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航海人生(徐文若船长自述)/上海海事大学校史系列图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文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的航海人生(徐文若船长自述)》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友、原上海海运学院教学实习船船长徐文若的自传为内容,通过他为航海教育奉献一生的事迹,鼓励后学。
作者简介
徐文若船长是航海界的佼佼者。1927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在“吴淞商船”求学时便是高材生,毕业后6年就当上船长。1966年,他率万吨油轮首航南京告捷,后又服从大局,转战上海航道局和上海海运学院,曾获“2013年全国优秀海员”奖。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我的青少年时代(1927—1949)
一、家世
二、家道中落的童年
三、艰难中求学
四、就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五、海上实习
第二章 开启我的航海人生(1949—1957)
一、上船任联络员
二、初任二副
三、当选“和平2号”轮职工代表
四、升任大副
五、成为见习船长
第三章 开启我的船长生涯(1957—1966)
一、任“和平20号”轮船长
二、任“和平6号”轮船长
三、任“和平2号”轮船长
四、任“和平26号”轮船长
五、任机动船长
六、任春节客运加班船船长
七、任“建设17号”油轮船长
八、荣获“技术能手”称号
九、大型油轮首次满载进入长江
第四章 我的十年岁月(1966—1976)
一、“文化大革命”的磨难
二、审时度势,退为上策
三、任“大庆26号”轮船长
四、任高级船员资格考证主考官
五、任油轮船队海务监督员
六、海难救助
七、培训新船长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下船长的黄金生涯(1978—1983)
一、回归海运工作
二、赴日本接自航耙吸式挖泥船
三、再次赴日本接边抛式自航耙吸挖泥船
四、调入上海海运学院,赴香港接“育青”轮
五、“育青”轮接船后首航
六、“育青”轮第二航次
七、“育青”轮第三航次
八、“育青”轮第四航次
九、“育青”轮第五航次
十、“育青”轮第六航次
十一、“育青”轮第七航次
十二、“育青”轮第八航次
十三、“育青”轮第九航次
十四、“育青”轮第十航次
十五、“育青”轮空船驶沪,移交船长职务
第六章 我的后船长时代(1983— )
一、调航海系船艺教研室工作
二、任“育新”轮指导船长
三、参观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
四、办理离休
五、发挥余热
附录 我的生平

序言
上海海事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历史可
以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
科。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高度重视校史在育人中
的作用,通过校史这一与学生自己切身相关的例子
,来反映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增强爱
国主义教育效果。
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是
近代以来,危机从海上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武
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海权丧失,航权旁落。为了维
护航权、振兴海权,1909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
堂增设船政科,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
1911年,邮传部在上海徐家汇租用民房创建高等商
船学堂,原船政科划归商船学堂。著名实业家张謇
将上海吴淞口一块土地赠予学校并捐款用于建设校
舍。1912年,学校易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
1914年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门学校。1915年,
因学生就业和经费拮据等原因学校停办。1929年复
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学校更名
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八一三”事
变爆发,校舍被毁,学校再次被迫停办。1939年,
学校在重庆复校,定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
1943年并入国立交通大学(重庆)。1946年学校在
上海复校,定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
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并入,改名为国立上海航
务学院。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与东北航海
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上海高等航海教育
暂时中断。1958年交通部决定恢复上海高等航海教
育,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正式成立。2004年经教育
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
中历经磨难,多次停办,叉多次重新崛起。目前上
海海事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各类在校生21000
余名的多科性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校史同时也是
一部高等航海教育史,上海海事大学的历史也见证
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历史过程。
随着海洋强国、海运强国、“一带一路”建设
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一所以航运
、物流、海洋为特色的学校,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
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师生的海权意识、
海洋意识,对于培养人才,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
作用。
学校的中心工作在于立德树人,出版《上海海
事大学校史系列图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校史
上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发挥校史、校训、校歌的育
人功能,激发广大师生知校、爱校、荣校进而兴校
的热情,为国家航运事业的发展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和合格的建设者,为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梦,实现中
国梦而努力奋斗!
导语
《我的航海人生(徐文若船长自述)》是上海海事大学校史系列图书之一,是上海籍船长徐文若的一部自述作品。他在自述中完整回顾了自己的航海生涯,详实地记录了他是如何从一名新手船长逐渐成熟成为优秀船长的这段成长经历。他的航海技术过硬,为人正直,其航海故事能给人以启发和激励。
后记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文
化育人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校史校训
校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校史上的优
秀人物、典型事迹,对于激励广大师生知校、爱校
、荣校、兴校,进而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海
事大学与民族同命运共呼吸,其历史可追溯到1909
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在办学过程中
,经历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
拥有2万2千余名在校学生的以航运、物流、海洋为
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徐文若船长就是学校历史上一
位优秀的校友和教师,他见证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发
展历史,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航运的发展历史。
1927年,徐文若出生于崇明。1946年,他以第
一名的优异成绩,考进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航海系,
并担任班长。在学期间,多次获得招商局航业奖学
金。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徐文若被上海市军管
会分派到招商局的轮船上任联络员工作。
徐文若热爱钻研,勤于航海理论研究。早在
1953年,徐文若便和夏家箴船长在《人民交通》上
发表了论文《关于新的天体近子午线表》。1955年
,徐文若在“和平2号”升任大副,经过无数日夜的
观察测量和计算思考,发表了论文《赤纬临界点—
—同一时角、同一纬度,计算高度最大值的赤纬》
,在这一问题上的发现与研究,他是具有首创性的

1956年,年仅29岁的徐文若被提升为见习船长
,跟随全国劳动模范、曾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的夏家箴船长见习,得到了夏家箴船长的悉心指导
。1965年初,上海海运局购进一艘波兰油轮,命名
为“建设17号”轮,载重量1.8万吨,年仅38岁的徐
文若出任“建设17号”轮首任船长。由于建造大型
的南京栖霞山炼油厂的需要,必须通过大型油轮把
原油从海上经由长江运输到南京。但长江航道复杂
,航道窄,江底有许多全面抗日战争期间遗留的沉
船,水文、水流非常复杂。1966年,徐文若船长率
船克服重重困难,顺利首航南京,开创了万吨油轮
到南京港的先河。
1981年,上海海运学院引进教学船“育青”轮
,载重量8800吨,徐文若出任船长。徐文若船长兢
兢业业,除了搞好船舶运输,还为实习生们讲解助
航设备和操舵装置等。1983年6月,徐文若船长调至
上海海运学院船艺教研室工作,协助和参与李志远
教授翻译《英汉航运与国际贸易术语及缩略辞典》
校注工作。徐文若还亲自编写了《船舶操纵》教材
。1985年11月15日,徐文若船长光荣离休,享受局
级待遇。并获“2013年全国优秀海员”奖。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金永兴非常关心徐文若
船长自述的写作,并积极推动本书的正式出版。
2019年9月,上海海事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站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文若船长的事迹必将激励一
代又一代的“海大人”,为“一带一路”建设、海
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
断努力!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
精彩页
1927年农历十月十一日,我出生在崇明岛(当时崇明属于江苏省管辖的一个县)中部的南油车桥镇(当时属油桥乡,解放后油桥乡与竖河乡合并为竖河乡)东市梢,一个经营中药的商业家庭里。
油车桥的名字来自我家宅前一条东西走向的很长的河流上的一架木桥。那桥的南堍在早先有一家专门从事打油(从黄豆或油菜籽里榨出油来,在我家乡称为“打油”)的作坊,所以那条桥就被称作油车桥(打油作坊称为油车)。不过,从我小时候能记事起,那家打油的作坊已迁往别处,而桥名依旧。
油车桥镇共有两条,一条叫南油车桥镇,一条叫北油车桥镇。两条镇均为近于东西向,均在河的北岸,相距仅约一华里。
当时崇明共有七十二条镇,南堡镇是条大镇,其繁华程度仅次于县城所在地南门港,有棉纺厂两家,即大通纱厂和富安纱厂,后合并称上棉三十五厂;有轮船码头,每天有小型客轮往返于上海十六铺:码头还有一定的棉纱、煤炭等货运业务;有一所中学,名叫民本中学。我外婆家姓宋,在北油车桥镇上,南北油车桥镇的位置在南堡镇的西北偏西(与崇明岛的基本走向相近,即西北偏西与东南偏东走向),距离约八华里,步行约一小时可达。
油车桥镇那时候虽然只有几十家店铺,规模不大,但商业却相当繁荣,早先在南堡镇尚未在商业上高度发展之前,曾有“金油车桥银堡镇”之一说。意谓在商业的发达程度上堡镇还在油车桥之下。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崇明盛产棉花,农民除种植必需的口粮外,种植相当比例的棉花,纺纱织布成为家家户户的重要副业。织成的土布,结实耐用,也称“老布”,以区别于厂家机器织出来的称之为“洋布”。农家妇女几乎家家纺纱织布,夜间布机声到处可闻,手巧的每晚可完成一匹。黎明时分,上集市时交售于布庄,即专门经营收购土布的商店。布庄每晨收购后,在上午每四十匹打成一个“布卷”,贮存在库房内,满一载沙船(一种大型载货帆船,有三支大桅,五支大桅的,载重量称多少千担,一千担约合五十吨)载重量后,即雇手推独轮车运往沙船停泊地装船运往北方港口,如山东省的青岛、石岛、烟台,辽宁省的大连、营口(以前称牛庄)等地换取当地盛产的豆油、豆饼、毛皮等货物,获利颇丰,所以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我祖父徐延爵,经营祖传的中药业。听长辈说,我曾祖父原籍南京城内,经营中药业。在清朝太平天国年代,南京战事异常激烈,平民百姓惨遭屠杀者甚多。我曾祖父不得不携一家人乘一艘木船逃难离开了南京,顺着长江“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崇明岛上岸落户,经多年的艰苦创业,继续经营老本行中药业,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资金,扩大商业。到我祖父手里,已拥有油车桥镇、堡镇等处中药店三家(有的是独资经营的,也有与人合股经营的),还购置了地产一百多亩,并建造了宅第。住宅即在南油车桥镇的东市梢一条东西向的河沿北岸。原来曾祖父手里已建有老宅,在我祖父手里又在老宅的后面建一“腰阳”。腰阳后边为新宅,包括一个“场心”,两边为侧厢,东西两侧各三间,侧厢之后有一“天井”(两侧各一间),“天井”有二层楼一问,“天井”连接侧厢和正屋,正屋共五间,当中是大厅,两边各有上、下房各一间。新宅居住着祖父母和伯父、叔父以及我父母等。大伯父母住西上房,叔父母住西下房,二伯父母住东上房,我父母和我住东下房。“天井”为两家共用,厨房则设在侧厢内,每家一间,祖父母自住西侧厢房南端,另有一些柴房等附属房子。
我父亲徐裕能,1908年生(生肖属猴),排行第三,上有两兄、一姐,还有一弟。大伯父徐裕功,因伯祖父无子女,大伯父按宗法制度过继给伯祖父母。二伯父徐裕禄年轻时生活浪漫而早逝,在我出生的前一年,二伯母就寡居了且没有子女。姑母徐日庄,是祖父母唯一的女儿,所以为祖母所喜爱。可能祖母总想把女儿嫁在近处,以便照应,因此耽误了年龄,最后嫁给姑父施焕阁做续弦。姑父家在东新镇,邻近新河镇,姑父经营土布商业,也有一定的地产。姑父家有前妻所生儿子、儿媳、孙女等人,我姑母与之相处不甚融洽。而姑母嫁给姑父后,并未生育过,所以姑母和姑父晚年一直在南油车桥镇上赁屋而居,以便照应我祖母生活。我祖父母分给姑母的一份财产包括一家中药店的股权和地产,都在南油车桥镇上及附近。叔父徐裕祯,是我祖父母最小的儿子。由于社会新思想的传播,叔父受新的学校教育最多,叔父喜爱体育,毕业于苏州体育专科学校,一直任中学体育教师,直到退休。我父亲上学至高小毕业,大概由于祖父的考虑,因为大伯父过继给伯祖父,二伯父早逝,祖父想由我父亲继承他的商业,那时叔父还在学校中求学。所以,我父亲就过早地辍学从事中药业的经营学习。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