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蔬一果一朝夕 笋 梁实秋 莲子 梁实秋 菠菜 梁实秋 茄子 梁实秋 龙须菜 梁实秋 栗子 梁实秋 萝卜 汪曾祺 食豆饮水斋闲笔 汪曾祺 马铃薯 汪曾祺 蚕豆 汪曾祺 菌小谱 汪曾祺 面脆米香新出炉 饺子 梁实秋 汤包 梁实秋 煎馄饨 梁实秋 烧饼油条 梁实秋 烙饼 梁实秋 薄饼 梁实秋 粥 梁实秋 面条 梁实秋 汤酪小点填餐余 炸丸子 梁实秋 锅巴 梁实秋 满汉细点 梁实秋 核桃酪 梁实秋 酪 梁实秋 酸梅汤与糖葫芦 梁实秋 八宝饭 梁实秋 鱼丸 梁实秋 水晶虾饼 梁实秋 面茶 汪曾祺 豆汁儿 汪曾祺 小厨出至味 烤羊肉 梁实秋 白肉 梁实秋 核桃腰 梁实秋 火腿 梁实秋 铁锅蛋 梁实秋 酱菜 梁实秋 熘黄菜 梁实秋 韭菜篓 梁实秋 鲍鱼 梁实秋 西施舌 梁实秋 干贝 梁实秋 炝青蛤 梁实秋 家常酒菜 汪曾祺 豆腐 汪曾祺 干丝 汪曾祺 手把肉 汪曾祺 名斋烹佳肴 烧鸭 梁实秋 锅烧鸡 梁实秋 芙蓉鸡片 梁实秋 烧羊肉 梁实秋 爆双脆 梁实秋 鸽 梁实秋 糟蒸鸭肝 梁实秋 咖喱鸡 梁实秋 佛跳墙 梁实秋 狮子头 梁实秋 醋熘鱼 梁实秋 两做鱼 梁实秋 瓦块鱼 梁实秋 生炒鳝鱼丝 梁实秋 海参 梁实秋 蟹 梁实秋 食中有真意 鱼我所欲也 汪曾祺 贴秋膘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昆明的吃食 汪曾祺 五味 汪曾祺 四方食事 汪曾祺 宋朝人的吃喝 汪曾祺 韭菜花 汪曾祺 王磐的《野菜谱》 汪曾祺 吃食与文学 汪曾祺 泡茶馆 汪曾祺 寻常茶话 汪曾祺 精彩页 笋/梁实秋 我们中国人好吃竹笋。《诗经·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可见自古以来,就视竹笋为上好的蔬菜。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苇……岁以笋供尚食。”到了宋朝的苏东坡,初到黄州立刻就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后来传诵一时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更是明自表示笋是餐餐所不可少的。不但人爱吃笋,熊猫也非吃竹枝竹叶不可,竹林若是开了花,熊猫如不迁徙便会饿死。 笋,竹萌也。竹类非一,生笋的季节亦异,所以笋也有不同种类。苦竹之笋当然味苦,但是苦的程度不同。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苦笋先煮一过,可以稍减苦昧。苏东坡是吃笋专家,他不排斥苦笋,有句云: “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他对苦笋还念念不忘呢。黄鲁直曾调侃他:“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为了吃苦笋,连官都可以不做。我们在台湾夏季所吃到的鲜笋,非常脆嫩,有时候不善挑选的人也会买到微带苦味的。好像从笋的外表形状就可以知道其是否苦笋。 春笋不但细嫩清脆,而且样子也漂亮。细细长长的,洁白光润,没有一点瑕疵。春雨之后,竹笋骤发,水分充足,纤维特细。古人形容妇女手指之美常日春笋。“秋波浅浅银灯下,春笋纤纤玉镜前。”(《剪灯余话》)这比喻不算夸张,你若是没见过春笋一般的手指,那是你所见不广。春笋怎样做都好,煎炒煨炖,无不佳妙。油焖笋非春笋不可,而春笋季节不长,故罐头油焖笋一向颇受欢迎,唯近制多粗制滥造耳。 冬笋最美。杜南《发秦州》:“密竹复冬笋。”好像是他一路挖冬笋吃。冬笋不生在地面,是藏在土里的,需要掘出来。因其深藏不露,所以质地细密。北方竹子少,冬笋是外来的,相当贵重。在北平馆子里叫一盘“炒二冬”(冬笋、冬菇)就算是好菜。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煨冬笋”,都是名菜。过年的时候,若是以一蒲包的冬笋、一蒲包的黄瓜送人,这份礼不轻,而且也投老饕之所好。我从小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冬笋炒肉丝,加一点韭黄、木耳,临起锅浇一勺绍兴酒,认为那是无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亲亲自掌勺。 笋尖也是好东西,杭州的最好。在北平有时候深巷里发出跑单帮的杭州来的小贩叫卖声,他背负大竹筐,有一小竹篓的笋尖兜售。他的笋尖是比较新鲜的,所以还有些软。肉丝炒笋尖很有味,羼在素什锦或烤麸之类里面也好,甚至以笋尖烧豆腐也别有风味。笋尖之外还有所谓“素火腿”者,是大片的制炼过的干笋,黑黑的,可以当作零食啃。 究竟笋是越鲜越好。有一年我随舅氏游西湖,在灵隐寺前面的一家餐馆进膳,是素菜馆,但是一盘冬菇烧笋真是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因为笋新鲜。前些年一位朋友避暑上狮头山住最高处一尼庵,贻书给我说:“山居多佳趣,每日素斋有新砍之笋,味绝鲜美,盍来共尝?”我没去,至今引以为憾。 关于冬笋,台南陆国基先生赐书有所补正,他说:“‘冬笋不生在地面,冬天是藏在土里’这两句话若改为‘冬笋是生长在土里’,较为简明。兹将冬笋生长过程略述于后。我们常吃的冬笋为孟宗竹笋(台湾建屋搭鹰架用竹),是笋中较好吃的一种,隔年初秋,从地下茎上发芽,慢慢生长,至冬天已可挖吃。竹的地下茎,在土中深浅不一,离地面约十公分所生竹笋,其尖(芽)端已露出土壤,笋箨呈青绿。离地表面约尺许所生竹笋,冬天尚未露出土表,观土面隆起,布有新细缝者,即为竹笋所在。用锄挖出,笋箨淡黄。若离地面一尺以下所生竹笋,地面表无迹象,殊难找着。要是掘笋老手,观竹枝开展,则知地下茎方向,亦可挖到竹笋。至春暖花开,雨水充足,深土中竹笋迅速伸出地面,即称春笋。实际冬笋、舂笋原为一物,只是出土有先后,季节不同。所有竹笋未出地面都较好吃,非独孟宗竹为然。”附此致谢。 P2-5 导语 收录梁实秋、汪曾祺两位文学名家谈美食散文,人生在世,美食不可辜负,看大师笔下道道佳肴活色生香,写出人间至味。 内容丰富,“一蔬一果一朝夕”“面脆米香新出炉”“汤酪小点填餐余”“小厨出至味”“名斋烹佳肴”“食中有真意”六大部分,美味纷繁,总有一味让人念念不忘…… 精选齐白石、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名作彩图,图文相得益彰,更显美食与美文韵味。 内文采用进口轻型纸印刷,原色纸浆,手感舒适、视觉柔和;圆脊凹槽精装,高级特种纸面裱,装帧设计精美,宜阅读更宜收藏。 序言 五味杂陈皆成文章 人生数十载,首要满足的即是口腹之欲。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桩不与饮食相关。在普通人 眼中,“吃”便是每天餐桌上的饭菜和汤饮,而在一些文 人墨客看来,这其中却有许多非撰文不能表达的妙处与滋 味。中国文坛中有两位既擅长品味又精于烹饪的美食家, 一位是梁实秋,另一位是汪曾祺,两位大家皆是用笔墨做 菜的好手。 “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 ,小荤不吃苍蝇”,这是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评价。他笔 下的食物盘盘碗碗活色生香,不论是一碟韭菜花还是整只 煮全羊,酸甜苦辣咸都让他念念不忘。贾平凹评价汪曾祺 “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想必在这“修炼”之中, 灶边缭绕的人间烟火正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若说懂生活、会生活的楷模,梁实秋先生一定榜上有 名。他先是于北京生活了三十余年,后又旅居台湾和美国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各色美食如数家珍。“偶因怀乡, 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这便是梁实 秋先生谈吃的初衷。三言两语使人垂涎欲滴,细细品味更 得个中深蕴。 “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本书精选梁实秋、汪 曾祺谈吃散文七十余篇,尽尝五昧纷陈,网罗四方美食, 同时搭配了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书画大家的绘画作 品,图文并举,以飨读者。 编者谨识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梁实秋、汪曾祺两位文学大师谈美食的经典散文,既品家常小菜,又尝名斋佳肴,从每餐都不可少的米面主食写到茶余饭后的汤酪点心,在一蔬一果、一茶一饭中品味食中真意,看四方食事中的五味杂陈。两位大师以闲适而幽默的文字、独到而智慧的评点,为读者呈现一场美食盛宴,展示美味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至情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