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倪墨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是关于著名作家周作人的传记。本书作者倪墨炎是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在研究界影响很大。此书力图用科学的态度,对饱受争议的周作人的一生进行解剖,以问题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一步步解答人们关心的关于周作人的种种问题。如在五四前后毛泽东为何拜访他而没有拜访鲁迅?鲁迅、周作人兄弟之情断裂实情如何?周作人遇刺真相如何?周作人为何投靠日本人?此书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周作人的认识。

内容推荐

周作人的一生,留下了不少发人深思和逗人兴趣的问题。当年毛泽东何以没有访问鲁迅却访问了他?周恩来等人创办的觉悟社,何以请他去天津演讲?鲁迅、周作人兄弟之情断裂,实情如何?1939年元旦周作人遇刺,到底是谁搞的鬼?周作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怎么一枪就会使他屈膝投降,还是另有缘故?他出任伪督办,据说当时在北京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地下组织负责人事先有过商量,有人前去劝进,真相如何?他既已失足,何以救助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和抗日人士?汪精卫为何对他大为赏识?日本军国主义御用文人为何痛斥他为“反动作家”?他在国民党法庭上怎样为自己辩护?在新中国,他的命运如何?……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力图以科学的态度,对周作人这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的一生进行解剖,同时严格按照史实回答人们的种种疑窦。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由倪墨炎所著。

目录

关于本书的说明

初版小引

二版自序

第一章 与秀才和流氓擦肩而过(1885—1906)

 1.和尚转世

 2.家庭变故

 3.农村避难

 4.读书生活

 5.秀才和流氓都没有当成

 6.进了南京新学堂

 7.第一本书

 8.创作小说

第二章 东瀛留学做了日本女婿(1906—1911)

 9.到了日本

 10.学习多种外文

 11.筹办《新生》

 12.硕果累累的翻译活动

 13.《域外小说集》

 14.发表长篇论文

 15.参加留学生活动

 16.做了日本女婿

第三章 在辛亥风云变幻的日子里(1911—1917)

 17.在辛亥风云中

 18.当了绍兴教育会长

 19.短篇小说《江村夜话》

 20.从事儿童学研究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骁将(1917—1923)

 21.进了北京大学

 22.遇上张勋复辟

 23.加入《新青年》行列

 24.《每周评论》的一员

 25.《人的文学》

 26.女性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

 27.新诗创作

 28.五四运动前后

 29.新村会员

 30.天津觉悟社邀请演讲

 31.全家移居八道湾

 32.新潮社主任编辑

 33.工读互助活动和建立新村支部

 34.文学研究会发起人

 35.在《新青年》内部分歧中

 36.病中的诗

 37.山居的心境

 38.美文

 39.情笃爱罗先珂

 40.学生冰心、许地山、俞平伯……

 41.兄弟之情断裂

 42.情断以后

第五章 十字街头的塔里的叛徒和隐士(1923—1929)

 43.《自己的园地》

 44.创办《语丝》

 45.在“非宗教”争论的潮流中

 46.热心民俗学

 47.支持女学生的斗争

 48.舆论上的支持

 49.面对五卅运动

 50.在十字街头的塔里

 51.关于“费厄泼赖”

 52.并非闲话的争论

 53.与蔡元培商榷

 54.在“三一八”斗争中

 55.继续抨击“正人君子”

 56.《雨天的书》

 57.《陀螺》和《狂言十番》

 58.译作四种

 59.任中日教育会会长

 60.爱日本,更爱中国

 61.办《骆驼》

 62.女师大的命运

 63.悼念李大钊

 64.斥《顺天时报》

 65.抨击国民党“清党”

 66.《语丝》被禁

 67.《泽泻集》

 68.谈龙和谈虎

 69.受到“左”的围攻

 70.消沉

 71.编集旧作成新书

第六章 鼓吹“文学无用”和提倡“性灵小品”(1930—1937)

 72.创刊《骆驼草》

 73.《艺术与生活》

 74.答问和希腊神话

 75.重视儿童文学

 76.“文艺无用”与“性灵小品”

 77.与胡适复交

 78.坐看云起时

 79.为李大钊后事奔走

 80.五十自寿诗

 81.去日本探亲

 82.刘半农逝世前后

 83.《夜读抄》

 84.苦茶与苦竹

 85.与鲁迅的争论

 86.鲁迅逝世之后

 87.散文艺术的下坡

第七章 从留平教授到文化汉奸(1937—1949)

 88.北大留平教授

 89.出席“更生”座谈会后

 90.胡适的规劝

 91.遇刺

 92.落水的思想原因

 93.当了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

 94.日本之行

 95.在“治安强化运动”中

 96.汪精卫的随员

 97.鼓吹“大东亚战争”

 98.实施奴化教育

 99.与革命者的联系

 100.下台

 101.下台以后

 102.南行

 103.太阳旗下的文学活动

 104.散文艺术的衰败期

 105.与其日本主子唱点反调

 106.关于“反动老作家”

 107.“破门”事件

 108.被捕

 109.受审

 110.狱中生活

 111.狱中著作

 112.狐死兔悲

 113.出狱

第八章 边缘人生十八年(1949—1967)

 114.夜报小品

 115.致周恩来信

 116.关于毛泽东的批示

 117.没有能写出深刻的检讨

 118.小品文中的鲁迅

 119.奋力译书

 120.译书的成绩

 121.难忘的1956年

 122.回想及其他

 123.待遇的波动

 124.苦雨斋的生活

 125.专政对象

 126.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初版后记

二版后记

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与秀才和流氓擦肩而过

(1885—1906)

1.和尚转世

1885年1月16日(阴历甲申十二月初一),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里一个孩子降生了。他就是后来名盛一时而又经历了坎坷人生的周作人。

我并不想对周作人的一生作出生正逢时或生不逢辰的结论。任何时代都可能造就英雄、伟人,任何时代也都可能毁灭一个人的一生。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周作人降生前45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兵舰、大炮,冲开了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大门。中国从此结束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程。从周作人降生到1967年5月6日逝世,他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这是动荡、流血、困苦、奋进、不断出现希望的历史时期。周作人有他个人的动荡、流血、困苦、奋进和不断出现的希望,有他的沉浮和坎坷的人生道路。本书拟以传带评的方式,勾勒周作人的一生。或许从他这一滴水,也能见到那大半个世纪的大海。

周作人是个平凡的人。他来到人世,没有什么异兆,只是哭声很少。就是肚子饿时,他努着小嘴左右觅食,却也不哭。第三天,孩子的母亲把小孩递给比她小三岁的丈夫时,说:“这孩子是耐性子。阿大像我的,他是像你的。”年轻的父亲搂着孩子,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孩子降生的周家,是门楣还没有倒而内骨子已经在衰败下来的封建士大夫的家庭。这有一定的典型性。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封建士大夫家庭都失去朝气,以或快或慢或隐或显的形式衰败下来。47岁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曾考取进士,当过三年多的翰林院庶吉士,因此而在周家老台门门口悬挂过“翰林”的大匾额,匾上还特地刻上“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着实为周家显祖耀宗了一番,因而在族人和邻里中有较高的威望。他又出任过江西省金溪县知县。他热衷仕途而又不善周旋官场、巴结上司,倒常表现出绍兴人的执拗脾气,喜欢说几句话中带刺的尖刻话,或者对上司犟头犟脑的发几句牢骚,终至于被参劾革职,断送了他多少年寒窗得来的功名。被革职后,他又不肯就此罢休,为谋取一顶乌纱帽,不惜变卖家产,捐了个内阁中书。二孙子周作人诞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候补。祖母孙氏早已去世。继祖母蒋氏,生活在绍兴老家。

父亲周凤仪(小名伯宜),这年24岁。他考取过秀才,但以后仕途不济,一直闲居在家。生性忠厚懦弱,体质单薄多病,和当时的许多封建大家庭的大少爷一样,他一无专长,无所事事,还抽上了鸦片烟。要靠他中兴周氏门第,可说是已经无望。母亲鲁瑞,这年27岁。她出身农村的绅士家庭,兄弟都是秀才。她本人以自修获得看书的能力,是一位能干、开通的妇女。家里的大小事情,多数是由她拿主意的。

长兄豫山(后改名豫才),即后来的鲁迅,已经5岁。如果照实际时间算,兄比弟长三年又两个月。①

在封建家庭里,孩子降生后,照例由辈分最高的家长取名。在京候补的祖父接到二孙子降生消息的家书时,正好有一位姓魁的官员来访,祖父就将他取名为“櫆寿”,号“星杓”。因为“樾寿”的名字既不好写又有点怪里怪气,后来在参加县考时请求改名,祖父改为同音的“奎绶”。1901年进水师学堂学习时,在这所学堂担任“监督”的叔祖周椒生,采用《诗经·大雅·械朴》中“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取名为“作人”,号“朴士”。从此,他就以“作人”之名行世。当时鲁迅号“孤孟”,他就自号“起孟”。1909年春夏间,章太炎写信邀兄弟俩学梵文,把“起孟”写成了“启明”,以后“启明”就成了他的号。由此发端,他还以岂明、开明、难明、不明为笔名。现在已经查考到的,他一生共用过九十多个笔名,常用的还有:独应、仲密、周连、遐寿等。

孩子满月那天,亲友们前来祝贺弥月之喜。周家老台门的大厅里一时挤满了人。理发师剃去一撮胎发后,孩子被裹在大红棉袄里由年轻的父亲抱给亲友们看时,亲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像爹!像爹!”平日少言寡欢的年轻父亲这时也喜笑起来。

P1-2

序言

本书初版名为《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出版后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胡乔木同志致作者长信中热情肯定了本书,同时指出书名“不很切当”。读者对书名也有议论。

2003年8月,本书经修订,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编辑部提议书名改为《苦雨斋主人周作人》,作者同意。

现在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三版。因考虑到周作人在1924年鲁迅离开八道湾那大院后,才能成为“苦雨斋主人”。二版书名恰恰不能概括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新文化运动时段,遂改为现书名。

现在的书名与初版书名类似,又遵循了胡乔木同志意见,似较合适。

本书从初版到三版,经增删修订,字数从三十五万至四十三万,以更努力地做到“有好说好,有坏说坏”。

2013年5月10日

后记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不少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涂宗涛先生向我提供了汪精卫死去时,周作人曾去北京所设灵堂吊唁的材料和周作人在狱中写给周佛海的诗。这些材料比较珍贵,在此向涂先生致谢。

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先生赠送其大著《文史掇拾》(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中,刊有周作人写于1939年9月12日的《偶作用六松堂韵》一诗的手稿。此诗曾被一些研究者以为是周作人在押解去南京的飞机上写的,其实是他落水后心情的写照。本书已将该诗插印在有关章节中。周作人1912年在绍兴与家人合拍的照片,也转录自士雄兄的大著。在此谨谢这位老朋友。

向关心本书的各位朋友,向为本书的出版费心费力的朋友,致以衷心的谢忱。

倪墨炎

2003年3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的,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指周作人)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郑振铎(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该书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辩证求实的态度评价周作人的一生。他不回避重要、复杂的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尽量作出自己的解释。在评述过程中阐明传主与当时历史背景的联系,显示了作者在资料学方面的深厚功底。

——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