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全本)》收录了萧红的两部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呼兰河传》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还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目录 序 呼兰河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生死场 一 麦场 二 菜圃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九 传染病 十 十年 十一 年盘转动了 十二 黑色的舌头 十三 你要死灭吗 十四 到都市里去 十五 失败的黄色药包 十六 尼姑 十七 不健全的腿
序言 萧红本名张迺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 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表现东北民众抵抗日本侵 略者的中篇小说《生死场》震惊文坛,被称为抗日作 家。她以自己短暂的一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写 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 戏剧等多种文体,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影 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至今仍然感动着读者。 一 一九一一年六月一日,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 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张廷 举是呼兰教育界的头面人物,出任过小学校长等多种 职务,是个兼容新旧善于变通的矛盾人物。萧红从小 在祖父的溺爱中长大,和家族中其他的人感情上都很 疏远。她受惠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思潮,呼 兰的小学刚一设立女生部,就被送进学校读书。小学 毕业的时候,因为升学和父亲发生了最初的冲突。经 过一年的持续斗争,她得以进入哈尔滨东省特立第一 女子中学读书。她在这里接触到有着新的知识结构与 思想背景的教师,也接触了鲁迅等一批新文学作家的 作品和域外左翼作家的许多著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 世界观。她在课外练习写作,学习绘画,参加各种体 育锻炼,喜欢和有思想的男同学交往。她投身爱国学 生运动,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尢都市中的经历开阔 了她的视野,对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有了切肤的感 受,获得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她立下独立自主的人生 理想,向往富于创造的艺术生涯。由于接受了更激进 的左翼思潮而和父亲发生了思想的分歧,终于因为婚 姻问题爆发为不可调和的对抗。 一九三○年秋,萧红离家出走,和表哥陆宗舜到 北京,进北师大女附中学习。由于家庭的经济制裁, 被迫退回家中,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之下,精神濒于崩 溃。一九三一年二月下旬,再度离家南下,希望恢复 北师大附中的学籍,终因经济等原因未果。三月,被 追到北京的未婚夫汪恩甲带回了哈尔滨。之后她被家 族软禁在阿城的张家老宅中近半年之久,趁“九一八 ”之后的混乱才逃了出来。经过一段寄寓的生活,在 寒冬来临的时候,她去找未婚夫汪恩甲,和他在旅馆 中同居。两个人在旅馆中住了多半年,欠下数百元的 食宿费,汪恩甲说回家取些钱,回去即被家人扣下。 旅馆老板断绝了对她的供应,扬言交不上钱就把她卖 到妓院。临盆在即的萧红,在万般无奈的处境中,投 书《国际协报》,得到裴馨园和舒群等左翼文人的同 情与帮助,由此结识萧军并和萧军迅速陷入爱河。趁 着哈尔滨发大水,萧红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乘一只 送柴草的小船逃出了旅馆。她在医院生下一个女婴, 旋即送人。出院后与萧军一起住进了欧罗巴旅馆。为 了纪念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的邂逅相爱,朋友在《东三 省商报》副刊《原野》上,发表了他们的爱情诗专刊 。萧红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也走上了左翼文 化的道路。 一九三三年,萧红在朋友的鼓励下写作《王阿嫂 的死》,是为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九三四年中 秋节之后,她和萧军出版了合集《跋涉》,很快就被 日伪法西斯当局查禁。在精神的大恐怖之下,他们逃 离伪满洲国,投奔时在青岛的朋友共产党员舒群。在 他们离开一周以后,他们的朋友共产党员罗烽被捕, 在此后残酷的斗争岁月里,不少朋友为国捐躯。 萧红在青岛参与编辑《新女性周刊》,并且完成 了《生死场》的写作(原名《麦场》)。不久,青岛 的党组织被破坏,舒群全家被捕,萧红与萧军再次陷 入精神的大恐怖之中。他们怀着侥幸的心理投书鲁迅 ,在迷惘中请教革命文学的方向。鲁迅很快回了信, 这对于他们是极大的鼓舞。年底,他们坐在四等舱的 杂货堆里,离开青岛奔向上海。 萧红与萧军初到上海的日子是贫困的。在鲁迅的 帮助下,他们逐步叩开文坛的大门,并结识了茅盾、 聂绀弩、叶紫和胡风等一批左翼作家,和他们保持了 终身的友谊。一九三五年,在鲁迅的支持下,他们和 叶紫组成了奴隶社,自费出版了《奴隶丛书》,包括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和萧红的《 生死场》。两萧一跃成为著名的抗日作家,他们的作 品是抗日文学的经典。鲁迅为萧红的《生死场》作序 ,胡风为《生死场》写了后记,高度评价了她的思想 与艺术。在鲁迅身边,萧红受到了多方面的熏陶和启 迪,思想和艺术更加成熟,完成了记叙自己在哈尔滨 艰难生活的《商市街》。她结识了冯雪峰、史沫特莱 和鹿地亘等左翼文人,增进了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对 于文学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和萧军的情感纠葛,一九三六年夏天,萧红 独自一人东渡日本。她在东京安顿下来,一边学习日 文,一边坚持写作。她受到了日本刑事的无理骚扰, 对于这个民族有了更切近的观察。不久她又经受了鲁 迅逝世的巨大悲痛,这是继至爱的祖父去世之后,最 大的精神打击。西安事变的爆发,又使她惊惶了一天 。由于和萧军“没有结果的恋爱”,她改变在日本居 、住一年的计划,于一九三七年一月离开日本回到上 海。由于和萧军的关系恶化,她一度出走,进一 导语 《呼兰河传(全本)》收录了萧红的两部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精彩页 生死场 一 麦场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 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蒙蔽着。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 山羊嘴嚼榆树皮,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着的丝条;黏沫挂满羊腿。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步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 毗连着菜田的南端生着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钻入高粱之群里,许多穗子被撞着,从头顶坠下来。有时也打在脸上。叶子们交结着响,有时刺痛着皮肤。那里是绿色的甜味的世界,显然凉爽一些。时间不久,小孩子争着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阳烧着他的头发,机灵的他把帽子扣起来,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闪耀的阳光,没有一块行云。一株柳条的短枝,小孩夹在腋下,走路的他两腿膝盖远远的分开,两只脚尖向里勾着,勾得腿在抱着个盆样。跛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 “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他家门前种着一株杨树,杨树翻摆着自己的叶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样响;看一看杨树的叶子怎样摆动?杨树每天这样……他也每天停脚。今天是他第一次破例,什么他都忘记,只见跛脚跛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个坑去。 土房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出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着每个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麻面婆,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她的身子向前继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时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土房的窗子,门,望去那和洞一样。麻面婆踏进门,她去找另一件要洗的衣服,可是在炕上,她抓到了日影,但是不能拿起,她知道她的眼睛是晕花了!好像在光明中忽然走进灭了灯的夜。她休息下来,感到非常凉爽。过一会在席子下面她抽出一条自己的裤子。她用裤子抹着头上的汗,一面走回树荫放着盆的地方,她把裤子也浸进泥浆去。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的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沾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冒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浓烟遮住太阳,院一霎幽暗,在空中烟和云似的。 篱墙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着污浊的气。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二里半跛脚厉害的时候,都是把屁股向后面斜着,跛出一定的角度来。他去拍一拍山羊睡觉的草棚,可是羊在哪里? “他妈的,谁偷了羊……混账种子!”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 “饭晚啦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是,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问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的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的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二里半走出家门不远,遇见罗圈腿,孩子说: “爸爸,我饿!”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