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发轫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一个瞬间具有了水恒的意义,让一阵波澜化出震古烁今的气势。上海市作家协会编的《上海报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短篇报告文学)》力求展示宏阔的视野,所包含的40篇短报告文学作品虽非鸿篇巨制,却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集纳成一幅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历程的全景图。在这样的画卷里,浦东开发开放、世博会举办、自贸试验区建设、大飞机上天等标志性的瞬间和片段,都留下了各自的浓墨重彩,成为串起这段辉煌历史的醒目标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是社会的典范、时代的先锋。他们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关键时刻显本色,可亲可敬可信,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上海报告”主题创刊活动,通过书写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动人故事,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目录 序言 追寻时代前进的足迹 王伟 陈思 与海港一起成长 程小莹 红角 朱蕊 温暖 张重光 2007,那个夏季,那个眼眸 马尚龙 江南之匠 路明 起步 简平 大墙里的绿光芒 杨绣丽 挟一股洪荒之力,奏响“世界大合唱” 沈轶伦 群团改革在路上 君天 与时间赛跑的上海地铁人 甫跃辉 顺流逆流,百舸争流 赵潋 中国大飞机背后的上海面孔 王珞任 世间嘈杂我对你情有独钟 游本凤 载入丰碑傲立苍穹 李西闽 浦东,浦东 吴清缘 F1的上海方程式 章慧敏 万里飘香“白玉兰” 葛圣洁 为爱而生的中国智造 高彦杰 钢铁的新娘:汽车板 陈晨 2001年上海APEC记忆 简平 世界文化奇迹:中国网络文学 杨绣丽 红旗画卷:七彩之虹与心灵之桥 朱大建 数学课堂的异与同 默音 人人都在大数据当中 茅捷 上上下下的享受扎扎实实的党建 唐吉慧 东方之睛邮轮之城 林楣 “金融卫士”打造上海新名片 三三 上海世博:城市嘉年华184日 葛圣洁 “不知道”背后的秘密 张蓉 上海:在乎健康之城 沈轶伦 洋高参给上海带来什么 汤朔梅 “双创”潮头,矗立起无中生“油”的平台 郭浏 横着做根梁,竖着做根柱 潘阿虎 走进中国“药谷” 徐亦嘏 “大虹桥”的足迹 徐畅 春风吹过的苏州河 凌寒 上海博物馆珍藏之二三事 李西闽 一个张江人的故事 三盅 海上拼图,上海榫卯 三盅 上海奇迹的创造者:上海经济三剑客 后记 马文运
序言 追寻时代前进的足迹 4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个 瞬间,却足以创造一个时代,激起壮阔而持久的波 澜。 发轫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一个瞬间具 有了永恒的意义,让一阵波澜化出震古烁今的气势 。 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已成为历史飞跃的一个 鲜明例证。中国的方方面面及其亿万人民,无不为 这场古今罕有的变革所深刻影响。对于文学而言, 改革开放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能够给予广大作 家和文学工作者丰沛的创作灵感。在40年后的今天 ,我们有责任用文学的手段,来生动地记录、重温 、审视改革开放的历程,让人们能够温故知新、获 得启迪,从而增强对国家繁荣发展、民族振兴崛起 的信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2018年春夏 ,组织上海作家和各方写作者,历经数月深人采访 ,集体撰写了这份《上海报告》。 记录沉甸甸的历史,这份《上海报告》堪称厚 重。它力求展示宏阔的视野,所包含的40篇短报告 文学作品虽非鸿篇巨制,却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 面,集纳成一幅记录上海改革开放历程的全景图。 在这样的画卷里,浦东开发开放、世博会举办、自 贸试验区建设、大飞机上天等标志性的瞬间和片段 ,都留下了各自的浓墨重彩,成为串起这段辉煌历 史的醒目标注。 《上海报告》试图在历史演进中,更多关注个 人事业、生活和情感的变迁,留下一部属于他们的 成长奋斗史。个人的历史是社会大历史的一部分, 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的,是无数个人实现其理想、 追求的足音。经由普通人的命运,可以以小见大, 更真实地再现变革发生的社会氛围和生动细节,使 人们深切体察历史脉络曾经的律动。这也是纪实文 学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上海报告》这样的文学书写,也是上海作家 和文学工作者跟随时代前进步伐、升华现实主义写 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一次具体行 动。参与采访写作的,既有著作等身的名作家,也 有初出茅庐的文学新秀。从他们的笔下,人们能够 感受来自改革开放成就和人民奉献精神的触动。而 他们对完成写作任务的热情投入,也体现了一种责 任和担当。 《上海报告》将是一个新起点。今后,上海的 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会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对文学创作 的呼唤,追寻历史的足迹,描摹生动的现实,展望 美好的未来,特别是用文学记录下人民正在进行的 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交出一份份真实而生动的报 告! 王伟 商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导语 浦东开发开放、自贸试验区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C919大飞机试飞、司法改革…… 程小莹、朱蕊、张重光、马尚龙、甫跃辉、默音、路明、吴清缘……三十多位具有创作热情的中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以全新的角度和方式,用饱含热情的笔触,记录改革开放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上海市作家协会编的《上海报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短篇报告文学)》全方面、多角度地回首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后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上海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艰苦奋斗、爬坡过坎。 特别是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在连续实现“三年大 变样”中走进新世纪,实现了高层次、新一轮的转 型和升级。一路走来,上海改革的步伐从未减速, 更未停歇。进入新时代,上海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 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正在向着卓越 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际大都市奋力迈进。 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上海,1990年代上海经 济社会发展从负担沉重的全国“后卫”,一跃变“ 前锋”,实现大变样。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 力推进长三角整体联动,全力迎接国际进口博览会 ,社会事业各方面蓬勃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大 飞机研制和浦东开发,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 桥开发的规划政策背后,开发开放的高速进展背后 ,都有着许许多多大胆尝试、奋力进取的故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 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和工 业重镇。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最具活力、最 有代表性的城市,值得文学界去书写和记录。为树 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深入开展“深人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 活动,2018年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指 导下,上海市作家协会启动“上海报告”系列短篇 报告文学创作。“上海报告”项目是上海市作家协 会2018年的重点创作任务,也是上海市纪念改革开 放40周年的重点内容。该项目从“开发开放浦东” “建设自由贸易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 革”“C919大飞机试飞”“司法改革”等40个选题 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回首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取得 的辉煌成就。 “上海报告”创作队伍由三十余位具有创作热 情和能力的中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构成,青年作 家作为创作队伍的主力军。作家们珍惜此次实践机 会,以满腔热情将“上海报告”系列短篇报告文学 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践行“四个讴 歌”的实践,增强现实主义题材写作的责任感与使 命感。大家把此次创作作为一次特殊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实践机会,也作为丰富自身经历,提升 个人水平的机会,下工地、入社区,到科研试验现 场,寻访亲历者和知情人,力图以新的角度、新的 方式,用饱含热情的笔触记录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 报告文学是感应时代真实最敏锐迅捷的文学。 时代和人民的召唤往往能激发起报告文学作家最强 烈的创作冲动。“上海报告”主题创作活动通过书 写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动人故事,反映中国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 价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也 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是社会的典 范、时代的先锋。他们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平凡 之中见伟大,关键时刻显本色,可亲可敬可信,在 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那些亲历者和 奋斗者站在时代的前列,服务人民、艰苦奋斗,开 拓创新、爱岗敬业,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 时代精神。本书四十篇作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既有重大事件的宏大叙事,又有凡人小事,既有文 学性,又有历史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作者们 坚持在场、参与、承担与反思的角色,坚持在新闻 结束的地方、热点逐渐隐人历史的时刻再出发,再 深掘,为时代立存照,为历史留清源,书写、记录 和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纷纭复杂的世情人心 ,努力和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生息、同国家齐进 步。 本书的创作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文艺处的关心指导,也得到了浦东新区、虹口区 、嘉定区等区委宣传部和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等 委办的大力支持,本书的组织工作是由上海市作家 协会创联部和华语文学网具体承办的,本书的编辑 出版得到了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 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马文运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精彩页 温暖 朱蕊 题记 改革开放40周年了。“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在40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劳动者付出辛劳,开拓奋进,创造美好生活。他们默默工作。不计回报。他们参与了改革开放历史的书写。历史将记住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本文主人公虽然已经光荣退休,但在回顾40年历程的时候,她依然可以无愧地成为被书写的主角。 每至冬天,网上就很热闹地讨论供暖问题,各种段子层出不穷。上海又不是突然变冷的,以前,零下8度的天气也不少见的,怎么没见人这么热闹讨论?现在的人日子好过了,娇贵了经不起了,这倒是真的。现在上海人的冬天,到哪里都必须有暖气的。办公楼商家地铁公共汽车哪里没有暖气?出租车私家车那是更不用说了,对吧?回到家里没暖气还不冻得跳脚?真的,有暖气是必需的,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 记得是多年前1月的某天下午,在上海最冷季节的这一天,徐林妹穿着厚厚的滑雪衫,在浦东金杨街道灵山路第一居民委员会二楼的会议室里开会。开会的人们手里是一次性的纸质茶杯,开水倒进去想喝一口,太烫了,没法喝;稍微放一会,几分钟就冷掉了,冷得冰牙齿。那个小小的会议室真的冷得要命,虽然会议室周围的墙上挂满了对于这个会议室来说是过于拥挤了点的红彤彤的锦旗。视觉的暖,还是没带来身体的温暖感觉。 但似乎这是一种常态,没人在意。开会的人对于这里的环境早就熟悉到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是上海冬天没有暖气的一户人家。人们在室内也要裹着厚厚的外套,围巾甚至手套帽子一样不能少,否则就勾头缩颈。能够注意到这一情形的,必定是外人,一个闯入者。这个外人就怀了好奇心,眼睛在会议室的角角落落搜寻空调之类的可以改变室内温度的物件。但结果却是非常地疑惑——不是听说现在政府都很有钱吗——虽然居委是最基层的,但无论如何也是街道下面有着许许多多职能的管理着数千户居民的部门。这真的是一个疑惑。 徐林妹是站在马路上一点也不会引起人注意的那种人,一下子就会消失在人群中。如果要用早先的关于人物肖像描述的方式来写她,还真有点不好下笔。好像做主角有点缺乏一下子跳出来的外在特征。但事实上,她是这篇文章的主角。她却不响,过后,隔一会儿她又讲,好像没啥好讲的。 没啥好讲? 看着手里那张打印的A4纸,外来者一点感觉也没有。A4纸上打印的是“徐林妹先进事迹”,和室内的温度一样冷冰冰干巴巴:徐林妹同志是灵山路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在社区这块土地上,十几年如一日,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她待人和气,朴素大方,性格豪爽,办事干练。特别是在社区工作的十多年里,她对居民群众满腔热情,关爱有加,心里始终装着千家万户,和居委一班人任劳任怨,忘我工作。把金杨四街坊建设成连续十多年的上海市文明小区、市“十佳”科普居(村)委、上海市敬老居委、上海市和谐居委等,多次被评为示范性学习型小区、绿色小区、卫生示范小区、平安小区和一级优秀党组织……后面还有徐林妹个人的荣誉:浦东新区三八红旗手、浦东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浦东新区重大实事工程建设功臣、浦东新区调解能手、上海市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还是连续三届的浦东新区人大代表…… 看得迷迷糊糊。总的感觉是社区原来还有那么多名堂,且惊讶于一级组织和一个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荣誉,明明也知道就是要得到其中的一项荣誉都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何况是那一大堆。且一项和另一项之间还不一定有必然的关联。就比如这“重大实事工程建设功臣”和“上海市综合治理先进个人”怎么会落在同一个人身上的? 这一堆荣誉的所有人,当然应该是一个站得起来的主角了,而现在这主角却让自己抽象着,让自己停留在一张A4纸的那一条一条结论性的判断句后面。那些过去了的时日可能无法复原,留下那些判断句,或者留下荣誉,堆积在A4纸上。 那个外来的人,想让主角从纸上走出来。 尽管室内温度很低,但总有什么是可以提升温度的吧,就像那热水瓶,外壳冰手,内里却火热烫人,当开水往外倒的时候,开水的热度可以去除外面的冰冷。 关键是要有人打开热水瓶的瓶盖,然后倒开水,让温暖流淌出来。 P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