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华北根据地建立之初,节日就作为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场域颇受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府的重视;在默许和迎合民间旧有节日传统的同时,华北根据地政府还引入和创造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节日。在延续旧传统和创造新节日的这一过程中,华北根据地的节日空间不断扩展,节日娱乐项目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革命性意涵。 韩晓莉著的《革命与节日: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1937-1949》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1937~1949年华北根据地的节日文化生活进行考察,关注节日生活背后的传统与现代、官方与民间之间的关系变化,梳理并探讨华北根据地以节日为切入点所开展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过程。 作者简介 韩晓莉,女,1977年生,山西省繁峙县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社会文化史。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和省部级社科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研究的时空界定与相关概念 四 主要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争环境下的传统节日 第一节 流俗相沿:被延续的传统节日 一 祈福禳灾:时局动荡下的节俗与信仰 二 口舌之欲:物质匮乏下的节日饮食 三 因时而作:节日背后的乡村时序 第二节 与民同乐:官方组织下的节日活动 一 从分立到合作:官方对传统节日的态度转变 二 训练与会演:官方对节日活动的组织 三 官民同庆:根据地的节日狂欢 第三节 旧俗新意:传统节日的革命主题 一 拥军爱民:传统节日里的官民互动 二 “为新的农村着色”:根据地的新年画 三 崇俭抑奢:对传统节俗的改造 第二章 根据地庙会的恢复 第一节 抗战前夕华北乡村的庙会 一 作为信仰仪式的乡村庙会 二 乡村庙会中的酬神演剧 三 庙会对社会生活的多重意义 第二节 庙会的恢复与骡马会的兴起 一 恢复庙会的尝试 二 从庙会到骡马大会 三 根据地民众对庙会的热烈响应 第三节 庙会活动中的“庙”与“会” 一 宣传科学,反对迷信 二 民众对“迷信”活动的热衷 三 灵活变通的庙会政策 第四节 庙会的组织与领导 一 沿袭惯俗的村社组织 二 政府对庙会的组织领导 第三章 新节日的引入与创造 第一节 公历新年在根据地的推广 一 “冷清”的节日 二 从集会阅兵到团拜联欢 三 革命化的社会与社会化的节日 第二节 “三八”节:对妇女的组织和发动 一 妇女力量的展示 二 发展生产主题下的节日安排 三 女性形象的展演与重塑 第三节 “红五月”与“七月节”:从革命纪念到政治节日 一 被强化的革命记忆 二 从革命宣传到群众运动 三 革命纪念日的社会化 第四节 群英会:被创造的地区性节日 一 寻找和创造劳动英雄 二 不断扩大的群英会 三 群众集会的节日化 第四章 节日改造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从封闭到开放:节日空间的变化 一 村庙:被改造的节日空间 二 街巷:流动的节日空间 三 会场:创造新的节日空间 第二节 旧形式与新内容:根据地的节日娱乐 一 从人神共娱到寓教于乐 二 节日戏台上的革命剧 三 新秧歌的流行 第三节 节日与平日:节日改造下的根据地社会 一 从分立到融合:节日背后的官民互动 二 节日与动员:革命节日的教化作用 三 坚守与变通:革命改造下的民间传统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韩晓莉著的《革命与节日: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1937-1949》是以文化入手,对华北根据地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尝试。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变迁过程,而是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中充满着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政治与民生的博弈融合。从文化的角度观察社会,从社会的层面反思文化,对于深化和丰富我们关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认识必将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