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凉灯(山这边的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于纲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黄于纲,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至今关注湘西凤凰凉灯苗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成为80后艺术家中的翘楚。其绘画和文字作品,从社会学和艺术学切入,以“现实主义”态度述说当下中国的社会及文化变迁。 书评(媒体评论) 黄于纲总是在被打动时方才提笔,怀着对人性的 敬畏一遍遍地描绘凉灯人,也是在描绘他自己。 ——于建嵘 知名学者 对人类现实境遇的关注,感触人的最根本、最脆 弱、最切实深度和温度,黄于纲的艺术及其附记(日 记)就是这种感触的记载。 ——朱青生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 席 在今天中国这个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黄于纲创 造了一个背道而驰的奇迹。 ——杨卫著 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后记 黄于纲的热血与凉灯的四季 杨卫 在今天中国这个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黄于纲创造了 一个背道而驰的奇迹。他扎根于湘西凤凰县一个极其边远 的苗寨——凉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那里画画和写生, 别说是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就是在过去以乡村社会为 主体的背景下,也很难做到。因为黄于纲受过高等教育, 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换在过去,已是“士”的身份 。士为天下任,一般都会往权力中心挤,挤不进去,才有 “独善其身”之说。而能像黄于纲这样自觉地疏离于物质 社会的繁荣,刚出道就选择后撤的路线,实属罕见。尤其 是他把异乡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扎根于异地,与异乡苗 民同食同住、同声同气,就更是难能可贵了。所以,我对 黄于纲的这种选择与坚守,深为佩服,也颇为感动,这正 是我几次出面为他策划和主持展览的原因。 那么,黄于纲为什么要选择边远偏僻的湘西凉灯,作 为自己的创作之源与归宿之地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如他从小就迷恋沈从文的小说,对其笔下描绘的湘西,有 着万分憧憬;他因失恋而徒走湘西,在凉灯受到其风土人 情的感召,而戛然止步;等等。但抛开这些个人的情感因 素,作为理性选择,这跟黄于纲的艺术立场与价值认同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的新艺术是在受外来 文化冲击之下,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叙事方式。在不断将 外来语言嫁接与转换的过程中,如何植入自身的血液与灵 魂,是二十世纪以来几代中国艺术家为之努力寻找的方向 。黄于纲续承了这个方向,他在艺术上取法于民间,问道 于乡野,从贫穷落后的凉灯去发现素材,挖掘资源。一方 面是遵循了中国新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为 日益浮躁、日益空洞的当代艺术注入灵魂,捕捉感动人的 因素。 事实上,关照现实,从广阔的民间社会取法,正是中 国新艺术摆脱传统文人画的出世情怀,重新恢复表现活力 与精神质感的重要途径。自徐悲鸿从法国引进写实主义方 法,到蒋兆和深入社会底层,表现下层人物的悲惨境遇, 一种现实主义的绘画原则便植根于中国新艺术的发展脉络 中,构成了某种主流叙事。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家,下 放基层参与锻炼,展开所谓深入生活的运动,除了政治的 导向,方法论上秉承的就是所谓“徐蒋体系”(郎绍君语 )。黄于纲似乎也在延展这个体系,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 ,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选择,尤其是在城市化进 程席卷而来的今天,当主流艺术界早已放弃过去的创作原 则之后,黄于纲自觉地下放乡野,扎根于农村,就有了某 种反叛的意味。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即黄于纲是如何 通过文化的寻根与情感的回归,走出当下千篇一律的艺术 创作模式,发展自己的文化个陛,拓展自己的艺术语言的 。 显然,凉灯——这个湘西凤凰的边远苗寨,成了黄于 纲的福地,给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这是 一个很有意思的反差。本来,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衡量, 凉灯代表了边远贫穷、蒙昧落后。然而,在艺术家黄于纲 的眼里,凉灯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透着淳朴、真挚的气 息,充满了人情昧。这种反差形成了艺术的张力。我们很 难说清楚到底是凉灯成就了黄于纲,还是黄于纲发现了凉 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黄于纲通过自己的艺术作 品,捕捉和挖掘到的关于凉灯的真实生活,正是流行化的 当代艺术所缺乏的生命内容。要说黄于纲的艺术个性,我 认为就在于他没有追赶潮流,去迎合某种艺术时尚与市场 趣味,而是独辟蹊径,回到社会的最底层去探求生命的意 义,寻找艺术的本质。 具体到艺术语言,黄于纲也是运用了最为朴素的创作 方式,即现实主义手法。这又是一个反差。因为现实主义 作为过去的主流艺术模式,曾经独霸一时,深深地制约了 艺术的发展。所以,新时期以来当代艺术的崛起,首先就 是针对现实主义开刀,寻找个性解放与多元并进的可能性 。而今,黄于纲又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重新拾起被淘汰 的现实主义手法,去关照最为底层的社会现实,可以说, 不仅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是对当代艺术的补充。所以 ,黄于纲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下,并没有固守一种语言 形态,而是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油画、水墨、素描 、影像、装置以及文字等,来表现凉灯的日常生活与风土 人情。归纳起来,黄于纲的这种努力,其实还是为了丰富 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人文的视野,呈现其关照现实的无限 可能性…… 此书精选了黄于纲近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 笔记和评论文章,是一部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史与思想史。 如果要了解黄于纲的创作动机、创作观念以及创作轨迹等 ,这是一本必备书。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份社会学的田 野报告,让我们由此窥见受现代化冲击而剧烈变化中的中 国,其传统乡村社会面临的尴尬、动荡与濒临消亡的现状 ,以及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对此做出文化反应的完整文献。 2017.3.19于通州 目录 序 首辑 散记:每户人家的仰光都有不同的故事 次辑 日志:时钟在走,你一直在远行 风·物 工·艺 人·事 叁辑 龙求全一家:什么东西都孤独得可怕 附录一:主要地名索引 附录二:主要人物索引 代后记 精彩页 去凉灯拍照 早上七点起床,山区落雪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凉灯拍照,完成年前的任务。吃了昨晚的剩饭剩菜,还打了两个鸡蛋进去,背上行包、相机踏上山路。由下干潭到上千潭,要经过千潭湖,湖水碧绿,山上的雪未融尽,映在湖面上,像冬日晨妆的女子。那些白雪块与青黑色的树木灌林搭在—起,即抽象又具象,这景致完全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意境。好久没有这么静心地走在小略上,思索享受这美的景色,天气虽冷,却显得微不足道。还有那被雪覆盖的稻田,—道道黑田埂形成的弧线,很有音乐感,美术作品的形式感自然形成。如果画下它,直接上纸就行,不需加减法。当我走到老家寨时,发现那里的雪更厚,上次看到过的青灰色的屋顶现在全是厚厚的雪,山上的树像墨点—样,洒在雪的梯田上。—路上静悄悄的,这白雪的世界里就我一人,我不停地按动快门。来老家寨不是第一次,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脚踩在雪地里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这叹息的声响,伴上落叶……画画是在记录岁月吗?记录旅程吗?生命如雪一样净白,脚踩在匕面,于是有了旅程,有了阅历,踩着踩着与泥土黏在—起,便有了归宿,有了原点。 一个脚印,一声叹息,一堆泥泞,一个石阶,你都得路过。你不走,它们还在那,你走了,回头看看,可能小草已从泥泞石缝里生长出来了。 到了老家寨的欧介辉老师家,他们正准备吃早餐。他的二哥二嫂从外地打工回来了,二哥几乎没变化,二嫂的脸色已变得十分蜡黄,在外打工很辛苦,年轻二嫂的弓背能说清楚这些劳累辛酸。他们一家人者都很热情,还邀我吃早饭,我说我很早已吃过,想拍些村里非主流的年轻人,还想拍最穷的那户人家的合影。欧介辉老师顾不上吃饭,就带我去了那户穷人家。踏入他家门,里面空荡荡的,门口挂着两块婴儿已用过的尿不湿,那是准备晾干后再用的。欧老师在隔壁找到了那位伟大的父亲——八十二岁的老头。见到我,他充满感激。我虽听不懂他的话,但能感觉到他心存感激(一个多月前带谢总他们过来,谢总拿了几百块钱给他)o儿子已去砍柴,智障的媳妇和几个月大的小孙子还在床上,五岁的小孙女在外面来回跑着玩耍。欧老师介绍完我的来意,老头就说马上去叫儿子回来完成我的拍照。大约等了半小时,儿子回来了。媳妇也起来了,儿子给两个娃穿衣洗脸(因为媳妇不晓得干这些事情)。大概到十点多,我拍了十多张照片,分屋内屋外拍的。拍完后就回到了欧老师家,听他父亲讲述这户人家的境况:(老头)找过三个离过婚的女人,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过三次,第一次嫁到麻阳,过了几个月就被男方送回来了;第二次嫁到独龙乡,同样过了几个月又被男方送回来了;第三次是前两年嫁到了干工坪旁边的一个村,男方家很穷,但女儿在四十几岁算是有个着落。女儿奇丑,且精神也有问题,基本不能自理。儿子是小的,四十几岁找到了现在的老婆,也是残障,花了一万块娶过门,现在连利息都还不上。这个残疾的妻子生了两个漂亮的小孩,但不幸的是两次都是剖腹产。第一次男方家拿不出钱来动手术,还是这妻子的母亲拿出那一万块的聘礼作为手术费,才成功地生出现在已五岁的女儿。第二次是伟大的父亲卖掉家中唯一值钱的耕牛,动的手术。幸好是个儿子,老头这钱花得乐开了眼。临近过年,政府给了他一张单子,叫他儿子到镇上领钱。儿子一字不识,将这单子弄丢了。儿子有个同母异父的大哥,是村里第二穷的,大哥经常帮他,但也极其有限。儿子只能在家附近打工,这几年一直在麻阳打零工,隔不了几天就得回来做家务。毕竟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年迈的父亲,还有残障的妻子。我听了这些,心里流泪。离开老家寨时我拿了一百块钱给儿子,残疾的妻子连说谢谢。我没多少钱,只有路费了,要不一定多给。他们太穷了,我不知道文章能否准确表达这户人家的境况,也不知道画画能否表达。 11点40分启程从老家寨出发去凉灯,山路难走,约一个多小时才到凉灯龙老师家。他的小儿子龙海洋在家,他则有事去了干工坪。海洋带我去凉灯二村拍了一对新婚夫妇,之后又去了一村拍他舅舅的全家福。其实在拍照的过程中,很多人不喜欢拍。他们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怕惹事,总想着我们拿这些照片去干啥,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事。有熟人介绍情况就会好一点。 下午4点50分从凉灯一组出发,5点30分到干潭,回来时就快多了。 2011年1月28日 P8-10 导语 凉灯,是北上广之外,名城凤凰之侧一个独具苗寨特色的村庄。这里的山、水、人、物、事,都有着和外面的世界不一样的光彩与韵味;生活在其中的人,既为民族的传统风俗所束缚或牵引,又被外面世界的纷扰所挤迫或诱惑。在这个较晚迎接外面世界冲击的湘西苗寨,作者记叙了他们15年间的生活变迁和命运转折。 画家黄于纲寄居凉灯15年时间,叙述了一座苗寨尤其是数个特殊家庭的峥嵘岁月与命运变迁,探讨了他们的生死、欲求、爱与前途,是一部有着恢弘社会学意义的村落及族群心灵史。 《凉灯:山这边的中国》,继《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又一部发人深思之作! 序言 凤凰以西两万米——黄于纲和他的凉灯艺术 野夫 一 2016年岁暮,我辗转赶到湘西,重游凤凰的笙歌繁华 。次日,乘车走极逼窄陡峭山道,来到凉灯。凉灯是一个 古老苗寨,一色的土墙,低矮瓦屋,竟然没有一家是新修 的水泥砖房。我亦土苗山区人,却从未见过还这么穷困原 始的部落。而这里,距离那个旅游国际化的名城,不过二 十公里。 这里向无游客,保持着原有的安静和古朴。男人多著 破旧汉服,女人依旧苗装,黑色长巾盘头,蓝衣服缀银饰 ,全村皆说苗语。我们大群人的涌入,是来参加一个独特 的艺术展。黄于纲创作的凉灯,就被悬挂张贴在凉灯的每 一面土墙上。他在这里生活创作了十年,村民们熟悉他笔 下的每一个面孔和风景,家家户户都配合着他的个展。 几个汉子在杀猪,惨叫撕破了一点宁静。一些苗女在 洗菜。这都是在为我们预备膳食。一行几十人在村里泥路 上晃荡,我为这个奇异苗寨的存在,以及为黄于纲的油画 、水墨、雕塑和摄影等作品的刺目陈列,而深深地震撼着 。这个飞扬跋扈的时代,还有这样一个年轻艺术家,还有 这样一个被遗忘的村庄,这一切无不让人暗自生疼。 策展人杨卫在一家火塘边主持研讨,大家围火煮茶, 坐而论道。腊肉,梭筒钩,鼎罐,柴灶与大铁锅,都把我 带入童年的记忆。一个明显痴呆的苗妇在烧火,除开火焰 漫卷着红黄,整个世界仿佛都是漆黑的。就像黄于纲的作 品一样,黑,是他最突兀也最写实的基调。 整个寨子没有任何一点公共空间,山胞们卸下自家门 板,在路边摆出几丈长桌宴席。大盆的豆腐烧肥肉一字排 开,白米饭分放门板两边,所有人站在寒风中猛吃。客人 吃罢,全村人接着吃。寒山中的盛会,节日一般热烈。回 程时我在想,也许今生再难抵达这里。我无法想象,黄于 纲是怎样在此旅居十年…… 二 第一次接触黄于纲的名字,是在几年前的北京宋庄。 于建嵘拉着我去看一个综合艺术展,就叫“凤凰两去20000 米”。展出的内容包含油画、雕塑、摄影、录像和装置。 所有的主题都是一个:凉灯,以及那些苗人。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个叫作“嫖屋”的装置,他们把山 江镇上那个小木屋原样移植到了展厅,将实物悬挂于展墙 上——破烂的木床,肮脏的被窝,鲜红的开水瓶,甚至满 地用过的卫生纸和嫖客抽过的烟蒂,都赫然陈列在那里。 旁边播放的纪录片,讲述着这个嫖屋的故事。单身山民赶 街,为解决性压抑,进屋,宾主尽欢,十元一次。屋主在 木壁上钻出的小孔,供更穷的汉子偷窥,一元一次。 这不是虚构,这就是北上广之外,名城凤凰之侧的另 一个村庄。这些苗胞似乎依旧生活在沈从文先生笔下,带 着毛皮帽的男人,有着大奶子的婆姨,矮小黝黑,仍然在 刀耕火种中男欢女爱,生老病死。 我相信,类似的穷乡僻壤,以及依旧还在如此艰难求 生的山胞,在中国并不鲜见。但是,是怎样一个年轻艺术 家,还会匍匐在这种土地上,融入其中,一去数年,去平 视和刻画他们的日常生存——这成了我对这次展出的好奇 所在。我们在都市的酒廊歌肆,见多了无数高谈阔论的艺 术家;已经很少还有人愿意植根荒原,在凛冽风霜之下开 枝散叶。 在这之后,我结识了这个名叫黄于纲的年轻兄弟,并 再次参加了他在凉灯的这个奇特的画展。我是美术圈的局 外人,我只能根据个人的古旧审美,来衡量我眼中作品的 好恶。我更关心的是人,出于对文学的兴趣,我更想弄清 楚他的身世、成长与因缘。就像我读罢《渴望生活》,去 了凡·高的故乡以及法国南部乡村,我才真正读懂了凡· 高的作品一样。 …… 十 我乃美术圈外人,却在这个时代,结识了很多优秀的 艺术家。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传奇,都有不可复制 的巅峰。然而像黄于纲这样一个苦孩子,一个看似完全与 高雅艺术无缘的孤儿,却能依靠自己的底层打拼,终于出 类拔萃,站立在当代艺术前沿——这几乎是我见识的唯一 。 多数的80后,已经对这个时代的苦难无动于衷。他们 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些同代人,会在他们的锦衣玉食之外挨 饿。无论文字或者画面揭开的惨苦世相,很多时候,还可 能构成对他们视觉的冒犯。流行的当代艺术,在那些冷暖 颜色的背后,也许不乏波普和荒诞,不乏独创与象征,但 是,却缺少黄于纲这种对乡土中国的逼视。 对,我说的 就是逼视——一种眼露寒光咄咄逼人的审视。这种逼视是 艺术家在这个纷繁岁月应有的立场,是其画刀刻画中深藏 又毕露的态度。我喜欢有态度的创作,无论文字、色彩或 者光与线条,一切都该黑白分明。就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 ,天然必须区别正邪一样。 黄于纲的大量作品,基调都是隆重的黑墨,稀有的红 是寒山火塘的微茫温暖,是夕阳难挽的万般无奈。凉灯, 这样一个曾经无人知晓的古寨,必将因其刻画而名满天下 ,最终也必将在其注目下渐次消亡。黄于纲身上,有我喜 欢的那种湖湘子弟的蛮野、执拗和坦率。我们不多的酒聚 里,都会交换故事,使酒骂座,自己把自己灌醉,然后高 歌无忌。他的身世之苦,在他的哽咽叙述中,常常勾出我 的老泪。 老话爱说天将降其大任者,必将如何如何。然而世间 并非所有的辛苦,皆能换取福报。但是,我个人坚信,一 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诞生,绝非温软画室的产物。我之所以 看好黄于纲及其创作未来,在于非常人物必有非常之志, 也必有浩然之气。他正是怀揣着这样一股气,行走于盛世 边缘之荒山野岭。他那洒泪拌血的颜料,一定迥异于诸多 媚俗谀世的画匠,也肯定会在来世,绽放其灿烂寒光。 2017.5.8于大理 内容推荐 画家黄于纲寄居凉灯15年,在用画笔描绘这座村庄的动人风物与岁月更迭之际,也用文字记录了凉灯这一湘西苗寨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叙述了数十个家庭的生活与变迁,聚焦式地呈现了一个特殊家庭的人和事,探讨了他们的生死、欲求、爱与前途。作者视角独特的观察、细致纤柔的笔触,使得那些平凡的人、朴拙的事以及常规的人生变得丰富动人、诗情画意起来。《凉灯:山这边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画家对“边城”风情人物的深情记叙,更是一部有着恢弘社会学意义的村落及族群心灵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