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筠,教授,女,1940年生于四川省筠连。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在阿尔伯塔大学、哈佛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圣加伦大学等校留学、访问和讲学。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爱工程首席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授予的“社会科学领域特殊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国外社会学》主编,出版了《现代男女的婚恋与性》、《两性世界何处去》、《婚姻家庭的科学咨询》、《走向婚姻》、《天涯何处觅佳偶?》、《婚姻旅程探幽》、《解读性的奥秘》等专著:主编了《青苹果丛书》(包括《男孩女孩长大了》、《少男少女知多少》、《爱在青春期》、《引领孩子度青春》等),其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被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接受和传播,深受广大女性、中青年读者和青少年及其家长们的喜爱。
第一节 两性差异的由来和发展
人生来就有明显可辨的身体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其是男是女,这就是“性别标识”,属于“第一性征”。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性别标识进一步突出,显示两性的迥然差异;与此同时,性别角色表现也初见端倪,使男女两性在行为上有所不同。性别标识的不同是生物遗传因素所致,与社会文化因素无关;而两性角色行为差异,则除了生理与心理因素影响以外,还与后天的社会化过程有关,即与文化传承和社会期待有密切的关系;至于两性在情感、兴趣乃至性格方面的差异,既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又与后天的成长环境及学习过程(社会化)分不开。
婚姻既然是男女双方的结合,那么通过认识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整个生命过程去认识婚姻现象的本质、特点和问题,便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性别差异的生物学研究
解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证明,每个人的性别是在受孕时决定的。当雌性生殖细胞(卵子)与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结合而形成受精卵的瞬间,一个人就开始了独特的生命历程。
人体的每个生殖细胞都含有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有数以千计的基因,它们承载着一代接一代传递下去的遗传信息。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对数相同,但其中有一对染色体的性质不同:女性为XX,男性为XY,这一对染色体被称为“性染色体”。生殖细胞在成熟期间发生特殊的细胞分裂,形成每个细胞各含23个单个染色体的状态,这就是精子和卵子。卵子的23个染色体全是X,精子的23个染色体中则包含一个Y染色体。当卵子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时,形成含XY染色体的受精卵,即“雄性合子”;当卵子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时,形成含XX染色体的受精卵,即“雌性合子”。这两种合子以后分别发育为男性胎儿和女性胎儿。
从上述简单的阐述可以看出:第一,受精卵成为雄性合子或雌性合子的机遇是相等的,因为精子细胞分裂为含23个单个染色体的精子时,有一半含X染色体,另一半含Y染色体。第二,受精卵的性别取决于结合时的精子染色体而不是卵子染色体。所以,那种以为“生不出男孩”是妻子的问题,是错误的。
男性(X+Y)和女性(X+X)的主要生物差异的显示,受出生前几个月就开始产生的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影响。六周内的胚胎,外表几乎分不出男女,到第六周以后,在先进的彩色超声仪器检查下,才可以看出两性的生殖器部位不同的特征:女性胎儿生殖器部位呈小唇状隆起,并出现阴道口;男性胎儿生殖器部位的突起则发育为阴茎头,阴囊也在之后不久开始出现。婴儿到出生时,外生殖器的明显差异将男孩和女孩区别开来。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的十年左右,体内性激素分泌较少。到了青春期,性激素的大量增加,使男女孩子的身体外表特征迅速突出,称为“第二性征”。女孩乳房隆起,臀部增厚,出现周期性排卵,月经来潮,嗓音变得较清脆。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1~2年,明显的特征是身体长高和强壮,肩宽臂阔,喉结突出,长胡须,嗓音变得粗沉,精子在睾丸中产生,并通过阴茎排出。当然,同一性别的青少年,每个人发育早晚和程度是有差别的。
生物学研究强调性激素的作用,认为男性和女性体内有着数量不等的各种性激素,这些激素影响大脑的活动,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但另一些学者却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可能比生物遗传因素更重要,前者甚至足以改变由生物因素造成的性别差异。
以“问题式”的形式,将男女婚恋、婚姻家庭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极具针对性的进行阐述与分析。此次再版,针对新时代男女婚恋面临的诸多问题,作者对原书稿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更具时代性与实践性。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从北美做访问学者归来。也许是
由于在那个号称“先进”的国度里耳闻目睹了太多个人自
由的故事和旷男怨女的纷争,了解到那些妻仇夫恨的悲剧
及其带给孩子们的灾难,我内心隐隐蒙上了一层莫名的忧
虑,预感到某些现象可能也会发生在“全球化”时代的中
国。回国不久,我便从周围人们的言谈话语和媒体的“新
潮”动向中证实了自己的预感。那时,家庭社会学、婚姻
关系研究之类的话题在学术界也变得热门起来。我发现自
己对学术殿堂利用电脑生产加工出来的那些数据并不感兴
趣,也很不情愿相信影视剧中编造出来的那些奇葩剧情,
一心想真正地知道:在国人迅速追赶西方“先进”潮流的
路途上,男男女女的情感生活究竟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每
个家庭的门背后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故事?
由于自己的愚笨与冥顽,实在难用“高科技”方法去
收集信息,便只好挨家挨户去拜访熟人和朋友。大概是因
为我的性格使我比较容易与朋友们推心置腹吧,不少人愿
意向我敞开心扉,与我讨论他们隐私生活中的难题,甚至
有人奉我为“咨询专家”。那时,尚无心理咨询或婚姻家
庭咨询之类的专业人员,许多处在婚姻关系或亲子教育困
境中的人们实在求助无门,于是我便鬼使神差地涉足了“
婚姻家庭咨询”这一尚属时髦和神秘的领域。为了使自己
不辜负朋友们的信任,我曾自费远渡重洋去接受专业训练
,师从北美和欧洲的两位著名婚姻家庭教育和咨询大师。
这一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的人生追求,并成就了
我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外的一番社会事业。
回国后,我将自己的事业选项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转向
了生动的社会实践,传播婚姻家庭科学并提供义务咨询似
乎让我大有“不务正业”之嫌。我为此“不务正业”而付
出的代价,竟是延迟五年才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
职称。
在咨询服务中,起初我还能竭力保持“价值中立”的
姿态,要求自己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冷眼看众生”。
但随着找上门来的求助者日渐增多,我所受到的心灵震撼
也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很难恪守西方心理学所推崇的那
套“无价值判断”原则了。
求助者们带来的问题各种各样:少男少女的成长烦恼
,大学生的爱情挫折,已婚夫妻的“喜新厌旧”,年轻配
偶的“角色冲突”,亲子关系中的“代沟”矛盾,中年夫
妻的“多事之秋”,老年父母的晚境艰难,家庭暴力与“
婚外情”……五花八门的情感危机、婚姻动荡、法律案件
和社会隐患,涉及男人、女人、少年儿童、家庭生活的方
方面面。我恨不得自己是一套“百科全书”,多么希望让
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的义务咨询信息不断被媒体“曝光”,上门的求助
者越来越多,我深感人微言轻、压力沉重,难以支撑了。
20世纪90年代,时值政府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条例》,我便趁此大好形势,邀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业内
朋友,向民政部直接管辖的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现中国
社会工作联合会)申请,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志愿性质的社
会工作组织——京伦家庭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
“中心”创办了“少女少男课堂”“妇女咨询”“家
庭暴力求助热线”,后来又增加了社工培训、婚恋指导、
家长讲堂、青春期教育等项目。短短几年时间,“中心”
已团结了一批专业人士和志愿工作者,并得到社会各界的
支持与合作,甚至获得了几个国际组织的赞誉和资助。
通过十多年来的科学探究、教育培训、咨询服务及其
他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同事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这
样一个迅速开放的人口大国,巨大的社会变革必然给许许
多多人的生活带来冲击与困扰。一方面,中国的“助人”
职业尚属空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极其缺少,很难凭着几
位热心的志愿者以个案咨询乃至群体辅导的方式,去解决
源源不断涌到小小咨询室来的大批求助者的个案问题。另
一方面,在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中,都没有开设婚姻家庭
类课程,家庭科学无处传播,人们无法学习到自己人生旅
途中最需要的一类知识。实际上,从求助者的情况看,缺
少现代社会中处理恋爱、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知
识,何尝不是他们个人生活陷入困境的普遍原因,以致专
家们对每一个来访的当事者,都不得不先来个“启蒙教育
”,从简单的常识问题讲到特殊案例。例如,青春期即情
感之旅的起步,走得不好的男孩女孩会在日后的恋爱择偶
中遭遇挫折、坎坷;缺少婚前准备的男女为何难以处理婚
姻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未经训练的男人何以能够在家庭中
承担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责任;不懂自尊自强的女人为何难
以在夫妻关系中获得平等;不善心理沟通与感情维护的中
年夫妇怎样才能互敬互爱;伴有人格缺陷和患有心理疾病
者结婚之后会遇到哪些特殊难题,等等。这些科学的道理
和人生的智慧,实在应当尽早地传达给每一个人,而不要
等到当事者陷入困境再去“救助”他们。
“中心”的专业人士对一个又一个重蹈他人覆辙的不
幸者进行咨询和救助,确实无异于杯水车薪。我觉得,我
和“中心”的志愿者们仿佛每天都在“抗洪抢险”,却不
见上游有谁在“保持植被”“植树造林”“预防洪灾的发
生”。的确,今天的男女结婚,就像一名未曾上过驾校的
“驾驶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开车上路,怎能不出事故
呢?
专家们深有体会和卓有见解地指出,就像对付流行病
的最好办法是打预防针那样,帮助人们避免婚姻家庭“疾
病”的根本办法应当是事先教育培训,即尽早传授给他们
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当然,对已经陷入困境的个
人或家庭必须加以救助,但对大多数尚未遇险的人们来说
,最好的帮助则是以科学知识和价值信仰之光去照亮他们
的人生之路,指导他们用理性与心灵的力量去成功地驾驭
自己的命运之丹。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文明建设事业多次发表
重要讲话。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
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
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
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
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
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
重要基点。他还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
人的心灵中,融人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
精神财富。他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
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
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
2017年,已有中央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婚姻
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意见》,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广大
公众都需要获得婚姻家庭领域的科学信息,去落实习总书
记的指示和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决心编写一套适用于将要进入
恋爱婚姻和已经建立家庭的男男女女,学习婚恋家庭科学
理念与实践知识的读物,帮助他们去实现建设幸福婚姻和
美满家庭的理想。此书亦可作为专业人士开展广泛的婚姻
家庭科普教育及相关咨询服务的参考手册。
此书的撰写工作,得到了我的导师H.B.丹尼什博士
的指导,我从他的专业培训与督导课程中吸收了宝贵的知
识、经验和智慧,也得到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多年里接待的
那些求助者们实际个案经历的启发与帮助,我在此由衷地
感谢他们。
此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中国妇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致谢。
陈一筠
2019年4月于北京
本套书共分为《恋爱择偶篇》《婚姻成长篇》《文选案例篇》三册,分别针对当前国人在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困惑,如对浪漫爱情的误解、选择配偶的误区、非婚同居的迷失、年轻配偶的“角色冲突”、中年夫妻的沟通障碍、夫妻性关系的调适困难、婚外恋、离婚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究,提出了构建和谐婚姻关系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