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奥之细道(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松尾芭蕉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旅行随笔。奥州小路,又名奥之细道(奥の细道),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师“俳圣”松尾芭蕉(Matsuo Bashō)所著的纪行文,是他的传世之作。书中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的见闻。最早的版本于元禄15年(1702年)印行。芭蕉一生数次出行,凡有美景名胜处,无不留下他的影子和诗句。书中分为纪行文·日记、徘文两部分。译者郑清茂在此基础上作了详实的注解。全书配以日本近代风景版画第一人——川濑巴水的版画。
目录

一 漂泊之思
二 启程
三 草加
四 室八岛
五 佛五左卫门
六 日光山
七 那须野
八 黑羽
九 云岩寺
一○ 杀生石、游行柳
一一 白河关
一二 须贺川
一三 安积山、信夫里
一四 饭冢里
一五 笠岛
一六 武隈松
一七 宫城野
一八 壶碑
一九 末松山、盐釜浦
二○ 盐釜明神
二一 松岛
二二 瑞岩寺
二三 石卷
二四 平泉
二五 尿前关
二六 尾花泽
二七 立石寺
二八 最上川
二九 出羽三山
三○ 鹤冈、酒田
三一 象潟
三二 越后路
三三 市振
三四 那古
三五 金泽
三六 小松
三七 那谷寺
三八 山中温泉
三九 全昌寺
四○ 汐越松、天龙寺、永平寺
四一 福井
四二 敦贺
四三 种滨
四四 大垣
序言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松尾芭蕉(1644—1694)是世界闻名的俳句大家,享
有“俳圣”之誉。他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之崇高,可比中
国的“诗圣”杜甫。他的“俳谐纪行文”《奥之细道》,
是日本文学中所谓“俳文”类的瑰宝。目前已有英、法等
多种外文译本,大陆也出了两三种版本。台湾虽有零星的
相关研究或介绍,但好像还没有完整的翻译。倒是多年来
经过媒体的报道加上旅游业者的推销,日本东北“奥之细
道”之旅似乎已成热门的国外观光项目之一。
记得1972年10月间,我从美国到日本参加日本笔会主
办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与来自台湾的老同学林
文月教授不期而遇。异国逢故友,说天道地之余,谈到日
本古典文学的译介问题。我建议她翻译《源氏物语》,她
却说:“那你来翻译《平家物语》吧。”于是两人“一言
为定”。文月是言出必行的人,果不其然,她不但译了长
篇巨著《源氏物语》,而且从台湾大学中文系荣退之后侨
居美国加州,还是意犹未尽,陆续译出了《枕草子》《和
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古典名著。而我的《平家物
语》呢?过了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无踪无影。原因
无他,生性疏懒,不可救药故也。好在据我所知,大陆在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至少已有两种汉译本问世,
所以当年觉得非译不可的激情,也就有借口淡然处之了。
1996年夏,我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前退休返台,应
聘东华大学中文系,直至2003年二度退休为止,在花莲足
足度过了七个年头。我出身嘉义民雄乡牛斗山,年轻时私
下偶吟“农家子弟也能文”,不知是自嘲还是自宽。东华
位于花东纵谷北端的寿丰乡志学村,山环水绕,蜿蜒起伏
,与故乡嘉南平原的一望无际恰成对照。犹忆在东华服务
期间,尤其前两三年,校园初辟,每到秋季,只见“英英
白云,露彼菅茅”。对着处处黄茅白穗,迎风摇曳,竟自
联想起《奥之细道》里的一些景物与句文来,不免发了些
思古之幽情。乃托正在东京大学留学的廖肇亨寻找几本相
关的书刊,没想到他寄来了二十多册。包括几种当今通行
的译注评释、江户时代的古注古评、明治大正以来的论文
汇编、不同出版社的芭蕉文集、句集、选集、事典或辞典
,还有几本专家的单行著作。忽然面对这么多书,一时不
知如何是好。之后,反正有空就看看这一本,翻翻那一册
,觉得《平家》之约既然失信了,何妨翻译另一名著,就
是这本短小精致的《奥之细道》,也许可以稍解久来郁积
心中的愧疚之情。
然而我并未立刻动手,心想等退休之后再说吧。等到
退休了,却因健康关系又有了推迟的借口。直到前年
(2008)年初,有一天心血来潮,才认真地对着计算机坐
下,开始动手打起键盘来。经过了两年多,其间虽然时作
时停,总算完成了《奥之细道》的汉译与注释的稿子,了
却了一桩怀之既久的心愿,也留下了一段甘之如饴的记忆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林文月。她对于我未能
信守翻译《平家》之约无疑是失望的,但当她知道我在翻
译《奥之细道》时,却仍然那么高兴地表示关切与鼓励。
当她看到部分译稿之后,还跟我讨论俳文、俳句或和歌的
汉译体式及其韵律问题,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我也要感谢现已任职“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的廖
肇亨博士,十几年前他就在日本为我搜集参考文献。感谢
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的朱秋而教授,多年来她常送我新
刊的相关日文书籍,有时还替我复印难得的日文资料。感
谢其他几位老朋友,包括科学委员会人文处的魏念怡小姐
。如果没有他们一再的鼓动与催促,恐怕激发不了我翻译
此书的兴趣。还有邓怡菁小姐,感谢她为我这个“计算机
文盲”解决了不少计算机操作上的“疑难杂症”。
最后,我更要感谢我的牵手冯秋鸿。这两年多来,她
常看我一大早就坐在计算机前发呆。她当然知道我在写东
西,却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她不叩,我不鸣。直到前年十
月底吧,她从“日本东北之旅”归来,我看着她在仙台郊
外所拍“奥の细道”标识的照片,才主动告诉她其实我是
在翻译芭蕉的《奥之细道》。结缡近半个世纪,相伴糊口
四方,由台湾而日本而美西而美东,而后叶落归根。在这
漫漫其修远而无常的人生旅程中,她早已对我的金口弊舌
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当她知道我已大致完成了此书的
译注时,虽然不说,但我知道她一定和我一样也感到如释
重负。这两年多来如果没有她近乎沉默的关注与包涵,我
想我是无法完全静下心来追随古人芭蕉,沉浸于俳谐风雅
之中,咀嚼其枯淡闲寂之趣的。
我之所以翻译此书,起先纯粹出于何妨一试的好奇心
,并未考虑到公之于世的可能性,因此才胆敢采用文言体
。不合时宜,莫此为甚。但科学委员会魏小姐却把这件事
告诉了联经出版公司的简美玉小姐,而联经的创办人刘国
瑞先生、发行人兼总编辑林载爵先生,看到了译本的初稿
之后都表示有意加以出版。在此我要向联经的旧雨新知表
示由衷的谢忱。
现在,《奥之细道》即将问世。我这个汉译本连自己
都不尽称心,故不敢奢望尽合他人之意。何况才疏学浅,
和歌俳谐又非所长,弄斧班门肯定会贻笑大方。但愿有缘
读者不吝批评指教。知我罪我,愿意虚心接受。
郑清茂二〇一〇年岁次庚寅春分序于桃园日可居
导语
梁文道推荐、台湾翻译家郑清茂译本,大陆首次引进,文画共赏,配有日本风景版画大师川濑巴水的70余幅画作,专业团队精心绘制“奥之细道旅程图”,详细呈现芭蕉与曾良徒步线路。
32开精装版,四色全彩印刷,优美装帧,值得收藏的经典。
松尾芭蕉所走的“奥之细道”是一条著名的人生“禅道”,其意义可与“出埃及”之路、“丝绸之路”、孔子“周游列国”之路相比。
书评(媒体评论)
在俳句的传统里面这位松尾芭蕉……这位诗人曾
经放下了自己的家业,拄着根拐杖在日本境内旅游,
走一条路,就是我们讲的“奥之细道”。这本书过去
出过不同的中文译本,我给大家特别介绍的是台湾学
者郑清茂的译著。郑清茂长期在美国和台湾教书,研
究中日之间的文学影响、文化关系等等,他下了相当
大的工夫来译,而且特别选择用文言文体去译这本《
奥之细道》。同时,郑先生用“三五三”的方法来翻
译文中的俳句,就像忽然把一个句子断开来,然后中
间出现许多留白处,非常有俳句的风味。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精彩页
一 漂泊之思
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有浮其生涯于舟上,或执其马鞭以迎老者,日日行役而以旅次为家。古人亦多有死于羁旅者。不知始于何年,余亦为吹逐片云之风所诱,而浪迹海滨。去年秋,返回江上破屋,拂其蜘蛛老网。岁聿其暮,立春旋至,仰望天际,云兴霞蔚,则思穿越白河关口。驿马星动而凭依于身,心乱若狂;道祖神来而频招其手,无计奈何。乃补缀破裤筒,更换斗笠带,艾灸三里穴,而松岛之月早悬于心矣。爰让居处于人,移至杉风别墅。
草庵依然
终有迁让时节
雏偶人家
临行,悬表八句于庵柱之上
注:
1 《奥之细道》(以后简称《细道》)第一章开宗明义首句,明显蹈袭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唯李白继云:“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旨在抒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而芭蕉则强调人生即旅、诸行无常之观。“月日”即光阴。不称“日月”而称“月日”者,一则沿用日文惯例,二则兼指月亮与太阳,与下出“来往之年”,同属拟人修辞。李白之“逆旅”偏重包容万物、当下此刻之空间,而芭蕉之“过客”“旅人”,则隐喻流动不居之时间。
2 指船夫与马夫。芭蕉以“无所住”之旅为家,云:“以无庵为庵,以无住为住。”(尾形仂《》引阿刀本《幻住庵记》)。又致正秀函:“极望浮云无住之境界,故乃如此漂泊。”(元禄四年正月十九日)。《细道》一四《饭冢里》章云:“羁旅边地之行脚,舍身无常之观念,即或死于道路,是亦天命也。”案:陶潜亦以此生为旅,其绝笔《自祭文》云:“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本宅。”本宅犹今人所谓“老家”,喻死亡。白居易《秋山》:“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苏轼《和陶拟古》:“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又《过淮》:“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3 “古人”,指芭蕉仰为典范之古代诗歌大家。诸注所提者不下十人,包括日本歌僧西行上人(1118—1190)、连歌师宗只(1421—1502)、中国诗人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李白长期漂泊,卒于当涂;杜甫离蜀至湘,客死舟中;西行上人,俗名佐藤义清,往生于河内国(今大阪府)弘川寺;宗只法师,饭尾氏,寂灭于箱根汤本早云寺,皆可谓“死于羁旅者”。
4 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又《野老》:“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事傍琴台。”又《秦州杂诗二十六首之十六》:“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案:蓑笠庵梨一编《奥细道菅菰抄》(1778)(以后简称《菅菰抄》)云:“有‘一片孤云逐吹飞’之诗趣。”未审出处。支考述、不玉撰《葛の松原》(1692)引芭蕉语云:“如对片云之风。”
5 芭蕉于贞享四年(1687)阴历十月下旬出门,历游尾张、三河、大和、纪伊、摄津、播磨等国。翌年四月返回江户芭蕉庵。其间曾“浪迹”鸣海、伊良古崎(一作伊良湖崎)、和歌浦、须磨、明石等“海滨”(事见芭蕉《笈の小文》等相关纪行之作)。案:日本政治史上直至江户时代,仍属封建体制。故所谓“国”,指“京畿”外之地方封地,或日“藩”,相当(或较小)于明治以来“都、府、县”之地方行政区划。封地统治者日国守、国主或藩主,通称大名。
6 “去年秋”当指贞享五年阴历八月下旬(九月起改元元禄),芭蕉自《笈の小文》与《更科纪行》之旅返江户之时。“江上破屋”在隅田川畔,即“深川本番所森田忽左卫门御屋敷(宅邸)”内之第二次芭蕉庵。芭蕉有《闲居箴》《芭蕉庵十三夜》等俳文言及之。
7 “白河关”为古代通往陆奥之重要关口。著名歌枕。传设于允恭天皇(412—453在位)之世,以防虾夷入侵。其后经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形同废弃。德川时代,关址已失其迹,一说以为在今福岛县白河市旗宿。参《细道》一一《白河关》章。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