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渡加勒比(彼岸的祖父)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罗敏军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远渡加勒比(彼岸的祖父)》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罗敏军以翔实的历史资料、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具体地再现了祖父和那些广东惠阳、东莞、宝安地区的客家人,在近代中国沧桑沉沦、丧权屈辱的时代背景下,承沿客家先民不停迁徙的历史传统和足迹,漂洋过海、远赴美洲、历尽艰辛、开基创业的艰苦历程,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客家人那种“特立卓行”的性格特征,饱含激情地讴歌客家人那种刚强弘毅、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作者简介 罗敏军,男,1975年10月出生于广州,20世纪30年代曾上山下乡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法律系,长期从事海关执法和理论研究,现任深圳海关稽司局副局长。近年开始热心于深圳客家历史和文化研究,主编《龙岗鹤湖罗氏定朝公家谱影集》一书,备受北美客家群体和靠前客家研究学者关注。 作者系深圳鹤湖客家罗氏后裔,《远渡加勒比》一书主人公罗定朝的顺子。出生之后,曾随父母与祖父共同生活10年。 目录 第一章 龙年里的故事 大洋彼岸传来的喜讯 第一次见面 海外亲人们 诞寻根之旅 第二章 “龙岗罗”与鹤湖新居 “鹤湖罗氏”源流考略 “凤止龙岗” 弃农从商改变家族命运 鹤湖新居建成 第三章 越洋谋生的万里征程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祖父暗立大志 去牙买加的“地狱”之旅 第四章 从“打工仔”到企业家 金斯顿的“打工仔” 摩可小镇的中国商店 客家围屋走出的“企业家” 第五章 圣·安斯贝的“中国商店” 兄弟同心 华人社团助他成功“崛起”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废墟上的再次崛起 回中国去 第六章 牙买加伴侣与中国夫人 牙买加伴侣 客家贤内助 第七章 回到中国 衣锦还乡 定居省城 重新启程 八年抗战 无奈中退休 相关文献 移民高峰时期进入深圳的“龙岗罗” 从契约劳工到零售商人 跨越种族边界的族群认同和族谱书写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后记 序言 《远渡加勒比》一书的作者罗敏军,是深圳大学第一 批干部专修科法律专业的学生。那时,我们刚从北京来到 深圳这片热土,是深圳大学的第一批教师。罗敏军是班委 ,年轻、活跃、有朝气,是个能给老师留下印象的学生。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亟需人才,这个班的学生 毕业后,大多陆续走上了单位的领导岗位。后因各自工作 都忙,师生彼此又不在一个系统,就没有了什么联系。 今年4月,忽接罗敏军电话,很是惊喜。不久,就发来 他撰写的《远渡加勒比》电子文稿,我们即刻详阅并兴奋 地讨论了起来:真没有想到,罗敏军竟然是龙岗鹤湖新居 罗氏长房的后裔!我们兴奋的原因,要从刘丽川于2002年 出版的《深圳客家研究》一书,历经十年之后又得再版说 起。 该书能够再版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间得到了龙岗区 委宣传部、龙岗街道办事处及龙岗鹤湖客家民俗博物馆从 出版经费到再版所需的各项支持。当然,支持的前提是,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有关龙岗镇客家的内容。因为第一 版是以坪山、坑梓两地的客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欣然 允诺,随即赶赴龙岗,入村对罗氏历史开展调研。为此, 我们才有机会较深入地接触到龙岗罗氏。这些调研成果, 就形成了再版的《深圳客家研究》的第三章,即“移民高 峰时期进入深圳的‘龙岗罗’”。未曾想,罗敏军竟然是 龙岗罗氏的血脉,这就是我们兴奋讨论的缘由。令人感到 遗憾的是,撰写第三章时,他还没有与我们联系,否则, 如有他的帮助,我们对罗氏的调查会顺利许多,对“龙岗 罗”的报告也肯定会丰富、精彩许多。 据《罗氏族谱》记载,龙岗罗氏的开基祖是罗瑞凤。 他偕妻将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广东兴宁“徙居 惠阳县属之龙岗墟”(有清一朝,直至20世纪50年代,龙 岗隶属惠阳)。从瑞凤公至其祖父,罗敏军在《远渡加勒 比》一书中,用流畅的笔触,清晰地讲述了他们在龙岗、 美洲等地艰辛拓殖的历史,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罗 氏祖上的敬佩之情。 在龙岗,说到罗氏,人们自然会提及鹤湖新居:它是 从瑞凤公起的三代人,前后花费了40多年的时间,创建了 占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内有300多间房的大型客家围 堡。它开建于乾隆末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好内围 ;道光年间完成了外围的扩建。 深圳的东部、东北部,从乾隆至光绪的200多年间,似 这样独具地方风格的同堡,大大小小约有160多座,它们是 当年客家人曾经创造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历史标 志,而鹤湖新居位列翘楚,现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 它已经成为龙岗,乃至深圳的一个历史性建筑地标。 深圳客家,大部分来自嘉(应)、惠(州)、潮(州 ),少数来自赣、闽两省。康熙年间,因“复界招垦”引 发了“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他们就是此种背景下走 出大山、走向粤东南滨海的客家人。伴随鹤湖新居的营建 ,罗氏在龙岗的影响力也随之攀升,逐渐成为地方上的豪 门大族,被当地人称作“龙岗罗”。当时,活跃在这方土 地的还有“坑梓黄”“坪山曾”“坪地萧”“观澜陈”“ 葵涌潘”“淡水叶”等地方标杆性的大姓望族。民国时的 “龙岗罗”,现今仍是老人们口中的话题。 而罗敏军《远渡加勒比》所撰内容,则是发生在19世 纪中叶到20世纪初,那是中国最悲惨的年月。1840年“南 京条约”后的时代,清政府在外国列强压力下,被迫开放 海禁。1845年左右起,先是闽省的厦门港、粤省的广州、 汕头港开始了向美洲出口苦力的“贸易”;1852年后,香 港、澳门的洋行也参与了“苦力贸易”,把华工运往南洋 和南美。华工主要来自闽、粤两省的民人。罗敏军的祖父 罗定朝,就是1906—1910年间,成为赴美洲华工潮的一员 。 《深圳客家研究》再版第七章“4.4‘同(治)光( 绪)中兴——下南洋、赴南美一’,专文讨论了深圳客家 人在这个时期向海外的流布。这个讨论,大部分是依据族 谱或乡人口述的某些记忆来展开的。由于时光的雾障、地 理的阻隔,故土的人们,对远在他乡亲人的具体活动,极 缺翔实的了解,这也正是《深圳客家研究》有关章节的薄 弱之处。《远渡加勒比》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极好的充实 与补白。 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非常重视个案研究 ,因为要想认识并解释清楚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只有大 量积累“区域的、个案的、具体事件的研究”,才能准确 “表达出对历史整体的理解”。但似《远渡加勒比》的“ 个案的、具体的”实证,在现今本土文化研究中却相当匮 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具体个案研究出现。有了它们的出 现,我们才有可能“回到历史现场”,深圳的乡土史、华 侨史也才有可能更加丰满、鲜活起来。罗敏军《远渡加勒 比》的出版,意义正在于此!他嘱我们为之作序。这是关 注乡土文化学人深感荣幸之事。我们爽快地答应下来,提 笔写下以上数语,以表我们的热切期盼。期盼对深圳本土 历史“区域的、个案的、具体事件的研究”更多地涌现, 期盼对深圳本土微观历史更为生动精彩的追述。 刘丽川张卫东 于深圳龙华圣·莫丽斯 导语 《远渡加勒比(彼岸的祖父)》重点介绍作者罗敏军的祖父罗定朝一生的遭际沉浮,生动再现了祖父和广东惠阳、东莞、宝安地区的客家人,在近代中国沧桑沉沦、丧权屈辱的时代背景下,远赴美洲开拓创业的艰苦历程。作者以个人的情怀记录了历史,叙述既有真实性又有人文性,充满了故事的张力,又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感动,值得一读。 后记 经过近两年的资料收集、整理、翻译和秉烛夜作,《 远渡加勒比》一书的稿件终于写作完成。该书尝试以翔实 的历史资料、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具体地再现祖父和那 些广东惠阳、东莞、宝安地区的客家人,在近代中国沧桑 沉沦、丧权屈辱的时代背景下,承沿客家先民不停迁徙的 历史传统和足迹,漂洋过海、历尽艰辛、远赴美洲、开基 创业的奋斗历程,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汉民族中客家人 那种“特立卓行”的气概和秉性。写作伊始,我一直担心 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能否完成好Paula表姐交给的 写作任务,可是当我将完成的书稿忐忑不安地呈送给那些 擅长写作的老师学长、亲朋戚友请教时,却令人惊喜地获 得了大家一致好评。好友樊兆华这样评价:“《远渡加勒 比》一书文笔细腻而生动。以凡人真实历史写成尤为不易 。第一,可贵在纪实,可称凡人历史;第二,可贵在可读 ,利于流传后世;第三,可贵在沉思,彰显人生哲理;第 四,可贵在浓情,可以感染读者。”看到这样的评价,我 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我想,该书能够感染读者,并不 在于写作技巧如何运用,而是因为用激情和心血写就出一 个个感人的故事。 就常年耕读写作的专业作者而言,一本60,000字的 “小本头”纪实文学作品显然并非难事,但是,对于第一 次尝试文学创作的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幸的 是,我的写作过程得到了太多人的指导与帮助。 感谢Paula表姐。没有她多年来执着寻根的努力和卓 越超凡的资料收集能力,那些散落在美洲各地近百年的珍 贵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断然不会再次回到我们的手中, 而缺少了这些翔实的历史素材,我不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 祖父那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书也必定会失 去感染读者的魅力;没有她在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故 事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也没有现在那样合理和丰富,该 书的可读性也将大打折扣。 感谢我的老师。刘丽川老师,现任深圳大学客家研究 会会长、嘉应学院客座教授、深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特 约研究员、深圳客家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等社会职务, 退休前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是我在深圳大学 法律系就读时“现代汉语”课程的导师。1999年,她担纲 主持了广东省社科项目“深圳客家研究”的实施并取得了 丰硕的学术成果。退休后的刘教授对深圳客家研究仍然倾 注着极大的热情。2013年8月,她的学术著作《深圳客家研 究》再版发行,不仅为广大读者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深圳客 家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色,也为我们这些深圳客家后裔探 究宗族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最令人感 动的是,在书稿写作之后,她不顾眼疾,认真地为我审阅 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与张卫东教授一起,热情 地为我《远渡加勒比》一书执笔作序。此外她同意将其《 深圳客家研究》一书第三章节录收入本书“相关文献”之 中。 感谢深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多年来,该馆历届领 导、专家以及工作人员致力于深圳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围 屋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深圳“龙岗 罗”客家宗支的历史沿革和民俗特点,开展了拯救性的资 料收集和研究工作。该馆2012年5月出版的《鹤湖新居》一 书,为《远渡加勒比》一书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感谢我的同事——“才女”朱蔚霞牺牲了不少休息时 间为我原创书稿进行润色——她独具匠心,巧妙调整书稿 中段落结构顺序,让故事情节更具可读性;她以如椽之笔 ,浓墨修饰渲染情感,让故事人物更具感染力。“文豪” 樊兆华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审阅书稿,将上百页的拙作悉数 打印。逐行修改逐页批注,既指出了内容重复之处,又对 书中多处用词提出校正建议。“作家”蔡志明也在百忙中 专门抽出时间审阅书稿,对丰富书中内容提出了不少好的 建议。 感谢我的父亲。他不顾年事已高全力支持我的写作, 亲自组织家族内资料收集,安排同村长老见面访谈,所做 的一切,对我写作前期的资料收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谢女儿思萁和唯一表哥。思萁不仅负责海外历史文 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承担了数十份英文文献史料的翻译 工作。唯一表哥为译文校对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对书稿创 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感谢堂哥罗金生(加拿大)、江明月女士(加拿大) 和曾汉麟先生(牙买加),为本书写作提供大量重要的历 史文献和图片资料。此外,江明月女士还对书中引用文献 和图片注释等技巧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感谢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黄震副教授,同意 将其近作《跨越种族边界的种族认同和族谱书写》一文收 入本书“相关文献”之中。 由于历史资料缺失,《远渡加勒比》一书对祖父幼年 时期和初到加勒比的生活、工作情况交代并不完整;又因 写作能力所限,也没有处理好客家个体与客家群体的互动 关系。我期待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读者的批评指正,这 个故事会更加完关、更加精彩。 罗敏军 书评(媒体评论) 这套书,是都市的,是时代的。是注重图文的, 是讲究品质的。是故事的,是好读的,是可爱的,是 美妙的。是用来激活记忆的,来拿来珍藏岁月的。《 我们深圳》,是你的!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长胡洪侠 精彩页 大洋彼岸传来喜讯 地图上的牙买加,形似一片树叶,静卧于加勒比海母亲怀中。小小岛国风景旖旎,蓝山咖啡闻名于世,跑道上“飞人”独领风骚。 牙买加圣·安斯贝教区的首府圣·安斯贝城是父亲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头三年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心中对这“第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去的牵绊。自1927年随父母返回中国之后,他再没有回过这寓意和平安定的“泉水之岛”。八十余年的岁月洗礼,记忆中加勒比海的灼人艳阳,椰影里美丽的白沙滩,故园马合树下的秋千架,早已褪色成帧帧黑白老照片。2012年7月,香港堂侄罗耀雄的突然来访,却使父亲脑海深处的那些旧时影像重新鲜活起来。 罗耀雄堂侄受侨居加拿大的堂哥罗金生委托,转告父亲一个信息:一位美籍牙买加裔女士正在努力寻找和联系父亲,因为她坚信自己拥有的四分之一中国血统,来自于她的外祖父,亦是我的祖父塞缪尔·罗(Samuel Lowe,汉语名罗定朝)。多年来,故里寻根、血亲团聚一直是她的母亲内尔·薇拉·罗·威廉姆斯(Nell Vera Lowe Williams,汉语名罗碧珊)女士的梦想。因此,她决定8月份专程来中国找寻外祖父的子孙后人,接续上这断了近百年的血脉亲缘。 这位女士名叫葆拉·威廉姆斯·麦迪逊(Paula Williams Madison),曾任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副总裁、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董事会副主席、副行政总裁。退休之后,便开始了她万里寻根的传奇旅程。2012年6月,葆拉女士听取牙买加的一个表亲建议,与兄长一道来到多伦多参加一个海外客家人举办的、以“不同地方,同一族群”为主题的客家研讨会。会上,他们细心地聆听,认真翻阅各种资料,并不停向身边的人打听客家外祖父塞缪尔·罗这个人。可以想象,仅凭塞缪尔·罗的英文名字,去查找一位90多年前曾在牙买加经商的客家人,谈何容易!葆拉女士是幸运的。兄妹3人执着寻根的举动深深打@Tan拿大和牙买加的客家社团。加拿大崇正总会的魏兰芬、江明月等热心人士纷纷施以援手,聚焦档案文献以及牙买加早期客家移民祖籍地的查找。不久,有关塞缪尔·罗当年乘船记录等历史档案先后被发现。同时,学者也将塞缪尔·罗的祖籍地圈定在广东省深圳市观澜镇牛湖村和龙岗镇罗瑞合村。并且,葆拉女士巧遇加拿大客家会联席主席罗金生博士,并从他口中得知,他的祖辈也来自广东惠阳龙岗罗瑞合村。兴奋不已的葆拉急切地希望罗先生能够帮助她查找外祖父在中国后人的下落。不久,罗博士收到香港侄儿的回复邮件称:已找到了塞缪尔’罗的后人,并联系了他的儿子罗早舞。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父亲既感到兴奋又疑惑不解。据他所知,祖父早年旅居牙买加经商创业时,的确用过塞缪尔·罗这个英文名字;在与祖母正式结婚前,祖父曾与一名牙买加当地女子生活过一段时间,并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名叫阿黛莎(Adassa,汉语名罗碧玉),儿子名叫吉尔伯特(Gilbert,汉语名罗早泉)。1920年祖母来到牙买加后,阿黛莎姑姑开始随祖父母一起居住,吉尔伯特伯伯则一直与生母共同生活。除此之外,父亲从未听祖父母提起还有其他同父异母兄弟姐妹的存在。 然而,以家族为中心,视血缘区别亲疏,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客家人的重要信仰。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算一算血亲离散92年后,竟能重新得到他们的消息,全体家族成员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虽然有的亲戚内心还有疑问,但大家都对亲人重逢充满期盼,94岁高龄的碧玉姑姑更是连声说道:“像是在做梦一般。” P26-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