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君子到时代新人/君子与时代新人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啸//黄上芳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自序一 作为君子之学的四书
自序二 从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说起
第一篇 学以成人
一、立德树人
二、免于寄生的道德
三、免于侵犯的道德
第二篇 为什么不是学以成“好人
一、“好”不是额外
二、“好”低估了人性
三、“好”会让人误解为“无中生有
第三篇 仁者,人也
一、仁,人之安宅也
二、不仁者,非所安而安
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四篇 仁,从人从二
一、人相偶谓仁
二、心与理二分之弊
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四、义理无定,不可外求
第五篇 时代新人:君子公民
一、君子学说面临的挑战
二、走向君子公民
三、君子公民的探索
第六篇 日新之谓盛德
一、“人善被人欺”困境
二、人人须修身以俟命
三、君子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境界
第七篇 君子务本:亲亲为大
一、孝悌,为仁之本
二、大孝,终身慕父母
三、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四、子从父命,孝乎
第八篇 君子自知
一、知命
二、知类
三、知己
四、知识(闻见之知)
第九篇 君子自爱
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二、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
三、人人皆可为尧舜
第十篇 君子自信
一、至诚如神,可以前知
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十一篇 德性自足
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结语 君子公民,其可待乎?
精彩页
一、立德树人
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为期八天的世界哲学大会,主题是“学以成人”,该主题从公布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该主题将哲学等同于人学,矮化了哲学位阶,把哲学视野狭隘化了;有的人认为一旦把“学以成人”置于中国“君本位”“官本位”“资本本位”的情境之中,实际很可能是“学以成妖”;而法国哲学家薄努瓦则直接提出疑问:“如果说需要学会做人,那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也可以不是人,意味着人的地位不是被给予的,而需要我们拼力争取。就好像如果我们没有做出这番努力,我们就不是人。”而我恰恰觉得正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而现实却有太多的“学以成妖”“学以成奴”“学以成兽”“学以成仙”等等,本届世界哲学大会“学以成人”的提出才更有意义。“成人”实际上已经内在地否定了“成妖”“成奴”“成兽”“成仙”的可能,除非大家把“妖”“奴”“兽”和“仙”等同于“人”了,现实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学以成人”的提出才更加迫切。据姬氏祖传《仁经》载:“人,自然之种;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首;颅圆面无毛鳞,身无羽甲;有四肢而立行,灵慧开而着衣物,知羞耻而明善恶,懂礼仪而有仁义,贵德而尊道者,为人也。”人人生而具有人的体貌,但是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知羞耻明善恶,懂礼仪有仁义,尊道而贵德,所以才需要“学以成人”。
张载说:“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学以成人”大会既探讨“辨其人之所谓人”的问题,也探讨“学所以为人”的问题。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序言中说:“我觉得人类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怎么能够认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呢?”同理,如果我们不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又怎么能让人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成为禽兽草木呢?正因为对人类认识的不完备,所以才更加需要学界进行探讨,这也是康德终其一生都在追问“人是什么”的根本原因。他曾说:“如果有一种人所需要的哲学,这就是教人在宇宙中占据一个对他合适的位置的科学,而人能从这种科学中学习成为一个人所必须做的事情。”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都认为,人需要一种学习成为人的科学(哲学),那“学以成人”的探究又怎会拉低哲学的位阶,狭隘哲学的视野呢?冯友兰说:“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卢梭说:“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所以,除去探究人,哲学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只有人才会仰望星空和追问心中的道德律,也只有树起了心中的道德律,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只有立了德,人才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建立起底线;只有立了德,人的尊严和光辉才能树立起来;也只有立了德,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非人”也,君子存之,“人”也。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为了让人成为区别于禽兽草木之人。饮食男女,食色性,禽兽与人均有需求,但人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应该是文明的、符合人性的,而不是如动物般仅凭本能,富于侵略性和侵犯性。所以从宏观来看,人至少需要立两种德——免于寄生的道德与免于侵犯的道德,才能称为人。
P15-17
导语
如何使人始终保有上达之心,是儒家文化育人的常道,唯有上达之心才能使人不断上达,是谓日新日进,是谓时代新人。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君子之道的诠释,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常道、常理之于自己是必不可少的,然后自觉地去践行,如此文化自信才可能真正实现,儒学才可能和其他世界文明进行平等的对话,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序言
作为君子之学的四书
王啸
文化即人化。
文化的最高成就乃是人格。
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培养绅士,中国文化的最高成
就则是生成君子。一部中国文化史,说到底,就是一部“
天行健,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的进化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先秦时期,“君子”一词频现
于典籍之中。综合有关辞典和研究,“君子”于《尚书》
中凡8见(可信者4次),《周易》中124见(其中《易经》
20见,《易传》104见),《诗经》中183见,《墨子》中
115见,《左传》中181见,《荀子》中297见。
传世文献最早所见“君子”一词,出自《尚书·无逸
》“君子所,其无逸”,东汉大儒郑玄注曰:“君子,止
谓在官长者。”意谓君子在位为政,不能安逸。梁启超先
生在题为《君子》的著名演讲中指出:“《周易》六十四
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其中,就有对中华民族产生了
深远影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诗经》则贡献了诸如“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之类的千古佳句。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
子更是认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无君子则天
地不理,“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国家兴衰系于君
子。
可以说,作为有权势、有地位的社会精英,君子的素
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状态,甚至影响着历史
的进程。
然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君子人格丰富内涵和无穷魅
力的是四书。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生
命密码、文明基因乃至性格特质。正是在四书中,君子的
内涵得到了最清晰、最全面、最有生命力的阐发。可以说
,四书就是君子之学。
“君子”在《论语》中凡107见,在《孟子》中82见
,在《大学》中15见,在《中庸》中34见。
孔子之前,“君子”一词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定义,并
无明显的道德人格含义。孔子则赋予了君子这一称号新的
内涵,使“君子”一词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完成了由在
位者向有德者的意义转变。通过由位而德的意义转换,孔
子确立了以君子为目标,以文、行、忠、信为内容,“志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学说,并率身垂
范,努力和弟子一起做一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以达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的君子境界,成为建立文明社会新秩序的生
力军。从此,君子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和标准,成为
中国人世世代代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这是孔子为中国
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孟子以“大丈夫”学说发展了孔子的君子思想。所谓
“大丈夫”者,“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这种散发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具有“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的英雄
气概。如此,才能变乱世为治世,变无序为有序,变无道
为有道。这是孟子对君子学说做出的重大贡献。
《大学》和《中庸》对于君子的定位,前者侧重于心
,所谓诚意正心;后者侧重于性,所谓率性之谓道。《大
学》在三纲领、八条目的基础上明确把修身作为君子之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展现了君
子之道的功夫意蕴和实践路径。而《中庸》则指出了君子
对于天下和文明的自觉担当和示范意义:君子动而世为天
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可以说,君子
的一言一行都为世间的标杆。
如果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从各自的
角度定位君子,那么随着“四书”一名在宋代正式定名,
作为一个整体的四书,则进一步把君子学说提升到新的高
度。在这个过程中,朱熹虽不是唯一一位铸造四书体系的
巨人,但他无疑是将四书体系化、铸造新的经典传统的奠
基者。从此,朱子编定的四书取代五经的地位,成为七八
百年来影响中国及东亚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四书所建立的
新经学体系,不再是与治统相关的王官学,而是以成人为
目标的教化体系。儒学的人文关怀与实践品格,努力在修
己治人的身心实践中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理想世界。
这一理想世界的主力军,正是君子。
四书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出的作用和展现出的力量,
远远超出了其中任何一个单独文本本身。比如,《论语》
以“命”为结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庸》
则以“命”为始句——“天命之谓性”,围绕着“命”,
在《论语》结束的地方,《中庸》开始了。再如,《大学
》结句为“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孟子》
首章则为“孟子见梁惠王”的著名开篇:“王日:‘叟不
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围绕着“义”与“利”,在
《大学》结束的地方,《孟子》开始了。这种首尾相应、
彼此支持的互文体系,如同接力赛一样,把君子学说推向
了新的文明高度。
作为四书体系的缔造者,朱子本人推荐了阅读四书的
顺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
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其古人
微妙处。其实,这个顺序也恰恰是君子人格或君子之道的
四个阶段:《大学》奠定的是君子的规模,《论语》确立
的是君子的根本,《孟子》则着眼于君子的超越,而《中
庸》探求的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四书不仅揭示了君子的义理内涵,更指出了君子之道
的践履本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去世后
,大名鼎鼎的子贡曾去探望隐居于野外草泽之中的原宪,
他见原宪衣冠敝素,遂以“夫子岂病乎”之语讥讽,原宪
却这样回答子贡:“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
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其实,这也正是王
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灵根所在。
总之,四书在中华民族的心性养成和文明传承中扮演
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深蕴于四书之中的君子思想更是博
大精深,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
格形象和精神风范。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主动而自觉地
挖掘和发扬君子之道这一伟大的优秀传统。
基于这种初心,我有幸邀请黄上芳一起面对“四书中
的君子教育思想研究”这一课题。上芳的学术起点,始于
王阳明学说。众所周知,阳明学说在四书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以阳明学说为基础,上芳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宏
阔。在这个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围绕着四书,我们进行了
很好的对话,我见证了她的投入,她的情怀,她的高远。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小书,激活具有丰赡深厚底蕴的君子文
化,从而和越来越多的人,一起践行君子之道。君子以文
会友,以友辅仁,不亦乐乎!
内容推荐
《从君子到时代新人》属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四书中的君子教育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从分析“人”的含义和如何“成人”说起,以四书对君子人格的论述为依据,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力图通过阐释君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时代新人立志成为君子公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