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天才初长成 困苦没有妨碍钟扬的成长 不够年龄的“合格生”被破格录取 骨子里有一股倔劲儿 文科学霸锋芒初露 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大学的锻造和历练 学术眼光初露峥嵘 第二章 在武汉植物研究所的日子 初到武汉植物研究所 有了心仪的对象 家庭事业两不误 学术科研大发展 第三章 世界眼光与本土视野 拼命地干活出东西 国外访学的收获 突破学科藩篱求发展 第四章 有价值的东西总会被看到 从武汉来到了上海 为了学术研究读博士 只要肯付出总有回报 第五章 一个天生的教育家 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 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第六章 行政科研两不误 教育创新推动教育改革 成果突出,获奖不断 第七章 把自己奉献给西藏的教育事业 毅然决然支援西藏建设 把“根”扎在西藏 把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在了西藏 为西藏培养博士生 抛弃小我成就大我 不放弃每/个学生 把一切都献给西藏 第八章 浪漫主义情怀实干主义精神 文学情结和艺术梦想 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名博士 第九章 为真正的科学发现打基础 从人类整体发展考虑问题 带着探索的兴趣冒险采集种子 第十章 苍天不负有心人 一个在生活中冒着“傻气”的人 “傻气”和智慧成就人生 付出总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 第十一章 最后的日子最后的辉煌 即便是脑溢血还要去西藏 最后的日子他依旧忙碌 他独自远航去了遥远的地方 第十二章 无疆大爱铸就“时代楷模 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和儿子 “不称职”的丈夫和贤惠的妻子 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无疆大爱 尾声
精彩页 困苦没有妨碍钟扬的成长 1964年5月2日早上8点45分,在湖北黄冈县黄州镇的一所医院里,二十八岁的王彩燕诞下了一个男婴。 就在前一天,这位黄冈中学的化学老师王彩燕还挺着大肚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五一”游行的队伍。这一切在当时充满革命热情的人们眼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于人多拥挤,被人推撞一下都很正常,而对于一个预产期在6月的孕妇来说,每一次推撞都很危险。 游行归来后,王彩燕继续给学生上化学课。上课途中,她突然感到腹痛难忍,就被紧急送到医院就诊。经历了一个晚上的待产,第二天早上,孩子就来到了这个新奇的世界。 由于工作繁忙,第二天早上,王彩燕的丈夫钟美鸣才匆匆赶到医院,见到自己的妻儿。钟美鸣觉得,虽然没能守在妻子的身边,见证儿子的出世,有些许遗憾和满心愧疚,但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件值得他骄傲的事情。 初做父亲的钟美鸣春风满面,并颇费心思地开始给孩子取名字。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很多人的名字都与时代有着很大的关联。钟美鸣的同事给他“出谋划策”,取名“刚阳”,既包含了黄冈和邵阳这两个地区名,又寓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的希望。 一开始,钟美鸣对这个名字颇为满意。孩子是早产儿,所以一出生就被放在暖箱里。等到出院了,孩子由妻子王彩燕和孩子的外婆看护,后来因为王彩燕也要工作,他们才不得不请了一个保姆。 保姆不识字,对孩子的名字颇为不满,“钢洋钢洋,那还不如叫袁大头呢”。钟美鸣一听,自此又陷入了给孩子换名的思考中。他将“刚”换成“黄冈”的“冈”,但思忖片刻,又觉得不妥。后来,干脆将“冈”去掉,“阳”字也换成了“扬子江”的‘‘扬”,最终敲定就叫钟扬,小名叫扬子,意寓着他将在自己的出生地扬子江扬帆远航。这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钟扬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钟美鸣和王彩燕带着他遍访名医。那时候,钟扬感冒发烧吃药都是家常便饭,一家三口都已习以为常。由于吃药吃得多,到后来哪怕吃再苦的药,钟扬也是不哭不闹。是药三分毒,频繁地服用药物肯定会影响到肾。钟扬五岁时,果然被诊断出了肾病。这对只有一个孩子的钟美鸣、王彩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心疼之余,夫妇俩带着孩子去武汉求名中医张梦龙诊断开了药方,连吃了一百多副药,才好了些。 钟美鸣和王彩燕当时都是普通教师,工资本身就不高,再加上王彩燕的哥哥嫂子没有固定收入,一家人都要靠王彩燕的工资来接济,使得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小家庭生活得更加紧张。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即使生活如此困难,“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念头支撑着钟美鸣和王彩燕。为了给小钟扬补充营养,他们坚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给钟扬订了一份牛奶。 虽然他们一家住在学校半间宿舍里,一张小床承担了三个人的重量,但是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压倒钟美鸣和王彩燕,也没有妨碍钟扬的成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钟美鸣、王彩燕自然也未能幸免,不得不投身上山下乡教育运动。小钟扬只能由他的奶奶来照顾。闲暇时,钟美鸣为了能让孩子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认字学习,就教他认识《毛主席语录》上的字,并让他背诵。 钟美鸣教钟扬背《毛主席语录》的效果很好。每天让钟扬背一条,第二天再把前一天的再背一遍,一直到他能背出来了,再进行第二条的学习。直到后来,钟美鸣指着其中的一个字,钟扬就能顺着这个字往下背,一字不落。 或许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想象这样的学习方式了。但我们要知道《毛主席语录》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又是经过中央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出来的,语言很精炼,这为钟扬打好语文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够年龄的“合格生”被破格录取 1967年,钟扬三岁了。 这年9月,钟扬很顺利地在湖北省黄冈地区第一幼儿园入学。此时,仅仅靠着在闲暇时听父亲钟美鸣讲《毛主席语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小钟扬的知识渴求了。他央求父亲给他讲故事。于是,父亲钟美鸣会选择当时最流行的红色故事讲给他听。此外,也会选择一些连环画,丰富钟扬的知识宝库。 除了这些,钟美鸣还选择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片段讲给钟扬听,比如“武松打虎”之类的故事。钟美鸣有时只讲几句,讲述一下故事冲突,钟扬听了就会给故事添枝加叶,再去讲给别人听。 钟美鸣不仅是一个慈父,也是一个严父。 钟扬三四岁的时候,父亲钟美鸣第一次很重地打了钟扬。那个年代买布要凭布票,而布票又很紧张。钟扬稍大一些的时候,依然穿着开裆裤,况且家里条件一直不是很好。钟扬的奶奶就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在农村给钟扬做好了一身衣服。钟美鸣给钟扬将衣服带了回来,原本以为钟扬会爱惜,没想到钟扬穿着这身衣服去跟别的孩子玩时,衣服被别人脱光了,他就光着身子哭着回家。钟美鸣就问钟扬为何不穿着衣服回来,钟扬就回答说衣服让别人脱掉弄丢了。这一次,父亲打在了他的 导语 叶炜、高璐著的《采集种子的人》讲述“时代楷模”钟扬从教30年,援藏16年,在西藏行走50万公里,与17种高原反应作生死抗争,穿梭高原采集4000万颗种子。他坚信,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抛弃小我成大我,用生命诠释播种的一生。 序言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 究和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种质多样性做 出了贡献。他从教30年,援藏16年,培养了一大批 科研骨干。这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在《播种未来》 中曾说:“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 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 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 根、发芽。”他为科研、为教育事业忘我奉献的点 点滴滴为世人所共仰。在他生前,他的学生一直将 他的口头禅“没试过你怎么知道”铭记于心;在其 身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他是新时代的重 大先进典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涵丰富的时 代内涵,高度契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 斗’的时代号召,集中展现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知 识分子的时代风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 “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坚守初心的 政治品格,扎根祖国、至诚奉献的爱国情怀。他始 终把事业放在心上,胸怀博大、为民造福,又严于 律己、胸怀坦荡,只求真真切切培养一批人,为国 家民族、为人民群众多做实事。” 他,就是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为“时代楷模 ”的钟扬。
内容推荐 叶炜、高璐著的《采集种子的人》是反映“时代楷模”钟扬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作品。钟扬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在植物学、生物信息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他曾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为了收集种子,他跑遍祖的山山水水,多次跑到最偏远艰苦的地区——西藏。2017年9月,钟扬不幸遭遇车祸逝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