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燕归来(精)/张恨水作品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恨水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张恨水著的《燕归来(精)》为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西北少女杨燕秋,为救快要饿死的父母,卖身到南京,被阔人收为义女,并在体坛上崭露头角,以后又毅然回到西北,决心改变西北贫穷、落后的状态而奋斗10年。小说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反映了民生疾苦,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原籍安徽潜山。著名通俗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生创作了10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多产,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他的小说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他的读者上有鸿儒,下至白丁,其作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目录
总序 精进不已与现实主义/谢家顺
第一回 玉貌同钦拆笺惊宠召 寓楼小集酌酒话平生
第二回 掘草充饥求生到马粪 为民请命纳税舍豚儿 
第三回 赤地绝生机人兽相食 寒山寻出路星夜登程
第四回 别子到荒城双亲待毙 卖身投老吏五载离家
第五回 慷慨约同行不甘落后 凄凉愁独活勉祝成双
第六回 青眼相逢湖山留客住 素衣结伴风雨渡江来
第七回 各有深心殷勤为护士 独具正义慷慨说行人
第八回 亲手抚创痕旁人侧目 退身虚前席之子有心
第九回 妙事见重重汴梁小住 游兴生勃勃铁塔同攀
第 十回 絮语蓄痴情争夸女性 酒家逢绝艳暗慕天真
第十一回 少女同餐兴阑增苦闷 遗民谁见话里漏情机
第十二回 谁是有情人忽惊旅梦 喜逢幽默者闲话行都
第十三回 大地荒尘灰心萌退志 黄河落日触景起哀思
第十四回 且忍旅人愁街头访古 难堪关塞夜月下舒怀
第十五回 各谈远游心徘徊月夜 初尝行役苦驰逐风尘
第十六回 四壁家空感大匠努力 一池春暖论美女祸人
第十七回 灞水长桥仰先民伟大 曲江荒草伤近代凋零
第十八回 笑探五典坡高谈入胜 病饮新丰酒微意分甘
第十九回 把脉坐床前情词恍惚 追书来天外意态殷勤
第二十回 报怨特工谗庄谐并进 多情原不忝函电交驰
第二十一回 买帖过碑林人怀愠色 啜羹尝肉味梦感余生
第二十二回 震耳赏秦音人归夜市 分襟渡渭水诗唱阳关
第二十三回 荒冢成群见咸阳古道 流氓接踵过西北高原
第二十四回 破屋寒窑餐黑馍白水 斜风细雨看荒草空城
第二十五回 把盏说边情真成神话 登堂瞻县政难废排场
第二十六回 谈笑出邠州同瞻石佛 伤怀入陇境重到瑶池
第二十七回 穷地盛装卖身作旅客 夕歌朝死绝路恸斯人
第二十八回 东望归程未免爱垂柳 西来苦事如何饮浊泉
第二十九回 意外遭逢荒祠看古物 目前尴尬好酒敬新知
第三十回 瘠地倦游踪攀条引怨 晚程疑客影馈物生嫌
第三十一回 欲语转难一番传恶耗 伤心何必再度励前程
第三十二回 小民果难为御夫争利 古人不可及走卒开山
第三十三回 山路御风行停车惊寇 峰头挥雪坐闻铎疑仙
第三十四回 断井残垣黄昏吊故土 青毡败絮白发守寒衙
第三十五回 喂虎吸民膏现身说法 倾壶止色变立誓呼天
第三十六回 敲骨人来堵门殴县令 断肠梦破伏枕哭双亲
第三十七回 微露儿女情当时尴尬 忽传生死信前路凄凉
第三十八回 旧侣难堪隔墙闻笑语 新交可敬解佩谢隆情
第三十九回 相客在衣冠疏狂失态 穿山绝草木荒落惊心
第四十回 荒店叱饿人逢伊手足 边城作上客爱此河山
第四十一回 酒入愁肠割豚拼一醉 诗留素壁画燕祝双栖
第四十二回 共半日清游泣倾肺腑 订十年后约握别风尘
序言
精进不已与现实主义
谢家顺
安徽文艺出版社拟出版“张恨水作品典藏”,
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安徽文艺出版社与张恨
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先后
出版过“张恨水选集”和“张恨水散文”两套丛书
,对张恨水小说和散文的代表作进行了精心的整理
和呈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光流逝,然读者对
张恨水作品的欣赏和阅读热情仍在。为了传承经典
,也为了给读者呈现更多的精品图书,安徽文艺出
版社策划了此套“张恨水作品典藏”。首辑精选了
张恨水小说十种,合集出版。嘱我作序,幸甚之际
不胜惶恐,谨以以下文字,与读者交流。
1944年5月16日,是张恨水五十寿辰。时在重庆
的抗敌文协、新闻协会、新民报社等单位联合发起
为其祝寿的活动。而重庆《新民报》《新民报晚刊
》,成都《新民报晚刊》等报则于当天刊发“张恨
水先生五十岁寿辰 创作三十年纪念特辑”。“精进
不已”四字是时任重庆新华日报社社长的潘梓年为
祝贺张恨水创作三十周年而做的精辟总结,他在贺
词中说:“恨水先生所以能够坚持不懈,精进不已
,自然是由于他有他的识力,他有他的修养,但更
重要的,恐怕还是由于他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坚
主抗战,坚主团结,坚主民主。”
当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消息《小说家张
恨水先生创作三十年纪念 重庆新闻界和文艺界打算
举行茶会庆祝,张氏谦不肯受》并刊发短评《张恨
水先生三十年》,以示祝贺。短评说:“他的小说
与旧型章回小说显然有一个分水界,那就是他的现
实主义道路。”并指出他的创作倾向是“无不以同
情弱小,反抗强暴为主要的‘母题’”。
随之,“精进不已”“现实主义”也就成了学
术界评价张恨水小说创作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和标杆

面对社会各界的祝贺,张恨水撰写了《总答谢
——并自我检讨》一文,刊登在1944年5月20至22日
的重庆《新民报》上,以表感谢。他在文中做了如
下表述:
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要遗弃的东西,不然
,《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著呢?自然
,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
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
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
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
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
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
字,硬灌入这一批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
班人工作。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
尽够这班人享受的了,何劳你再去多事?但这里有
个问题,那浩如烟海的东西,他不是现代的反映,
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他们从何觅取
呢?大家若都鄙弃章回小说而不为,让这班人永远
去看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
定终身的故事,拿笔杆的人,似乎要负一点责任。
我非大言不惭,能负这个责任,可是不妨抛砖引玉(
抛砖甚多,而玉始终未出,这是不才得享微名的缘
故),让我来试一试,而旧章回小说,可以改良的办
法,也不妨试一试。我向来自视很为渺小,失败了
根本没有关系。因此,我继续地向下写,继续地守
着缄默。
为了上述的原因,我于小说的取材,是多方面
的,意思就是多试一试。其间以社会为经,言情为
纬者多,那是由于故事的构造,和文字组织便利的
缘故。将近百种的里面,可以拿出见人的,约占百
分之七八十,写完而自己感觉太不像样的,总是自
己搁置了。也有人勉强拿去出版的,我常是自己读
之汗下,而更进一步言之,所有曾出版的书新近看
来,都觉不妥,至少也应当重修庙宇一次。这是我
百分之百的实话。所以人家问我代表作是什么,我
无法答复出来。
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
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
这是得自西洋小说。所以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
向取逐渐淘汰手法,那意为也是试试看。在近十年
来,除了文法上的组织,我简直不用旧章回小说的
套子了。严格地说,也许这成了姜子牙骑的“四不
像”。由于上述,质是绝不能和量相称,真是“虽
多亦奚何为”?
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张恨水对自己三十年小说
创作的总结与对读者的回应。
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选取张恨水十部具有代
表性的小说做一梳理——
1.《春明外史》:1924.年4月16日至1929年1
月24日在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连载。
这是张恨水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全书百
万字,是一部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蓝本的
谴责小说。小说通过新闻记者杨杏园与青楼雏妓梨
云、才女李冬青的爱情故事,描写民国初年,北洋
军阀政府时期的逸闻遗事和社会风貌,其中有些片
段可看作民初野史,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政治
的黑暗。这是张恨水的成名作,而他自认为是一部
“得意之作”“用心之作”。
《春明外史》单行本第一集共十三回,由其弟
张啸空主持印刷,发行一千余册;第二集十三回。
1927年,《世界日报》经理吴范寰合并一、二集出
版。世界日报社于1929年出单行本三集,三十九回
。现在看到的较早版本是1931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八
十六回本,分上下函,共十二册。
2.《金粉世家》:1927年2月13日至1932年5月
22日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明珠》连载。
该小说连载五年,一百一十二回,共两千一百
九十六次,百万言。这是张恨水又一代表作,奠定
了他在小说创作界的地位。小说描写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国务总理的儿子金燕西与普通人家姑娘冷清
秋由恋爱、结婚到分离的故事,表现了豪……夜雨
》是张恨水“痛定思痛”之后的“探索之作”。作
者以冷峻理性的笔触,在控诉日寇战争暴行的同时
,对民族心理进行探索,解剖国人在抗战中表现出
来的“劣根性”,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幽默犀利,
在小说的描写功力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台湾
学者赵孝萱称该书“是张恨水的最重要代表作,也
是他一生作品最高峰”。
小说单行本于1986年3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首次
出版发行。
通过对上述十部小说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以下
三个方面发现张恨水作为小说家的特点:
第一,他的职业是报人,是报人作家。他以报
人开阔的眼光、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感觉来洞察社
会,追求和表现社会现象的新闻性,描述和评判社
会风气的变幻性,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展示了20世纪
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奇闻逸事、风俗习惯、民间疾苦
、民族情绪,具有较强的社会历史价值。
第二,在小说文本的表现样式上,张恨水成功
地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继承和改良,形式
上由“章回”变为“章”。他以特定的身份,从特
定的角度,对传统文学智慧加以继承和点化,对新
文学智慧(包括外来文学智慧)做了一定程度的借鉴
和吸收。他精进不已地使自己从旧文学营垒中探出
头来,迈出脚来,最终走到可以和新文学相比较的
探索者的地步。(杨义语)
第三,他的小说故事性、画面感强,极具现实
表现力和艺术穿透力,小说文本实现了从报纸连载
到单行本,再至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传播的良性循
环。
我们从这十部小说里,还可以窥探到张恨水小
说创作模式与风格的转变,这就是,以1931年九一
八事变为界,前期为“言情+社会”,后期为‘‘社
会+言情”。这不仅仅是创作侧重点的转变,而且是
从过去的“叙述人生”上升到自觉地“要替人民呼
吁”的现实主义新境界。我们可以这么认为,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创作意识发生大转变,1934
年西北之行后张恨水的创作发生了思想、文字大变
迁。正如汤哲声先生所言:“他的前期小说展示了
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魅力,后期小说展示的是作
为一个作家的人格魅力。”
有鉴于此,张恨水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创
作的这十部小说,可看作他小说创作黄金时代的典
范,代表了作为小说家的张恨水的最高创作成就,
值得我们永远品鉴与珍藏。
戊戌初夏书于池州寒暄斋
(谢家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通俗
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
副会长)
导语
张恨水的小说文本中始终交织着新、旧两种意识与观念的冲突,作为杰出作品的《燕归来(精)》主要讲述一个三男为追一女,结伴同行去西部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女主人公杨燕秋,经历了从难民到丫鬟再到富家小姐的蜕变,从没有饭吃到锦衣玉食,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养父的去世,让她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世界,重新自己奋斗,抱着寻找自己的亲人的愿望,怀揣开发西部的宏大志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部的征程。
精彩页
第二回 掘草充饥求生到马粪 为民请命纳税舍豚儿
我的历史,说起来是很可怜的,而且是很奇怪的。到现在为止,我的经过,是由大姑娘变成灾民,由灾民变成丫头,由丫头变成小姐,现在又要由小姐变成灾民了。这一段秘密,在我义父没有去世以前,我不能宣布。因为他很爱我,叫我爱惜羽毛。其实由灾民变成丫头,并不是我的罪恶。就是说出来了,也不至于有伤我的人格。只是我的义父,他不肯把将丫头收作义女的事暴露出来。我不愿他为了这小事伤心,我就竭力地隐忍下来了。现在,他已经死了。我那四位哥嫂,怕我外姓的人要分他们的财产,处处和我掣肘。我想我有我的故乡,我何必在他们面前讨厌呢?所以我突然变计,决定离开他们回到西北去。在回到西北去以前,我要把我的历史来说一说,设若我一去之后,或是死了,或是永无音信了,我的朋友可以把我的历史写了出来,当一篇苦情小说看。我这一段话帽子说完,现在可以言归正传了。
我是甘肃静宁县人,我的父亲叫杨守一,是前清时代一个师范学生。为了在隆德当教员,把我和我两个哥哥也都带到隆德县城来住。隆德和静宁,是邻县,旱路不过九十里,这也就算不得出门啦。在甘肃那地方,大概到现在中学校里,还是男女不同学的;至于小学校呢,在前六七年前男女同学,那也就是很少的事。不过我父亲是个师范生,我又只十岁左右,他和我母亲商量了几回,也就把我放在小学里读书。内地的小学,别的功课谈不到,唯有对国文一样,特别注重;而且我们不一定念国文教科书,《四书》《五经》,甚至于连《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志》这一类的书,都可以听学生的便;你爱念什么,先生就得教什么。所以我在小学里,也像在私塾里念书一样,平常的知识,可以说完全没有,不过糊里糊涂地,把国文这条路就撞得有一线光明,这也就是我能够到现在还能在南京这首善之区读书的一个原因了。
在我家移到隆德去的第四个年头上,大祸就临头了。我还记得:是在头一个冬天,下过两场大雪;翻过春天来,天上可没有落下整场的雨,偶然洒两阵雨点,连尘土也没有打湿。我虽年纪不大,但是听到随时随地都有人说:旱灾来了,不得了!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旱灾有多么厉害,依然天天念书,天天玩。由三四月里这样嚷到秋天,就有两件事让我知道旱灾实在有些厉害。第一件呢,我们家里平常是过着极好的日子,虽不能够天天吃面条子,但是两天总要吃回黑面馍,其余也是吃锅盔。什么叫黑面馍呢?就是本地出的麦子,用土法磨出来的粉,这个叫黑面;本来也就黑,用这种黑面做的馒头,就叫馍。那馍并不是我们现时在馆子里吃的馒头既松又软,这馍可是又粗又硬的。但是甘肃老百姓吃着就是南方人吃肉了。什么叫锅盔呢?是用黑面在锅里硬烤出来的圆饼子,大概有碗口那样大,半寸来厚,烤好了放在家里,饿了就拿起来嚼着吃。这种东西,平常人家不大要菜,也不用什么油盐。我父亲是个念书人,吃得要考究些,常要炒一碟韭菜,再用辣椒粉浸上一点醋,又配上一碟。不吃韭菜呢,就是生萝卜切片蘸盐和辣椒醋吃。此外,我们还要喝点米汤,就是用一撮小米,煮上一大罐子水,又可当茶喝,又可以当汤喝。可是叫了几个月旱灾,这些东西,我们家里就一天比一天少。到后来一齐都吃不着,改了专吃油炒面。这种东西,出了潼关,就看不见了。是用像粟米一样的东西,叫糜子的,加上荞麦杂粮,磨成了粉,在锅里一炒,又焦又黄,干燥得像木头屑子一样。我们就拿瓦碗盛着,用手撮了吃。这倒不论顿数,饿了就吃。在那个时候,我虽做梦也想不到东南这样优美的生活,但是我天天吃那东西,把口里的津液都让这油炒面蘸干了。据我父亲说,粮食还是只管涨价,就是这种油炒面,将来也总有一天会买不起。这种东西没有得吃,还有什么可吃呢?我心里这就是第一件可怪了。第二呢?西北挖井原是难事,井里挖到三四十丈深,有时也只是打些黄泥浆上来。这只有隆德这个县城奇怪,有几口很好的清水井,我们将别个地方一比较,这里就是天上了。可是闹了几个月旱灾,这井水也就变浑了;并不是水也因为天旱变了颜色,乃是井里的水也慢慢干了。放下去的桶一直落了井底,把里面的泥也挖了起来。经过了这两件事,我才知道大家叫着旱灾来了不得了,那并不是吓人的话。
但是这还是第一步,困难的日子,慢慢地跟着来啦。在这年秋季开学的日子,同学忽然少了一半。父亲的薪水,每个月原是十块钱,渐渐地也有些发不出来。在学堂里教书的时候倒也无所谓,每日回得家来,就皱着两道眉毛,坐在椅子上,两手撑了他自己的大腿,低了头只管叹气。有时候,站在院子里向天空看看,就叹着气说:“咳!这个天!”这样的话,他每天也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天是让他越说越坏,每天拾起头来看,都是蓝的,一块桌面大的白云也没有。我听到说:小麦卖到两块一斗了。但是满城有二三百户人家,没有看到哪家是吃麦粉的,锅盔和黑馍都没有了,我们都是吃油炒面,可是这油炒面也贵得比以前的麦粉还要钱多。父亲没有进款,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