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与海明威同时代的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把眼光流连于战后美国“像是快放电影中成长的事物”,聚焦于美国社会新旧交替以及东部西部的碰撞。如果说海明威对于战争、对于人生的思考促成了其经典名著《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等,如果说海明威用他那些“放逐欧洲”的战后青年来表现美国一代人的彷徨,那么,菲茨杰拉德对于战争与人生的思考,则造就了其不朽之作《天堂的这一边》、《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且用他那些“追梦东部”的中西部青年,来展示一代人美国梦的幻灭——这正是菲茨杰拉德作品的主题,也是其时代的主题,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心主题。

内容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出身卑微的杰伊·盖茨比爱上美丽的富家女黛西,度过了短暂而浪漫的时光。之后盖茨比奔赴前线,战争结束时黛西却已嫁给了上流社会的有钱人汤姆。为找回爱情盖茨比想尽办法获取财富,买下豪宅,只为等待黛西回到身边。盖茨比坚信黛西依然爱着自己,不惜为黛西顶替驾车肇事逃逸的罪名,终遭死者丈夫枪杀。而曾一起恣意挥霍的人们也和黛西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之作,T.S.艾略特称之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这部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搬上银幕,在20世纪百部最具影响力英文小说评选中名列第二。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试读章节

在我青春懵懂的时代,父亲给了我一些告诫,我一直铭记于心。

“任何时候,当你想要品评他人,”他说,“你只需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没你有资格评说。”

他没有多说,但我与他总是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进行着不同寻常的交流,我明白,他所说的意味深远。自此以后,我养成了保持己见的习惯,这个习惯挖掘出我好奇的天性,也使我成为不少难缠的人物事件的受害者。那颗不安分的心敏于窥探,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易于养成这样的癖好。正因如此,在大学里,我被无端地指责成政客,因为我知晓那些狂热而无名人物的悲情秘密。绝大多数隐私都毫无根据,年轻人对隐私的透露抑或他们用以描绘隐私的言语通常都是道听途说,且总是明显地被断章取义,每当有明白无误的迹象让我意识到一则隐私正藏着掖着浮出水面,我常常会假装睡着,假装专心于一己之事,或是表现得不屑一顾。保持己见成了我不变的期望,正如我父亲高傲地暗示而我也高傲地重复:体面高贵的派头与生俱来,一出生就分出了高低,如果我忘记了这些,我真有点担心自己会失去些什么。

就这样,在卖弄完自己的隐忍处事之后,我于是承认,事情都有个限度。所作所为也许有根有据,也许虚无缥缈,但是,到了某个点之后,我才不管这些事情是否根基踏实。去年秋天,当我从东部回来,我感到我想让这个世界平衡一致,让它实现一种永恒的道德关怀,我不想再去狂乱无章地探寻,私密地窥探人们的内心。只有盖茨比是个例外,只有这位赋予本书书名的男人,不在我放弃探寻之列——盖茨比代表了我历来想要鄙弃的一切人事。如果人的性格是由一连串不问断的成功姿态造就,那么,盖茨比就有些辉煌的事迹,高度敏感于对生活的承诺,他就像是连接着那些复杂仪器①的其中一部机器,能探知千里万里之外的地震。这样的反应能力与那种没来由的易感性无关,后者被冠之以“创造性气质”,而前者,则是坚守希望所获得的特别礼物,是随时准备好的浪漫,这样的浪漫准备我从未见过,恐怕再也不会见到。不,盖茨比终归是个一切如常的人,只是那些折磨着盖茨比的人事、那些他白日梦中漂浮着的肮脏尘埃,暂时尘封了我对人类瞬息的悲哀与欢乐的兴趣。

我的家庭在这个中西部的城市已经三代显赫、富足安康了。凯拉维是一个大家族,我们的家族传承可上溯至巴克卢公爵,然而,我这条线实际上的创业者是我祖父的兄弟,他五十一岁时到了这儿,找了个替身入伍参加内战,自己做起了五金批发生意,这生意我父亲延续至今。

我从未见过这位伯公,不过大家都说我像他,特别像他那张挂在父亲办公室里有些冷漠的画像。1915年,我毕业于纽黑文的大学,正好是我父亲从那儿毕业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不久之后,我参加了那场迟来的条顿人的迁徙,那场世界大战。大反攻令我过足了瘾,以至于回来后我还久久难以忘怀。现在的中西部不是世界温暖的中心,相反,它却像是宇宙破碎的边缘。因此,我决定去东部,去学习债券业务。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在做债券,因此,我认为这事儿多养活一个单身男人也无妨。我的婶婶伯伯们对此事一遍遍论证,好像他们是在为我挑选一所预科中学,最终得出:“噢——当然——行吧”,满脸的严肃和犹豫不决。父亲同意资助我一年的生活费,几经周折后,我到了东部,永久地住下了——我这样想,在二十二岁的春天如是想。

现实的事情是要在这座城市中找个住处,但这是旺季,我刚离开乡下,离开广袤的草地和熟识的树林,因此,当办公室的年轻人提议在通勤居住区合租一套房时,我认为这主意好极了。他找到了一所房子,是所历经风霜的平板房,八十美元一个月。可在最后一刻,公司派那位年轻人去了华盛顿,于是我独自去了郊外驻地。我有一只狗,至少他有几天是我的,直至他逃走。我还有一辆旧道奇车。一个芬兰女人为我打扫房间做早餐,她常常自言自语,在电炉边用芬兰语说些至理名言。

好些天都孤单地过去,直到有个早晨有个男人出现。一个比我还晚到这里的男人,在路上拦着我。

“去西阁村怎么走?”他无助地问。

我告诉了他。于是我继续走,我不再孤单。我是个向导,一位领路人,一位当地居民。他随意问我,随意得像在问他的邻居。  就这样,阳光灿烂,树上枝繁叶茂——就像是快放电影中成长的事物——我又有了那种熟悉的感觉,夏天到了,生命又都重新开始。

有太多的书要读,有太多体力要在新鲜的空气中消耗。我用银行卡、信用卡、投资证券买了一打书,红色的、金色的书站在我的书架上,像是铸币厂刚出炉的新币,信誓旦旦要向我揭露那些光彩的秘密,那些只有点石成金的迈达斯国王、金融家摩根和罗马有名赞助人米西奈斯才知道的秘密,而我还有着极大的兴趣想看别的书。在大学里我可是很“文学”的,有一年,我为“耶鲁新闻”写了一系列十分严肃醒目的社论;而今,我得把这些东西重新拾起,让它们进入我的生活,我要再次成为所有专门人才中屈指可数的佼佼者,成为“多才多艺之人”。这可不只是一句警言,不管怎样,从一扇独立的窗看出去,生活会成功多了。

我会在北美的某个最偏远的社区租间房是件纯属偶然之事。房子坐落在那个狭长而狂野的岛上,海岛一直延伸,直至纽约的正东方;岛上,除了一些自然奇观外,是两片不规整的土地。离城二十英里是一对“巨蛋”,外形轮廓相当,仅一道小湾相隔,它们突出向前,深深嵌入西半球最温顺的一片咸水区:长岛海湾湿润的怀抱。它们并非是标准的椭圆形,像哥伦布故事中的鸡蛋一样,在鸡蛋尾部的接触部分它们被弄平了,然而,其形状上的相似足可以迷惑头上飞过的海鸥,对于无翼的人或动物,除了它们形状和大小的相似外,更令人感兴趣的则是它们在每个细节上的不同之处。

我住在西阁,哦,是两个区域中不太时尚的那个,虽然时尚这个词是最浅显的标签,用于表达两个区域怪异而又不怀恶意的区别。我的房子在“蛋”的最顶端,离海湾只有五十码,夹在两处大房子之间,那样的房子每个季度租金高达一万二到一万五美元。我房子的右边是座大宅,从各方面来看都称得上豪宅,这座宅子其实是诺曼底某个市政厅的翻版。房子的一侧有个塔楼,从稀疏凌乱的常青藤下新升起来,宅子里还有一个大理石游泳池、一片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那是盖茨比的宅邸,或者,表述得更恰当点,是一位名为盖茨比的绅士居住的宅邸,因为我并不认识盖茨比。我自己的屋子有些碍眼,不过那只是小小的碍眼,已经被忽略了,这样一来,我可以看水,可以把邻居的部分草坪收入眼底,于是,我有了近乎百万富翁的欣慰,仅花了每月八十美元而得来的欣慰。

跨过那道温顺的海湾,繁华东阁的白色殿堂在水面闪烁,那天晚上,当我开车去东阁与汤姆·布坎南一家共进晚餐,那个夏天的历史真正开始了。黛西是我过往不密的远房表妹,而汤姆,我在大学就认识了,战后不久,我曾在芝加哥跟他们待了两天。

她的丈夫,擅长各种体育运动,曾是纽黑文足球史上最强有力的进球手,差不多是个全国知名的人物。他属于这样一种人,在二十一岁时就展现了有限的辉煌的才华,接下来的岁月,一切都渐渐淡去。他的家庭富得流油,在大学时,其花钱如水就受到人们的指责,而今,他离开了芝加哥,来到东部,其花钱的派势令你瞠目结舌,比如,他曾经从森林湖牵回了数匹马戏马,很难想象,我的同龄人中有谁能有如此富有。

P003-006

序言

译本前言

尘华散尽 经典永存

周彦

菲茨杰拉德,一个时代的名字,他不仅用自己大起大落的真实人生演绎了美国梦的辉煌与幻灭,还用自己智慧美妙的笔墨书写了一战后美国一代人的轻狂与迷茫。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于1896年出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热爱写作的他,于1920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天堂的这一边》(This Side of Paradise),从此一举成名,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更是美国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因为正是他,把这个战后崇尚享乐浮华、且还未进入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冠之以“爵士时代”,而他自己,也用其作品和人生演绎了这样一个疯狂喧哗而最终跌入悲凉沉寂的时代。他的小说《天堂的这一边》、《美丽与毁灭》(The Beautiful and the Damned)、《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等,正是其时代的缩影;而他自己短暂的人生,正是美国梦想成就与破灭的最好写照:在当时美国文坛名声飞扬的他娶了美丽迷人的富家女热尔达(Zelda),他从此步入上流社会的生活,他们纸醉金迷、挥霍无度,成为纽约令人羡慕的金童玉女。然而,好景不长,菲茨杰拉德不久就千金散尽,美人远去,穷苦潦倒、酗酒过度的他,年仅44岁就因心脏病而去世。

其实,菲茨杰拉德何止属于一个时代,他属于所有的时代。近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被一版再版,且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没有停息。这其中,最畅销、最受推崇的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该书在兰登书屋《当代文库》所选出的20世纪百部英文小说中名列第二,是英国水石书店“世纪百大小说”之一,也是德国白鸦国际图书馆、澳洲CBCA图书协会推荐书目之一。迄今为止,该小说的电影版本有5种之多,最近的一个版本,就在2013年上映。

与海明威同时代的他,把眼光流连于战后美国“像是快放电影中成长的事物”,聚焦于美国社会新旧交替以及东部西部的碰撞。如果说海明威对于战争、对于人生的思考促成了其经典名著《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等,如果说海明威用他那些“放逐欧洲”的战后青年来表现美国一代人的彷徨,那么,菲茨杰拉德对于战争与人生的思考,则造就了其不朽之作《天堂的这一边》、《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且用他那些“追梦东部”的中西部青年,来展示一代人美国梦的幻灭——这正是菲茨杰拉德作品的主题,也是其时代的主题,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心主题。

当然,小说中心主题是依靠作品中其他几个主题烘托出来的,正如一首主题鲜明的交响乐,由几个旋律共同构筑而成:爱情与婚姻的幻灭、西部的消逝与东部的失落、人情的荒芜,等等。不过,在这几个旋律中,爱情与婚姻的主题是当之无愧的主旋律,讲述了几对男女的爱情与婚姻:女主人公黛西与男主人公盖茨比的爱情、黛西与汤姆的爱情及婚姻、汤姆与威尔逊太太的爱情、威尔逊太太与威尔逊的爱情及婚姻,还有小说的讲述者尼克与贝克小姐的爱情。这其中,黛西与盖茨比的爱情无疑是主奏,其特征是:逝去爱情的美好与浪漫、现实爱情的残酷与死亡。在盖茨比的记忆中,爱情是黛西白色的跑车与白色的衣裙,是黛西家的华丽殿堂,是他和黛西温情脉脉相拥而坐的一整个下午……而眼前的爱情是,所爱之人黛西已为人妻为人母,黛西对爱情的推诿与终拒,盖茨比终因爱情而丧生;黛西与汤姆的爱情与婚姻是协奏,其调子平淡无奇却又协同共谋,其中金钱的声音凸显,种族的优越感傲慢张扬;汤姆与威尔逊太太之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色情,汤姆关注的只是威尔逊太太“膨胀的身体”,完全不感兴趣威尔逊太太想成为上流社会夫人的心理诉求,对威尔逊太太胆敢直呼自己上流社会妻子的名字也毫不留情地大打出手;威尔逊太太与其丈夫威尔逊这对下层人物的爱情与婚姻也一败涂地,威尔逊对其妻子的始终不移的爱情只是一厢情愿,最终的结局是爱情、生命以及婚姻的死亡;尼克与贝克小姐的爱情呢,看似情投意合却终究流产,终未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除了爱情与婚姻的主题外,对逝去西部的慨叹、对东部追梦的失落也跃然纸上。西部是盖茨比与黛西纯洁的爱情、是尼克刻着家族名字的深宅、是伯伯婶婶们在他远行时的喋喋不休,是他学生时代回家过节的欢快火车,但这一切都是过往,都一去不复返了;而东部,是纽约鳞次栉比的白色高楼、是盖茨比花园流光溢彩的香槟和美女、是黄昏奔向电影院的车辆中欢快的笑声,然而,这一切正如黛西房间的绿色灯光,对于盖茨比来说是如此遥远而虚无,也如盖茨比盛宴散尽的花园,灯光依旧,却终是寂寥冷漠。

其实,在这样的爱情幻灭中,在这样的辉煌与虚无的场景中,读者能深深感受到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内心,感受到他的人生哲学。对于他,人类的肮脏与丑恶逃不过上帝的眼睛,正如小说中尘埃谷的广告牌上埃克尔柏格医生那双“蔚蓝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地面上的一切;对于他,穷人和富人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富人对于穷人有种骨子里的鄙视,即使穷小子成为了暴发户,他们终究还是穷人,小说中的三个穷人无一不是以死亡为结局:威尔逊太太死了,威尔斯先生死了,看似富有的盖茨比也死了。在此,作者对于富人与穷人的成见暴露无遗,正如菲茨杰拉德在其另一部小说《富家子》(The Rich Boy)中所写“They think, deep in their hearts, that they are better than we are …. Even when they enter deep into our world or sink below us, they still think that they are better than we are. They are different.”(他们内心深处就认为比我们强……即使他们败落到我们的世界或者比我们还穷,他们仍然觉得比我们优越。他们与我们不同)。总之,对于菲茨杰拉德来说,人生终究是一场虚无和徒劳,一切的喧哗与辉煌,一切的追逐与被追逐,终将是虚无与徒劳,正如小说的结尾那段令人深思的话语:“我们前赴后继,我们的船逆流而行,不断冲击,不断后退,奔向过去。”

菲茨杰拉德不仅用小说阐释了其人生哲学,他还用其令人叫绝的高超手法编织了这本富含哲理的小说。他是一位非凡的色彩师,每一种色彩都经过他的精心调配,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白色是黛西的颜色,象征着盖茨比心中高洁的爱情,也象征着黛西苍白肤浅的内心;粉红色是盖茨比的主色调,象征着盖茨比一如既往红色轻曼的梦想、象征着他对黛西永不枯竭的温情;而威尔逊太太的色彩则是变化的,经历了四种色彩的转变:在修车店她穿着黑色双绉布料的连衣裙,在去纽约的火车上换成了褐色平纹细布连衣裙,到纽约后她专门挑选了一辆紫色的出租车,在威尔逊为她买的纽约公寓里她又换了件“典雅的奶白色雪纺绸下午裙”。色彩由深入浅,加之布料由粗到细到精美,威尔逊太太最后几乎接近了黛西的颜色与质地,象征着这位底层的妇女试图一步步挤入上流社会的心理……

菲茨杰拉德还是一位音乐家,他谙熟声乐的意蕴。盖茨比的盛宴开幕前来了一个庞大乐队,带来了黑压压的一整套乐器:双簧管、长号、萨克斯管、古弦乐器、短号、短笛,还有低音鼓、高音鼓,预示着一场各色人物喧哗的合唱;当盛宴开始,“歌手的音节提高……笑声无时不在,时而无法收拾,时而笑声夹杂欢快的话语”,展现了人生的兴奋登场;当午夜狂欢时刻到达,高雅的意大利男高音与通俗的爵士乐女低音竞相吟唱,所有的人都“在花园的所有地方哼唱着各种‘绝唱’,而快乐缥缈的笑声此起彼伏”——好一幅疯狂虚幻的人生景象;当舞会接近尾声,一位醉意阑珊的女人伴着钢琴歌唱,“她不仅仅是在唱歌,她也在哭泣”,“荒诞地声称一切的一切都如此悲哀”——揭示了人生逃不过的悲惨结局。当然,小说中最凸显的声音是黛西的声音,菲茨杰拉德赋予了那个声音多层涵义。首先,那是女人的声音,是轻柔低迷的女人的呼唤,“我曾听说,黛西的轻言细语只会让人靠近她”;其次,那是金钱的声音,盖茨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黛西声音的真谛:她的声音中“充满着金钱”,为了接近那个声音,盖茨比不惜手段让自己站到金钱的顶端;最终,那个声音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的,“这样的声音在耳边起伏,耳根随之震荡,每句话就像组合好的音符,不会再演奏第二遍”,而黛西嘴里哼出的“那些歌词以前从未有过意义今后也不会再有”————也许,这样的绝无仅有特点正是人们想要追逐的声音。

毋庸置疑,菲茨杰拉德最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用语言构织了美国梦的幻灭、构织了色彩、构织了声音,此外,变化的语言风格也是其特色之一。小说的语言时而细腻描绘,时而理性评判,时而诗意抒情……威尔逊夫人额头上散落的一绺头发、麦基先生刮胡须时遗留在脸颊的白色泡沫都徒增了人物的情趣;自诩天生就最有资格品评世事的尼克,自然对所见人事做了一番理性到位的评析;然而,最让读者陶醉与深思的,则不是理性的评判而是尼克诗意的抒情,这样的抒情中充满了哲理,大多时候有种说不出的伤感:

就这样,阳光灿烂,树上枝繁叶茂——就像是快放电影中成长的事物——,

我又有了那种熟悉的感觉,夏天到了,生命又都重新开始。

——不仅让人感觉阳光灿烂,还让人感到生命的轮回与悸动。

她们知道,晚宴很快就会结束,不久之后,黄昏也将离去,渐行渐远。这儿与西部完全不同。在西部,黄昏总是急急忙忙步步紧逼,不停地、绝望地时刻提醒着人们直至消失,或者,黄昏自己也紧张惧怕,惧怕时间的消失。

——无法逃避的生命的黄昏已然迫近,不管东部与西部。

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扫向海边——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一缕灯光,一缕绿色灯光,那灯光如此细弱而遥远,可能是在码头的尽头。我回头再去看盖茨比时,他不见了,喧闹的黑暗中再次只剩下我一人。

——孤独的人生,梦想是那样细弱而遥远。

那就是我的中西部----没有麦浪,没有草原,也没有失落的瑞典人的城镇,有的只是我青春的喧嚣、回归的列车,只是冰天雪地的黑暗中的街灯和雪橇,还有雪地上亮着灯的窗户边那些常青藤花环的影子。

——童年的美好,逝去的美好。

伟大的菲茨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伟大的语言。感叹于语言的魅力,也慨叹于以语言转换为“游戏”的翻译。让世界美好的思想、美好的语言共享,这就是翻译的呼唤,翻译的魔力。然而,如果把翻译世界经典名著看成是译者的一场征战,“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征者无数,胜者几何?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译者数十人、译本数十部,据笔者查阅,港台的中译本不下十种,且书名译文各异,如黄淑慎的《永恒之恋》(1954年,台北,正中书局)、王润华、淡莹的《大哉!盖世比》(1969年,台南,中华出版社),丁士奇译《大亨——凯士毕》(1971年,台北,大行出版社)。当然,在港台,这本书最常见的译名为《大亨小传》,如乔治高(高克毅)1970年由今日世界出版社(香港)出版的译本,胡湘云1985年的译本(台北,逸群出版社),邱淑娟2002年的译本(台中,晨星出版社),范文美2010年的译本(台北,志文出版社),等等。在大陆,据笔者粗略统计,该书的全译本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多达十五种以上,且还有多种变译本、节译本等。全译本最为知名的当数巫宁坤1982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本及姚乃强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本。与港台译本五花八门的小说译名不同,大陆译本几乎都译成《了不起的盖茨比》。

本译本所依据的主要原本是1999年英国Hertfordshire(赫特福德郡)华兹华斯版本出版社(Wordsworth Editions Ltd)的版本。关于译文,在此不敢妄自评说。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多少个译者,也有多少个盖茨比。无论怎样,经典是人类文化最闪光的财富,是所有语言文化的共有的精华,分享经典、解读经典、重译经典,以此传承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文化,思想文化,以此延续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并希冀以此衍生出更壮美的人类文明。这也许就是重译、复译经典名著的意义之所在。

尘世的喧哗散尽,艺术的经典永存!

2012年11月30日于南宁相思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

如果让我“举出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书”,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倘若只让我从中挑选一本,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

——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菲茨杰拉德深刻地描写出宏大、喧嚣、轻率和寻欢的场景,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

——T.S.艾略特

他的才华就像蝴蝶翅膀上缤纷的图案,完全是天生的。

——海明威

当和他同代的作家都被遗忘后,菲茨杰拉德的时代就来了。

——格特鲁德·斯坦因

现在我们拥有了一部美国杰作:粗糙的水晶被磨成真正的钻石。

——詹姆斯·迪克

20世纪流传最广、最为人钦佩的美国小说。

——克罗蒂亚·皮埃罗庞

一本奇特的书,神秘而光辉闪耀的故事。他写得很美——他风格如此,因为他落笔自然,对形式的把握臻于极至。

——艾德文·克拉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