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江山易手,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本书披露大量政坛秘闻:西柏坡的中共中央与香港地下党的秘密联系因何突然中断?李济深为何成为众矢之的?林彪入城后傅作义为何情绪大变?周恩来月下追屈武所为何事?柳亚子的满腹牢骚从何而来?“北约”成立时中国各党派态度如何……本书曾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国报告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郝在今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多党合作,江山易手,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本书披露大量政坛秘闻:西柏坡的中共中央与香港地下党的秘密联系因何突然中断?李济深为何成为众矢之的?林彪入城后傅作义为何情绪大变?周恩来月下追屈武所为何事?柳亚子的满腹牢骚从何而来?“北约”成立时中国各党派态度如何……本书曾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国报告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内容推荐 政坛上的纵横捭阖,其复杂激烈不亚于战场上的生死拼杀。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由首届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完成法律程序。各界政协代表秘密北上解放区,国民党用尽手段“截”,共产党千方百计“接”,隐蔽斗争惊心动魄;各党派之间政见不同、恩怨深深,有的冒险出行,有的犹豫观望,有的经营自己地盘,有的提出先决条件,还有的顾虑前嫌难以消解;各界名人会聚北平,又有谁掌政府实权的人事之争…… 本书披露大量政坛秘闻:西柏坡的中共中央与香港地下党的秘密联系因何突然中断?李济深为何成为众矢之的?林彪入城后傅作义为何情绪大变?周恩来月下追屈武所为何事?柳亚子的满腹牢骚从何而来?“北约”成立时中国各党派态度如何……本书曾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国报告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五一口号(1948.5.1) 廖承志电报:五一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屁”要放? 1. 1948年的“五一口号” 2. 过去有过一个“政治协商会议” 3. 撤离延安前夜成立的新机构 4.独步天下的国民党不再需要中间派充门面 5.独角戏遭遇对台戏 第二章 难解之谜(1948.5.2—8.1) “五一号”三个月没有下文,海内外猜疑:中曲与民主党派实有过节…… 1. 城南庄,毛泽东发出密信 2. 香港成了左派大本营 3. 猜疑 4. 上海乃左右逢源之地 5. 南京毕竟有政权手段 6. 中共高级特工遭遇袭检查 7. 毛泽东头上掉下炸弹 8. 周恩来批评潘汉年 9. 毛泽东批评林彪 第三章 烈火焚身(1948.8.1—9.7) 新政协刚刚走 步,就育失大将.老蒋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1. 海上秘密运输线 2. 在美国街头演讲的中国将军 3. 贤达登台,太子出马 4. 水伯梁山聚义旗 5. 千古憾事 第四章 谁敢涉险(1948.9.8—11.3) 军事南下、政治北土,中共在两条战线同时冒险 1. 毛泽东的时间表 2. 南下、北上,都是险棋 3. 罗隆其向中共提出自己的政纲 4. 第一批海上冒险家 5.万马军中取E将首级的傅作义 6.新政协增添建国使命 7.李济深也有自己的战略判断 第五章 恩仇似海(1948.11.3—12.31) 反蒋宿将李济深与共产党何尝无怨?“四一五广州事变”险些抓到邓颍超。 1.胡愈之修改毛泽东的时问表 2.李济深身不由己 3.周恩来心细如发 4.圣诞夜,到处都有大动作 第六章 第三道路(1949.1.1—2.3) 南京人言:国民党打败共产党有和平,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有和平;国共相持不下,只有走第三条路。 1.两份元旦文告 2.一条第三道路 3.寡助者失道 4.张东荪与毛泽东争论“一边倒” 5.今夜与君共舞 6.政治蒙太奇 7.“代总统”李宗仁乃第三力量领袖 8.莫斯科来的秘密客人 第七章 第四方面(1949.2.3—4.21) 周恩来月下追何人? 1.林彪入城那天的傅作义 2.柳亚子与庄子 3.“四老”、“三通”、“第四方面” 4.进京赶考,千古绝唱 5.毛泽东怎么打麻将 6.周恩来深夜飞车 7.李宗仁与傅作义、于有任与张治中 8.斯大林有没有反对中共过江 第八章 热血交融(1949.4.22—6.14) 上海解放前夜,黄炎培之子黄竞武与共产党情报人员李白的鲜血流在一起。 1.毛泽东没有踏进紫禁城半步 2.刘少奇天津走亲戚 3.诗人的牢骚 4.上海浴血 5.美苏大使都离任 6.册封西藏班禅 第九章 兴邦多难(1949.6.15—9.20) 谁说“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 1.地方的“政治协商” 2.参加新政协的资格 3.老蒋的“封海”计划 4.中共领袖失踪 5.美国送来白皮书 6.名角汇聚,好戏连台 7.两个没有亲生孩子的女人 8.仙山国宴,香岛枪声 第十章 谁坐天下(1949.9.21—9.30)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1.怀仁堂声乐辉煌 2.头发的故事 3.喜庆的会议期间,北平有些满族人哭了 4.新中国的旗号 5.人民政协长期存在 6.有争议的副主席人选 7.开国大典前夜 附录 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李济深、沈钧儒电 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李济深等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通电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李济深等电 到达解放区的民主人士李济深等五十五人发表对时局意见 林彪、罗荣桓致傅作义信 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各单位代表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单位代表名单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 后记 回放历史的镜头(编者的话)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反蒋宿将李济深与共产党何尝无怨?“四一五广州事变”险些抓到邓颖超。 1.胡愈之修改毛泽东的时间表 2.李济深身不由己 3.周恩来心细如发 4.圣诞夜,到处都有大动作 松花江的冰凌化了又冻,1948年美丽的夏秋已经过去,新政协的两大要角,民革的李济深、民盟的张澜都还没有到达哈尔滨。 许多书籍都记载了李济深、张澜积极奔向解放区的历程,但是,很少有人回答:“五一口号”之后的半年多时间,他们在做什么? 谁能弄清李济深和张澜当时的心理,待机?观望?犹豫?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费心也许多余,后来,李济深和张澜毕竟都到了解放区。 那么又有个问题:他们最终决定出行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从大处总结历史,往往忽视个人动机。然而,文学却必须探求人心。得人心者方得天下,得天下者先得人心。正所谓英雄造时势。 想象奠基于事实。琢磨人物心理又必须投入历史考证;考证的结果,却发现战争进程对个人行为的巨大影响。没有解放军大决战的胜利,哪有天下豪杰纷纷投奔解放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历史的时间表规定着人物的出场时刻,人物的具体行为又构成了历史的图景。 这就使我们更加重视毛泽东设计的时间表。 1.胡愈之修改毛泽东的时间表 成大事者,必有预见之能。抗战初起,毛泽东预言要打持久战,抗战果然打了八年。 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宣布:“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李济深、沈钧儒信,为政协会议拟定的开幕时间是:当年秋季。 这样,1948年召开政协会议,1951年解放全国大陆,毛泽东提出政治、军事两个时间表。 历史进程,却把两个时间表都修改了。 公元1949,战争提前两年胜利,政协推迟一年召开。 没人因此贬低毛泽东的预期水平。因为提前胜利的战争是他指挥的。 没人因此断定开会比打仗还难。因为这战争规模太大。 不过,修改时间表总说明了些什么。这起码可以证明,召开新政协,绝非易事。 时间表的首次修改见于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的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提出时间表与修改时间表都在1948年:3月份时预计还有三年,九月会议也估计“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到了11月,就预计还有一年,两个月中竟产生偌大的变化! 人们一般以为,这是毛泽东根据大决战进程加速而做出的修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影响毛泽东判断的还有一个文人,他就是胡愈之。 胡愈之是中国民主阵营的干将。 亲身经历1927年血腥的“四一二事变”的周恩来曾说,有两件事他终生不能忘记:一是郑振锋等公开发表的“抗议信”,二是郭沫若写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屠刀之下,还是有奋不顾身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共产党申冤!两件事中的第一件“抗议信”,就是胡愈之起草的。 胡愈之从五四运动起就投身进步文化运动,曾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创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刊物,筹划创立生活书店,出版《鲁迅全集》,策划组织中国救国会。抗日战争中,胡愈之到新加坡为陈嘉庚办《南侨日报》,开创中国学者研讨国际问题之风气。除此,他又组建并领导了民盟新加坡支部。 为了响应“五一口号”,胡愈之、沈兹九夫妇从新加坡到达香港,又于夏季秘密乘船到达解放区惟一的港口大连。大连的共产党组织负责人李一氓也是文化人,与胡愈之相遇,相谈甚深。胡愈之说:夺取全国胜利,用不了毛泽东说的两年。李一氓没有想到这个文人还能估计军事形势。胡愈之还说:除了军事形势之外,还有一个人心向背问题。国民党不仅军事崩溃,而且经济崩溃,人心崩溃,现在,国统区的人民希望解放军胜利都等不及了! 振聋发聩!身处解放区的李一氓被海外归来的胡愈之说服了。李一氓立即报告旅大区党委,决定专门护送胡愈之去西柏坡,将这个见解报告毛主席、党中央。 不久,胡愈之到达河北平山的中共中央统战部驻地李家庄。11月,新华社的社论就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表改变了。 李一氓判断:“显然毛泽东同志吸收了胡愈之的意见,又根据自己掌握的双方的态势,作了更为准确的分析,把胜利时间缩短了一年。” 后来,胡愈之长期主持民盟的组织工作、新闻工作,直到担任民盟代主席,为统一战线工作贡献甚巨。但是,李一氓认为,1948年对于革命进程的判断,是胡愈之平生最大的贡献。 居住在偏僻的西柏坡,毛泽东十分乐意接待远方来的文人。历史学家吴晗从昆明辗转上海来到西柏坡,随身携带自己的文稿《朱元璋传》。毛泽东一面指挥打仗一面看书,与吴晗畅谈两次,还对全书提出修改意见。历史学家感叹,中国历代开国者多是少文之辈,毛泽东一代文化素养最高! 文人,在判断政治大势方面,并不一定比军事家差。 P130-133 序言 人皆有母,谁是共和国的母亲?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国家主席,决定中央人民==组成人员。那么,共和国是由全国人大批准成立的? 可是,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召开是1954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却是此前的1949年。显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并非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全民普选产生;而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中国==政治的法律程序。 问题在于:首届全国人大产生于建国五周年之后,那么,五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由哪个机关履行法律程序? 这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而是中国政治的实际问题。 历史事实是:1949年9月21曰至9月30曰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代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国号、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国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并赋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中央人==席、副主席、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授权中央人民==筹备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的第二天——1949年10月正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的广场举行。 我们的共和国原来就是这样诞生的。 一个国家的诞生! 能够决定共和国诞生的“全国政协”,当然引起格外的关注。 这又带来下一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否符合==政治的要求? 让我们回放历史的镜头…… 后记 本书记载的是共和国诞生的历史,而作者,比共和国还晚出生两个月。不可能借助亲身体验来增添作品的真实感,往往是作者最为遗憾的事情。但也有人说,距离感会造成一定的客观性。无论如何,我还是投入这本书的写作,这实在是历史的机缘。 公元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五十周年大庆。为了向这个日子献礼,我工作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摄制一部反映共和国诞生的影片。八一厂业已摄制《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等系列影片,记述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现在,再拍摄这部《肝胆相照》,又从政治视角,反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的历程。这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这段历史,就得到更加完整的电影表现。 电影是门综合艺术,我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曾随同郑振环厂长、明振江副厂长、赵继烈导演一起工作。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五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力求将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可靠。我们采访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国家安全部等权威机关,多次请教黎明中、靳晋、石光树、鲁振祥、熊华源、王双梅、蔡庆新、许卿卿、张燕妮、高建中、王志坚、尹祺、张源洪等专家学者。八一厂资料室、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为了获得第一手素材,我们还千方百计寻找首届政协的亲历者。前中央调查部长、前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直接参与政协筹备工作,他思路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共中央筹备政协会议的过程。八十四岁的前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带病为我们介绍许多生活细节,他当年奉命接管中南海,接待政协代表。前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昂最熟悉民主人士转送工作,当年她在大连接,她的丈夫钱之光则在香港送。现任民盟常务副主席的罗涵先,当年是民盟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从上海到香港,参与众多机要大事。八十七岁的张克明是政协委员的“五连贯”,去年才从民革中央常委、监委副主席任上离休,他曾参与起草民革响应“五一口号”的声明,整理李济深日记。司徒丙鹤当年因陪同司徒美堂得以参与高层政事活动,辛亥老人讨论国号、瀛台夜宴第一桌,如今只有他一人健在了。朱世同虽然没有参加民主党派,却随同父亲朱蕴山秘密活动,了解众多内幕情况。曾在香港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梅黎,非常钦佩潘汉年组织政协代表北上的特殊才能,正在和战友筹建一座铜像。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为我们提供周恩来与民主人士个别交往的细节。远居福建的童小鹏当年任统战部秘书处长,虽然没能与我们面谈,但还是写信介绍情况,提供自己撰写的有关文章。八一厂的老厂长陈播也是第一届政协代表,又讲历史又谈创作。前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现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从事统战工作已经五十多年,十分熟悉各民主党派情况,从历史把握到政策分寸给予指导。这些八旬老人都是珍贵的活档案,回忆起当年情景如在眼前,令人激动。 经过认真努力,反复修改,纪实性政治影片《肝胆相照》的文学剧本得到好评,以巨资投入摄制。 完成剧本创作任务之后,我却产生深深的遗憾:一部电影容量太小,有许多珍贵的材料没有写进去。有人建议我撰写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有人建议我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制片人王桂茹、刘东江则建议我先写一本书。 本书涉及中国最高层的政治斗争,最隐秘的情报斗争,最复杂的人事纠葛,实在不容易写。但是,关于首届政协筹备召开这样重大的题目,至今未见专著,总是一个遗憾。所以,我还是冒昧动笔了。 1948年至1949年的中国,真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政坛上的民主运作,战争中的绝妙指挥,至今令人赞叹。不过,本书不只是颂歌。读者总是要以当代精神来观照历史,因此,作者也就有责任审视历史俯瞰生活。 审视历史,可以看到:半个世纪之前的国共政治斗争,重要内容是争取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以往关于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记载,多是一呼百应,肝胆相照,一切阻力不过来自国民党破坏。细细考察,就会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也有从相疑到相知的过程;中共领袖与民主党派头面人物之间,也有私人关系的恩怨情仇!于是,我斗胆写了民盟与中共的“过节”,特别是罗隆基的特殊政治立场;写了李济深与周恩来的恩怨,也探讨了柳亚子的牢骚何来;写了傅作义起义后与中共将领之间的微妙关系;写了新政府人事安排的争论……我深深感到:历史本身,为中国现代政治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历史事实,也为现代文学造就了生动的人物与情节。创作,何必把鲜活的历史变成木乃伊? 追求作品的生动性,不等于“随意打扮”或“戏说”。我坚持做到: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事件,都有所本,本自直接采访或可靠的文字材料。中共“五一口号”发出后西柏坡与香港之间的信息沟通延误三月,本书独家探讨其中因由。周恩来月下追屈武所为何事,本书也有所发现。毛泽东始终未进紫禁城,本书首次披露。尽管对材料做了不少甄别核实,但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我还是诚惶诚恐。所幸,中央文献研究室熊华源研究员审阅修正了全部书稿。 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舞台名角汇聚。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美国、苏联,多方登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同步巨变;一天之内,就能发生好几起重大历史事件。如何把各类社会生活、各种政治势力、各个头面人物的众多活动连在一起表现,实在是个难题。我采用了日志式结构,以时间为轴推进叙述。我还借用了剧本创作的蒙太奇手法,将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平行描写,这样,既能巧妙地组织材料,又能反映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 我的写作习惯是“不拘一体”。在坚持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非虚构性的前提下,混用各种手法。因此,同一篇文章,可能发表于新闻媒体,可能被纳入学术刊物,还会收入文学集子。这就造成了写法上的毛病,但也可能是长处。我以为,手法应该服从于内容,体裁应该取决于阅读,文笔总该生动好看才是。 本书既不是虚构的小说,也不是标准的学术著作。但是我想,中国总该有些记述党派政治的纪实专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鼓励支持下,本书终得面世。如能做到“回放历史的镜头”,也许就对得起读者了。 作 者 1999年11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