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钟漫天,湖南平江人,出生于南京。1966年大学毕业,1987年被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曾任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服装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退休,现任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华夏鞋文化博物馆馆长、中国童装博物馆馆长兼总策划。 钟漫天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研究;包括传统鞋饰、民间刺绣、婚仪礼俗的收集与探索。独立及合作出书有《中国鞋经》《中国服装史丛书》《当代科技服装文化》《沉香一旗袍文化》等。 钟先生有着40多年收藏中华鞋饰、传统旗袍、婚嫁女红的经历。其风格是以收藏供研究。目前他是国内收藏鞋履最多的学者。钟先生的收藏品应邀在全国各地展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地方台多次专题采访与报道。《作家文摘》载文称钟漫天先生为“中国藏履第一人”。 鉴于钟漫天先生对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业绩,被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选列《中国专家大辞典》,同时选入人民日报社《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 后记 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中,儿童服饰内容大都是在成人服 装后面捎带一提,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童装文化体系 。本书试图大胆尝试一下,尽可能全面认知童装文化。明 知本书粗浅,且夹瑕疵,但作为引玉之砖,能恭候指教, 已感慰藉。 本书之所以敢于亮相,源于对传统童装几十年的搜集 与收藏。针对手中的各种形制的儿童传统服饰,首先“照 衣画样”,再者“观纹识图”,后之“读图见俗”,直到 提笔涂鸦。在十多年写写擦擦的舍取中,深感童装文化的 渊博。在此期间,有幸担任了建立浙江湖州“中国童装博 物馆”的总策划工作。因力有余而“心”不足,便大补特 补并升华不足之境界。中华民族老祖宗遗存下的童装民俗 文化,内涵深奥而又时空宽泛;有形与无形,具象与抽象 ,形式与寓意,非遗瑰宝皆须强补。时至今日林林总总的 认知终于集腋成书。为了迎合当前的读图时代,秉承非遗 的传播方式,本书尽力多用直观的图片展示,以便达得雅 俗共赏的期望值。 衷心感谢一贯支持并共同探索、研究中国童装文化的 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童装分中心常务副秘书长王英女士 ,江西服装学院副理事长,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涂顺强先生,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博士冯荟女士,中国 童装博物馆专家马刚先生。一并致谢“江西服装学院”和 “山西平遥晋福祥鞋业公司”。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童装历史文化 第一节 古代童装文化 第二节 近代童装文化 第三节 现代童装文化 第二章 儿童服饰民俗文化 第一节 百家保子习俗 第二节 衣饰教子习俗 第三节 缠足塑女习俗 第四节 望子成龙习俗 第五节 麒麟佑子习俗 第六节 五毒护子习俗 第七节 盼女成凤习俗 第八节 童履求子习俗 第九节 兽王庇子习俗 第十节 吉言祝子习俗 第三章 儿童礼仪服饰文化 第一节 催生礼仪服饰 第二节 诞生礼仪服饰 第三节 三朝礼仪服饰 第四节 十二礼仪服饰 第五节 满月礼仪服饰 第六节 百日礼仪服饰 第七节 周岁礼仪服饰 第八节 十二岁礼仪服饰 第九节 成年礼仪服饰 第十节 百家锁礼仪民俗 第四章 民间传统童装文化 第一节 儿童传统帽饰 第二节 儿童传统肚兜 第三节 儿童传统围嘴 第四节 儿童传统索牌 第五节 儿童传统鞋饰 第六节 儿童传统耳枕 第七节 儿童传统开裆裤 第八节 儿童传统襁褓 第九节 儿童传统背带 第十节 儿童传统斗篷 第五章 综述传统童装的工巧表现 第一节 童装工巧的多样性 第二节 典型童装的工巧 第三节 传统童装工巧的审美特征 附录 中国童装产业市场概述 后记
精彩页 一岁以内的小儿下不了地,基本上是躺在摇篮里或者大人怀抱。周岁以后,开始试穿童鞋蹒跚学步了。所以周岁的服饰礼仪中,最抢眼的就是亲戚朋友送来的各种各样的童鞋(见图3—55)。由于是过周岁仪式时送的鞋,俗称“周岁鞋”。这一天向新生儿赠的周岁鞋,款式、造型丰富多样。送给孩子的周岁鞋以“虎头鞋”为正宗,其他还有不同的兽头鞋、花果鞋、五毒鞋等。“周岁鞋”是对生命延续、吉祥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所以“试鞋”就成了“人生第一步”的尝试,成为全国各地周岁礼的一种特定礼俗。 山东菏泽一带给小孩周岁仪式中试鞋的风俗,是让小儿站在铺着红布的桌子上,试着穿亲戚送来的所有鞋子。送鞋、试鞋,意思是祝愿孩子顺利学会走路,快快成长。在浙江萧山一带,周岁这一天要先祭祀神灵和祖先,亲戚朋友的礼品也多是衣服鞋帽。当然,此时的衣物礼品等都较百日礼的时候隆重。还因为孩子已能学步行走,虎头鞋便成了不可少的礼物。试虎头鞋的习俗就是要让婴儿穿新鞋试走步,祝福其顺利成长。陕西韩城等地,小儿满周岁时,外婆赠送的“周岁鞋”,有虎头鞋、狮头鞋(见图3—56)、猪头鞋(见图3—57)等式样。小儿“试鞋”时,父母就给他试穿各种虎头鞋,用以辟邪壮胆,俗间说:“穿上虎头鞋,力大踢死虎。”在冬天,由于儿童的袜子也是棉的,很臃肿,所以有时虎头鞋做得很宽松,近似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见图3—58),以便小儿容易自己穿和脱。 “试鞋”并非指试任何鞋,试穿的第一双鞋必是指“虎头鞋”(见图3—59),也只有“虎头鞋”才有资格作为人生的第一双鞋。民间普遍认为只有试穿“虎头鞋”才能安全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为什么“虎头鞋”能保障孩子平安人世呢?下面的故事告诉你答案。 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姓杨的单身汉,靠一条破船摆渡过日子,人家都叫他杨大。杨大是个好心人,过河的人有钱就给,没钱他也不要。有一天,风雨交加,杨大忽然听见有人喊要过河,原来是个讨饭的老奶奶正在河对面淋着雨。杨大连忙冒雨撑船把老奶奶渡过了河。老奶奶上了岸,又说:“哎呀,我的棉花丢在河那边了。”杨大忙说:“没关系,您先躲雨,我去给您取。”杨大又冒着雨撑船取回了老奶奶的棉花。老奶奶为了感激杨大,就对他说:“我没钱给你,只有这张画儿,请你收下吧。”杨大打开一看,画儿上画着一个姑娘正在绣小孩穿的虎头鞋。杨大谢过老奶奶,就把画儿贴在船舱里了。 哪知晚上收了船以后,船上那张画上面的姑娘竟自跑上岸来。杨大望着这美丽的姑娘,高兴极了,就同她拜天地做了夫妻。从此,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白天再回到画儿上去。 一年以后,画儿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小宝。七年过去了,这件奇怪的事被知府知道了,知府来到河边抢走了那张画儿。杨大拉住知府不放,被差人毒打了一顿。杨大和儿子小宝抱头痛哭了一场。 当天晚上,知府把画儿贴在房间里,但是姑娘眼里滚着泪珠,就是不下来。这边小宝哭着找妈妈,杨大告诉他,只有找到那位老奶奶才能救出妈妈。小宝穿上妈妈做的虎头鞋去找老奶奶。小宝来到一处深山老林里,坐在湖边休息,忽然看见湖里有七个仙女洗完澡正慢慢地走上岸来。小宝一眼就看出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就是他妈妈。他飞跑过去抱住妈妈就哭了。妈妈见了小宝告诉他,自从画儿被抢走,她就离开凡间,要想让妈妈回家,就要勇敢地去找知府评理。妈妈用湖水把小宝的虎头鞋抹了一下,一阵云雾遮住了小宝的眼睛,只听“嗖”的一声,他已经落在自家门口了。小宝直奔府衙,哭喊着要见知府。知府听说门外叫喊的小孩就是画儿中美人的儿子,就想通过小宝把画儿中的姑娘骗下来。小宝看到那张画儿,连忙去拉妈妈的手。那美人立刻从画儿中跑下来,跟着小宝往外走。知府急得扑向美人,小宝英勇地保护住妈妈。此时,小宝虎头鞋上的老虎跑下来,一口叼住知府就跑进深山。小宝一家人又生活在一起了。爸爸妈妈给小孩试的第一双鞋用虎头鞋,不但期望孩子将来胆大敢为,还祈盼天仙的保佑和老虎的护卫。取个壮胆、吉利、平安的意愿。 “虎头鞋”的形象均采用夸张手法:粗眉大眼、隆鼻阔口、双耳斜立、獠牙长须,在眉正中绣一个虎势十足的“王”字(见图3—60)。“虎头鞋”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民间认为,老虎是威猛之兽,虎头鞋可以为孩童壮胆、避邪。老虎又是百兽之王,还能护佑孩子百岁长命。 P152-155 导语 钟漫天等著的《中国童装文化》将以近七百张图片形象地展示历代儿童服饰文化、儿童服饰民俗文化、儿童礼仪服饰文化、民间传统童装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童装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特质现象做了重点阐述。 本书试图为抢救与整理我国童装文化遗产做出点滴奉献,祈望中国童装蕴含的文化财富,推动中国童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序言 纵观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因其精美、典雅、精湛、 智慧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其中儿童服饰文化更是历代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社会都很 重视儿童的着装,可与童装服饰文化遗产媲美的是丰富的 古代服饰文化典籍,最具代表的著作有宋代朱熹的《童蒙 须知·衣服冠履第一》,明朝屠羲英的《童子礼·整服》 ,清代周秉清的《养蒙便读·衣履》。 雅致纷呈的历代儿童服饰,以它独特的纹样、图案、 形制等服饰功能元素,展现着儿童服饰的文化内涵、生活 意象及艺术美韵,并形成了以“礼仪”文化为核心,以审 美与功能为文化心态的儿童服饰文化,折射出各朝代的生 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显示出古代人对新生命的尊重。 儿童服装的造型与款式,随着各个朝代的着装礼俗而 变化发展着,儿童服饰如鞋帽、肚兜、饰物却以不同时期 的审美文化、民间艺术而演绎并延续着。特别是童装的工 艺细节和图案纹样无不反映出其与民间、民俗、民族有着 深远的渊源。中国传统民间童装的款式造型和纹样图形充 分表达了长辈们对子女的期望和爱心。 具有上千年服饰文明的中华古国被世人誉为“衣冠王 国”,而中国童装就是这座王国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它凝聚着华夏大地久远的人类文化,汇集了中华各个民族 的聪慧与才智。闪耀着世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交融之 光,蕴含着上一辈对下一代的祈盼和希望。中国童装文化 的有形部分存在于儿童穿着和社会生活中,而无形的童装 文化则以寓意、象征的方式延续在民间习俗中。 本书将以近七百张图片形象地展示历代儿童服饰文化 、儿童服饰民俗文化、儿童礼仪服饰文化、民间传统童装 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童装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 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特质现象做了重点阐述。 几千年来,我国的儿童服装一直是家庭手工业的产物 。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始现了童装的产业雏形。直至改 革开放,我国童装产业出现了根本转机,逐步形成了较完 整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本书试图为抢救与整理我国童装文化遗产做出点滴奉 献,祈望中国童装蕴含的文化财富,推动中国童装在继承 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作者钟漫天,中服集团秘书长;钟琦,北京服装学 院学士)
内容推荐 中华古国被世人誉为“衣冠王国”,而中国童装就是这座王国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钟漫天等著的《中国童装文化》细述中国童装从商周到现代的发展流变,并运用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实物图片和真人展示图,引导读者对中国童装文化有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并祈望中国童装蕴含的文化财富助力推动中国童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