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梦想》的作者们均是参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报道的一线记者。他们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采写、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
本书既是新华社对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报道的一次总结和检阅,又真切而系统地记录了亚运盛会和广州巨变的进程。希望这些文字和图片,能成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新闻编年史”,让读者们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些携手共进的友谊和那些温情感人的场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梦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新华社广东分社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超越梦想》的作者们均是参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报道的一线记者。他们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采写、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 本书既是新华社对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报道的一次总结和检阅,又真切而系统地记录了亚运盛会和广州巨变的进程。希望这些文字和图片,能成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新闻编年史”,让读者们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些携手共进的友谊和那些温情感人的场景。 内容推荐 《超越梦想》由新华社广东分社编著。 《超越梦想》讲述了: 2010年11月至12月,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相继在南海之滨的广州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次举办亚运会,也是近年中国自北京奥运会后承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在“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旗帜下,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以恢弘壮观的气势、激烈精彩的竞技、绚丽多姿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周到的服务,实现了挥洒体育激情、彰显亚洲和谐、展示发展成果、弘扬文明风尚、抒发人文情怀、传扬岭南文化的目标。“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既是亚洲体育的新高峰,也是堪称经典的世界性体育盛事,为亚洲,也为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遗产。 在新华社记者的笔下和镜头里,顽强不息、勇于挑战的竞技精神得以充分展现,“一起来,更精彩”的参与和友谊尽情彰显,亚洲的新历史和广州的新希望得以高度弘扬。不管是亲眼目睹广州巨变和亚运赛场的观众,还是未曾亲临南国花城的海内外人士,都能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深深感受到“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广泛影响力。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17年追梦之旅20载历史跨越 006 第一节 17年追梦之旅 009 第二节 攻坚克难践行承诺 011 第三节 20载历史跨越 025 第二章 广州城变花城更美 034 第一节 轴之变:千年商都新格局 037 第二节 水之变:千年水城新神韵 047 第三节 城之变:花城展现新形象 051 第四节 人之变:幸福指数新跨越 058 第三章 传递激情追逐梦想 062 第一节 创新理念独特传递 066 第二节 激情圣火和谐之旅 072 第三节 残健同行爱满羊城 090 第四章 四场盛典美轮美奂 098 第一节 石破天惊的亚运航船 101 第二节 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106 第三节 大爱无疆 119 第四节 盛典故事 125 第五章 亚运会赛场风云 130 第一节 激情盛会亚洲体坛频闪夺目光彩 133 第二节 刷新纪录 中国竞技体育再攀高峰 139 第三节 冷门不冷非奥项目绽放亚洲魅力 145 第四节 群星闪烁老将新星引领无限风光 151 第五节 梦想不灭无牌强者挑战极限 159 第六章 情暖亚残 164 第一节 别样的赛场人生 167 第二节 向生命极限挑战 176 第三节 温暖快乐的亚洲节日 183 第四节 残运事业新征程 194 第七章 参与·奉献·分享 200 第一节 汇聚全民的力量 203 第二节 我奉献,我快乐 213 第三节 分享激情,人人都是东道主 224 第八章 亚运广州 全球聚焦 230 第一节 对话世界 234 第二节 征服世界 245 第三节 走向世界 253 第九章 后亚运的广州更美好 258 第一节 “亚运精神”留下无价财富 261 第二节 新广州新使命 267 第三节 爱上广州的N个理由 274 附录 282 附录一 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架构图 283 附录二 广州亚运会大事记 287 附录三 广州亚运会会歌 292 试读章节 第二节 水之变:千年水城新神韵 与广州的体育盛会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水”文章。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水城,交织的河涌仿若城市静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广州曾有着“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 一座以水为灵魂的城市注定是浩大而又不失绮丽的。但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珠江水网水质变劣,不少河涌更是发黑发臭,令人掩鼻。 珠江,中国流量第二大河,南国的母亲河。严格来说,珠江不是一条江水,而是一张河汊纵横的水网。故珠江不像其他大江那样“一江两岸”,而有“一江六岸”之说——以“六”形容其多。无数的河涌,无数个“两岸”。人们依水而居,依水耕种养殖,构成肥美富庶的珠三角鱼米之乡。进人工业化时代,这些河涌,成了最便利的“排污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保卫珠江的战役,打了一轮又一轮。由于技术不足,由于资金不足,由于边治理边污染,母亲河越治越污。 2003年,广州市政府把珠江治理列为“一号工程”,以“跟污染来一个了断”的英雄气概,对珠江污染来一个釜底抽薪——从河涌整治人手,规模浩大的珠江河涌沿岸截污工程全面展开。 亚运会前,广州投入486亿元,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如今的广州,又重新焕发出“岭南水城”的神韵。 荔枝湾拥有2000多年历史,“黄梅时节,红荔湾头”被称为“岭南第一景”。其故址可远溯到赵佗南越王的时候,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南汉王刘镟所经营的“昌华苑”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每年夏季蝉唱荔枝熟时节,南汉王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此后也一直保留着岭南水乡的氛围。 1949年后,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边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变成了若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泮塘首约至五约等)。1960年广州调整行政区域时,荔枝湾所在的西区便更名为荔湾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荔枝湾已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除1958年开挖的荔湾湖和保留一段与珠江相接的荔枝湾涌为明涌,其他众多河涌也多已填没、上筑房屋,或成为暗渠、上为道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湾湖公园南缘的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掩盖成暗渠的命运,其上就是后来的荔枝湾路。 曾经的美景消失不见,这成了许多老广难言的遗感。在许多人看来,位处西关腹地的荔枝湾涌一带,不仅是岭南水乡风情的典型代表,更蕴含了千年的西关文化精髓。 1993年,荔枝湾涌被“整治”,上面修了一条马路把整个河涌全封闭。50多岁的广州人郭平至今还记得荔枝湾涌“加盖”时的情形:垃圾浮满了水面,臭气熏天,几十米外就能闻到。 广州“龙须沟”从视野中消失了,但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这个问题:荔枝湾涌能有变清的一天吗? 2009年11月18日,荔湾区正式公布了荔枝湾文化休闲区规划方案,“揭盖复涌”方案随之出炉,沿街临建商铺按规划拆除。起初工作时可谓困难重重。除了资金压力,期间还有部分西关古玩城商户对改造不理解,不配合搬迁;有的居民也认为改造会影响其生活…… 家住荔枝湾涌旁30年的李宝清就是反对者之一,她说:“上面被马路盖住,一些地方还有臭气飘出来。我们反对,是怕揭了‘盖_隋况更坏,政府处理不好。” “揭盖复涌”工程在骂声中开始了。荔湾区的压力很大,投入了大半人力,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督查。“这个工程借了亚运的东风,但绝不是面子工程,是为了荔湾长远的发展。我们有时候被骂得很郁闷,最终坚持下来了,就是因为坚信这一点。”荔湾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党委书记吴永祺说。 荔湾区有关部门不断耐心做工作,“揭盖复涌”工程终于得以全面启动,区建设、水务、环保等部门协同进入荔枝湾路,封路、绿化迁移、揭盖清淤截污、调水补水、搭建桥梁、河堤景观及绿化建设……工序环环相扣,经过施工者日积月累的努力,荔枝湾的原貌被一点一滴恢复出来。 荔枝湾涌复涌后长743米,为此工程揭盖6687平方米,清淤1.3万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设1400多米;建设过程中拆除建筑物2.6万多平方米,新种大树727棵,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 修葺一新的荔枝湾涌,几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水中,四周亭台楼榭,佳木葱茏。通水之日,河涌两岸到处是欢乐的人群,争相一睹为快。 根据规划,今后的荔枝湾将恢复成“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大众游乐场所,同时吸纳中外小众市场,打造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具体来说,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将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显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 如今,荔枝湾涌“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园林景观,流淌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貌,昔日美景重见天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曾经远去的城市历史画卷如今又依稀可见,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坐花船游玩荔枝湾涌,顺便欣赏一场时尚国乐表演;骑单车游花地河滨水绿道,随后在上下九尝遍西关小吃……为让各地来宾更好地领略广州文化缩影——荔湾的风姿,荔湾区旅游局特别推出了荔湾经典一日游线路,把“珍珠”串成链,将广州千年中外文明交汇的岭南历史都会与水乡等精华文化风貌一一展现,游客可全方位领略岭南广府建筑、饮食、商贸、园林、曲艺、收藏、民俗等经典风情文化及现代风尚。 这条旅游线路网罗了荔湾区最具代表性的新老景点,其中部分是市民久闻其名,却只存在于历史典籍与老人们记忆之中,如今又隔世重生的。梁家祠、文塔、陈廉伯和陈廉仲公馆、蒋光鼐故居、小画舫斋、海山仙馆等曾风光一时,后却深藏于旧城中鲜为人知的历史古迹一个个抖去蒙尘,突然显现芳姿,令全城惊艳,广州终于有了像样的城市记忆。这也是线路的最大看点,当然,坐上小花艇是此游必不可少的,水上陆上各有滋味。 另一条让老广州们印象深刻的“龙须沟”是曾经的东濠涌。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明清时期广州古城的护城河,曾是广州重要的交通航道及城内的主要排水渠道,演绎了以河涌沿岸繁华景象为代表的广州旧时水城风貌。 清末以后近百年间,广州城内河涌逐渐湮没而失去水域特色。唯有东濠涌,成为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曾几何时,东濠涌一度沦为臭沟暗渠。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古老的东濠涌演绎了现代的治水神话,重新焕发新姿。经过投资数亿元的综合治理,东濠涌成为“一流的生态河涌历史长廊”。 历经沧海桑田,东濠涌再次静静流淌。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全长约4.51公里的绿道沿麓湖至沿江路依涌而建,可以从环市路、东风路一直漫步或骑自行车到珠江边“叹”风景,如今的东濠涌水质清爽,水中锦鲤成群嬉戏,成为闹市中难得的一条亲水“绿色走廊”。 治水的故事还发生在广州城的各个角落。 在亚运会主场馆天河体育中心所在的天河区,天河区的区名来自于天河村,而天河村最初的名字叫“大水圳村”,因为它旁边有条大水圳即现在的沙河涌。大水圳村之所以改名为天河村,还要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起。 古时候,人们把木瓜籽丢到大水圳里造成了污染,上天以为人们丢的是米饭,浪费粮食,就责怪这里的人们,让人们喝了被污染的水后生病。这里的人们就向上天祷告,说倒在河里的是木瓜籽而不是米饭。上天派了名仙女前来,发现果然如此,这位仙女就用白手巾轻抚水面,将这里变得水更清、岸更绿、河道也更宽。人们为了表达对水清岸绿的向往,就将这里改为“天河”。 天河区的治水史要追溯到十多年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提出广州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后,天河区就把治水工作纳入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天河区治水不仅任务艰巨,而且困难重重。天河是个年轻的城区,治水的最大困难不在治水本身,而在于征地拆迁、管线迁移、抢建抢种处理。天道酬勤,经过不懈努力,天河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两项工程共完成征地1600余亩、迁移绿化苗木77万棵,建成了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岸约50公里,两岸景观绿化及市政设施也基本配套完成。 此外,“落雨大,水浸街”的老毛病也在治水中取得明显成效。水浸点所在街区基本未再出现洪涝灾害。 随着城区21条河涌的相继整治,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人城”的山水格局正在重新恢复,许多老广州人的“水城记忆”被重新唤起,这是亚运会带给这个古老城市的一份大礼。 P47-50 序言 梦想在超越中实现 2010年11月至12月,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相继在南海之滨的广州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次举办亚运会,也是近年中国自北京奥运会后承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在“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旗帜下,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以恢弘壮观的气势、激烈精彩的竞技、绚丽多姿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周到的服务,实现了挥洒体育激情、彰显亚洲和谐、展示发展成果、弘扬文明风尚、抒发人文情怀、传扬岭南文化的目标。“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既是亚洲体育的新高峰,也是堪称经典的世界性体育盛事。为亚洲,也为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遗产。 作为广州亚运会东道主通讯社、赛时官方通讯社和官方摄影队,新华社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高屋建瓴的中国眼光和世界胸怀,以一流的、职业化的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壮观场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感人故事,凝聚成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文稿、图片和视频,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现了“两个亚运”申办决策历程和艰苦而出色的筹办历程,展现了“两个亚运”精彩绝伦的赛事进程和全亚洲分享与欢乐的和谐画面,展现了花城人民为“两个亚运”做出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两个亚运”给广州、广东和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后亚运时代城市文明与人民生活的历史跨越,也展现了广州和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抱负。 在这场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华社的报道全面覆盖海内外各大媒体,忠实履行了东道主通讯社、赛时官方通讯社和官方摄影队的职责,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赢得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誉,得到海内外用户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圆满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广东省一位主要领导认为,新华社的卓越贡献,为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新华社记者的笔下和镜头里,顽强不息、勇于挑战的竞技精神得以充分展现,“一起来,更精彩”的参与和友谊尽情彰显,亚洲的新历史和广州的新希望得以高度弘扬。不管是亲眼目睹广州巨变和亚运赛场的观众,还是未曾亲临南国花城的海内外人士,都能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深深感受到“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广泛影响力。 本书的作者们均是参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报道的一线记者。他们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采写、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现在,他们将自己的点滴收获和感悟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梳理,加以升华和提炼之后集纳成书,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书既是新华社对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报道的一次总结和检阅,又真切而系统地记录了亚运盛会和广州巨变的进程。希望这些文字和图片,能成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新闻编年史”,让读者们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些携手共进的友谊和那些温情感人的场景。 举办一届最好亚运的承诺已经兑现,超越梦想的征程还将持续。亚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但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起点。广州正以更高的标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推进城市文明踏上新的征程。 在2011年,广东还将迎来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广州、广东乃至整个中国还会迎来更多的国际盛会令世界关注。 我们承诺:一如既往地关注广州、关注广东、关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时代精品力作,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刚刚经历的激情盛会,无愧于世界瞩目的广州和中国! 《超越梦想》编委会 2011年6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