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陈楸帆《美丽新世界的孤儿》描绘所谓“蛮荒”与“文明”的激烈冲突,探讨稳定社会应该具有的形态;阿缺《宋秀云》以冷静的笔触展现科技状态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反思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刘洋《对流》对时间展开奇思妙想,构建了时空旅行的通道,借此挽回逝去的青春、逃避现下的不堪……12篇科幻小说力作,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探索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人类的命运,展示人类的梦想。 星河、王逢振选编的《2018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悉数从全国多种相关刊物上精心挑选而来,旨在检阅该年度科幻小说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幻小说。 目录 序言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 宋秀云 湍流 百万个明天 对流 地球的翅膀 梦湖梦 人之子 缓缓失色 排雷者 如果大雪纷飞 霍金号的问候
序言 探讨和评述2018年的科幻文学,恐怕不能不涉 及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 从整个社会历史环境来说,2018年是相当重要 的一年,那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不争的事 实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就没有中国文化的今天,就没有中国文学的今天, 同样也就没有中国科幻文学的今天。对于科幻文学 这样一种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同时又要具有丰 富想象力的文学品种,尤其应该感谢改革开放所带 来的春天。 改革开放让我们大踏步前进,同时也让我们看 到了明显的差距与不足。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尽管 几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方面 依旧不能真正领先和完全自主。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 这一征程中,科幻文学所能起到的作用之一,就是 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而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种类,科幻文学是一个 十分奇妙的存在。它不可能取代或覆盖其他文学种 类,但同样也特立独行地不会被其他文学种类取代 或涵盖。它如花圃中的一枝独秀,傲然绽放,大放 异彩。 具体到今年科幻文学创作的特点,又与往年不 尽相同—— 首先,一些“老”作家减少了中短篇科幻创作 ,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长篇与影视。但从另一个角度 来看,一直被众人瞩目的中国科幻影视,却又迟迟 没有明显的起色。似乎一切都在酝酿当中,一切都 在未知当中。相对成熟的青年主力作家依旧笔耕不 辍。他们的作品构思奇妙,情节精彩,文笔流畅, 而且具有较多的科技内涵。《湍流》《对流》《地 球的翅膀》均属此类。当然这些作家的创作也不乏 风格多样——《美丽新世界的孤儿》以致敬经典的 方式展现了一幅近乎荒诞的未来图景,而《霍金号 的问候》则用近乎寓言的笔法展现出面对异常时人 们所做出的不同反应。 一些“新”人的涌现,十分值得鼓励。当然这 里所谓的“新”,有些是实际年龄相对年轻,有些 则是初入此道时间不久。总体而言,他们的笔力虽 显稚嫩,但创意与构思还是相当不错的。 本选集所收入的“新”人新作的特点,可以简 单归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关注现实——着力探讨在科技发展之后,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变化,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将 如何存续发展。《宋秀云》《百万个明天》《缓缓 失色》均属此类。 淡化科技——这些作品不注重技术细节的描写 ,仅把科学技术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背景。这种尝 试自有其道理,因为文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细致描 述,而非对科技发展的简单展示。《人之子》《排 雷者》《如果大雪纷飞》均如是,“老”作家赵海 虹的《梦湖梦》亦如是。 扩展幻想的边界——有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奇幻 色彩,其幻想更加天马行空而不拘泥于经典科幻范 畴,当然这种探索能否成功目前尚未可知。上述一 些入选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未入选作品都具有这类特 征。 不论探索和尝试如何,有一个特点却值得注意 。大多新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很容易过多地囿于 个人经验,使得其作品的个人痕迹太过明显。这对 希望坚持写作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慢慢改 进的地方。从个人经验与感受出发,很难把握和掌 控更宏大的叙事,而就某种意义而言这对科幻文学 尤为重要。 此外还是要做一些例行的编选说明: 在此前的年选编选工作中,我们曾做过一些创 新尝试,比如收入一些网站的作品,比如对较长的 中篇作品网开一面,比如节选一些优秀的长篇作品 ……这些做法自有可取之处,今后也可能还会继续 进行,但今年的作品数量让我们决定暂不采用这些 方式。而在选择时限上,此前是前一年10月至当年 10月,但也不严格拘泥于这一时限,毕竟不同的刊 物面世的时间差异较大,所以可能会对有些作品在 时限上做出适当的延展和放宽。 最后要说的是,与往年相似,除了上述入选作 品之外,2018年度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问 世,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们未能入选。我们只 能借此部分科幻佳作,向各位读者展示出一个2018 年度中国科幻文学的大致面貌,还望作者与读者海 涵。 2018年10月
导语 星河、王逢振选编的《2018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所收入的“新”人新作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关注现实——着力探讨在科技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变化,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将如何存续发展。《宋秀云》《百万个明天》《缓缓失色》均属此类。 淡化科技——这些作品不注重技术细节的描写,仅把科学技术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背景。这种尝试自有其道理,因为文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细致描述,而非对科技发展的简单展示。《人之子》《排雷者》《如果大雪纷飞》均如是,“老”作家赵海虹的《梦湖梦》亦如是。 扩展幻想的边界——有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奇幻色彩,其幻想更加天马行空而不拘泥于经典科幻范畴,当然这种探索能否成功目前尚未可知。上述一些入选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未入选作品都具有这类特征。 精彩页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 杜若飞从一个无比漫长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 他呆滞了许久,仿佛这个梦是如此之长,长得让他忘记了自己原本应该身在何处。终于他认出来,这是自己租住了三年的老房间。陈旧的20世纪90年代装修风格,略显浮夸的石膏吊顶,木踢脚线,墙纸经过许多个阴湿的梅雨季之后已经泛黄,角落浮现青黑色的霉斑,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套衣柜,都是用廉价的碎木合板压制而成,他知道哪几扇门是坏的,哪一扇打开后会有凌乱霉味的衣物涌出。 杜若飞深深地叹了口气,一切都没有改变,梦里的事物只存在于梦里。他揉搓着身上苍白的皮肤,手腕、脖颈和大腿内侧平整如初,没有针眼痕迹,在梦里,这些位置被插上导管和电线,连接到不知名的仪器,发出恼人的嗡嗡声。这种幻听似乎从梦境带入现实,他挥了挥手,试图驱赶那些隐形的蜂群。 窗户透着蒙蒙白光,分不清时间,杜若飞眼角隐约瞥见污浊空气中飘着的城市建筑,他已习惯于这种景象,因此常年不开窗,只靠空调完成室内外空气交换。 他没有找衣服穿上,而是先打开电脑。他知道这个房间不会有别人闯入,合租的哥们搬走了,下家还没有找到。因此现在他暂时承担着双倍房租,这让杜若飞心头一沉。毕竟翻译的工作时常拖欠稿费,并不能为他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电脑似乎出了点问题。 网络连接显示正常,但所有杜若飞习惯浏览的网站页面,全部停留在昨天。他记忆中留存的最后一天,公元2018年6月26日。他点开那些似曾相识的标题,内容却近乎全新般刺激着他的神经。 “最后一批幸运儿将在今天进入冬眠舱。” 那些熟悉的面孔掠过他眼前,患绝症的企业家、过气政客、喜剧明星、数学理论先锋、天才少年黑客、世界小姐……绝大部分申请者是根据联合国未来事务署的一套复杂到无法理解的公式计算得分,从而获得资格的。他们将接受特殊药物注射处理,被送入冬眠舱,怀着各自的期许,长眠数百年,期待未来人类开启解冻程序的一天。 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文章以戏谑口吻写道。 杜若飞看到了一张年轻的脸,苍白、死板、怪异,却算不上丑陋,夹杂在精英人士的标准化商务照中间,显得格格不入。那张脸似乎努力挤出笑容,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失败,嘴角歪斜,笑容扭曲,透出勉强和僵硬。他看到了照片下方的小小介绍文字。 “全民乐透彩票未来大奖唯一幸运儿——杜若飞,24岁,中国上海。” 那是他自己的脸。 杜若飞摇摇晃晃地站起身,他无法理解眼前的这一切。梦境中的一切都是真的?那么眼前的这一切又如何解释?或者这只是冬眠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漫无止境的长梦,他的瘦弱身躯仍然被关在那枚流线型纯白色的蛹中,等待破茧而出的一天。 他走向房门,扭开把手,期待看到那条熟悉的昏暗过道,通往狭小脏乱的公共起居室。 白光涌入,他看见了。 一个乳白色的气泡。 将整个房间包裹在内,光滑的内表面通过不知名的技术投射上他所熟悉的21世纪初上海城市图景,摩天楼、高架立交桥、弄堂、梧桐小路。 杜若飞抚摸着虚拟的上海镜像,薄膜随着他的手掌压力而变形,楼群变得弯曲,天际线凹凸不平。他试图再加力度,薄膜被抻拉到一定限度,突然跳跃荧光蓝色字符,整座城市摇晃、褶皱、坍塌暗下。半透明的气泡如一层蛇蜕,重重叠叠地滑落在地,堆成小丘。 虚拟帷幕背后的景象着实让杜若飞大吃一惊。他发现自己站在类似体育馆的中心,四周的碗状弧壁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座席,有黑色蛆虫般的影子蠕动,伴随着波浪般无休止的闪光,从各个角度晃得他睁不开眼。似乎是某种静音装置被突然关闭,铺天盖地的欢呼声瞬间将他淹没。 那是人的声音,他松了一口气,同时几乎是下意识地蜷曲起身体,遮挡住裸露的部位。 人群更激动了,浪笑震耳欲聋,又突然销声灭迹。 一个男声响起,夹杂着多国语言词汇,语调怪异,但杜若飞竟能理解那是在介绍自己。聚光灯拢到他的裸体上,他羞耻地想逃回房间,却发现身后已空无一物。他像一只被剃光了毛发的猴子,被晾在众目睽睽之下,几乎要晕眩过去。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