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历史是一场充满偶然和必然的连锁反应 研究日俄战争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简单来说,日 俄战争距离现在的时间还是比较近的,很多战争的遗迹依 然存在,因此考证这场战争比考证只存在于古文献中的古 代战争要容易一些。 日俄战争已经过去了110年,国内似乎也没有很成体系 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军事爱好者的心中,这场战争只是众 多不成体系的逻辑碎片。最早听说查攸吟写日俄战争的文 章差不多是8年前了,当时我鼓励他说,希望他的文章能填 补目前大家在认知上的空白,把日俄战争爆发的起因、过 程和影响详细地说一遍,当然,我还希望他能从更深的层 次上来剖析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政治和经济环境 的影响,而不仅仅停留在叙述战争本身。 多年后,他终于完成了此书的撰写工作,我昔日的提 议在当前的文字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做 得更加完美一些,把包括这场战争的背景和经济原因介绍 得更加详细一些。但现在这方面的资料还相对匮乏,需要 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积淀和思考,希望将来他能将此书强化 成专业的学术著作,但就条件来说,目前还不算成熟。 多年前,我去过一次旅顺,沿着旅顺攻略战的那条路 线大致走了一遍,包括旅顺内城区,外城防御圈。查攸吟 写书的时候,也特地去旅顺考察了旧战场,写战史的人, 有没有到实地看过区别很大,去过的人脑子里会有基本的 概念,起码会对方位有实质性的了解,能够亲身感受到历 史上在当地发生的那些事情。再对比历史照片,会有很多 感慨之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当地经济条件的提 高,现在的道路已经看不到土了,当年可全是土路,一下 雨路面就一片泥泞。这和欧洲城市的情况也类似,欧洲大 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全面修缮城市道路的。可 以说,在当前的时代里,已经不太容易能想象当时的生活 状况了。 查攸吟写《日俄战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后的时 间跨度大概有四、五年,最后再进行汇总。期间听他说过 ,他写这本书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在整个日俄战 争中出现的这些外国面孔,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一 个好人的,都是不同利益集团在中国土地上进行博弈,而 那时的中国人就是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是彻底的局外人。 这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心理挣扎:战争中的很多 地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地名,但所有事情竟然都和 中国人无关,世界上最荒诞的事情也就是这个样子,这让 他有“亡国奴”的感觉。 其实这不难理解,试想两个占领了你家院子的强盗, 在你家院子里打架,然后以输赢的结果来决定谁占领你的 家,基本就是这个感觉。越了解这段历史,就越能充分了 解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影响的重要 性。沙俄后来发生的十月革命成为了近代中国的最后希望 ,正是由于这个扰动,最后带来的变革就是让中国有成为 世界主要国家,甚至是强大国家的希望,也是众多有着传 统中国思维逻辑的爱国者的最后希望。如果没有这个扰动 ,这片土地也许会成为文明的边缘地带。 从我的角度上来看,日俄战争是一场奇特而又荒诞的 战争,其荒诞之处如上所述,它发生在中国领土上,却与 中国人毫无关系。其奇特之处在于,在整个日俄战争的过 程中,日本仿佛就真的像有作弊器帮助一样,发生了很多 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管是在日本方面,还是在沙俄方面,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对日本最后获胜是有极大帮助的。甚至 可以说,这些事情如果不发生,日本也有可能获胜,但付 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惨痛得多。但请注意,如果出现这 样的事情,可能不是断绝日本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念 想,反而会断掉中国对未来的所有念想。 看完本书,第一印象是日俄战争的本质是转移沙俄的 国内矛盾,正如那时世界上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通行做 法,是俄国资本势力在发展、扩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 的外在表现是对土地和势力范围扩张的一种渴求。我们可 以看看当时沙俄在远东的动作,除了侵占土地之外,更多 的其实是想为自己的国内产品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同时 也算是获得一个全新的对外输出通道。所以说,沙俄当时 的做法是经济殖民和殖民战争的一个结合体。 其次,如果在日俄战争中,沙俄的失败没有那么惨痛 ,没有让沙俄在远东的实力损失殆尽,其势力范围退回到 前任沙皇治下的话,沙俄的国内矛盾也就不会爆发得那么 彻底,也许就没有后面的苏联了。当然这是一个假设,苏 联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是进行了一个良性的推动。在日俄 战争发生前的那段时间里,腐朽的清王朝让中华民族处于 一种彻底的绝望状态。中国当时的最后希望,也就是洋务 运动,却被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地击碎了。甲午战败带来的 后果是民族自信心崩溃,使当时清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情绪 爆发,引起了一系列疯狂的情绪化运动。庚子事变之后, 中国被列强殖民的速度加剧,遭受西方资本的侵蚀和挤压 更为严重,整个国家和民族都进入了恶性循环,完全看不 到任何希望存在,只能被列强所 目录 第一章 去东方 第二章 太阳帝国的兴起 第三章 战争前夜 第四章 绪战——从旅顺口到仁川湾 第五章 沉没的希望 第六章 跨过鸭绿江 第七章 远海上的战斗 第八章 兵临城下 第九章 黄海与蔚山 第十章 辽阳与沙河 第十一章 旅顺陷落 第十二章 遥远的航程 第十三章 奉天会战 第十四章 对马海战(上) 第十五章 对马海战(下) 第十六章 终战 参考书目 跋:历史是一场充满偶然和必然的连锁反应
精彩页 边缘帝国 1703年5月末,沙皇彼得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位于涅瓦河口的兔子岛。 三年前打响的“大北方战争”,此时已为这盘亘在欧洲东面的古老帝国带来了首批战利品——波罗的海东部的出海口。而这场战争将终结瑞典的全盛时代,使俄罗斯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海边的烂泥滩上,彼得亲手将侍从铲下来的两大块草皮摆成了一个X,为此后的彼得堡标示出了建筑的基准点。俄国打开了一扇通向欧洲文明世界的窗户。 沙皇彼得以他卓有成效的改革运动缩短了俄国与当时欧洲国家的差距,并迅速加强了俄罗斯帝国原本那庞大但落后的军事机器。继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一个半世纪之后,这个一贯被欧洲人视为沉睡在东方地平线下的庞然大物终于攀上了近代历史舞台。 在彼得一世的意志中,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并夺取这片内海上的霸权,只不过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波罗的海虽然辐射整个北欧地区与北德意志,但它通向广阔大洋的路上却横亘着日德兰半岛与不列颠岛这两大障碍。涅瓦河口虽然水面开阔,是天然的深水良港,但纬度劣势使其难以避免地有一个冰封期。所以夺取一个位于纬度较低地区温暖海域内全年不冻的出海口,成为了彼得一世后半生最大的心愿。 在1710年至1711年的第三次俄土战争中,彼得一世曾率军亲征,却在黑海西岸的普鲁特河地区陷入奥斯曼与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被迫向奥斯曼求和。作为城下之盟的代价,俄罗斯帝国在《普鲁特和约》中被迫放弃了先前通过第二次俄土战争签署的《君士坦丁堡和约》所获得的亚速海地区领土。1711年7月之后,亚速海的控制权重归奥斯曼所有。 使俄罗斯帝国登上历史舞台的,是罗曼诺夫皇朝的开创者彼得一世。但是在欧洲,俄国的形象却一直和“野蛮”有着某种关系。撇开欧洲人自诩文明、进步的傲漫不谈,其实这种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当西欧与普鲁士的工厂内的技工们在各自的工坊内醉心于设计各种能取代人力的机械,当西欧的学者和教授们沉迷于将天体之间的作用力、热量传导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公式化的时候,那些生活在欧洲边缘的,曾长期被蒙古人野蛮统治的斯拉夫人,似乎还热衷于把下层人民以奴隶的形势束缚在土地上,然后用鞭子和棍子强迫他们日复一日地干着农活。 彼得一世曾竭力推进俄罗斯的近代化运动。这位在俄国历史上开疆拓土功勋赫赫的著名君主,不但亲手剪掉了俄罗斯权贵们的胡子和袍子,甚至在晚年将“沙皇”这一尊号改成了西欧式的“皇帝”。但农奴制度作为俄罗斯帝国统治的基石,却并未遭到动摇,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彼得一世曾经下诏严惩窝藏逃亡农奴的行为,对涉事者处以死刑并没收财产。为了追捕逃亡农 然而,农奴制度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人本能地抵触各种对其直接的人身限制,进而会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反抗。就和古代的奴隶制度~样,采用农奴进行劳作是低效的。挣脱枷锁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在整个罗曼诺夫皇朝时代,各类农奴暴动层出不穷,甚至皇朝鼎盛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普加乔夫大起义曾像野火一样在俄罗斯大地上四处蔓延。所以进入19世纪后,欧洲各国都开始逐步改用“骗”和“哄”的方式,同时借助各种契约、法律手段来代替直接的人身控制,这就使俄国这种赤裸裸的奴役方式显得愈加野蛮了。但无论这种制度有多可怕,毕竟帝国就是建立在此制度的基石之上的。也正是依靠这种可怕的制度,俄罗斯帝国曾迈入过其辉煌的时代。 彼得一世于1725年2月8日去世,被后世俄国人尊为“彼得大帝”。彼得一世政绩卓著,但其夺取温水不冻港的夙愿却至死也未能得偿。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才由其最卓越的继承者叶卡捷琳娜二世实现。 P3-4 导语 查攸吟著的《日俄战争全史(修订版)》是一本国内少有的完整论述日俄战争全景的专著,书中描述了110年前在中国土地上,两个帝国帝国主义强盗因利益关系大打出手的整个场景,详细剖析了新老帝国主义国家在势力扩张进程中走过的每一段历程。 对军事爱好者来说,本书中描述的旅顺要塞攻坚战、对马海战都是近现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对步兵战术和海军战术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对历史爱好者来说,书中两国的一系列动作带来的历史进程演进也是尤为值得考究的,历史的偶然和必然在本书中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容推荐 在1904年~1905年,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主导权,腐朽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俄国与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海陆大战。这场激烈的战争对后世的军事思想、政治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日军的旅顺要塞攻坚战,后世军事家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要塞攻防战术。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的胜利,也标志着日本将在穷兵黩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而在政治局势方面,在军事上失败的俄国,陷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国内不满的声音年开始高涨,共产主义革命开始酝酿,由此引发的欧洲格局变化也即将开始。 在查攸吟著的《日俄战争全史(修订版)》中还有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当时双方主要人物的活动和举措,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东乡平八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