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宋大神晏殊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邹晓春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邹晓春,1970年生于江西乐安,曾任教师、公务员,现就职于国有企业。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胡马》。系宋史超级票友,致力于北宋九朝史研究。近年来,对抚州北宋文化名人研究用力尤深。 目录 第一章 寻根问祖,看看老祖宗有多牛 一 天皇巨星晏婴 二 重振家声,就在江西 三 我看上的不是那个妞,是那块地 四 和谐安宁的“五好”家庭 第二章 草根神童拼搏史 一 临川小子登台,亮瞎你的眼 二 勤勉、朴实,闯出一片天 三 让青春岁月燃烧吧 四 中年大叔的幸福生活:风流词人,太平宰相 五 人之将老,暮年心事许沙鸥 六 驾鹤西去,备极哀荣 第三章 晏殊的朋友圈:门生故吏,遍布台阁 一 范仲淹:良师益友,情谊深厚 二 欧阳修:前世冤家,恩怨纠葛终言和 三 吕夷简:牛人的朋友不好做 四 宋氏兄弟:高山流水遇知音 五 胜友如云,再列举几个 第四章 晏殊的家庭:家道荣昌,两个女婿很牛掰 一 梅开三 度,情路坎坷终呈祥 二 忠孝子孙,各有所成 三 双星闪耀东床贵 第五章 晏殊的诗文:赡丽闲雅 一 文辞赡丽气象高 二 富贵闲雅余音远 第六章 晏殊的词作:珠圆玉润,情中有思 一 北宋倚声家初祖 二 风流闲雅思致远 三 品读经典,口有余香 晏殊年表 晏殊为官路线图 精彩页 但凡粗通文史的人,对晏婴和晏殊这两个历史文化名人多少会有所了解。 谁不知道“两桃杀三士”的故事?谁会忘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千古名句呢? 也许有人说:“我真不知道耶。” 那也没关系,听晓春慢慢道来。 晓春念小学时,主要的课外读物是连环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等蒙学著作一概不曾接触。若干年后,从鲁迅《华盖集续编》中读到《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读书人》,才知道可爱的人间曾经发生过那么多不可思议而又特别好玩的事情。心想,这个晏婴咋这么聪明呢?可又想,这个点子是不是太阴太损了?恐怕不是侠义所为吧。长大了才明白,人家是政治家,要的是结果,侠义人士算什么!谁是胜利者,谁就有权力书写历史。董狐、太史季虽然确有其人,可那是千年一出的超级大咖,不能以常理而论。也就是说,我们读的二十四史,大多是在“政治优先”基础上的筛选和记载。因此,很难保证其中没有刻意的抹杀、歪曲甚至虚构。 从正史上看,晏婴是一个气场强大、光彩夺目的人物。 他足智多谋,他能言善辩,他平和朴素。太史公司马迁将他与管仲并列,名标青史。 但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推陈出新,晏氏一族自晏婴公元前500年去世后,日渐式微,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此后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舞台上,再也没有出现大腕。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了,否则在九泉之下的晏子也会努力睁开那双睿智的眼睛。 终于,在北宋景德二年(1005),来自江西临川的草根小子晏殊举神童名满天下,逐渐重振家声,再续辉煌,让人口不多的晏氏重新为世人所关注。 一 天皇巨星晏婴 中国人素来讲究认祖归宗,落魄如阿Q尚且口口声声祖上如何如何阔,况乎那些身居高位或富可敌国的贵人。刘备早年为“织席贩履之辈”,可走到哪里也不曾忘记表明自己“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身份。 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攀龙附凤,尤其借一借老祖宗的光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也是人们热衷于修家谱的原因之一,得定期盘点一下,家族中又有谁发达了,谁给家族长脸了。 那晏殊家族到底来自哪里呢? 晏殊家的老八、著名词人晏几道曾经组织人员重修家谱《东齐世家》,拍着胸脯说:“我们家的老祖宗是千古名相晏婴。” 凭什么?咋不说是百家宗师姜子牙呢? 有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目光,甚至有人嘿嘿一笑,问道:“是因为你老爸晏殊做过宰相还是因为你会写词、泡妞?” 晏几道嗫嚅道:“我说的是真的。” “蒸的?煮的吧!还真的,你以为你是祥林嫂啊?!”那人越发放肆地调侃起来。 晏几道一脸通红,气呼呼地说:“你等着,我要写一阕词来砸死你。” 那人呵呵一笑:“砸死我?!凭你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哈哈哈……” 见晏几道一脸窘态,气氛紧张,当朝宰相文彦博缓缓站了出来:“你们要相信几道嘛,我作证,几道说的话实事求是。” “当然是真话,我也可以担保!”国防部长宋庠也站到前台,说。 P3-4 导语 晏殊,临川才子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起自田里的草根、宋真宗青睐的神童、宋仁宗倚仗的股肱大臣。 范仲淹和他名位相若,竟终身向他执门生礼;欧阳修、蔡襄是他正儿八经的门生,却对他痛下狠手。 他是一代词宗,成就却被儿子晏几道所追;他官居宰相,功业竟为女婿富弼所盖。 他三娶三丧,喟叹生命无常,诗酒趁年华;他三起三落,惊呼宠辱不定,富贵如浮云。 他曾位极人臣,也曾远放州府;他时而圆融,时而狷急;他是广施援手的仁者,是沉静持重的智者,一直徘徊在坚持与妥协之间。 他的人生,是一个北宋草根到大神的华丽逆袭。 序言 晏殊生于淳化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公历已进入992年) ,十五岁时举神童踏人仕途,五十三岁时登顶拜相,病逝 于至和二年(1055)。他五十年的宦海沉浮,几乎贯穿时间 跨度六十七年的宋真宗、宋仁宗两朝。他是执掌中枢的政 治家,是独当一面的地方主官,也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 宗。他平和低调,有时候却耿介直率,一马当先;严谨周 慎,也偶见鲁莽行事;坚持操守,但更多时候明哲保身; 知人善任,也因此自食苦果。有人说他日日宴饮,也有人 说他自奉若寒士。他是矛盾和复杂的存在。从他的圆融境 界中,你能看到儒释道的博弈、灵与肉的冲突、坚持与妥 协的摇摆,甚至能看到他面对君恩不测、宠辱不定的惶惑 。 他的一生不是平淡无奇,而是跌宕起伏。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国朝除用执政,多从 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 人头”。晏殊少年得志,这四个职务,他担任过其中三个 ,只是不曾主政开封府。在宰执的岗位中,历任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枢密使,庆历三年(1043)才位极人臣,担任 宰相。但他的宦海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三次被贬谪,尤 其在人生的暮年,过府冲州,不得其所。 第一次被贬,是为自己的青春冲动买单。天圣五年 (1027)正月,晏殊被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外放应天府 。当时,晏殊随宋仁宗视察玉清昭应宫,可他的随从慢吞 吞地送手板过来。晏殊怒不可遏,接过手板一挥手,当即 敲掉了随从几颗牙齿。为此,监察御史曹修古劾奏,说他 身为执政,竟然动手打人,有失体统。其实,此事只是被 贬的诱因,真正的原因一年多前已然种下。皇太后刘娥拔 擢故旧张耆为枢密使,结果,晏殊一马当先跳出来反对, 惹得刘娥窝了一肚子火。 晏殊的第二次被贬,纯属无妄之灾。明道二年(1033) 三月,太后刘娥驾崩,宋仁宗很快获知自己的身世之谜, 龙颜震怒。晏殊与吕夷简、张耆等其他六名宰执同时去职 ,以礼部尚书身份,出知亳州。一年前,仁宗的生母李宸 妃去世,晏殊受命撰写墓铭,不敢挑明真相。结果,此事 招致仁宗恼恨。当然,即使没有墓铭事件,晏殊也难逃一 劫,因为与墓铭事件无关的宰执同样遭遇解职。这是皇帝 对太后刘娥残余势力的清洗。 最让晏殊痛彻肺腑的,是他的第三次被贬。庆历四年 (1044)九月,晏殊被谏官孙甫、蔡襄弹劾,从宰相高位上 坠落,以工部尚书官衔出知颍州。 此事因欧阳修而起。起初,晏殊拔擢欧阳修为谏官, 可欧阳修个性刚直,论事切直,四处树敌,让晏殊倍感压 力。于是,让欧阳修转任河北都转运使。孙甫、蔡襄当即 将矛头直指晏殊。尽管劾奏的理由很牵强,但值此“谏官 日横”之际,宋仁宗只好忍痛割爱,将晏殊外放。 欧阳修、孙甫、蔡襄均是晏殊天圣八年(1030)知贡举 时的门生。现在,他被自己的门生拉下相位,外放州府。 这该让他多么地肝肠寸断!此番一去,便是十年,赔上了 他晚年的所有时光。 公允地说,在宋仁宗朝的二十三个宰相中,晏殊的功 业不如吕夷简、王曾、韩琦、富弼、文彦博;但论吟诗填 词,却独占鳌头。换言之,在宰相中,他的诗词最好;在 词人中,他的名位最高。-’‘ 此外,以知人善任而言,晏殊堪称北宋第一人。北宋 著名史学家、官至翰林学士的范镇曾评价晏殊“平生欲报 国,所得是知人”。范仲淹、欧阳修、宋庠、宋祁、韩琦 、韩维、韩绎、梅尧臣、文彦博、孔道辅、蔡襄、王琪、 王洙、蒋堂、邵亢、邵必、黄庶、张先、张洞、傅尧俞等 人均曾受益于晏殊的拔擢、举荐。 晏殊的知人之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且不说他怎 样将富弼、杨察选为自己的乘龙快婿,也不谈他如何举荐 范仲淹、王洙于微时,单单以他对王安石的判断,即让人 叹服。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第四名进士及第,按照惯 例,前往拜谢时任枢密使的晏殊。几天后,晏殊宴请王安 石,告诉他:以后,你的名望、职位会超过我。不过,我 有两句话送给你: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当时,王安石很不理解,认为晏殊官居宰执,竟然教 他容于流俗,感叹说:“何其卑也!” 元丰年间,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反思得失,想起了晏殊 当年的劝诫,很佩服晏殊的见识,不无遗憾地对弟弟王安 礼说:“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这么一个少年得志的神童、一个身居高位的宰相、一 个知人善任的伯乐、一个风流闲雅的词客,当然拥有一个 精彩纷呈的人生。他的人生,是从草根到“北宋大神”的 华丽逆袭! 我笔下的晏殊,首先是一个沉稳持重、荐贤举能的政 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富贵闲雅的词人、一个珍惜家庭乐趣 的凡人。 在写作风格上,我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试图让 一个形象立体的晏殊走进普通读者心里。在史料使用上, 我力求严谨,于存疑之说不妄下结论。譬如,很多史料称 ,晏殊曾推荐孔道辅,但具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推荐,语 焉不详,令人一头雾水。晏殊自宝元元年(1038)十二月白 御史中丞迁任三司使,而孔道辅以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 、知兖州的身份接任。我推测,这很可能系晏殊推荐所致 。苏颂在谥议《司空侍中I临淄公晏殊谥元献》中有“孔给 事尝代为御史”之说,当指此事。可惜,除此之外,别无 旁证。又如,晏氏宗庙有联云“门前桃李重欧苏”,这个 “苏”到底指苏舜钦还是苏颂,抑或其他人?因没有找到 确切的史料佐证,难以考据,暂存悬疑。再如,有资料称 ,今本《世说新语》系晏殊整理,因晏氏本今世不存,此 说只是分析推测的结论,我不敢贸然写入书稿。 尽量避免错误是每一个作者的不懈追求,我也不例外 。即使书稿行将付梓,我仍在筛查书稿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并及时纠正。譬如,最初写宋真宗五月十五日召试晏殊 的细节,我依据的史料是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时方 亲阅天下贡士,会廷中者千余人”和《宋史·晏殊传》“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说当时晏殊和成百上千 贡士一起在大殿参试。可最近查阅《宋登科记考》,发现 此说可疑。景德二年(1005)的进士殿试及诸科殿试于三月 初六、初七基本结束。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又以每天一 场的频次,连续五天举行殿试,对象主要是上年抗击契丹 人侵的河北战区的贡士、诸科人,“广示甄采,无所遗弃 ”,榜上题名者两千多人。问题是,其他四场殿试每场至 少几百人参加,尤其五月十七日近千人,但晏殊参加的五 月十五日神童科殿试,只有他和姜盖。难道欧阳修写错了 ?欧阳修行文向来慎密,又是晏殊的门生,怎么可能呢? 我不得不再次查阅《宋会要辑稿·选举》,终于找到了原 因。原来,宋真宗于五月十五日赐晏殊进士出身后,又于 五月十七日殿试其他贡士时,召晏殊再次面试诗、赋、论 ,并“擢为秘书省正字、赐袍笏,令读书于秘阁,就直馆 陈彭年习诸科”。也就是说,欧阳修笔下的“会廷中者千 余人”指五月十七日,而不是五月十五日。为此,我调整 了这一节的表述及注释。 凡此种种,既是写作中的艰辛,也是难得的乐趣。 邹晓春 2019年3月 内容推荐 《晏殊传》共六章,以大量翔实可考的史料为依据,分别从晏殊(991—1055)的家世、生平事迹、交游、家庭、诗文、词作等方面,叙写晏殊跌宕起伏、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生,文辞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简练流畅,栩栩如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旷世神童、宰相词人形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