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技术指南;庭审实况全程记录;法庭内外不懈抗争;挣扎,坚守,只因法治面前无旁观者。
刑辩律师深度揭秘,无罪辩护惊人内幕!
朱明勇编著的《无罪辩护:律师手记》以律师手记的叙事方式记录了作者执业经历中的几个标志性案件。挑选的这些案件,从接受委托到辩护终结,客观地还原了刑辩律师的生存样态:既有执业初期“不起眼”的普通伤害案件,也有开启冤狱平反之路的标志性大案。既要纠结纯粹的法律问题,也要冲破法律之外的各种潜规则。本书可为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人士提供“技术”的指引,也可向对刑事辩护感兴趣的人士展示刑辩律师不为人知的坚毅与激荡,更可为广大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提供刑事辩护的参考。
《无罪辩护:律师手记》以作者朱明勇执业生涯中代理的较有代表性的案件为线索,进行纪实性的记载和阐述。其中既有“入门级”的轻伤害案件,也有中央和部委批示的经济大案。其中无罪辩护的经验和专业技术可为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人士提供“战略战术”的指引,也可向对刑事辩护感兴趣的人士展示刑辩律师不为人知的坚毅与激荡,更可为广大关注正义彰显、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提供点滴参考。
九曲回肠刑辩律师梦
报到当天辞职——拒绝“铁饭碗”的“诱惑”
刑辩之路即将开启
无罪辩护首起要案——马廷新故意杀人案
启程
血腥命案
马廷新被锁定为凶手
首人鹤壁
“就是他”——测谎?
荒诞的杀人动机
证人被抓
残酷的刑讯逼供
危险的探亲
审判一波三折
备战二审
神秘的足迹鉴定
蹊跷的“自首书”
神秘的“证人”袁连芳
二审搏杀
请给辩护人一杯开水
二审交锋
北京上访
重审开庭“神眼”出场
公正是一个过程
不战而屈人之兵——胡良友故意伤害案
他打了法官的弟弟
一场讼事不可避免
无法回避
法医鉴定
皮肤擦伤
法官和律师间的调解
眼睑损伤
撤诉结案不战而屈人之兵
两位总理批示的大案——周洪元票据诈骗案
令金融界头疼的十件大事之一
能人周洪元出山下海
农业银行荔波县支行人网
贵州东龙公司入网
农行瑞金支行入网
工行郑州经纬支行人网
神秘的举报电话
行长失踪脱而未逃
两位总理批示公安部挂牌督办
跨省大抓捕
未出庭的辩护人
庭后换将
一审宣判获刑无期
辩词逆天而出 二审纠结难判
两地法院判决“打架”
核心辩点
二审维持终审落幕
反思如潮
承兑汇票管理的制度构建
十年炼狱终昭雪——张氏叔侄冤案
大年来的喜报
一条火腿开启的申诉之旅
非典那年的命案
初见律师
棰楚之下叔侄认罪
手抄的DNA鉴定
补充侦查
一审宣判:叔无期,侄死刑
二审张辉保命张高平改判15年
杭城女大学生吴晶晶的死
擦肩而过的“真凶”?
大漠深处劳改犯
驻监检察官张飚
A类顽危犯
马廷新的故事
“证人”袁连芳马脚显露
石河子的来信石沉大海
检察官的嘱托
重启申诉程序
媒体的力量
新疆、河南、安徽、浙江大调查
揭开“专职证人”袁连芳的神秘面纱
央视上的女神探
考量人性的再审决定
撬动正义的轮盘
十年炼狱天命轮回
为“刑讯逼供者”辩护——黄山警察职务犯罪案
“陷警门”背后的警检博弈
警察打死人了?!
公安局启动自查
检察院介入
省检察院法医鉴定出炉
更名异地再换押
羞辱的提审
最高检察院鉴定出炉
一审交锋公安败阵
法医对法医的质证
千名警察上书陈情二被告一审获重刑
局长出马海选二审律师
控方证人二审“反水”
全国首启专家辅助人出庭机制
故意与过失
不规矩的讯问椅
长时间固定体位
公安局的讯问室
“冻”“饿”
因果关系
王晖情绪失控被迫休庭
刑警队长出庭作证
报请最高院二审法定刑以下改判
后记
纠缠十三年的无罪判决——司法局长贪污案
朋友之托
祸起职务调整
十二年追诉冤案流程全纪录
出战二审
另辟蹊径寻找突破
二审开庭
淡定坦然的最后陈述
庭后较量
雪片飞书进庙堂
起底福州司法生态的那篇文章
公义终于实现
展望
尾声
一个“临时工”的悲剧——外聘会计玩忽职守案
引子
古都开封的城墙修缮工程
借“临时工”一用
六旬老公网上发帖求救
皆大欢喜的拆迁工程
祸起古城墙
二审接案
焦点:商业用房的确认
二审开庭
发回重审再判3年
第二次二审
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有没有玩忽职守的行为
取保候审出现转机
再次发回重审
检察院撤诉重获自由
一曲忠诚的悲歌——交警队长玩忽职守案
三名警察失踪了
五一护路行动
案起午夜执勤
神秘的领导批示
玩忽职守罪立案
拘留遇阻
亡命天涯
三易罪名
亡命归来
案情焦点
一审开庭
无罪辩护
最终判决
一场必将载入历史的审判——南昌大学原校长受贿、挪用公款案
配得上我的当事人
交锋在第一次见面法官不给我起诉书
庭前新闻发布会
大幕拉开有组织的旁听大会
被告人周文斌出场
工科背景的质证逻辑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难启动
限制旁听要求公布审委会名单被拒绝
公诉人的人身攻击
第一次被赶出法庭
讯问笔录的“电子DNA”
证人就是演员,开戏了不能不上场
对赌法庭
丢掉“黄马甲”
英文羞辱控方证据是垃圾
假物证登堂
马克思的《数学手稿》成质证理论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将律师赶出法庭“百思不得其解”
挪用公款的“真相”
江西媒体被赶出法庭
概率论质证方法引热议
移师小法庭控方证人当庭“反水”
再度被赶出法庭江西律师被辞退
周文斌引用曼德拉典故律师被第三次拖出法庭
周文斌自辩两天意未尽
周文斌自辩第三天最高法院发文废“黄马甲”
四度被拖出法庭创全国纪录
没有对手的终局大辩论
再见,南昌!
未完待续
九曲回肠刑辩律师梦
报到当天辞职——拒绝“铁饭碗”的“诱惑”
曾经,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我,如同今日的莘莘学子一样心有不甘、怀揣美好,在一场又一场的公务员考试中角逐着。那时的我,公务员情结依旧萦绕于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读研究生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毕业时能找到一个相比较以前更好的公务员职位,这个“更好”其实就是职位级别更高、居住城市更大。
于是,在毕业的2003年,我不是在公务员的考场上,就是在去公务员考场的路上,转战南北。那一年,我报考过公安部反恐局,参加过国安部的面试,最后又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到了某省检察院。毕业临近,检察院发来报到通知,但尘埃落定的我并没有预想中的收到公务员录取通知的踏实与惊喜,反而是在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博弈与抗争。在西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楼和操场上,我连续几个夜晚仰望星空,沉默无语,无法决定自己将何去何从。但是,我最终还是踏上了报到的旅途。
那年7月,我拿到西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书,揣着全国首届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拖着一个从家乡带来的,陪伴了我整整三年装满了书籍的破樟木箱从西安出发,一路向东,奔向熟悉而又陌生的检察院——去报到。
一路的颠簸,一路的纠结,一夜的漫长旅程,让我的这次毕业之旅显得格外惆怅与彷徨。那一晚的夜车,我在哐当哐当的轮轨声中进人半梦半醒状态。我梦见自己穿上检察官制服,在指挥办理一起大案;我梦见自己坐在宽敞明亮的检察官办公室里品茗;我也梦见自己在大学的讲台上娓娓道来;我还梦见自己在坐满旁听人员的法庭上慷慨激昂。
天色黎明,嘈杂的人声搅乱了我的美梦。那一天早上,列车准点到达。我拖着一堆行李走出火车站。然而,那一刻我又迷茫了,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一边是检察官的诱惑,一边是自己对人生的追问。
我拖着大箱小包艰难地挪动着步伐,转车的、住旅馆的、按摩的、洗脚的,各种喧嚣的拉客调子伴着我难以接受的方言在这个还很清净的早晨显得格外刺耳。我站在火车站广场,举目四望,一脸茫然,低头追问,难道这里将是我的未来所在吗?刹那间,一种不甘再次于我心中铺展开来。
在这个偌大的广场,我放下木箱,坐在上面,从包里掏出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看了又看,心潮澎湃。
在读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国进行了司法考试改革,将原本一年一考的律师资格考试和法院内部以及检察院内部的法官、检察官考试合三为一。2002年全国首次司法考试在3月进行,如果仅仅想做律师,我根本不需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我早在1993年就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但是2002年的司法考试开始报名时我依旧和同学们一起去报了名。其实那时候之所以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就是想着将来毕业之后还能有机会进入法院和检察院。
而今,我已经拿到检察院的入场券,就在即将走到大门口的那一刻,我反而迟疑了。我在想,难道即将面临的检察官生活真的就是我的梦想吗?几年前,我放弃同样令很多人羡慕的纪检委工作,远离家乡再度求学真的就是为了换一个更大的城市和更高的职位吗?
是的,的确,在进入西北政法大学的那一刻我就是这么想的,我还记得面试时,老师还说你有这么好的工作经历,还有律师资格,毕业后做律师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当时我却在心里说:我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怎么会再去丢掉铁饭碗做律师呢?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的人生观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这里我完成了基本的法治启蒙,在这里我重新定义了自由的意义。纪检委的工作经历已经证明了自己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在公务员的体制里是无法实现的。只是长久以来的公务员情结还是遮盖了我内心深处已经奔腾的向往自由的冲动。
事实上,我知道即便是在原来的纪检委体系中,我所追求的一种仗剑天涯的情愫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而在那样一种体制之下,我没有可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所以,我才会不停地通过各种努力期盼着能有更多的机会或者更高的职位助我飞扬,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曾经,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也曾玩笑式的劝慰同事:哥们儿,六十岁要退休,五十岁要退二线,四十岁就不提拔了,你今年已过三十,还在猥琐前行,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人生不过几十年,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往往,这样的调侃之后,我们依旧陶醉在体制所带来的幸福中。因为,在那里我们不能也无须用自己的思维工作,我们无须也不用考虑自己的未来。当然,最幸福的感觉是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可以充满自豪而又故作低调地说:我是纪委的。自然,从他们那种敬仰的目光中我们总能收获一丝成就感。所以,那时的我说归说,做归做,一笑了之后我们依然习惯于一杯清茶、一份报纸的生活。偶尔,也会探讨哪位同事将要升去哪里任职。
现在回想起来,我居然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了那么久,而那一天,如果不是一种广场上刺耳的拉客声冲击,也许,我真的就走进了那座令人羡慕的检察院大楼,成为一名检察官。但是现在我也在想,如果那一天我真的穿上了检察官制服,也许今天我依旧会再度脱下,重新寻找自由的方向。只是我不敢想象,假如真的又经历了十年的煎熬,今天的我还能不能再保有那样一种情怀。
于是,我知道了,我想要的是什么。
就这样,我收拾好心情,存放好行李,带着一身轻松去检察院政治部,但是我不是去报到——而是去辞职。 那一天,政治部主任与我交谈了一个上午,他说,你是这次选考中最优秀的,成绩第一,你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很可惜。甚至他还说检察院的地位比你做律师或者做教师都要高,你看我们还可以解决住房,将来妻子工作孩子上学我们都可以协助解决。我只是随便找个借口说我原来就在纪检委工作,现在到检察院只是感觉换了个地方而已,工作性质差不多。接着主任又说,你看我们是很诚心地希望你能来,你的材料我们都报上去了,也通过了,现在你不来就不好了。我们很需要你这样有工作经验的人,刚刚我们有一位处长辞职了,听说是去北京做律师了。说到这里,我倒是真的惊了一下,人家都已经是处长了还辞职,而我刚刚进来还要从头做起。也许正是政治部主任的这个信息彻底坚定了我的信心,最终我和主任握手道别。走出检察院的那一刻,我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眼这个雄伟壮观的大楼。
说来也巧,之后,在检察院大门我遇到了之前一起面试的女生,她也是来报到的。在门口,她问我报到了没有,我说报到了,同时又辞职了。她惊愕道:真的啊?!我说是的。然后她也说自己犹豫不决,原来她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正在纠结是上班还是上学。我说如果你喜欢公务员的氛围就上班,上班后再考个在职研究生也挺好的,或许还可以报销学费。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工作,那有个上学的机会也很难得,但是三年之后你就不一定有机会进检察院了。后来她说她也不去报到了,但是最终她究竟去了哪里至今也不得而知,也许她和我一样放飞了自由的梦想。
刑辩之路即将开启
接下来我着手考虑重新做律师的事情。
其实,毕业之前我就反复考虑过继续做律师的事情,也曾几次跑去北京,就是看看能不能在北京做律师。当时我的一位校友已经在北京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我也去那里看了。这次“抛弃”检察院之后我再次前往北京找到这家律师事务所,事务所主任也是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当时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也许是校友的亲切,我当即决定人职这家律所。接下来开始烦琐的律师执业手续办理。仅仅办理这个手续居然就用了半年时间!2004年年初我才拿到北京律师执业证,成为一名真正的北京律师。
之所以决定在北京执业,其实也是因为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大律师之梦。那时的我有着一种朴素的想法,我想,做律师,就一定要做大律师,而大律师必定出在京城。
拿到了北京律师执业证的我其实更加茫然,那时的我在北京无亲无故,律师业普遍面临的案源困境如影随形。我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大都市肯定会有无数的机会在等着你,但是我更知道机会一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在没有案子的时候我并没有像有些新手那样整天琢磨通过什么手段迅速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拓展案源。风物长宜放眼量,我更看重的是选准方向,历练自己,我相信,只有实力才会给你最终的机会和选择!
当时由于工作经验的关系,我决定从刑事案件人手,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当时中国大牌的刑事辩护律师。我几乎看遍了所能找到的关于刑辩的书籍,研究那些大牌律师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他们的辩护词、代理词我都研读过无数遍。慢慢地我发现刑事辩护——这门承载着人们生命与自由的领域或许才真的可能是成就我大律师之梦的唯一领域。
那时的我,在北京整天拿着律师执业证无用武之地,我也本能地拒绝一些普通的刑事案件,因为我始终觉得那些不是我的领地。我只是每天到办公室琢磨刑事辩护的各种路径和方法,阅读大量的世界各国刑事辩护案例。
在这样煎熬又平静的日子里,我在苦苦坚守,但是冥冥之中我预感到,大案即将来临。
P1-5
刑事辩护手记
自重庆打黑以来,中国的刑事辩护领域异常火爆:一时间异军突起,山头林立,各路虎豹之士冲杀在刑事辩护的第一线。甚至连那些曾经盘踞在传统的所谓高端非诉领域的律界大佬们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刑辩大律师”。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这个领域却又在一片喧嚣之后开始陷入混沌、自相残杀,甚至杀到法庭之上,杀得天昏地暗。
书店里,也开始出现各种刑辩“秘笈”,更有形式各异的刑辩业务培训烽火连天。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律师们被这种浪潮冲进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大舞台上,却又无所适从。
然而,这些年轻的有志青年们在纵身一跃的那一刻,也许并没有人告知他们,这个领域不是只有魅力,更是充满惊险。
仅仅两三年以来,我就成为四起因为执业而被抓的刑辩律师的律师,尽管历经艰难终于获得了三起无罪,一起从十五年有期徒刑改判为免除处罚的结果。但是这种种风光之后的风险和恐惧是在那些开水冲就的心灵鸡汤里是无法体味的。
今天,我在编辑的“最后通牒”下,不得不在最后一刻为这本《无罪辩护》写下迟到的“序言”,而此时我正在飞驰的高铁上,赶往安徽,为又一起律师事务所主任的案件作二审辩护,他涉嫌犯罪一审被判了十一年。
二十多年前,我通过了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律师资格考试,并在1994年顺利拿到了现在很多律师还没见过的鲜红色的“律师工作执照”,我的职业生涯的处女作就是一起成功的无罪辩护,自此一发不收,在刑事辩护这个领域孤独前行。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教科书里都没有刑事辩护这门课,而那些天天开讲刑辩“秘笈”的大律师们可能也并没有什么“秘笈”,有时候他们的秘笈甚至就是“不调查、不取证、不抗争”的三不绝招。我想说这种师傅带出来的徒弟越多,对这个行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为,我们终将会看到一大批的“形式辩护”律师充斥在大江南北的法庭上,而他们还自以为师出正统。试想,将人的尊严、自由乃至生命托付于他们,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催。
所以,本书的目的之一也是让人们知道,刑辩原来也可以这样做。
事实上,我认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刑辩大律师,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刑辩大律师的时代已经到来。
有人将这个圈子分为各种流派,诸如“红顶派”“死磕派”“勾兑派”“形式派”等等,各派之间刺刀见红,纷争不断。一直游弋在各派之外的我,像一匹离群的野马孤独地狂奔在刑事辩护这片杂草重生的荒原,感受并见证这一伟大时代的刑辩大戏。 三年之前签下的这本书稿,事实上我是今年五月份才开始写作。的确,之前我爽快地答应清华大学出版社后,在紧张、激烈、惊险、刺激的一起又一起大案的搏杀中早就将其忘之九霄云外了。今年三月,我在南昌以三个月的时间,实际开庭24天的历史记录完成了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辩护后,编辑发来微信说:北京的春天又来了,我们的书稿是不是也该发芽了。我才意识到,这份答卷该交了。
于是我让助理帮我收集整理一些我辩护过的案件,我还天真地以为四月份交稿没问题。
但是四月底助理告知我根本就无从下笔。
是的,史海钩沉,也许只有自己才能打捞出来已经沉积在往事中的些许回忆。
于是我决定亲自动手。
所以,您现在看到的故事就是我在一个个静悄悄的午夜,一口气写就的,我知道她没有散文的隽美、没有小说的跌宕、没有教材的严谨、没有学术的高深。但是我知道这就是我曾经走过的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是这样做的。
在这本书中收集的案例并非我精心挑选,也与我原来的计划相去甚远。我知道很多朋友并不是从这些案例中了解我的,但是写着写着就写到这些了。回顾一看,也巧,这十个案例恰与我几年来的办案结果相当:无罪、改判、免处,基本上就是保持的这个比例。
我想,既要写出成功、也要写出失败。每起案件都是不同的,刑辩的成功真的没有可以计算的公式,也不存在所谓的秘笈,如果说什么才是有用的,我想除了知识积累、深度阅历、质疑精神、学习能力之外,并没有具体的方法。我觉得,唯一重要的,就是你知道成功的人们曾经做过什么。
这样的前言,我想应该是突破了传统的范式,没有假心假意的谦虚,也没有装腔作势的高雅。
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我与编辑在沟通的过程中竟然有那么多共识:
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不需要请名人大家的推荐,我们认为那些活生生的无罪释放的当事人就是最好的荐书人;我们一致想到封面要有一双挣脱锁链的有力的手;我们还想到一定会有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