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呈现了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的知觉观(同时也是心灵观与世界观)和对身心问题这一古老难题的思考。普特南对知觉问题的兴趣由来已久,随着他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更是成为他的思考焦点。普特南的这部分思想不仅是他思想的关键部分,更和他的基本哲学立场息息相关,并且还是他思想中的“新实用主义”特征的基本落脚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普特南于1994年3月22日、24日和2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杜威讲座。第二部分则是普特南应美国哲学协会委员会之邀,于1997年11月3日、5日和7日在布朗大学所作的罗伊斯讲座。 目录 译者引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意义、无意义和感觉:对人类心灵力量的探究 第一讲 实在论的二律背反 第二讲 成为奥斯汀的重要性:“二次天真”的需要 第三讲 认知的面相 第二部分 心灵与身体 第一讲 “想象一个我所谓的‘自动甜心’” 第二讲 心理条件是“内部状态”吗? 第三讲 心理物理相关性 第三部分 后记 后记一 因果关系与解释 后记二 表象是“感质”吗? 索引 导语 “最让人兴奋的当代哲学家之一”(《泰晤士文学增刊》)为我们阐明和重置了一个永远迷人的问题:我们的知觉与实在的关系。普特南首先考察了实在论的问题:客观知识何以可能?他深刻认识到经验论方法和观念论方法在这一问题上陷入的僵局,并通过强调两者共享的错误前提——我们不能直接知觉世界——来加以批判。在J·L·奥斯汀和威廉·詹姆士的基础上,普特南提出了另一个精妙而富有创造力的选项,他称之为“自然实在论”。 希拉里·普特南著的《三重绳索(心灵身体与世界)》的第二部分探索了身心问题:心灵是否独立于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普特南再一次批判性地评估了一组相互对立的当代方法,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三重绳索》指出整个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都是不恰当的,并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觉、思维以及它们与身体和外部世界之关系的原创性观点。最后,普特南探讨了两个相关的问题:因果性在人类行为中扮演何种角色?思维和感觉是否拥有特殊的“存在”? 通过普特南清晰的行文和富有洞见的例子,《三重绳索》解开了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戈耳迪之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