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德国)延斯·森特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把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作者延斯·森特根用轻松欢快的语调,向读者介绍了20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模仿了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的形式,但远比《论题篇》生动有趣。
书中的每一种思维方法,都关联了一位哲学大师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康德、帕斯卡、尼采,再到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几乎贯穿了整部哲学历史。作者举重若轻,书中的文字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并且引用了新闻事件以及身边张三李四的例子来说明哲学命题。
纳迪亚·布达的插画和森特根的文字相映成趣,既有调整读者阅读节奏的作用,又通过绘画语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目录
导言
1. 权威,信还是不信?
2. 为什么看得清,才能想得明?
3. 让“事实”说话?
4. 从蛛丝马迹到真相,到底有多远?
5. 原因那么多,哪个才是决定性的?
6. 用反例进攻
7. 为什么没有面面俱到的定义?
8. 画面感,决胜的关键
9. 如何高效率地进行“思想收纳”?
10. 用三个圈告诉你什么是“逻辑”
11. 为什么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红?
12. 人身攻击,哲学家也不能免俗
13. 在头脑中建一座实验室
14. 此处无为胜有为
15.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16. 当笑声成为武器
17. 谎言重复千遍即是真理?
18. 神谕在古代哲学争辩中起了什么作用?
19. 找不到思想关联?做个表格吧!
20.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结束语
序言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有一群医生,他们被称为“
方法学家”。这些人认为,各种各样的疾病,虽然症
状各不相同,但是病因都只有一个。于是他们质疑,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呢
?完全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嘛!这真是
天才般的想法!可惜的是,这群“方法学家”最辉煌
的时候,也不过是当了罗马皇帝的御医。之后,他们
就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无独有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中,也有人
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觉得可以找到一种哲学思维方法
,让所有的哲学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哲学界的“方法
学家”生命力远比医学界的同行来得长。直到今天,
还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可是,当我们去细细分析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
哲学大师是怎么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候,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我的这本小书,就
意在向大家揭示这一点。不要以为,只有在有关生命
意义的哲学争论中,才需要用到哲学思维方法。凡是
有讨论和争辩的地方,不管是媒体上的论战,还是伙
伴间的斗嘴,哲学思维方法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历史上第一个把哲学思维方法收集成册的人是亚
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这本册子叫做《论题
篇》,是他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写成的。亚里士多德
写这本册子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当时的
最高学府——柏拉图学园的辩论中获胜。
《论题篇》包含了大约三百个思维方法,这些方
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讨论场合,而且无论什么话题都
可以用得上。亚里士多德成为老师后,这本书就成了
教材。这本书既是有志于哲学的年轻人的入门书,同
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当时的雅典人崇尚独
立思考。在他们心目中,一位学者不仅要知识渊博,
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者不该人云亦云,相反,
他们把思想当作游戏,不断玩出新花样。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论题篇》很难读瞳:内容
繁杂、文字极不流畅,行文风格犹如索然无味的电报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下定义上,
因为这是柏拉图学园中最为重要的讨论话题。再加上
书中的事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十分陌生,必须经过
解释和破译今人才会懂得。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收集思维
方法。思维活动的关键点不在于知识,而是哲学思维
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于提出观点、寻找论据,而更
在于想象力。参与哲学思考,其实和参与一个富有娱
乐精神的游戏是一样的。
本书的出发点和《论题篇》非常相似,就是要看
一看哲学家们在工作时都做些什么。如果我们观察一
下哲学讨论,就会发现,我们通常想象的讨论,即从
一个论点向另一个论点有条不紊和理性地推进,是非
常错误的。在讨论中,他们不仅会提出和解释观点,
而且也会狂叫、喝倒彩、开怀大笑、唱歌和咒骂。思
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死气沉沉。思考的多样性不仅令
人凉讶,而且还永无止境。
这本书中出现的思维方法只是沧海一粟。不过,
你很容易就能顺着它们找到更多的思维方法。需要指
出的是,虽然每种方法单独成章,但它们之间的联系
非常紧密,希望大家不要割裂地看待它们。书中的例
子一部分取之于政治演说,一部分取之于文学作品,
更多的案例则来自于日常生活。所以在说明思维方法
的对话中,不仅会出现苏格拉底,还会出现张三李四
这样的普通百姓。
讲述任何思维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
减少对他人观点的依赖,开辟奇思妙想的新渠道,从
而更加敏锐地做出判断。简单地说,就是让大家学会
独立思考!
导语
延斯·森特根著的《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向我们提供了二十种实用的哲学思维方法,哲学家们亲身示范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本书通过诸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读者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供实际的使用场景:权威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怎么判断看起来很有逻辑,其实并不符合逻辑的说理?为什么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红?……
后记
哲学赖以生存的手段是讨论和交换看法。关键不
仅仅要掌握一系列的手段,也需要具有特定的态度。
因为在哲学谈话中,主要目的不是用一切手段来使他
人相信某种固定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和他人一
起在一个共同的事业中前进。
因此值得建议的是,从一开始就要明白,其他人
一定也有对的地方。要控制自己非赢不可的强烈意志
,这种意志会破坏许多实际讨论,为此,古希腊时代
的大师们建议对每一个问题不仅要提出一个,而且要
提出两个互为对立的看法。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但这
么做极其有益。因为如果只有一种看法,就会倾向于
把自己的这种看法作为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而把别
人的话不加思考地宣布为胡说八道。
但被看作是胡说八道的话,常常具有隐藏很深的
含义,前提是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思考。例如,十八世
纪具有启蒙意识的科学家们觉得有关龙形怪物和独角
兽的传说非常荒诞。一直到今天,这些怪物还被当作
是纯迷信的范例。但如果我们认真地看一下就会发现
,这些有关龙的传说并不是纯粹想象的产物。这些传
说绝不是什么空穴来风,因为人们已经找到了它们的
化石。
比如1335年在克拉根福挖掘出来一个巨大的头颅
,人们无法把它归到任何已知的动物种类中去。于是
人们把这一令人惊奇的头颅焊到铁条上,并在市议会
的大楼里展出。当地居民认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龙形
怪物的头颅,这个怪物曾经在当地兴风作浪。1636年
一个雕塑家制作了一个和原件等大的复制品。今天我
们还能见到这一展品。
而神秘故事确有其真实内核。尽管这个头颅不是
一条能喷火或吞吃少女的龙的头颅,但肯定属于一头
巨大的动物,它的头颅曾引起克拉根福人的丰富想象
。今天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一只长满长毛的犀牛的头
颅。
《奥德赛》中有关独眼巨人的故事很可能也是受
到动物化石的启发,因为猛犸象或其他象类的头颅的
额角上就有一个洞。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当年受到启蒙者强烈嘲笑的
神奇动物的传说似乎不那么可笑了。今天我们知道,
地球上曾经有过许多生物,比古老寓言和传说中的生
物更为古怪。事实的真相比人们的想象力更为丰富。
没有什么比认为自己的哲学观点是智慧的最终成果更
不符合哲学精神了。在探求真理的时候,最重要的一
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著名的章节中写
的那样:“一方面,没有人能完全地达到真理;另一
方面,没有人的努力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乐于向他
人学习,同时也耍有勇气独立思考。我希望本书的读
者能从这一意义上获得探求哲学的乐趣。
精彩页
11 为什么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红?
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挑衅。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生前就是不断引起公愤的典范。他衣衫褴褛的外表就是对公众的挑衅,与他那些富裕的学生不同,他从不佩戴首饰,而且永远光脚走路,这既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欣赏,也遭到了一部分人嘲笑。他对普世价值观念,如成功或者富裕,都提出了疑问,或者嘲弄。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被起诉和判决时,不但没有谦卑地为自己辩护,反而指责法庭无能。他要求法庭给予他荣誉而不是惩罚,因为他对年轻人的影响是雅典的幸事。法官非常恼火,决定用毒药把他处死。
挑衅的历史并没有以此而告终。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又把这一历史推向新的高峰,其追随者中还有一小群犬儒主义者。苏格拉底的清心寡欲给一个名叫安提斯泰纳斯(公元前455—前360)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成为了这一流派的创始人。然而使这一流派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学生西诺普的第欧根尼(公元前400—约前328)。他把苏格拉底简单的知足心变成了具有轰动效应的即兴表演。
第欧根尼认为,人们应该以最简单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因此断定自己发现了通向幸福的捷径。在实际生活中,这条捷径大约是这样的:第欧根尼在雅典的集市上公开手淫,同时还扬言,人不能通过搓肚子来满足食欲,实在太遗憾了。
第欧根尼居无定所。据历史记载,有一段时间,他就住在一个一人高的、泥做的储物桶里,这就是有名的第欧根尼桶。如今我们能找到的第欧根尼仅有的画像,是保存在科隆的罗马日耳曼博物馆中的一幅马赛克拼贴画。那上面表现的就是第欧根尼在桶里的样子。第欧根尼靠野草、橄榄和大麦面包充饥。有时,他披一件羊毛大衣,不然就赤裸着身子。他喜欢对别人竖中指,所以他是朋克文化最早的身体力行者。他喜欢在众目睽睽下放屁,为此雅典人称他为狗。
在雅典人眼里,狗是最粗俗低级的动物,因为狗肆无忌惮地放屁,见残羹剩饭就翻,并在公共场所满足自己的性要求。第欧根尼却把这一称呼看作是对自己的尊称。他死了以后,他的学生们给他立了一个上面刻有狗的纪念碑。狗成为了整个学派的标记——犬儒主义者(Kyniker)这个词的词根是希腊文里的kynikos,意思就是像狗一样的下流。而今天的玩世不恭者(Zyniker)与他们相比只是些恶毒的讽刺者罢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犬儒主义者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们希望旁人把他们的行为理解为讨论和抗议的一种形式。
第欧根尼以他的风趣和应变力而著称。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来找他,并问他想对自己这个伟大的国王提出什么愿望时,第欧根尼只是眨了眨眼睛说道:“走吧,别挡住我的太阳!”但他不仅仅只是说一些警句,还写过悲剧,这些悲剧自然都带有犬儒主义的味道。据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政治》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颠覆了所有传统的习俗,例如,他认为受国家支持的婚姻关系应当被废除。他提倡自由的性爱。这当然会引起很多问题,目光敏锐的第欧根尼自然也想到了这点。对此,他的解释是,在一个性爱自由的社会中,正因为无法判断谁是谁的孩子,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看作是父母,当然也就必须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
他所有的悲剧也都以这样的观点为导向。这些悲剧没有能保存到今天,但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其他作家的评论中,推测这些悲剧的内容。据说,他曾经写过一版《俄狄浦斯》。在经典的《俄狄浦斯》版本中,俄狄浦斯娶了自己的母亲,因此挖掉了自己的眼睛。而第欧根尼相反,他认为,同有血缘关系的人发生性行为并非不虔诚的行为,所以在自己的剧本中续写了反转的结局。所以我们必须把他的《俄狄浦斯》看作是“为什么不?”这一哲学的早期代表。
据称,在另一个犬儒主义的剧本中,有一个人发现,他吃了自己的孩子。在这个故事里,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用下面的哲学思维来安慰大家:“按照正确的看法,所有的东西都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面包里有肉,蔬菜里有面包,同样在所有身体里,各种东西都通过看不见的毛孔渗透进来,然后又蒸发出去。”因此,第欧根尼得出的结论就是,吃自己孩子同吃其他东西没有原则上不同,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所以没必要小题大做。
第欧根尼的戏剧作品想表现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改铸钱币”。在希腊语里,这具有双重的意义:希腊语词nomisma不仅仅是指钱币,也有习俗的意思。第欧根尼确实颠覆了习俗。
P155-1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