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对于人们而言,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不仅是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提高人文修养,为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着专业实用、生动有趣的原则,编者选取了中外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和史料,辑成本书。 东云主编的《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既是一部囊括中外文化知识精粹的工具书,具有超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一书在手,即可领略到中外文化的风采。 目录 中国卷 文学 诗歌 《诗经》 《楚辞》 赋 散文 骈文 何谓乐府 律诗 绝句 词牌 散曲 杂剧 八股文 小说 回文诗 打油诗 诗话 谚语 小品 民间文学 格调说 性灵说 神韵说 肌理说 意境 建安文学 南北朝民歌 玄言诗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新乐府运动 江西诗派 台阁体 宋诗派 花间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古文运动 公安派 桐城派 章回小说 讲史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公案小说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唐代诗人别称 初唐四杰 高岑 大历十才子 郊寒岛瘦 元白 唐宋八大家 三苏 苏门四学士 永嘉四灵 元曲四大家 江左三大家 岭南三家 屈原 贾谊 司马相如 班固 蔡文姬 陶渊明 谢灵运 陈子昂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柳宗元 李贺 杜牧 李商隐 温庭筠 李煜 柳永 晏殊 欧阳修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陆游 关汉卿 汤显祖 吴敬梓 曹雪芹 中国最早的民歌 《古诗十九首》 《玉台新咏》 《世说新语》 《窦娥冤》 张择端 马远 唐寅 徐渭 八大山人 石涛 扬州八怪 西泠四家 吴昌硕 米氏云山 新安画派 北宋山水画三大流派 元代画坛四大家 吴门画派 清初“四画僧” 海上画派 清末“四任” 岁寒三友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游春图》 《步辇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 《历代帝王图》 《辋川图》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 《千里江山图》 《富春山居图》 《汉宫春晓图》 《考工记》 篆刻 篆刻家文彭 徽派篆刻 浙派篆刻 印章 印泥 印章边款 唐三彩 五大名窑 秘色瓷 青花瓷 粉彩 瓷都景德镇 玉雕 牙雕 木雕 中国四大名绣 云锦 泥人张 剪纸 盆景 指画 火笔烫画 缂丝 木偶戏 中国结 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 蜡染 扎染 古琴 编钟 磬 箜篌 古筝 琵琶 笛子 箫 二胡 六代乐舞 雅乐 诗乐 楚声 燕乐 尽善尽美 乐与政通 声无哀乐 二十四况 五声和七音 三分损益法 十二平均律 工尺谱 李延年 赵飞燕 万宝常 李龟年 唐玄宗 杨贵妃 《乐律全书》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曲》 《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戏曲的四功五法十耍 唱念做打 江湖十二角色 毯子功 把子功 翎子功 甩发功 髯口功 水袖功 扇子功 手绢功 起霸 女霸 男霸 打出手 俊扮 髯口 假发 戏衣 一桌二椅 检场 火彩 勾栏 畅音阁 楔子 科班 行头 跑龙套 票友 京剧 京剧脸谱 生旦净丑 梨园 京剧各主要流派的创始人 梨园三怪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须生” 京剧“四小名旦” 同光十三绝 傩戏 弋阳腔 青阳腔 海盐腔 余姚腔 沪剧 越剧 婺剧 目连戏 山东梆子 吕剧 潮剧 川剧 琴书 相声 小品 双簧 秦腔 黄梅戏 秧歌戏 昆曲 豫剧 川剧变脸 评剧 二人转 弹词 木偶戏 皮影戏 口技 魔术 体育娱乐 蹴鞠 健身球 投壶 击鞠 游泳 拔河 打猎 武术 摔跤 剑术 少林拳 太极拳 形意拳 八卦掌 南拳 围棋 象棋 麻将 民俗文化 元旦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泼水节 那达慕大会 头衣 衣裳 鞋袜 旗袍 中山装 八大菜系 饺子 馒头 油条 “狗不理”包子 汤圆 涮羊 序言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果,也是孕育 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才造就了人类 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 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不仅是开阔视野、启迪心 智、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必 要的文化常识已然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可 以说,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 活当中。然而,许多人往往缺少足够的文化常识基础,有 些人即使知道一些常识,也是一知半解,这不仅给习和工 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生活中也可能处处遭遇尴尬。比如, 缺乏文化常识,在读历史作品时难免对人物来历、官职性 质、宗法礼俗等不了解,自然就无法体会其人其事的种种 妙处;缺乏文化常识,就会对生活中许多与文化有关的现 象感到费解,甚至在工作或生活中错误百出。可见,掌握 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世界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 浩如烟海,面对它,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很难在 短时间内掌握其底蕴及脉络。即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 文化常识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的确,再强大的个体在面对 厚重的文化时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在知识爆炸、信息膨胀 的今天,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日新月异,如何用较短 的时间获取较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 题。这除了个人的努力和恰当的学习方法之外,知识信息 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是否科学、简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因素。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 必要的文化常识、提高人文修养,为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 的基础,本着权威实用、生动有趣的原则,编者选取了中 外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和史料,辑成本书。所选内容 涵盖了文学、哲学思想、历史考古、艺术、体育娱乐、语 言文字、出版传媒、教育、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武器、 医药、名胜古迹等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囊括了人们最想 知道、最需要知道、最应该知道的基本文化常识。编者在 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攻夫 。“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 “奇”就是不一般,是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 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 同时,书中还选配了百余幅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 ,与文字相辅相成,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具趣味性的中外文 化图景,使读者身临其境,从中体味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 深。 本书既是一部浓缩中外文化知识精粹的工具书,具有 超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又是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快 餐,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一书在 手,即可轻松掌握必备的中外文化常识,给你以有益的启 迪,使你充分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导语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果,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 东云主编的《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所选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思想、历史考古、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武器、艺术、体育娱乐、语言文字、出版传媒、教育、医药、名胜古迹等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囊括了人们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最应该知道的基本文化常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百余幅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具趣味性的中外文化图景,使读者身临其境,从中体味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 精彩页 文学 诗歌 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史都证明,诗是出现得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 那么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未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便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诗的形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诗起着记事的作用。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一个字。“志”上从“中”,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学产生以后,有了文字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与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是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哦、兮、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前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原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也称《诗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诗经》的作品大抵产生在周初至春秋中叶,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全书系孔子所删订。 周朝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地方官的协助,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可惜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歌词,就是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 由于《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儒家学派人物把它当作教科书,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仍因为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公、燕人韩婴、齐人辕固生、赵人毛佚,其中《毛诗》最为盛行。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以至于今。 《楚辞》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人所为、楚地所生之辞。在兴起之初,它原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楚国诗人在作品中或者自称为诗,或者自名为诵(颂),或者因袭乐章之名,称为九辩、九歌等。“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的《史记·酷吏列传》,以后沿用不变,就固定为这种文体的名称。 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将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等的创作和汉人的一些拟作,包括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计16篇,汇为一编,名为《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仅后于《诗三百篇》的一部古代诗集。东汉王逸又为《楚辞》作《章句》,并附入己作《九思》,全书遂成了17卷,就是现在流传的本子。 《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其诗歌已不再是群体创作,而是诗人的独立创作,特别是屈原的作品,塑造了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的、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标志着古代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其次,《楚辞》的作品以参差灵活、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和宏伟的结构,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主观与客观的剧烈冲突,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的重大解放。尤其突出的是,《楚辞》重在以华美的文辞、奇特的想象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激情,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从此使中国诗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楚辞》和《诗经》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对后世文学影响十分深远。 赋 赋是文体的一种,它兼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制的特点,是汉魏六朝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的另一个渊源是战国时代游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