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安妮·弗兰克著马珊珊编陈光明、陈健译的《安妮日记(名师导读全解版无障碍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必读名著》讲述了:1942年7月5日,犹太少女安妮一家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捕和屠杀,躲进了秘密小屋。往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用孩子的视角,在日记本上记录了她和家人、避难的朋友一起度过的暗无天日的藏匿生活。密室中,食物和生活用品奇缺,数不清的空袭侵扰以及避难者之间日渐扭曲的关系,都给安妮带来了恐惧和绝望。但她仍选择坚持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努力让自己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如安妮所愿,虽然她已经离开我们,但是她的日记有了五十余种文字的版本,她通过自己的文字,永远活在无数人的心里。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德籍犹太人。1942年6月12日,当她13岁生日时,她父亲送给她一本当作生日礼物的日记本,于是她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日记了。同年7月6日,由于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他们全家躲进了安妮父亲公司的密室。之后,另外4名犹太人也陆续躲进了密室。 两年以后的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躲在密室的8个人被德国警察逮捕。1个月后,8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俩都因伤寒死于集中营。 安妮的日记由公司女职员保存下来,之后又转交给安妮的父亲。1947年,安妮的父亲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安妮日记》。 目录 1942年 1942年6月12日星期五 1942年6月14日星期日 1942年6月15日星期一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 1942年6月21日星期日 1942年6月24日星期三 1942年6月30日星期二 1942年7月3日星期五 1942年7月5日星期日 1942年7月8日星期三 1942年7月9日星期四 1942年7月10日星期五 1942年7月11日星期六 1942年8月14日星期五 1942年8月21日星期五 1942年9月2日星期三 1942年9月21日星期一 1942年9月25日星期五 1942年9月27日星期日 1942年9月28日星期一 1942年9月29日星期二 1942年10月1日星期四 1942年10月3日星期六 1942年10月9日星期五 1942年10月16日星期五 1942年10月20日星期二 1942年10月29日星期四 1942年11月7日星期六 1942年11月9日星期一 1942年11月10日星期二 1942年11月12日星期四 1942年11月17日星期二 1942年11月19日星期四 1942年11月20日星期五 1942年11月28日星期六 1942年12月7日星期一 1942年12月10日星期四 1942年12月13日星期日 1942年12月22日星期二 1943年 1943年1月13日星期三 1943年1月30日星期六 1943年2月5日星期五 1943年2月27日星期六 1943年3月10日星期三 1943年3月12日星期五 1943年3月18日星期四 1943年3月19日星期五 1943年3月25日星期四 1943年3月27日星期六 1943年4月1日星期四 1943年4月2日星期五 1943年4月27日星期二 1943年5月1日星期六 1943年5月18日星期二 1943年6月13日星期日 1943年6月15日星期二 1943年7月11日星期日 1943年7月13日星期二 1943年7月16日星期五 1943年7月19日星期一 1943年7月23日星期五 1943年7月26日星期一 1943年7月29日星期四 1943年8月3日星期二 1943年8月4日星期三 1943年8月5日星期四 1943年8月9日星期一 1943年8月10日星期二 1943年8月18日星期三 1943年8月20日星期五 1943年8月23日星期一 1943年9月10日星期五 1943年9月16日星期四 1943年9月29日星期三 1943年10月17日星期日 1943年10月29日星期五 1943年11月3日星期三 1943年11月8日星期一 1943年11月11日星期四 1943年11月17日星期三 1943年11月27日星期六 1943年12月6日星期一 1943年12月22日星期三 1943年12月24日星期五 1943年12月25日星期六 1943年12月27日星期一 1943年12月29日星期三 1944年 1944年1月2日星期日 1944年1月5日星期三 1944年1月6日星期四 1944年1月7日星期五 1944年1月12日星期三 1944年1月15日星期六 1944年1月22日星期六 1944年1月24日星期一 1944年1月27日星期四 1944年1月28日星期五 1944年2月3日星期四 1944年2月12日星期六 1944年2月13日星期日 1944年2月14日星期一 1944年2月16日星期三 1944年2月18日星期五 1944年2月19日星期六 1944年2月23日星期三 1944年2月27日星期日 1944年2月28日星期一 1944年3月1日星期三 1944年3月2日星期四 1944年3月3日星期五 1944年3月4日星期六 1944年3月6日星期一 1944年3月7日星期二 1944年3月12日星期日 1944年3月14日星期二 1944年3月15日星期三 1944年3月16日星期四 1944年3月17日星期五 1944年3月19日星期日 1944年3月20日星期一 1944年3月22日星期三 1944年3月23日星期四 1944年3月27日星期一 1944年3月28日星期二 1944年3月29日星期三 1944年3月31日星期五 1944年4月1日星期六 1944年4月3日星期一 1944年4月4日星期二 1944年4月6日星期四 1944年4月11日星期二 1944年4月14日星期五 1944年4月15日星期六 1944年4月16日星期日 1944年4月17日星期一 1944年4月18日星期二 1944年4月19日星期三 1944年4月21日星期五 1944年4月25日星期二 1944年4月27日星期四 1944年4月28日星期五 1944年5月2日星期二 1944年5月3日星期三 1944年5月5日星期五 1944年5月6日星期六 1944年5月7日星期日 1944年5月8日星期一 1944年5月9日星期二 1944年5月10日星期三 1944年5月11日星期四 1944年5月13日星期六 1944年5月16日星期二 1944年5月19日星期五 1944年5月20日星期六 1944年5月22日星期一 1944年5月25日星期四 1944年5月26日星期五 1944年5月31日星期三 1944年6月5日星期一 1944年6月6日星期二 1944年6月9日星期五 1944年6月13日星期二 1944年6月14日星期三 1944年6月15日星期四 1944年6月16日星期五 1944年6月23日星期五 1944年6月27日星期二 1944年6月30日星期五 1944年7月6日星期四 1944年7月8日星期六 1944年7月15日星期六 1944年7月21日星期五 1944年8月1日星期二 附录 名言大观 知识大闯关 参考答案 读后感
序言 如少女安妮所愿,虽然她已经离开我们,但是她的日 记有了五十余种语言的版本,她通过自己的文字,永远活 在无数人的心里。 安妮·弗兰克,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 父亲奥托·弗兰克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商人,她的母亲是 名门闺秀。安妮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 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了迫害犹太人的浪 潮。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父亲奥托在 那里创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安妮在荷兰过着一个普通 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在13岁生日那天,安妮收到了一份 特别的生日礼物——一本装帧精美的硬皮笔记本。安妮叫 她“凯蒂”。从此,与这个名叫“凯蒂”的朋友对话成了 安妮的必修课。 1942年7月5日,为了免遭逮捕和屠杀,安妮一家仓皇 出逃,躲进了秘密小屋。和他们一起避难的还有父亲奥托 的犹太裔生意合伙人凡·达恩一家,以及一位名叫杜塞尔 的犹太裔牙医。 从1942年7月6日转入秘密小屋开始,到1944年8月1日 安妮的日记戛然而止为止,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安妮和家 人、避难的朋友一起过着暗无天日的藏匿生活。期间,几 位善良的荷兰朋友给他们提供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为他 们带来一些新消息。和日记本“凯蒂”的对话,让我们看 到了8个犹太人在严酷的种族“清洗”和二战背景下一段鲜 为人知的生活:类似于被幽禁的环境,食物和生活用品奇 缺,数不清的空袭侵扰,对自由的期望和严酷现实的落差 ,夜以继日的恐惧绝望以及由此带来的避难者之间日渐扭 曲的关系……失去自由的非正常生活是痛苦的,不过对生 的渴望与爱支持着他们继续坚持下去。 在被幽禁的岁月里,安妮快速成长起来了。虽然缺少 与外界的接触,天资聪颖的安妮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思考 也更加深入。她以自己的视角思考着战争。她的思考不乏 孩子的天真,更有超出她年龄的深邃:“难道战争只是大 人物、政治家和资本家搞出来的吗?不,绝对不是!我认 为每个小人物、普通人也有一定的责任。”德国著名作家 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 》中谈及二战时说:“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 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 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 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 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可能正是每个普通人的 袖手旁观使战争的大火熊熊燃烧。 安妮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尽管纳粹政 权所及之处,对人们的尊严任意践踏,也剥夺了安妮的自 由和青春,但是她反而更加热爱生活。她说:“我渴望得 到自由,渴望呼吸新鲜空气,但是我相信,对于物质上的 匮乏,我们得到了足够的补偿……今天上午,当我坐在窗 前,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得到了许多许多补偿。我说的是内 心世界的补偿。”父亲奥托经常劝慰她和家人,等到盟军 取得胜利之后,他们再次获得人身安全时,他们会用感激 的眼光来看待躲藏起来的这段时期。他这番鼓励的话给了 安妮,也给了所有人继续生存下去的力量。 安妮和所有同龄的女孩一样充满了矛盾,一个是外向 的快乐的安妮,一个是内向的敏感的安妮。她也一样面对 成长的烦恼、对爱情的渴求,她也会面临和母亲的矛盾, 和避难朋友之间的龃龉,她经常以叛逆、桀骜的形象出现 在与“凯蒂”的对话中。她细腻、敏感,也会尖刻地针对 他人,但是她能常常反省自己,努力使自己更加美好。她 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是自信而有规划的,在1944年5月11 日的日记中,她说自己想出版一部名为《屋后》的书! 1944年8月1日,安妮的日记定格在了这一天。纳粹警 察闯进了秘密小屋,8个月后,只有父亲从集中营活着回来 ,朋友们将安妮的日记收了起来,交还给他。 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投降了,世界终于迎来了 和平。人们开始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而这时,一双 美丽的眼睛正在天堂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这位天使般的姑 娘,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女,同时却是一个战争的牺牲品, 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安妮用细腻的心理 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微妙的情感世界。此 外,从日记前后的表达风格来看,可以看出安妮内心的变 化,从一开始侧重对密室生活、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到 后来更多的是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还有人们对自 由、和平的渴望。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妮变得越来 越理性,看到她思想上的锋芒。 因此,感谢安妮留给我们的关于一个少女对成长、生 活和生命的自白与思考!
导语 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党对犹太人赶尽杀绝。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随她的家人,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度过了长达两年的密室生活。安妮在13岁生日那年,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作为自己最喜爱的礼物。从此,安妮便在日记本里记录下了自己的点点滴滴。安妮·弗兰克著马珊珊编陈光明、陈健译的《安妮日记(名师导读全解版无障碍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必读名著》的语言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安妮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微妙的情感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 发言的人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 有力。 ——约翰·肯尼迪 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出了青春期 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 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约翰·贝里曼 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 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 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 日记。 ——伊利亚·爱伦堡 她的声音被保存下来了。这是几百万被压制的声 音中的一个……它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恩斯特·施纳贝尔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透露出一种早熟的才能,一 种勾魂摄魄的感染力……安妮的日记是一部具有崇高 人性的伟大艺术作品。 ——艾尔莎·特丽奥莱
精彩页 妈妈和爸爸送给了我一大堆东西,朋友们也完全把我宠坏了。我收到的其他东西包括“暗箱”——一种集体游戏玩具,许多糖果、巧克力、一套字谜、一枚胸针、约瑟夫·考恩写的《荷兰民间传说》《黛西的山中假日》(一本很棒的书)和一螳钱。现在我可以买《希腊罗马神话》了——太棒啦! 然后丽茨来找我,我们一块上学。在课间,我请每个人吃甜饼干,然后我们不得不接着上课。 现在,我必须停笔了。再见,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11942年6月15日 星期一星期日下午我举办了我的生日聚会。我们放映了一部由狗零丁丁演的《灯塔守护者》,学校里的朋友们都非常喜欢。来了好多男孩与女孩,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妙的时光。妈妈一直想知道我会和谁结婚,她可猜不到就是彼得·韦瑟尔。有一天,我好不容易瞒过了她,既没脸红,也没眨眼。多年来,丽茨·古森斯和桑妮·豪特曼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后来我在犹太文科中学认识了尤碧·德·瓦尔,现在她是我最好的女朋友;丽茨跟另一个女孩更要好;桑妮转学了,她在那儿又交了新朋友。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我有好几天没写了,因为首先我想要仔细考虑一下我的日记。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写日记是个奇怪的念头,这不仅仅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而且在我看来,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会对一个十三岁大的女学生剖白心迹有什么兴趣。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写日记,更重要的是,我想把深深埋藏在心里的各种心事都吐露出来。 俗语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我是在感觉有点感伤的日子里想起这句话的。那天我手托着下巴,觉得太无聊了,浑身无力,甚至都没法下定决心该出门还是待在家里。没错,无疑纸是有耐心的,再说我没有打算把这本拥有骄傲的名字“凯蒂”的硬面笔记本向任何人展示,除非我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会在意的。究其根源来说,我开始写日记的原因是:我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清楚地来说,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会觉得她自己在世界上十分孤独,而且事实也并非如此。我有亲爱的双亲和一个十六岁的姐姐。我认识大约三十个可以称为朋友的人。我有一大串男朋友,他们都渴望我能看他们一眼,否则,只好在班上用小镜子偷窥我。我有亲戚——亲爱的叔叔、婶婶,一个美满的家——似平什么都不缺。但我的朋友们也和我的亲戚一样,只是说说笑笑,再也没什么了。我永远不可能说一些违背常理的话。我们似乎没法变得更亲密一些,这就是烦恼的根源。也许我缺乡自信,可不管怎样,事实就是这样,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似乎无法对此做出任何改变。 因此,才有了这本日记。为了在我的心目中增强对我这位等待时间如此之久才出现的朋友的印象,我不想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录一系列无聊的事情,而是想让这本日记本身成为我的朋友,我该叫我的朋友“凯蒂”。一旦我突然开始与凯蒂谈话,没有人会明白我正在说些什么,所以,尽管很不情愿,我还是想简略地说说我的故事。 当我父母结婚的时候,父亲三十六岁,母亲二十五岁。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