西,或许他们读了,但误解了其中的内在含义。他于1855年去世,之后不久他的著作就有了德文译本,但开始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它们在中欧的影响才变得日益显著。他之所以获得至今仍无可争辩的世界声誉,是因为他的名字首先和存在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一哲学运动在20世纪30至40年代闻名于世。作为一位思想家,他可能显得晦涩、充满争议、难以分类。然而,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对于死后的声名,克尔凯郭尔即使能够知道也不会感到奇怪。他自己曾自信地预言了这一点。他说,终有一天,人们将认真研究他的著作,赞赏书中独特而深邃的见解。至于这个预言是不是让他感到纯粹的满足,那是另外一回事。他提到未来世人对自己的重视,只是把这看做一个事件,并非为了孤芳自赏,反倒是一种讽刺的评论。他把将来那些会赞许他的人称为“教授”。换句话说,他在世时那些自鸣得意的学术机构的未来成员正是他痛批的对象。诚然,在这一点上,他的学术生涯愈接近尾声,他的观点便愈发尖锐,这和他对教会的憎恶愈来愈明显是一样的。话说回来,他对学术机构的敌视源自更早的时候他对某种东西产生的深深的怀疑,他认为这种东西对自己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是有害的。这种东西便是被他称为“对客观性的错觉”的成见。一方面,这种成见用一层层的历史解说和伪科学推理来窒息主观经验的重要核心。另一方面,它喜欢从抽象的理论角度来探讨思想,根本不去考虑这些思想对于具体的世界观有何意义,对于活生生的人所承担的义务有何意义。克尔凯郭尔所有的著述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证明了个体在面对这些倾向时需要强化自我的完整性,而他自己的个人生活可以说就例证了这一点。他的创作和他作为个体的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忠实地记录在他浩繁的日记中。克尔凯郭尔二十一岁开始写日记,这些生动的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奇异而复杂的个性中那迷宫般的隐秘之处。 索伦·奥比·克尔凯郭尔于1813年5月5日生于哥本哈根,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父亲米凯尔·佩德森·克尔凯郭尔是一个退休的针织品商人,年轻时是个农奴,后来获得自由人的身份。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因为从一个叔叔那里继承了一笔价值不菲的遗产,他成了一个富人。在第一个妻子过早去世后,他娶了亡妻的女仆,生下克尔凯郭尔。母亲是个文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她起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父亲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父亲自学成才,做生意十分精明,同时,他还是个虔诚的路德教会信徒,笃信义务和自律。克尔凯郭尔曾回忆,小时候,父亲要求他“绝对服从”自己。不过,令他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这一点。父亲相信自己和他的家庭生活在神秘的诅咒之下,尽管物质生活丰裕,但他时时认为会遭到上天的惩罚。父亲的这些思想使克尔凯郭尔生活在阴郁和宗教的罪感之中,这对他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做儿子的曾在其日记中回顾道,“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一黑暗的背景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记得,“父亲使我的灵魂充满了恐惧,还有他那可怕的忧郁,以及我没有记下来的这种父子关系中所有的事情”(《日记》第273页)。 在任何时候,他从不低估困扰自己的残疾和困难。不过,还是有人说他从小被当成一个“疯子”来培养,这些尖锐的话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克尔凯郭尔对自己的成长方式颇有微辞。即便人们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的父亲,他对这个男人的感情仍是矛盾的:父亲活跃的——哪怕是怪异的——想象力令他着迷,父亲的才智和雄辩令他印象深刻。他在记忆中对父亲怀有深沉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奇怪地糅合了敬爱与惧怕。 克尔凯郭尔儿时的一个伙伴称他在家里的生活是“严格与怪异”的神秘交融,而在私立学校的学习也没有让他获得多少解脱。他是一个男孩,可身体羸弱,行动笨拙。他认为自己的外表毫无魅力,对此他又极为敏感。于是他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经常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不过,在别的方面,他可毫不示弱。很快,他发现自己智力超群。后来他承认,当受到威胁时,这一点成了有效的自卫武器。他言辞锋利,容易伤人,尤其善于发现他人的弱点。据传,他擅长揶揄,喜欢挑衅,能把他的同班同学说得直掉眼泪。结果,他和周围的人变得疏远起来,成了一个孤独内向的人,令人忧惧,不讨人喜欢。他的同窗所描绘的这一形象可能不太吸引人,不过却预示了他成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