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胃寒胃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当您的身体出现其中一种或数种症状时,证明阳虚已经悄然而至。
本书向您详细介绍了阳虚的演变和调理方法,为您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保健措施,使您对阳虚不再感到陌生和神秘。书中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您详细介绍了阴阳平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可使您对阴阳平衡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解读了阳虚的生成、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等。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您就可以在脏腑阳虚及中医补阳调理上运用自如了。另外,为了便于您补阳调理,书中还为您推介了传统补阳中药的特性、调理方法,以及药方、药酒、药茶、药膳等。
本书详细介绍了阳虚的演变和调理方法,为您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保健措施,使您成为辨别阳虚、调理阳虚的行家里手。为了便于您的补阳调理,书中重点推介了传统补阳中药的特性、使用补阳方法,药方、药酒、药茶、药膳的制作方法,以及补阳主食、补阳菜肴、补阳粥、补阳汤的具体烹饪技巧。在运动补阳中,我们为您开出系列补阳调阳的运动处方。本书适于体质阳虚者及其家属,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世问万物离不开阴阳
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发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互相作用的关系。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另外,属于阳性的多为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而阴性则是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认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阴阳的存在,如男属阳、女属阴。而男女各自的体内又是一个阴阳交替的世界,并且互相平衡和消长。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也是阴阳的体现,白天温暖即为阳,夜晚寒凉即为阴。
最明显的例子是炎热夏天与寒冷冬天的交替。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之分。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阴中之阴。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阳气处于逐渐减少的过程中,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而且量变逐渐积累会发生质变。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而且还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阴阳构成人体
阴阳作用于人体更是奇妙而明显的。在我们的身体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阴阳交织和互相影响,只要你悉心地体验,就能感觉到。因为人体也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就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人体的阴阳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和生老病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才在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
那么,人体的“本”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提出:“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生命的根本必须建立在自然阴阳变化的基础上。以我们人体来划分阴阳,即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腹部经常屈曲,因此属阴;背部经常伸展,因此属阳。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等。人身体里的内脏,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也有其阴与阳的属性。心、肝、脾、肺、肾等脏器,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精气,属于一种静态,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囊、膀胱等器官,主要功能是传导水谷代谢产物,是动态活动的,所以属阳。
正因为如此,人体里的阴阳之气的关系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态。人体的活动属阳,物质基础属阴。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而基础物质发挥作用又必须通过功能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活动量太大,就会消耗过多的基础物质,造成基础物质的严重不足,进而形成疾病。如果基础物质被耗竭,人体的生命就会因此而终止。如果一个人只有基础物质,而没有生命的活动,那么这些基础物质也会停滞下来。流通不畅的物质,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影响生命活动的进行,从而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所以,要想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就要进行阴阳调和,达到互补而不是互堵。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远离疾病困扰。
平衡阴阳,才能守住健康
阴阳原理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和中国养生学的核心。按照中医学和传统养生学的观点,人的身体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阴虚阳盛型、阴盛阳虚型和阴阳平衡型。阴虚阳盛型由于凉少而热多,故身体发热或手脚发热,即为热性体质人。阴盛阳虚型是由于热少而凉多,故身体发凉或手脚发凉,他们属于凉性体质人。阴阳平衡型因阴阳搭配适当,故身体不凉不热,他们属于中性体质人。在这3种类型中,阴阳平衡型应是最理想的了。这种类型体质的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身材适中,很少得病。而其他2种类型体质的人问题就多了,这2种类型的人都易出现易疲劳等亚健康现象,严重时可导致过劳死。具体地说,阴盛阳虚之人易脱发、消瘦、失眠、头晕,也易疲劳,易患前列腺炎,男人阳痿,女人不孕。阴虚阳盛之人易得热性病,易长疮、疖子、扁桃体易发炎、鼻子或牙龈易出血、牙痛、牙龈脓肿,易感冒、发热,随着年龄增长,易患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病、脑血栓、脑出血等疾病。
既然阴阳平衡是最佳状态,那么我们就要设法将另外2种类型的体质调理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上来。所以,这就凸显出进补的重要性了。
尽管许多人明白,只有阴阳的互相作用平衡了,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和正常运转,也知道补阴和补阳的一些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加以补充。否则,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甚至补出疾病,从而危害身体健康。
进补的基本原则就是平衡阴阳。阴虚之人应凉补(滋阴),阳虚之人应热补(壮阳)。阴阳失衡较轻者,通过食补即可达到补益的目的。而严重失衡者,就应考虑进行药补了。若不分阴阳,盲目进补,如阴虚身热之人,再进补人参、海参、鹿茸、冬虫夏草等温热性补品,热上加热,是很容易补出脑血栓、脑出血,甚至是心脏病的;而阳虚畏寒之人,若再进补寒凉之物,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样会给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中医提倡夏天凉补,冬天热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于阴阳平衡或基本平衡之人来说,可以按此规律进行适当的季节性滋补。但对于阴阳失衡较为严重的人来说,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滋补,如阴虚者在冬天很可能要凉补,阳虚者在夏天也要热补。所以,我们在进补时一定要加以注意,切不可盲目进补,以免适得其反或达不到滋补的目的和效果。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表现,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我们只有保护阳气、珍惜阴气,才能维持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P1-4
从中医学和传统养生学的观点来看,人的身体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阴虚阳盛型、阳虚阴盛型和阴阳平衡型。阴阳平衡型的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身材适中,很少得病。而阴虚阳盛型和阳虚阴盛型体质的人问题就多了,他们都易出现头晕、头痛、免疫力差、易疲劳等西医所谓的亚健康症状,如不加以关注和调理,可由此引发诸多疾病,严重时还可导致过劳死。
阳虚比较青睐于那些整天足不出户,贪恋于空调房中,很少接触到自然阳光,夜生活无度,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大的群体。而缺少锻炼,长期静坐不动,喜欢快餐等垃圾食品,偏爱冷饮冷食,盲目减肥,性生活过于频繁等都是其直接的诱因。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耗损人们体内的阳气,而使身体呈现出虚寒的征象,如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胃寒胃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当您的身体出现其中一种或数种症状时,证明阳虚已经悄然而至。阳虚人群多体质虚弱,易感冒,容易患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低血压、性冷淡、腹泻、夜尿频多等,男性易精冷不育、阳痿、早泄,女性易宫寒导致不孕。如果您是一个阳虚体质者,就要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自己进行呵护和调理,从而更坚实、稳健地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本书向您详细介绍了阳虚的演变和调理方法,为您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保健措施,使您对阳虚不再感到陌生和神秘。书中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您详细介绍了阴阳平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可使您对阴阳平衡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解读了阳虚的生成、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等。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您就可以在脏腑阳虚及中医补阳调理上运用自如了。为了便于您补阳调理,书中为您推介了传统补阳中药的特性、调理方法,以及药方、药酒、药茶、药膳等。在第五章《中医特色补阳妙法》中,您可以了解到按摩、艾灸、敷贴的奇妙作用。饮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吃对食物就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得到健康的保证,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愿意做的事情。第六章《饮食补阳》除了向您介绍补阳的谷物、肉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功用外,还特别举荐了补阳主食、补阳菜肴、补阳粥、补阳汤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七章《运动补阳》介绍了系列补阳调阳的运动方式供您选择。第八章《补阳养生保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您提供了保健忠告和可行的保健方法。
相信您通过通读本书,也将会成为一名保健专家,为您和家人的健康把脉。本书理论深入浅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介绍的操作方法简单实用,您在家中就可自行调理。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温馨地建议您关注本书中的内容,它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使您生活得舒畅、幸福。
编者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