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凡人的建筑哲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白永生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作者在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蒙古、俄罗斯五国的行走见闻,对旅行中所见的各类建筑进行深入解读,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将旅行中的所思所想升华为人生感悟和人性反思。通过作者的步伐和笔端,表达凡人之感伤、快乐及思考,让凡人理解不同建筑及其中的生命力,但求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不是鸡汤,但仍希望可以摆渡人生。
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适用于建筑文化爱好者、历史人文爱好者、旅游摄影爱好者等相关人士。
作者简介
白永生,1978年生于边陲小镇,曾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过电气室主任、电气总工,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在古镇风物熏陶中度过少年时光,多年致力于踏访居民古镇,西从西藏、青海,东到山东、江浙,南及广东,云南,北望内蒙、东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27个省市。收集老建筑的美丽,书写关于历史的痕迹。
目录
自序
1.日本之浅行浅感
 礼仪之邦
 日本石头城
 日本御手洗
 日本神社
 一压以青苔木古
 商社印象
 千年斗拱
 老人之国
 实用美学
 路面渗水设计
 传承和发展
 日本印象之干净卫生
 日式和风
 日式民居遮阳处理
 日式民居的门头
 日本的工业设计
 植物与建筑
 钢梁结构初见
 富士山半山的腰
2.新加坡之节能与共享
 印象新加坡
 新加坡之欧式建筑
 地域环境与节能
 经典之滨海湾金沙酒店
 关于植物的信仰
 植物大厦
 视角
 建筑复眼
 建筑性格
 无边游泳池
 百舸争流
 斑斓
 童话中的建筑世界
 书之家
 共生之美
 深蓝
3.意大利之传承与创造
 始于罗马
 小节与保护
 还能更加宏伟吗
 命运钥匙
 天使城堡
 消失的罗马古城
 记述千万次的万神庙
 设计的力量
 小城奥尔维托耶
 链式吊装路灯
 罗马的电梯
 罗马大学
 时光小道
 圣母百花大教堂
 翡冷翠
 何为艺术
 费拉拉的窗
 威尼斯的天
 威尼斯的夜
 米兰世博会
 米兰大教堂
 再见米兰
4.蒙古之曾经辉煌
 荒凉
 传统蒙古包
 富人建筑
 中产建筑
 炙热
 欧式线条
 口岸
 回程
5.俄罗斯贝加尔湖之波澜与平复
 教堂开头
 关于涂鸦
 传统建筑系列
 插播
 夏令营之杂牌军
 展开重点
 木屋基础
 木屋建筑技巧
 门楼似曾相识
 檐板细节
 檐端细节
 原始榫卯
 墙体连接构造
 蒙古包的演变
 外墙的遗漏
 屋内保温做法
 顶部做法
 采暖系统
 外挂楼梯
 毁坏
 现代木屋
 再见贝加尔湖
 结束也是开始
后记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建筑的行走笔记,收录了我于日本
、新加坡、意大利、蒙古、俄罗斯五国的行走所见,或多
或少,或深或浅,用仅属于自己的角度,来审视,来表述
,来引申。本书不代表经典,因为不够全面,虽有著名的
建筑。也有普通的民居,但案例还是太少;更不代表深刻
,因为我本人并非建筑专业出身,所言专业难以让人信服
,但如此为什么还要写呢?可能是我太天真,固执地认为
:简单真诚也是一种技法,正是因为不专业,才可放下专
业的姿态。能以一个非建筑专业旁观者角度去随思随想,
可以恰到好处,因同为普通人,可以与凡人看到同样的节
点,也知道凡人所能理解的深度,同时也能了解凡人想要
知道的内容,正是这些臆断,才让我得以提笔。望这本书
通过我的笔端,表达凡人之感伤、快乐及思考,但求能够
与读者产生共鸣,不是鸡汤,但仍希望,可以摆渡人生。
与我的另外一部作品《消失的民居记忆》一样,本书
的编写方式同样是图文结合。图之部分,是我在这五年问
的行走所见,照片不求高清,因拍摄不专业,也确难达到
高清,但求随手和真实,这也是我自认为的优势和自我辩
解,能够表达我所看到的内容即可,不去夺文字重点,仅
作陪衬;文之部分,则先进行建筑知识的介绍,不求深入
剖析,但仍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可对各式建筑能够有所了
解,不灌输,也不强求收获,而是顺其自然留存的印象之
美,之后配以生活感触和人生思考,让建筑与意识合二为
一,则为其中深意。
一、建筑责任。虽然我不是一个建筑师,但毕竟还是
一个建筑从业者,自己对于建筑知识可说是:内行中的外
行,外行中的内行,真实上也是所知寥寥,或自我猜测,
或是查询,确保尽量准确。对于建筑艺术价值的高低评述
与事物的好坏评价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给不同的人去看
,其实褒贬并不同,泯灭于时光的作品未必不精彩,只是
略为可惜,哀之命运,能够传世的作品也难说一定为精品
,能够被众人认可,也可能是故意营造出来的千年骗局,
从众心理制造出来的效应;而更多的佳作则确实经历了时
光雕刻,被凡人大众所认可,堪称杰作。我不去随众人纷
纭,但建筑对于我来说还是心存责任,会站在自我的角度
,虽不敢妄谈高度与内在,也不愿仅远观不语,仍希望说
点大白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心得,但求不误
人子弟,对读者有所裨益即可。
如果说建筑知识的普及只能属于专业的途径,那么这
个门槛太高,也难面面俱到,因为建筑师的专业性太强,
建筑术语难免流于纸面化和专业化,难于写就建筑的灵魂
,建筑本身所富含的灵魂元素与人生并无两义,在设计建
造阶段,其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建筑本身即为一个人的人
生哲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则为建筑“出生”时的样子,
建筑师老去时,建筑也会随之衰老,随之改变,也会在老
时展示老去的想法。而我愿意用自己的无知,表达建筑的
灵魂,把我与建筑的对话留于笔端,所记述的这些文字,
不代表一定正确,但确实已用心,望可以感动建筑,打动
人心,灵魂不仅属于建筑,也是属于过往记忆中消逝的那
一部分。
二、建筑类别。我去过的地方并不多,但很珍惜,每
一次能够观望景色的机会,哪怕只有细节,但也尽量把握
,对于建筑的美学,不在于是否为大师眼中的伟大与宏伟
,确实只是普通人眼中的是否实用和记忆犹新,毕竟我们
都是俗人吧,还要现实一点,所以本书的各式建筑,是大
杂烩,风格各异,知道众口难调,所以多做了几种口味。
其实想想建筑材料应该不外乎几种,石头的、木头的
、砖头的,或是钢铁的,或是几种混合的,从古到今虽一
直演变,从早期的西方厚重、东方轻巧,直至如今,东西
方建筑技法逐渐融合统一。本书的各种乱入,即没有重点
,随意写到哪里都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也不分新旧
,但有一前提,那就是建筑还在使用,或陈旧或崭新,或
破败或惊艳,但求能够让读者有一点收获,能够对建筑门
类有所了解,可对建筑的前生往事能有情感剧般的感受,
充满感情而不生硬。
何为艺术,久了消失的是时间,能够不被磨灭的则是
艺术,建筑则因为能够留存,即为人们对其的认可,则为
艺术品。如这些我眼中的建筑,类别完全不同,辉煌的教
堂、坚固的木屋、饱含回忆的蒙古包、和风依旧的日式民
居、现代施工技乙IF的滨海湾金沙酒店等,其实并不多,
确实也不够全面,但用来以偏概全挺好,点到为止,或更
有味道,多则生厌。
三、时间顺序。本书的写作流线来自于时间先后,即
为行走时的先后顺序,也是阅读顺序,但读者可能会有时
光反复穿梭的感觉,什么原因?因为写作时间恰恰倒置,
本来没有想过修改,随当时写作的内容其实即可,行走时
间始于五年前的2012年,本书结于2017年,但在五年间,
人生巨变,不代表生活,而是思想,生活的一成不变是这
五年中的主题,但是思想的变化却是看不见的暗流,内心
的挣扎不仅只有自己可见,也可见于我的《人生百天》一
书,结果时至今日,可说是物是人非,重生抑或消亡,其
实已并不重要,思想的重建与文字的理解纠缠在一起,让
我已然蜕变——一个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样子,所以于文
字的修改还是必然,越是接近当下,越是感触深刻,所以
还向读者致以歉意,这种思想的跳跃虽然错乱,当却是本
书能够带给读者的一份片尾彩蛋,结束不代表完结,其实
只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四、建筑理想。在书中会有详细描述,当生命时至40
岁,再谈理想自己都觉得略微可笑,但是有开始就会有结
束,把该做完的梦继续做完,则是生活剧情的一部分。行
走始于建筑理想,动力在于对建筑的热爱,虽然与之无缘
。终于放弃,试过坚持,终于也还可以做个红颜知己,有
些不能够坚持的事情,还要学会适当放下,但并不是因为
这些理想不再吸引人,而是人都在改变,理想再美,当努
力之后仍没有成果,就要学会放弃,其实也并没错,总不
至于连朋友的都没得做,这也许是人变成熟的表现吧。
面对浮躁这种社会普遍现状,我并不想去埋怨,改变
世界太难,谁都年轻过,我们曾经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但现在不也长大了吗?有了责任感,用宽容的心态去
面对不同的处境,做好自己,因为我们就是榜样,故先从
改变自己开始。我深知这样的书未必会有众多的读者群,
但是总归会有,现在有,未来可能会更多,灵魂层面的对
话,内容并不是无病呻吟,是关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只
是有些人经历过了,有些人会有感触,有些人尚在未来。
精疲力竭,每次完成一本书,于我而言,都会是一种
身心交瘁,其疲惫可能并非源自写作本身,更加熬人的部
分其实是精神层面的反复拷问,自虐的深度可歌可泣,也
是无奈,因这期间遭遇事情之多,是过往20年所不具备的
。年少虽然轻狂,但却是柔韧性好,即便受打击也可以快
速恢复,血管仍有弹性,生活不留痕迹。而40岁则全然不
是,焦虑占据着心头,纠结覆盖着生活,道理已明,尚不
能完全放下,上有老下有小的这种担子,催促的不是长大
,而是催人老,身心俱疲之下,转型艰难,但年轻时的梦
想尚需要画上句号,不想草草了事,事实却还是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粗糙的灵魂,如何雕琢得了细玉,已经尽力
,那就放下继续前行吧,人生总不能停滞不前,但可以放
弃,自认为是个终点就好,不能太在意所谓的完美。不了
解的未来有不了解的新建筑,那时候我们再见,故看建筑
就是看人生。其实并不为过。
白永生
2017年12月7日
导语
《凡人的建筑哲学》表达建筑的灵魂,把作者与建筑的对话留于笔端,所记述的这些文字,不代表一定正确,但确实已用心,望可以感动建筑,打动人心,灵魂不仅属于建筑,也是属于过往记忆中消逝的那一部分。
是一本关于世界建筑的行走笔记,收录了作者于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蒙古、俄罗斯五国的行走所见。
后记
想想还是提笔写一个简短的后记,因为不了解何时才
能再次成书。写书的辛苦,与灵魂的煎熬成比例,而我只
是写了小书,浅尝辄止,因为悟出了这其中的精神输出,
极易变得不可自拔。另外一面,出版受阻,投稿屡次受挫
,充分体会到不是有付出就能有收获;被拒稿的次数多了
,心里同样苦,信念被消磨,渴望完美的人,却不得不接
受不完美,失落无以言表.继续下去变得没有了意义。所
以我决定短暂地放手,不仅是写作,更是生活:于是便读
懂了金庸先生的封笔,也理解了文学之路为何为苦旅。
本书如按年龄来看,也许只代表人生半数旅程,未来
时光或漫长,能够脚步、笔端到达之处或会很多,内容或
更丰富,但一定不会再有40岁前的勇气和执着。曾经的义
无反顾、曾经的不服输、曾经困难中的坚持,是人生总该
有的一搏;凡人不甘平庸的挣扎,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却
只属于年轻。人并不是年长就活得明白,于网络、现实中
,偶见老人们的狭隘,不相信他们天生如此.或也曾有巅
峰,只是错过了,或是被生活改变,不仅是身体,思想也
受影响,变得不再清醒。所以在自己生命巅峰之时,努力
写作并没有错,而是机会,现在的高度,未来并不可及。
因当下我踏人了40岁,在四十不惑的背景下,已深感心田
枯竭,过度利用的精神,如同过度开采的资源,不太可能
重生,剩余的灯油不多,故决定把这尚存的记忆记录下来
,否则转瞬即逝,避免未来变得懒惰、胆怯,不敢出版,
留有遗憾。当下有想法、有勇气的时候需要努力地奔跑,
年轻本身就是一种纪念,在最好的时光留下最美的文字,
多年后即可见青涩的魅力,也不枉年轻一回。
建筑世界大千,但建筑主要表达的内容是不变的:一
个是外塑的居住功能,大同小异,只是材料有所不同,技
法稍有差异;另外一个则是与人有关联的灵魂归宿,所以
每一栋建筑或表达了建筑师的理念,或融入了居住者的性
格,这才是建筑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我把建筑变为一种哲
学的初衷,是凡人能够看懂的哲学,也是凡人能够看懂的
建筑,不是因我的文字.而是建筑密码本就如此,解读后
,不只是居住,更是生活的内涵、生命的意义以及灵魂与
肉体的关联,所以建筑区域特点明显,与区域的人们性格
又完全匹配,这就是内在的相互影响。
出版社编辑邓老师曾问我,书中国家的选择会不会略
显单薄且不甚考究。其实于我而言,一个国家都完全足够
,甚至一栋房子都可以,只要你用心去分解建筑,发现那
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你就会发现微观中也有宏观的一切,
所以建筑本身蕴含的哲学有很多。我所能够理解的实在有
限,但已然觉得唯美贴切,如同老友,不再需要过多的言
语介绍,只需要用心体会。现在,要表达的内容都表达了
,本书也即将完成,事实也确实如此,一切变得自然,生
命长河中留有他们的印记,心随他愿,心随我愿。
之前我的每本书结语都会说自己太累,这本书不想再
如此表达,因没有新意,生活已经翻篇,我也不再是过去
的我。我愿意把这本书的结束,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一个
新的开始,放下那些痛苦,放下那些焦虑。生活不易的部
分各有不同,仍需要每个人想办法自己解决。书中只是启
发,而非办法;但快乐在人间却没什么差别,文字富有生
命,不存在哀伤与快乐,快乐地表达,岂不更好,拾起快
乐的文字,同样可以感人,或更可以帮助失落者。以前我
太看重悲剧的力量,但活着终究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为了健康,也是为了开心,何必为难自己。一个身影慢慢
消失在迷雾中,这些年,这些书,代表着40岁之前所有的
不解和疑问,虽是人生某一个角度的审视,但是太过沉重
;而重新开始的部分,则会是另外一个维度,或是不惑,
或是释然,名字不重要,只是不再为难自己,真正做到与
自己和解。
致谢我深爱的人,我需要他们的理解、支持;也感谢
我自己,因这人不值得同情,对自己不好,在质疑中义无
反顾。每一部书都饱含心血,虽然文笔稚嫩。其实本来该
落于尘土,凡人俗命,可叹命运抵不过我的死缠烂打,或
因足够真诚,精神铸就,或因与魔鬼做了交易,用健康换
取梦想,才打动上天,让我如愿以偿,同样给我一身伤痕
;唯希望留给读者共鸣和觉悟,不枉所有的付出,而非失
望。头发和胡子已白了一半,却无法后悔,也无法后退,
因人生没有如果,不存在重新开始,曾经的无法自拔,本
该如此.性格使然,那就如此吧;往后余生需要把这副烂
牌打好,那些与建筑有关的爱恨情仇,抛给过去。
白永生
于20l8年12月5日北京拥挤的地铁上
精彩页
行程始于2013年仲夏,因为我是跟团旅行,所以称之为浅行浅感。短短一周中的浅显接触,能够拿出来说的东西并不多,没有接触日式建筑的内部,如榻榻米之类,也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日本文化,并没有能够在北海道踏雪而行,没有接触曾经感兴趣的那部分日本历史,因为在暴雨中对京都浅尝辄止,但一切的不圆满,预示着我们可能还会再次相逢,再次了解。对这个国度我们如果抛去那些过往的恩怨情仇,其实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一方面是和我们的样子十分相似,只是他们的面容中多了些武士道的执着,更像是徐福东渡之后不同的价值观所造成的性格迥然,性格又直接让容貌有了区别,并不是来说好坏,好坏本来就很难界定,只是所站角度不同而已,但是他们的性格中多少有些固执到了可爱的程度,虽然我并不认同,但是觉得简单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可能对我来说更容易接受。能够留下来的记忆不多,重新修改本文也是4年之后的事情,但和那时的感受相比却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几年后多了些新的认识,年龄渐大,步履越慢,愈加成熟。与大家分享这些关于日本的印象,曾经见诸报头、书籍、影像,太多地方都有记述,只是在当下,希望这些感触能够对国人有所启发,我很爱国,一直认为学习他国的长处能让我国更快地发展,借鉴他国经验,可少走弯路。
礼仪之邦
在介绍建筑之前看一张照片——日本才有的特殊待遇,虽是介绍礼仪,但于我的眼中则是一种已然过分的表达,但这是所有日本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追求完美,极致到了过分的程度。日本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取舍,有所变通,这是日本没有学到的,有点固执的认真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这有一定道理,确是好的工业产品的保证,也是正面战场所向披靡的可能,但也是太刚的一种体现,太刚则脆。不用多解释,二战的历史并不久,成败功过已然有评述。许多时候鱼与熊掌确实不可兼得,有取舍也是性格使然,他们过得简单和习惯就好,因并不存在完美,有得有失,反映的只是这个国家千年来所传承的文化。
当行人穿过人行横道,汽车一般都会避让;在夜间行人通过路口时。等红灯的司机甚至会关灭车灯;当从酒馆出来,酒馆老板会给每个客人深深鞠躬。如果遇到问路的外国人。H本人都很热情,甚至会给你画个地图为你指路,让人十分感动,细细思考,有正面也有负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我们的教育尚存差距,另一方面则可理解为这种礼仪的文化已然过头。走向反面,如照片中男店员对于顾客下跪的礼仪,这是我个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毕竟中国文化对于“男儿膝下有黄金”十分看重,"也有其道理,凡事做过了就不好。日本多年自杀率居高不下,且年轻人的很多行为方式比较过激,同样也是受压抑后释放的途径,极端地走向了另外一面,让我们很难理解,一个礼貌有加的人,转瞬变成了一个可怕血腥的人,这可能是性格过于要强的一个必然结果,工作压力大但又没有发泄的渠道,要强的人总是会把苦痛藏在心里,一直加载,一直承受。直到崩溃。看清这点后,觉得我自己还是甚为骄傲,学会变通才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生活从来不只有一条路或是一种方式,适时地反省,才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日本石头城
先从传统建筑和文化开始,这张照片摄于大阪城,在日本算是很有名气的一座石头城,其建造者也是耳熟能详,丰臣秀吉——战国三雄之一。对于整体都是木建筑为主的日本古代建筑而言,石头建筑即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越是高大雄伟越可以证明其主人的地位,丰臣秀吉为一代枭雄,之后的德川家康又对其重建一次,之前的基础都埋在了历史里,但二人应该都配得上如此标准。日本的石头建筑还有几座,位于名古屋城和熊本城,但与大阪城相同,均没有躲过多年来的战火,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必然是新建的。我所能够表达的部分也仅限这部分石头砌筑的基础,能够看到的基础应该是德川家康时期重建时候的样子。我大概猜想,战乱火患还是难以毁掉这巨大的石块,曾在我的《消失的民居记忆》一书中对粤北建筑进行过对比。样式相似。但是这几座石头城最大的建筑特点是基础并不是简单的矩形,直上直下,而是一种最佳承受张力的四角外撑的形式,如照片中表达得很清晰,我的言语并不知道如何表述清楚。与欧洲的石头建筑相比这里略有不同,但受力更为合理,也更为有气势,可以称之为霸道角,这种翘角基础为了实现下端外翘,到了上端又要慢慢退入矩形墙体的要求,采用每排四大块矩形条石向上倾斜5°左右横排,上层则是反方向巨石垂直排布,相互交叉压实,提高墙角稳定性,向上倾角使张力部分指向建筑内部。(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