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 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 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的经历时,曾经多次谈及 自己的淳朴家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 缺失,一些人走上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做出一些违背 道德、法律的事情,导致家风缺失、世风日下。现在重提 “家风”,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端正家风,弘扬传统教育文化,传承优秀的治家处世 之道,正是我们策划本套书的意图所在。 本套书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格言家训里,摘取一些 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试 做现代解释,与读者共同品味,陶冶性情。 在本套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学系的众多 老师、教授的大力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 博士尽心编写,在设计现场给予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 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 本套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 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 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 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 联系人:姜正成 邮箱:945767063@qq.com
目录 第一章 立德修身:德行完美立于世 中庸之道行懿德 品行有信以立德 品德是才能之主 富贵名誉德中求 施德无关贫与富 做人必要德为先 怀才不显以蕴德 怀德者得以获德 有才无德非仁善 第二章 仁爱善德:立天之道大仁爱 百善以孝为首德 君王仁爱恤万民 心存仁爱万事成 不念旧恶念仁德 莫以善小而不为 滴水之恩涌泉报 仁义之心不可无 做人莫看眼前利 遵礼守节显仁德 第三章 无私公德:光明磊落铸公德 真诚待人求无私 德高无私不仗势 公正廉洁抒正气 克己奉公守正身 公平待人以立世 心中有公不饱私 罚不避亲扬正义 自私自利要摒弃 第四章 忠勇厚德:果敢行事传美德 尚勇是真正勇敢 大胆前行的勇气 勇于改过是担当 挺身而出的勇为 视死如归的忠节 矢志不渝的忠贞 童叟无欺示忠诚 忠肝义胆显忠心 逆耳劝诫是忠 第五章 职业操守:爱岗敬业成大事 德为事业的基石 管理者以德服人 上下要度量容人 下属无怨在公平 下属忠心不表功 职场最看重诚信 获得功名知谦让 扬长避短善用人 爱岗敬业最可贵 第六章 勤劳美德:民生在勤则不匮 一生做个勤奋人 勤奋是成功关键 一分耕耘一分得 富贵须在勤中求 一生之计在于勤 生于忧患死于安 勤政为民是根基 勤能补拙亦成才 勤于财政以养民 吃苦耐劳以养德 任劳任怨以树德 热爱劳动最光荣 第七章 节俭品德:节俭养德大修养 勤俭节约是大德 崇尚节俭人人爱 开源节流富国民 珍惜粮食爱成果 奢侈浪费不可取 控制心中的欲望 节制欲望戒虚荣 俭而不吝是美德 第八章 团结同德:仁爱礼用和为贵 世间万物相依存 和衷少妒是谦德 团结是治国之本 众人拾柴火焰高 顾全大局识大体 天时地利与人和 领导要团结人心 唇亡齿寒相守护 家和才能万事兴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人们贪图钱财,哪里顾得上情义,这样的事时常发生。房主见客人生病,就强行将客人撵出去。客人生急病奄奄一息,还没有咽气,就被房主抬出去抛在路上,他的财物早被房主吞没。快要分娩的妇女,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没有房主会收留。 一时间,京城的市井被金钱弄得乌烟瘴气,人们利欲熏心,人情淡薄。可是,在这种环境里,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品德高尚,行为仁义。名噪京里,这个人就是李疑。 李疑,字思问,家住南济门外。他是个读书人,很有学问,平时靠教几个学生,收些学米维持生活。学米数量有限,家里的生活时常发生困难,李疑就代人写些对联、书信,赚点钱补贴家用。他虽然贫穷,却非常慷慨,见到他人有急难,总是诚心相助。因此,他在京城里很有名望。 。 一天,一个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李疑家门口,见到李疑就泣不成声。 原来,此人名叫范景淳,是金华人,本在吏部做官,忽然得了急病。身旁没有亲人照料,又被店主人赶了出来。他拖着生病的身躯找了几家客店,店主们见他病得不轻,都不让他留宿,几天下来,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了。 他恳求李疑:“听说李先生多情多义,乐于助人,就请李先生收留我几天。我再也禁不住风寒,眼看就要倒卧街头了。” 李疑听了,连忙说:快快请进。” 李疑把范景淳让到屋里,马上让妻子去收拾房间。他家的住房本来不宽敞,此时却腾出一间来,打扫得干干净净,换上拆洗一新的被褥,请范景淳住下来。 李疑见范景淳病得不轻,为他请来医生诊治,还亲自给他煎药煮粥,一口一口喂他吃下去。每天早晚,他必定来到病床前,握着病人的手,问他哪里不舒服,想吃些什么东西,同时柔声细语地劝慰他,使他开心。真比服侍家人还周到耐心。 范景淳的病情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好转,反而恶化起来。不久,他不但不能起床,竞连大小便也失禁了。他的床单被褥经常被粪便玷污,又脏又臭,使人难以靠近。李疑却丝毫也不嫌弃,每次都为范景淳收拾床铺,揩抹冲洗,连一丝讨厌的神情都没有流露过。 范景淳流着眼泪对李疑说:“给你添这么多麻烦,我怎么对得起你呀!看来,我恐怕活不长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报答你。我的钱袋里存有40多两金银,放在我以前住的那家客店里。你去把它拿来,就算我给你的报答吧。” 李疑答道:“患难之时给人以帮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本应该这样做,怎么能收取报酬呢?” 范景淳激动地说:“我深知李先生的为人。可是,这钱你不去拿,我死后,就会落到不相干的人手里,这叫我怎么甘心呢?” 李疑一想,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请范景淳的一个同乡,和他一起找到那家客店,把钱袋取了回来。他当着范景淳的面把钱袋打开,点清了金银数目,登记人册,然后又将金银包好,贴上封条。 几天以后,范景淳不幸病故。李疑自己出钱,买来一口棺材,将范景淳入殓,然后把棺木停放在城南聚宝山上。同时,他写信到范景淳的家乡去,请范景淳的两个儿子立即到京城来。 等那两兄弟到了,李疑将范景淳的棺木交给他们,又取出那个封好的钱袋,还有当时记录的簿册,请他们过目,金银一分不少如数交给他们。 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悲痛之余,非常感激李疑,不知怎么谢他才好,送给他一些钱和大米,李疑不但不收,反而送给两兄弟一些钱物,打发他们早早起程回乡,免得家人惦念。 两兄弟流着泪告别了李疑。 还有一次,李疑发现一位妇女躺在路旁的草丛里哭泣,一问原委,原来这是耿子廉的妻子,就快要生小孩了。 耿子廉是浙江平阳人,被人冤枉,判了重刑,解往京城里来。他的妻子一路陪着他,到了京城,因为快要临产,各家客店都不许她留宿,她走投无路,悲恸欲绝。 李疑非常同情这个孕妇。他回家对妻子说:“谁都可能遇上急难,眼下耿子廉一家处在危难之中,我岂能袖手旁观?再说,这世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分娩时受到风寒,这母子二人的性命就难保了,我们怎么能眼看他们母子死去。我不在乎什么禁忌,情愿接她来家里住。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疑的妻子是个贤淑的女人,她二话不说,马上同李疑一起,把那个孕妇接到家里。 住下的第二天,那个妇女顺利生下一个男孩。李疑吩咐妻子好好服侍这母子二人,就像自己以前服侍范景淳那样。在李疑一家的精心照料下,这母子二人都很健康。 满月以后,那妇女抱着儿子向李疑辞行,说了很多感激的话,然后拿出金银作为报答。 李疑拒绝收下这些金银,他说:“我们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你不必挂在心上。以后,你一人带着孩子,需要钱的地方还很多,这些金银就留给孩子用吧。” 李疑出钱雇人,将他们母子送回家乡。 李疑好事做了一辈子,人们因此敬佩他,都愿意跟他交朋友,连京城里的一些知名人士和官员也都非常敬重他,慕名前来结交他。也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被他辞谢了。直到去世,他仍是个平民布衣,但他的德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美名千 导语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水木年华编著的《仁--修身立德助伟业》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格言家训里,摘取一些能够表现中国文化修身立德的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 序言 家德,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家庭对美德的一种传承,而 其真正的内涵不仅仅局限在家庭这个小的范围之内,因为 小家是家,大家是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家德蕴含的美 德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先贤的圣典中包含了为家为国的 美好品德,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美德是一 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品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德”在 先秦时,含义也甚广,有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德”。“ 德”是指一物之所以生的原理,或者说是指万物的本性和 生成状态。如管子说:“德者道之舍,物得而生,生知得 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 ” 还有伦理学意义上的“德”。“德”是指人们坚持一 定的行为原则所形成的高尚品质所达到的至高境界。“德 ”是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如宋朝的朱熹说:“德者,得 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就是说,修道有所得 。心中得道,行为合乎一定规则,就是有“德”。 一般来说,人们先从道德认识开始,掌握有关的道德 知识,运用这种认识对事物进行善恶评价,引起感情上的 爱憎,即产生道德情感;继之在道德实践中形成或强或弱 的道德意志,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障碍,坚持履行道德义 务;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构成一定的道德信念 ,这是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行为反复多次,日 积月累,便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 觉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以上所说的道德认识、情感、 意志、信念和习惯,是构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但 只有道德习惯形成之后,道德品质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 本书从修身立德开始,认识道德的本质,再从仁爱、 无私、忠勇、勤劳、节俭、团结一心以及现在社会所缺失 的职业道德等方面逐步展开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回溯历 史长河中先贤们对道德品质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借鉴他们 对德育的观点及其影响,通过对圣贤原典的品读,展开透 彻的说理分析,最后通过经典的古代故事,将原典的思想 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故事中蕴藏的哲理直指人心, 唤起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思想精髓真正地内化到每位读者 的心里。这是一本道德传承的书,更是一本树立道德榜样 的书。
内容推荐 家教重在德,做人贵为和,望子成龙女成凤,品德教育不能松!育美德千秋伟业,传家风永世流芳。家德,从字面来理解是家庭对美德的一种传承。而其真正的内涵不仅仅局限在家庭这个小的范围之内。小家是家,大家是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家德蕴含的美德是及其丰富和深刻的。先贤的圣典中饱含了为家为国的美好品德,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水木年华编著的《仁--修身立德助伟业》立足于从修身立德开始,认识道德的本质,再从仁爱、无私、忠勇、勤劳、节俭、团结一心以及现在社会所缺失的职业道德等方面逐步展开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回溯历史长河中圣典先贤们对道德品质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借鉴他们对德育的观点。故事中蕴藏的哲理直接指向人的内心,唤起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思想精髓真正的内化到每位读者的心里。这是一本道德传承的书,更是一本树立道德榜样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