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作者王军以宏阔的视野,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从列宁文化安全思想萌芽出发,及至形成、发展和成熟,内容安排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二是就本书每一章节或部分而言,又自成体系,形成一个个完整的闭环。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是一个大系统,包括了许多方面。作为一本专门研究列宁文化安全思想方面的著述,作者深刻意识到研究内容涵盖全面的重要性。本书不仅挖掘了列宁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而且系统深入阐释了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发展安全等方面的思想,做到了对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研究的全覆盖。 本书不仅追溯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论渊源,而且对如何确保新生政权的文化健康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包括对俄国旧文化危害的认识,折射出后现代化国家之普遍境遇。此外,本书尤其着重挖掘了列宁文化安全思想内在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王军,男,1983年1月生,湖南华容人,法学博士,现师从于伦理学家唐凯麟先生,在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职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国家文化安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伦理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湖湘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与主持纵向横向课题9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l项。2016年1月作为深圳市光明新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光明新区党工委改革办(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现系深圳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库候选专家、深圳市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咨询委专家。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 二、俄国民主主义者的文化安全相关思想 第二节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面临危机的现实要求维护文化安全 二、俄国革命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维护文化安全 三、俄国文化中落后因素存在的现实要求维护文化安全 第三节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忧患意识 二、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安全的忧患意识 三、对苏俄文化发展的忧患意识 第四节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十月革命以前:萌芽阶段 二、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形成阶段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深化阶段 第二章 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 第一节 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核心 一、党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灌输,做“思想领导者” 二、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注意承认党的领导作用” 第二节 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屏障 一、改造教师的“资产阶级偏见”,建立无产阶级教师队伍 二、改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三、改革教育的模式,彻底清除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学术阵地 一、重视敌对阶级间的“党派斗争”,提高学术领域的阵地意识 二、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壮大意识形态斗争的学术阵地 三、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争夺学术话语权 第三章 列宁关于民族文化安全的思想 第一节 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 一、保护民族的语言符号 二、保护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各民族在文化上“享有完全平等和自决的权利” 第二节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一、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夯实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 二、“要从粪堆中啄出珍珠”,挖掘出与现今时代相符合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警惕狭隘的民族保守主义 一、狭隘的民族保守主义“助长停滞现象和各种亚洲式的东西” 二、推动形成平等交流的“各民族共同的(国际的)文化” 第四章 列宁关于文化发展安全的思想 第一节 避免文化发展出现“急躁冒进” 一、“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 二、文化发展上“急于求成是得不到什么结果的” 第二节 避免文化发展出现僵化停滞 一、精神生产领域“强求一律”会导致文化僵化保守 二、不存在没有任何“阶级杂质”的“纯无产阶级文化” 第三节 避免文化发展出现被“征服的危险” 一、增强党的“文化力量”,抵制种种“行为偏见和恶习” 二、利用经济方式改造“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 三、大力开展国民识字教育,与“愚昧、不文明、粗野的遗产作斗争” 第五章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第一节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文化安全基础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坚持价值引领 三、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发展多元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