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因斯坦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沃尔特·艾萨克森编著的《爱因斯坦传》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也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于2006年公开后出版的第一本传记。作者艾萨克森是《时代》周刊前主编,其《基辛格传》和《富兰克林传》早已广为人知。本书2007年出版后好评如潮,首版印数高达50万册。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驾驭材料的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将浩如烟海的材料相当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这本传记的可读性极强。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刻意美化或丑化爱因斯坦的某个方面,而是能客观公允地看问题,用事实材料说话。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成就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在书中得到完美结合。爱因斯坦当数20世纪思想最透彻的科学家,对什么是基本问题有着异常敏锐的直觉。他能很自然地把握事物的根本,而把其他细枝末节统统抛掉。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极少数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科学家。他可以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这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理解上,而且体现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上。他的著作总是朴实无华,自然亲切,所涉主题重大而高远,对人类怀有深切的悲悯,字里行间渗透着思想的伟力,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内容推荐

沃尔特·艾萨克森编著的《爱因斯坦传》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解密之后问世的第一部有关他的内容详尽、可读性极强的传记。超级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基于新近披露的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探究了这位富于想象、不拘礼节的专利员领会造物主的心思、揭开原子和宇宙奥秘的过程。《爱因斯坦传》揭示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想象如何源于他叛逆的个性。引人入胜的故事证明,创造力与自由密不可分。

目录

致谢

主要人物

第一章 光束骑士

第二章 童年,1879-1896

第三章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896-1900

第四章 恋人,1900-1904

第五章 奇迹年:量子和分子,1905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1905

第七章 最幸福的思想,1906-1909

第八章 奔波的教授1909-1914

第九章 广义相对论,1911-1915

第十章 离婚,1916-1919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1916-1919

第十二章 声名大振,1919

第十三章 四处奔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20-1921

第十四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1921-1927

第十五章 统一场论,1923-1931

第十六章 知命之年,1929-1931

第十七章 爱因斯坦的上帝

第十八章 流亡者,1932-1933

第十九章 美国,1933-1939

第二十章 量子纠缠,1935

第二十一章 原子弹,1939-1945

第二十二章 世界公民,1945-1948

第二十三章 里程碑,1948-1953

第二十四章 红色恐惧,1951-1954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时光,1955

尾声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心灵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爱因斯坦和妻子在柏林出席一次晚宴时,曾经听到一位客人表达自己对占星术的信仰。爱因斯坦嘲笑这纯粹是迷信。又有一位客人插话,以类似地方式贬损宗教。他坚称,对上帝的信仰同样是一种迷信。

  这时,主人称爱因斯坦也有宗教信仰,试图使这位客人的心情平复下来。

  “那不可能!”这位客人将信将疑,并问爱因斯坦是否真有宗教信仰。

  “的确,你可以这样说,”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尝试用我们有限的手段探寻自然的奥秘,你将会发现,在所有可以认识的规律和联系背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无形的、莫名的东西。对这种超越了可理解事物的力量的敬畏就是我的宗教。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确是有宗教信仰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历过一个狂热的宗教阶段,但后来摆脱了出来。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不再对此话题发表过多看法。但是到了50岁时,他又开始在各种文章、采访和书信中更加明确地评价他的犹太血统以及对上帝的信仰,尽管这是一个非人格的、泛神论的上帝概念。

当然,人到了50岁时,可能天然就趋向对永恒进行反思,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别的原因。犹太同胞受到的压迫使爱因斯坦感到了与他们的血脉联系,这重新唤起了他的某些宗教情感。不过,他的信仰似乎主要源于他的敬畏感以及通过科学工作而发现的某种超验秩序。

无论是拥护美妙的引力场方程还是拒斥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他都表现出了对宇宙秩序的深刻信念。这是他的科学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他在1929年写道,“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高程度的满足”就是认识到“上帝本身只能以现有方式安排各种联系,就像他无法把4创造成质数一样。”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爱因斯坦来说,对某种超越性事物的信仰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心中同时唤起了信心和谦卑,并为一种令人愉悦的单纯质朴所裹挟。鉴于他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品质无异于上天的眷顾。加之他的幽默和自知之明,他得以避免世界上大多数名人都会沾染的虚伪和自负。

敬畏和谦卑的宗教情感还赋予了他社会正义感。这使他厌恶高贵的身份和阶级区分,远离穷奢极欲,愿意为难民和受压迫者尽自己的力量。

在50岁生日之后不久,爱因斯坦接受了一次不平凡的采访,其间透露了他更多的宗教思想。采访者名叫格奥尔格?西尔维斯特?菲尔埃克,是一位自命不凡但会讨人欢心的诗人和宣传家。他生在德国,小时候搬到了美国,后来写一些庸俗华丽的艳情诗,采访一些名人,不断表达他对祖国怀有的复杂的爱。

菲尔埃克设法对弗洛伊德、希特勒、德皇等人进行了采访,并出版了一本名为《伟人一瞥》)(Glimpses of the Great)的书。后来他又成功地在爱因斯坦柏林的寓所对他进行了采访。爱尔莎准备了树莓汁和水果沙拉。接着菲尔埃克和爱因斯坦来到僻静的书房。不知为什么,爱因斯坦总以为菲尔埃克是犹太人。事实上,菲尔埃克自豪地与德皇攀上了亲,后来成为纳粹的同情者,二战期间因为宣传德国而在美国坐了牢。

菲尔埃克一上来就问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德国人还是犹太人。“也许两者都是,”爱因斯坦回答说,“民族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幼稚病,一种痼疾。”犹太人应当试图同化吗?“我们犹太人一直过于渴望牺牲我们的特质来顺从别人了。”您在多大程度上受基督教影响?“我小时候受过《圣经》和《塔木德》的教育。我是犹太人,但耶稣这一光辉形象很让我着迷。”

您认为耶稣确有其人吗?“毫无疑问!任何人读福音书都会感受到耶稣的真实存在。他的人格跃动在字里行间。神话中找不到这种生活。”

您信仰上帝吗?“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对我们有限的心灵来说,这里涉及的问题太大了。我们就像一个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藏有用多种语言写成的书籍。这个孩子知道一定有人写过这些书,但不知道是如何写成的,也不懂得写作所使用的语言。他隐约怀疑有一种神秘的秩序掌控着这些书,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在我看来,即使最有思想的人对待上帝也无非是这种态度。我们看到宇宙秩序井然,遵从着某些定律,但我们只是模模糊糊地理解这些定律。

这是一种犹太人的上帝概念吗?“我是一个决定论者,并不相信自由意志。犹太人相信自由意志,他们认为人可以塑造自己的生活,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我并不是犹太人。”

这是斯宾诺莎的上帝吗?“我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很着迷,但我更欣赏他对近代思想的贡献,因为作为哲学家,他第一次将心灵与物体看成一体,而不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

您是如何得到您的思想的?“我实在是一个艺术家,可以自由地利用我的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则可以包含世界。”

您相信不朽么?“不。一次生命对我已经足矣。”P338-340

后记

这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也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于2006年公开后出版的第一本传记。作者艾萨克森是《时代》周刊前主编,其《基辛格传》和《富兰克林传》早已广为人知。本书2007年出版后好评如潮,首版印数高达50万册。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驾驭材料的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将浩如烟海的材料相当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这本传记的可读性极强。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刻意美化或丑化爱因斯坦的某个方面,而是能客观公允地看问题,用事实材料说话。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成就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在书中得到完美结合。爱因斯坦当数20世纪思想最透彻的科学家,对什么是基本问题有着异常敏锐的直觉。他能很自然地把握事物的根本,而把其他细枝末节统统抛掉。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极少数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科学家。他可以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这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理解上,而且体现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上。他的著作总是朴实无华,自然亲切,所涉主题重大而高远,对人类怀有深切的悲悯,字里行间渗透着思想的伟力,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这也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密切相关。斯宾诺莎那个决定论的上帝使他相信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恒常不变的美妙秩序,也使他在哲学上自始至终无法认同量子力学。这种古典情怀加上幽默自嘲的气质使爱因斯坦能够超然物外,对世间纷扰有很强的屏蔽能力。科学与艺术的宁静世界是他心灵的避风港,真可谓“大隐隐于心”,冷漠与热情在他那里奇特地交织在一起。“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需求,这两者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爱因斯坦说,“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从未失去距离感和保持孤独的需要。”用英菲尔德的话说:“我不知道还有谁像爱因斯坦那样孤独和超然。他不会真正受到伤害,他的生活充满了淡淡的愉快和冷冷的情感。其温文友善完全是不带感情的,这些东西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这一点愈到晚年表现得愈明显。这也许是爱因斯坦最令人着迷之处。那些超越自我、达于神性的伟大人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悖论色彩,迫使每个人回归自己的内心。正因为此,提起爱因斯坦,就像提起他最喜欢的莫扎特一样,我们多少会有一种复杂的感觉,那种感觉既亲切又遥远,既令人兴奋,又让人孤独。

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已经得到很好的继承,其人性的一面会更加受人重视。了解爱因斯坦的一生不应只是出于历史的猎奇。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秉持理想;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泰然接受命运的各种安排,在最大程度上从自我之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更加紧迫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永恒的意义。

书中的部分内容已有译文,译者参考了《爱因斯坦全集》(1—5卷)、《爱因斯坦文集》(1—3卷)、《爱因斯坦论和平》等国内已经出版的著作,并在个别地方作了调整。在此向许良英、范岱年、赵中立、李醒民等学界前辈以及鲁旭东等先生的辛苦劳动致以衷心的谢意!在翻译过程中,承蒙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在庆研究员多次指点,白彤东教授、郭孙伟先生热情回答了译者的一些问题,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翻译难度很大,译者虽已尽力,许多地方还是难以传达原文的精妙和韵味。对于译文中的那些错误和不当之处,还望读者多多指正!

译者

2008年10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理应受到广泛赞誉。它行文流畅,可读性极强,将爱因斯坦的个人和科学两方面优雅地融合了起来。”

——杰拉尔德霍尔顿(Gerald Holton),哈佛大学马林克罗德物理学讲座教授,《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Einstein, History, and Other Passions)的作者

“艾萨克森对爱因斯坦科学著作的处理极为出色,准确齐备,正适合于普通读者阅读。这是迄今为止可读性最强的爱因斯坦传记。他利用新近披露的历史材料,完整地揭示了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贡献。”

——A道格拉斯斯通(A. Douglas Stone),耶鲁大学卡尔摩尔斯应用物理学和物理学讲座教授

“沃尔特艾萨克森又一次写出了一部极有价值的传记。虽然关于爱因斯坦的读物已经为数不少,但难能可贵的是,艾萨克森有机会接触到新的重要材料,既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人的方面,又阐述了他在物理学上的深刻思想。这部赏心悦目的传记使这位大物理学家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6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夸克与美洲豹》(The Quark and the Jaguar)的作者

“艾萨克森的这部传记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作者对历史文献的掌握极为出色,对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许多新的洞见。”

——戴安娜科默斯布克沃尔德(Diana Kormos Buchwald),《爱因斯坦全集》总编,加州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

“艾萨克森这部出色的传记不仅介绍了爱因斯坦这个人,也很好地介绍了诸多科学细节。它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读者手不释卷,是科学读物的典范之作。见到这本书,爱因斯坦定会倍感欣慰。”

——劳伦斯M克劳斯(Lawrence M. Krauss),凯斯西储大学的安布罗斯斯韦齐物理学讲座教授。《隐于镜中》(Hiding in the Mirror)的作者

“本书妙语连珠,每每读至兴处,不禁为艾萨克森拍案叫绝。”

——达德利赫施巴赫(Dudley Herschbach),哈佛大学小弗兰克拜尔德科学讲座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