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可以说是百病之源,由此引发的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比较常见的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炎、慢性腹泻、贫血、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肿瘤、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失眠、骨质疏松与肥胖症等。所以,对于肾虚,我们不可小视,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防范。
本书通过中医的一些预防、滋补的举措,给你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补肾指南,让你明明白白补肾,健健康康生活。全书共分八章,通俗易懂,可读性、实用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实践。操作方法简单实用,你在家中就可自行调理。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温馨地建议你关注本书中的内容,它将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使你生活得顺畅、幸福。
由肾虚引发的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腹泻、贫血、前列腺增生、糖尿病、性功能障碍、失眠、神经衰弱、骨质疏松等。本书根据不同的肾虚分型,列举了传统的补益肾虚中药的特性以及药方、药酒、药茶的做法和用法。在饮食上也特别针对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精虚等不同的肾虚类型群体,推出对症滋补膳食。另外,本书为您开出一系列利于补肾的健康运动项目供您选择。对于一些常见肾虚证,本书运用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方剂、药膳、按摩、针灸、敷贴等方法来进行内外同治,表里兼施的补肾调理。本书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健方法,使你远离病痛的侵袭,拥抱健康。本书通俗易懂、易学易会,适合广大肾病人群阅读。
肾虚的概念
肾虚是一个中医术语,它是指由肾精、气、阴、阳不足所产生的诸如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健忘脱发、腰脊酸痛、遗精阳痿、男子不育、女子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病症的一个综合概念。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虚证是老年人患病、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证型分为4种: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亏虚和肾气虚。腰背酸痛、胫软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枯悴、齿摇稀疏、尺脉弱、性功能障碍(梦遗、阳痿、滑精等),这些都是肾虚的典型症状。而又由于其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和肾精亏虚的不同又有所区别。如肾阴虚证还可见到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梦遗、午后颧红、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等;肾阳虚证则在肾虚证基础上兼见: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精神不振、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遗尿水肿、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润、脉微弱迟等。从这些症状来看,肾虚不仅仅表现为肾或性功能方面的改变,还包含着全身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对肾的调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医对肾虚的认识
肾是分泌尿液、排泄废物、毒物的重要器官,具有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若肾功能受损或逐渐衰退,肾的排泄和调节功效也将会降低。肾功能损害严重时,还会发生尿毒症而危及性命。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人体的健康寿夭都与肾有很大的关系。中医所说的肾与西医所指的肾不同。中医“肾”的概念除肾外,还涉及泌尿、生殖、内分泌、呼吸、免疫等系统。中医认为,肾气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肾气充实,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满,阴阳和,故能有子。肾气衰,发堕齿槁。可见肾亏的人衰老得快,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祖国医学中“肾”的含义较广,如“肾藏精”,是指肾与生殖系统的关系,肾虚可引起男性的遗精、阳痿,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等;“肾主骨”,指肾与骨骼系统的关系,肾虚可引起下肢软弱无力、牙齿松动等;“肾藏志”中的“志”,是指记忆力,肾虚时可引起健忘;“肾主先天”,是指人的先天体质由肾来决定;“肾开窍于耳”是说听觉与肾有关,肾虚时可有耳鸣、耳聋症状;“肾开窍于二阴”,指大小便与肾的关系;“肾,其华在发”,指肾与头发生长情形相关;“肾主恐”,是说肾与惊恐这种精神状态有关。由此可见,中医“肾”的概念既概括了实质脏器的肾,也代表了部分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如心、肺、肝、脾、膀胱、神经、精神。中医常有“肾阳虚”或“肾阴虚”之说,并从这个角度辨证论治。如女性常见的月经不调或男女不孕不育症,在西医中,这病症与肾毫无直接关系,而中医则从“肾”的病机进行分析下药。这说明西医对“肾”只是指实质的肾器官,而中医则是除了西医的肾之外还包括了其他器官的功能,因此,中西医对“肾”的概念不同,不应混淆。
肾虚的常见症状
1.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
2.情绪不佳,常难以自控,出现头晕、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
3.缺乏自信心,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没有目标和方向。
4.男子性欲降低,对性生活缺乏兴趣,出现阳痿或阳物举而不坚、遗精、滑精、早泄、精子减少或精子活动力减低、不育等。
5.女子子宫发育不良,如幼稚子宫、卵巢早衰闭经、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不孕等。
6.尿频、尿等待、小便清长等。 7.容颜早衰,出现眼袋、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干燥,出现皱纹、色斑、中年暗疮,肌肤缺乏弹性;嗓音逐渐粗哑;女性乳房开始下垂;腰、腹脂肪堆积;男性早秃等。
8.食欲不振。
9.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乏力。
10.视力减退,听力衰减。
11.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等。
导致肾虚的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
肾虚的先天原因主要有:父母在体弱多病、精血亏虚时怀孕;或年龄偏大,精气力量大减时怀孕;或男女双方年龄不够,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时结婚怀孕;或酒后房事怀孕;或因生育过多,精血过度耗损;或在妊娠期中,没有很好地调养,而使胎气不足等。如果肾藏精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下降,男子出现精少不育、早泄的症状,女子则易出现闭经不孕、小产、习惯性流产等。
饮食失宜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失宜,则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正气损伤而发生疾病。长期营养不足,肾精不能得到有效补充,日久则虚。又如不洁的饮食,会导致消化系统疾患,脾胃受伤以致消化功能减退、营养失衡,从而影响到肾的功能。另外,一些伤肾的食物摄取过多,如啤酒、肉食、咸食、饮料等,也是造成肾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美味”最终产生的废物——尿酸及尿素氮等,大多要经过肾排出,无疑会增加肾的负担。
生活无节
嗜好吸烟、饮酒,日常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过度劳累,均会伤肾而导致肾虚。特别是喜欢沉湎于夜生活的人,更容易伤肾。
房劳太过
房事不节,纵情色欲是最直接伤肾的。如过度手淫、性生活过频、性伴过多等,都会耗伤人体的肾精,使肾精流失过多,元阳因之亏损而导致肾虚。合理的性生活频率可根据年龄来判断,20多岁的年轻人,1周5~7次属正常;30多岁一般l周3~5次;40多岁1周1次;50多岁1个月1次。超过了正常次数属于性生活过频。所以,要注意性生活的频率,才是护肾的根本所在。
外感六淫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风邪、寒气、暑气、水湿、燥邪、火毒6种气候均可伤肾,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一定要加以防范。尤其是寒邪的侵袭更为显著,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也要注意不可贪凉,不要开着冷气睡觉,更不要满头大汗在阴冷之处乘凉。否则,寒邪可以直接侵袭肾脏,造成寒邪滞重,尤其是中老年人,肾气已经亏虚,更易引起寒邪的“直中”,出现腰膝酸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情志失调
情志活动(精神状态)必须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失调、喜怒无常、情志过激、悲伤过度等,均可导致内脏功能失调,气血生化无源。过恐最易伤肾,可致肾气耗损,精气下陷,升降失调,从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堕胎早产等症状。
P1-4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以往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紧张、无规律的工作和生活。在精神极度高压下,许多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不佳且常难以自控,头晕、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男性出现了性欲降低、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等;女性则出现卵巢早衰,闭经,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不孕,容颜早衰(眼袋,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干燥,出现皱纹、色斑)等。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你已经开始肾虚了。中医认为,肾是生命之元,肾虚就意味着生命之烛火开始变弱,如不及时补肾,任其自行发展,将会有生命之虞。肾虚可以说是百病之源,由此引发的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比较常见的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炎、慢性腹泻、贫血、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肿瘤、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失眠、骨质疏松与肥胖症等。所以,对于肾虚,我们不可小视,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防范。
本书通过中医的一些预防、滋补的举措,给你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补肾指南,让你明明白白补肾,健健康康生活。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详尽介绍了肾虚产生的原因、症状、检测方法以及有关常识。第二章向你揭示了诸多的肾虚征兆,提醒你时刻加强健康防范意识,及时进行滋补调理。第三章介绍了肾虚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中药补肾是中医滋补的精华。第四章根据不同的肾虚分型,辩证地列举了传统的补益肾虚中药的特性以及药方、药酒、药茶的做法和用法。第五章在饮食上除了向你介绍谷物、肉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的补肾功用外,还特别针对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精亏虚等不同的肾虚类型群体,推出对症滋补膳食,你可根据自己的滋补需要,科学地营养滋补。第六章为你开出了一系列利于健康的运动项目供你选择。在常见肾虚证及中医补肾调理中,针对不同的具体症状,第七章介绍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方剂、药膳、按摩、针灸、敷帖等调理方法,达到内外同治、表里兼施的治疗目的,来调节和补益肾虚。第八章介绍了日常补肾妙招,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健方法,使你远离病痛的侵袭,拥抱健康。
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实用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实践。操作方法简单实用,你在家中就可自行调理。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温馨地建议你关注本书中的内容,它将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使你生活得顺畅、幸福。
编者
2009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