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廷伟,男,汉族,1929年4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及华中农学院土壤微生物研究生班。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及农业微生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微生物学会理事,北京土壤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和应用。20世纪50年代先后研究磷细菌、钾细菌和固氮菌性能。60年代研究微生物,曾向中央建言利用快速生长代食品应对困难时期。70年代研究利用微生物治虫,在山东沂蒙山区连续两年组织飞机喷洒杀虫病毒防治松毛虫灾害,为此获得1978年全国首届科学大会奖并受到国务院表彰,发给政府特殊津贴。80—90年代研究生物固氮并进行多次国际合作。曾主持“非豆科作物固氮研究”总理基金项目取得突破进展,并首次在国内农田分离培养出固氮芽胞细菌,制成新型微生物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此外,还研发细菌多糖和解酒食品,共取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科普作品,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及科普短文一等奖。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微生物学条目编写工作,为微生物学编委。 后记 我的回忆录写到此已结尾,另有第二篇“八载 大学缘”已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难以完成。往事 悠悠,从1950年年初入科研门接触微生物学开始, 至今探索微观世界至少已50多年,现且以小诗一首 总结:”回首往事路悠悠,探索微观五十秋,如今 须发皆霜白,不改初衷志未休。” 人们回忆过去,会各有不同感受。南唐后主李 煜降宋后被囚禁在开封时,回忆他在江南故国宫廷 中的华贵生活,在《子夜歌》一词中哀叹“往事已 成空,还如一梦中”。我没有往事成空的感想,因 为我的往事中没有豪华生活,也非碌碌无为,只是 在清贫生活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微观世界中有益微 生物为人类造福。因此,我回首往事时没有李煜“ 往事只堪哀”的叹息,更无“回首恨依依”的怨恨 。我的往事不但可记在回忆录中,而且还已记录在 已发表的科研论文、著作和多项发明专利文献中, 供后代人参考或应用。因而,可将李煜词中句改写 成“往事未成空,长留后世中”,以此作为我写完 回忆录的心态记述。 在写作此回忆录期间,幸有我妻祁弘协助校正 文稿并照顾饮食家务,才得以完稿。我们结婚已60 年,我的科研工作都是在她的持家后勤工作支持下 才得以完成。特别是在我去农村和解放军驻地蹲点 科研工作4年和随所下放山东10年时,我们长期两地 分居,都由她独自在家中操持家务和养育子女,生 活十分辛劳艰难。在写此回忆录时,还有我女儿陈 芊和孙女陈佳苗协助将部分手稿录入电脑,她们心 灵手巧,录入很快,但也不能总占她们时间。而我 则需一个个字手写录入,有时一个字要写许多次, 写了一天突然不知何故文字行段全乱,甚至整段消 失,只好重写。可以说困难重重,历经艰辛,耗时 几年终于录入和修改完成此篇回忆录。至此,终能 成篇,自然非常欣慰。 英国哲人培根曾说过:“人生最美的挽歌莫过 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诚如 此言,这就是对我未来的挽歌,也是对后人的勉语 。 2017年9月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中
目录 一、初入科研门:立意研究土壤微生物(1950年1—8月) 二、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1950—1954年) 三、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8月) 四、首次研究磷细菌(1954—1956年) 五、考取副博士研究生 (一)报考研究生 (二)研究钾细菌(1956—1958年) 六、回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1959年) 七、三年困难时期建言“代食品”救灾(1960年) 八、小球藻工厂化生产梦(1961—1963年) 九、在湖南农村的科研梦 (一)在祁阳探索“坐秋田”防治途径(1964年3—10月) (二)在湘潭试验推广“稻田养萍”(1965—1966年) 十、对发酵饲料的效果检测(1968—1969年) 十一、下放山东十年(1970—1980年) (一)建设微生物工厂(1971—1973年) (二)开展以菌治虫研究(1971—1974年) (三)研究用昆虫病毒防治松毛虫(1975—1978年) 十二、盼望回归中国农业科学院(1977—1980年) (一)何日是归年(1977—1979年) (二)研究虫霉菌(1978—1979年) (三)回顾在山东10年 十三、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并出访国际水稻研究所(1980—1981年) (一)终于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1980年) (二)访问国际水稻研究所(1981年4月) (三)回归土壤肥料领域(1981年) 十四、开展生物固氮新资源研究(1981—1985年) 十五、首访西德康斯坦茨大学(1982年11—12月) 十六、对陆生固氮蓝藻(地耳)的研究(1982—1985年) 十七、再赴康斯坦茨大学合作研究(1985年3—10月) (一)办理出国手续 (二)开展科研工作 (三)迁入学生宿舍 (四)到瑞士旅游 (五)成为华侨朋友 (六)环游西德 (七)再访康大后又接待德方友人来访 十八、三访康大合作研究非豆科作物固氮(1989—1990年) 十九、随同总理考察和主持总理基金项目(1990—1995年) 二十、赴美国学术交流(1992年8月) 二十一、研究固氮芽胞杆菌(1994年至今) 二十二、赴米兰参加国际生物固氮研讨会(1997年4月) 二十三、开发推广微生物肥料(1991—2010年) 二十四、开发利用细菌多糖保健饮料(1992年) 二十五、开发利用细菌解酒防醉食品(1996年) 二十六、科普短文创作经历(1952—1984年) (一)《土壤耕作与保墒防旱》(1952年《大众农业》) (二)《一百年前的一场科学争论》(1959年《科学大众》) (三)《向牛羊学习食物加工的本领》(1962年《科学大众》) (四)《看不见的森林卫士》(1978年《科学大众》) (五)《生物固氮的秘密》(1984年《科学大众》) (六)《叶绿体的来龙去脉》(1984年《农村科学》) 二十七、陈廷伟科研工作大事记 二十八、一次随同国务院总理考察经历——误将线虫瘤当菌肥科考记(待发表文稿) 初次考察线虫瘤 随同总理视察 在列车会议室汇报 历史教训,值得后人吸取 综述 后记 来生科研愿望 附录:已发表回忆录及主要论文
精彩页 二、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 (1950—1954年) 1950年8月,我离开大连卫生研究所到北京农业大学报到。当时农大校址在北京西郊的罗道庄,校门上有“北京大学农学院”石刻名牌。到校后才知:原来北京农业大学是由原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解放区华北大学农学院三个院校经院系调整后合并而成,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就相当于同时接受了北大、清华两所知名学府的教育。这是我进校前所不曾知道的。 在北京农大土壤农化系学习时,专业课以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化学为主,只有一门微生物学课程;其中除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外,主要讲微生物对自然界和土壤中生命元素物质循环的作用。我从课程和自学书籍中得知,生命元素中氮素循环和微生物有特别密切关系。氮素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而蛋白质是一切生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然而,自然界中氮素是以气态(N2)存在,大气中虽有丰富氮气(含80%),但生物包括动植物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氮气转化成蛋白质。在自然界中,只有一类特殊细菌——固氮菌类才能将氮气转化固定成蛋白质或含氮化合物供动植物吸收,因而生物才得以生存、繁衍和进化。因此,在地球形成初期荒漠岩石上,只有固氮菌类的先期生物类物种生活,才能为后来的一切生物开拓创造生活的物质基础,因而这些菌类正是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开路先锋”。 有了以上知识,我对固氮菌类在自然界氮素循环和生物进化中的神奇而伟大的先锋作用十分着迷,产生了今后要深入研究细菌固氮作用的愿望。我认为这是比学工、学医更值得我毕生为之奉献和奋斗的事业,为我此后一生从事土壤微生物学和生物固氮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当然,在北京农大学习的四年,更多的是理论和基础,还谈不上研究。 由于我有一段卫生研究工作经验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在农大学习时即被选为班上微生物学课代表,后又被选为班学习委员和校学生会学习委员,可以说在大学时即是班上和校内学生会干部。此外,大学期间我即开始写科普文章和翻译俄文作品,大学二年级时写了科普文“土壤耕作和保墒防旱”在《大众农业》(1952年)上发表。此后,连续翻译了大量有关当时苏联土壤学研究进展和全苏土壤学年会文件,并在《土壤学报》上发表,以致有读者来信误认为我是教授而称我为“先生”,这在当时大学生中是少有的。 三、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54年8月) 1954年8月在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我被分派到北京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化系工作。大概是我在农大学习时成绩比较突出,同班大部分同学被分派到河北和山西的农科所,我能留在北京很是幸运。华北农科所是日本占领北京时新建的农业试验场,主楼是二层德式建筑,中部有高层水塔,在当时北京西郊是很突出的楼房。楼内水、电、煤气管道齐全,实验室内仪器药剂设备在当时的京内应为一流。 当时分到华北所工作的大学生不分专业,也不分派到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而是先到农村基点“蹲点”,协助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我被分到当时的河北省衡水县农村基点。人冬后,基点人员回所过年,大家均在一间房内围坐读报纸或闲聊,类似于“猫冬”而已。我思考着不能这样虚度年华,想向微生物试验室靠拢,但又苦恼于不能擅自进入。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终于有一次,当我和微生物室老专家刘守初先生交谈时,他被我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所打动,主动让我到他的实验室内一空桌旁人座。这是我“非正式”跨人农业微生物实验室的第一步,真所谓“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自寻出路。刘先生室内微生物研究设备一应俱全,我在这样环境中感觉如鱼得水,十分自在。每天早上一上班先打扫卫生、拖地板、打开水,然后清洗刘先生用过的培养皿和试管,再用纸包好培养皿和吸管进行灭菌。我从这些操作中学到了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技术,也给刘先生留下了良好印象,只是他还不能分派我进入研究工作,因为过年开春后我们还得去农村基点。 当时,我大量阅读和翻译苏联农业科学文献,其中,当时的苏联著名学者、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李森科的论文刚一刊出,我即译出在《苏联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这些译文对于当时国内的科研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编辑部对我的译文也很重视,每稿必用。 P5-8 导语 陈廷伟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和应用。曾主持“非豆科作物固氮研究”总理基金项目取得突破进展,并首次在国内农田分离培养出固氮芽胞细菌,制成新型微生物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此外,还研发细菌多糖和解酒食品,共取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 《探索微观五十秋——微生物研究回忆录(精)》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退休老专家陈廷伟先生对自己从事微生物科研工作回忆录,语言平实,图文呼应,逻辑结构也很清晰,无论是作为农业科研一个时代的阶段性总结还是作为一本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思想启迪启示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和收藏价值。 序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节录[唐]李商隐《锦瑟》七律诗首尾句 自古以来,人们在中老年后总会追忆自己过去 的华年,我也会如此。我于1929年出生于江苏省盐 城市,如今早已进入耄耋之年。回顾我一生中值得 追忆的“华年”,应是1950—2010年从事科学研究 的岁月,也是我夜以继日作科研梦的五十多年。 梦想其实就是理想。现如今,全国上下都谈论 “中国梦”,国人都为振兴中华的理想所鼓舞。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 产主义”是当时国人的理想;后来,“实现四个现 代化”成为人们奋斗目标。如今,“振兴中华”成 为全中国人的梦想。我年轻时也有理想和梦想。当 时,中国极为贫穷落后,加上日本侵略中国,大片 国土陷入水深火热的抗战烽火中。所以,我从小即 有“救国”思想,想到的是“读书救国”,具体的 是“科学救国”,总想将来长大后上大学,以科技 本领建设国家。这就是我青少年时的理想,也是我 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动力和奋斗目标。 上中学时,我偶然得到一张纪念美国大发明家 爱迪生的邮票,他即成为我中学时代的崇拜偶像。 从此,做一名科学家即成为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但是,将来学什么专业,要当什么样的科学家,在 当时心中很模糊,只是一个内容空洞的“科学梦” 。直到1948年高中毕业和1949年我考入金陵大学时 ,我仍然对于自己真正喜爱什么专业和适合学什么 专业处于懵懂状态。可以说,当时我考大学、上大 学是盲目随大流的。 这个状态,直到1950年我考入北京农业大学( 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特别是1954年进入 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 农化系,1956年又考取土壤微生物学副博士研究生 受到专业培养后,才真正找到我所喜爱和适合的专 业。从此,我在全国一流的农业科研单位实现了自 己的一个个科研梦想,这些梦想就是我对每个科研 课题的设想和探求目标。在我这一回忆录中,主要 是回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农业有益微生物研究 的经历,回忆在科研工作中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其 中多数科研结果已写成科研年报在所内刊载,有些 已写成科学论文在国内外学报上发表;有一些科研 结果已经在农林业生产中应用,获得了包括全国科 学大会奖在内的许多奖项,因此享受到国务院颁发 的特殊贡献政府津贴,以资奖励。此外,在我退休 后还继续进行创新性研究,获得了微生物学方面4项 发明专利。因此,可以说到了晚年我的科研梦又进 入了“发明梦”,总想探索微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 有益微生物用以为民造福。 光阴似箭,岁月匆匆,如今我已满头白发,不 知不觉已从追求科研梦想的青年变成耄耋老翁。回 首往事虽已如烟,但这些经历不仅是我个人的“华 年”,而且有些经历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特别是土 壤肥料研究所的经历有关,有些还涉及全国人民的 大事,我是历史见证人,值得一个个追忆和记录, 以留后人参考。 我的科研和工作经历中有些片段(如在三年困 难时期中建言代食品救灾)已写成回忆录在《人民 日报》社主办的《文史参考》中发表,引起有关部 门和社会关注,农业部还将此回忆录作为史料收录 到《农业部老部长事迹文选》中。 2017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及农业区 划研究所周清波所长到我家中访问,见到我的回忆 录文稿后很为重视,鼓励我修改成书出版,所内并 提供了出版资助。对此,我谨致谢意。 陈廷伟
内容推荐 《探索微观五十秋——微生物研究回忆录(精)》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退休老专家陈廷伟先生对自己从事微生物科研工作回忆录,以回忆的方式对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做了整体的回忆和梳理。既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工作者在百废待兴的农业科研领域克服困难不懈探索的精神风貌,也有在特殊时代和困难时期甘于奉献、坚守初心的坚守初心的艰难和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