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普年华(联合国卡林加科普奖获奖者李象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季良纲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季良纲著的《科普年华(联合国卡林加科普奖获奖者李象益)》共分十一章,介绍了李象益从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青年时期从事科研工作、中年后从事科普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他参与建设中国科技馆、担任科普部部长、建设中国科技馆二期,以及担任中国自然科技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执委、北京市科普顾问等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与科普人生,并穿插了他参加吕梁支教、科普理论研究、科普人才培养等内容,全面介绍他由科研到科普的人生转变,科普理论创新与探索,活跃于国外科普舞台的一些重要事迹。
作者简介
季良纲,浙江龙泉市人,属马,中级职称,喜文史,爱旅游。
1985年浙江省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在职经济学研究生学历。从事过中学语文教师、市级党报记者、乡镇机关干部、省直部门机要秘书等岗位工作,现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并负责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工作。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首届浙江图书馆理事会理事、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长期关注科普政策研究与科普实践,曾被公派赴俄罗斯、新加坡等国考察培训;参与制订多个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和科普工作的政策文件、五年发展规划等;组织策划“科学会客厅”等特色科普项目,承担了中国科协及浙江省研究课题5个;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了科普理论文章70多篇,有多篇散文作品获奖。主编出版了《科学会客厅》《纲要实施优秀案例》等著作5部,兼任《科学素质在行动》(季刊)责任编辑。
目录

第一章 “科普诺奖”花落中国
中国人捧起“科普诺奖”
“我眷恋着这个事业”
载誉归国掀起科普“正能量”
走进
科普历程折射家国情怀
第二章 火热的少年时代
暂居蜀中,继承优良家风
国家新生,点燃少年激情
多彩初中,锤炼爱国之心
三中求学,感恩老师教导
“我要上北航!”
第三章 铸造翱翔蓝天的利剑
“做未来的红色航空工程师!”
初尝科技攻关乐趣
留校踏上科研之路
亮相国际舞台
第四章 步入“科普人”的行列
科普人生从太仆寺街开始
从科技展览馆到科学中心
中国科技馆奠下基石
大洋彼岸刮来的旋风
信息技术展览揭示科技革命
创建新型科普教育阵地
“科学中心”在中国生根
第五章 吕梁“支教”情难忘
盛夏家访凝聚支教队伍
读懂“无字的书”
好的社会大学
“一切为了老区的明天”
第六章 走进科普新天地
“走出去”与“请进来”
站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
让“能人效应”发扬光大
闪烁在企业的“讲理想,比贡献”
将“金桥工程”推向全国
“厂会协作”会诊企业难题
开展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
参与起草个科普文件
第七章 建设创新的二期新馆
“我愿重回科技馆”
展厅蜕变,重振信心
“跑断了腿也要上二期”
科学泰斗的无私情怀
“以全新思路建设二期”
打破学科界限的新展厅
调查和体验是创新之本
走社会化办馆之路
不忘培养研发与创新人才
“生命螺旋”开馆轰动京城
“科技馆就是我的家”
第八章 永不退休的科普人
为自博协引入“新鲜血液”
信得过的“知心谋士”
创办北师大科普研究中心
理论新风提升科普水准
担任科普顾问
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化
第九章 活跃于国际科普舞台
国际博协位中国执委
申办国际博协大会
发起创建世界科学中心及亚太科学中心协会
活跃的民间“科普大使”
第十章 科普教育理论建设的耕耘者
践行“科学中心”理念落地中国
提出创新方法推进“深度教育”
紧跟时代步伐传播创新理念
第十一章 科普征程扬帆再起
载誉归来掀起“李象益热”
永不退休的科普人
印度之行传播中国科普之声
科普永远在路上
附录一 李象益大事年谱
附录二 心语:传主的话
序言
我与象益先生初识是在2006年,当时,我刚调
任中国科技馆馆长。正值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的起
步阶段,面临的头绪多,工作繁杂。我多次请教象
益先生,象益先生不吝赐教,多次就中国科技馆新
馆建设出谋划策。在我进入科协书记处分管科普工
作后,我每年也多次与象益先生沟通交流,从象益
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好思路、好办法,他对科普的
执着与激情更是激励我攻坚克难、不断探索。
很高兴看到这本《科普年华》,较完整地展示
了李象益先生几十年坚持不懈从事科普、热爱科普
、钻研科普的人生历程。我愿意为此书作序,一则
表达对象益先生的敬意;二则希望更多的科技界朋
友从中获得启迪,了解科普,从事科普,热心科普
,领悟科普的真谛,共同谱写新时代科普事业新篇
章。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
2008年起,连续5年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习近平总
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
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
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
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
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前
所未有地将科普事业摆在事关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的
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创新文
化,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提高国民
素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
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族
科学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指
示精神,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
代,中国科普事业肩负着神圣使命,满足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
人民,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方能构筑未来发展
新优势、厚植国家创新发展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科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
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当
今世界发展的战略走向和竞争格局,深刻影响着人
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驱动社会生
产力快速跃升,人才成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
涌现源于强大的公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文化积淀,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全
社会的广泛传播和弘扬。成为民众自觉追求的价值
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科
技、产业等重要领域抢占制高点,更要在国民科学
素养、人才质量、创新文化等方面形成强大软实力

科普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化在与近代科技发展的相互激荡中不断丰
富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内涵,一代代中国科技
工作者在追求科技进步、服务国家人民的伟大实践
中,孕育发展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已成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科普不
仅肩负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
科学文化素质,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的使命,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力量。
科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进程中,科普作为展现国家科技和文化软实力
的重要载体。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使命。科学
普及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以科普为纽带,基于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人
文交流,在互利共赢中求取最大公约数,就可以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为促
进全球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科普是一门综合性学问,从事科普工作让人生
充满精彩。科普工作与科学知识体系密切相关,还
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表演学等相关学科都
有联系。一个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不仅要具有渊博
的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传播技巧,还要具有较强
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
科普充满热情、乐于奉献的情怀,一种坚持坚持不
懈、追求卓越的精神。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普及的第
一战略力量,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
任。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是科技工作者
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期待。
李象益先生是一位集优秀科技工作者与卓越科
普工作者于一身的大成者。他原是一位从事航天发
动机教学与研究的教授,不惑之年转型成为一位科
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实践者,走过了一段非凡的
旅程。三十多年来,他敬岗爱业,默默奉献,坚持
不懈地从事科普事业,成为科学中心理念的实践者
、科普教育理论的探索者。他多次主持重大科普规
划、计划的起草,开创性地将科普事业推向了一个
高潮,多次荣获优秀科普工作者等科普相关荣誉称
号。2013年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
加奖”,这是国际科普同行公众的“科普诺奖”,
成为我国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一人。他从科研到科普
的成功事迹,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为中国
科普事业争了光!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
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
“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科
协成立60周年。中国的科普事业,需要一大批像象
益先生一样的熟悉科研工作、懂得科普的科技工作
者,热心科普、投身科普、创新科普,以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科普事业,点燃科普激情,
尽展各自所长,积极参与各项科普活动,共同推进
我国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作为,为建设世
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更多中国科普人的时代强音

这一本《科普年华》,平实记录了象益先生几
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从事科普的人生历程,体现
了他对科普事业饱含的一往情深、孜孜不倦的理想
追求。他精彩而丰厚的科普人生,是一笔宝贵的精
神财富,能给广大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以启迪
与精神感召,它真切地告诉人们,科普人生可以有
这样的充实、有这般的精彩!
是为序!
导语
季良纲著的《科普年华(联合国卡林加科普奖获奖者李象益)》记述了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教授的科普人生和数十年从事科普工作的光辉年华。李象益教授从科研工作者转型成为科普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甘做人梯,甘当绿叶,不图名,不谋利,为科技专家的科技传播做服务;李象益教授立足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捕捉科技信息,及时有效组织开展科技传播,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其敬业精神、专业态度,非凡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开展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颁发给李象益教授,这不仅是对李象益教授的认可,更是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的认可,李象益教授作为万千从事科普工作事业中的一员,他的科普人生正是我国科普工作者的写照。
精彩页
1948年,李家再次搬家,迁到西北地区的大城市兰州。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南有五泉山,北有白塔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水多浑浊。少有清时,因而古人将“河清”视为升平祥瑞的象征。交替发生的内战和外敌入侵已经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战乱中的人们,特别期待能有这样的日子。
飘荡多年的李家,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居所。跟随家人四处奔波的李象益,从小感受着离乱的痛苦,饱尝了清贫生活的艰难。这种独特的经历,增强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激励着他发奋成才的斗志。
1949年8月,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明朗,解放军以雷霆之势进军大西北。第一野战军发起了解放兰州的战役,与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部队在兰州狗娃山展开激战。为堵截西逃的马步芳部队,解放军抢占先机夺取兰州黄河铁桥。25日,市内的战斗在夜晚打响,轰鸣的枪声、炮声此起彼伏,战火映亮了半个兰州城的夜空。那个硝烟弥漫的夜晚,也深深地印在了少年李象益的记忆之中。
8月26日,国民党军队彻底被击溃,西北重镇兰州获得了解放。群众工作随即展开,饱受战争与离乱之苦的人们,逐渐敞开了已经麻木的心扉,准备迎接渴望已久的和平。
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的那一天,因为战乱而凋敝的街道,被四处涌来的民众挤了个水泄不通;一声高过一声的口号响彻城市上空。高大威武的解放军骑兵,排成整齐的队列雄赳赳地行进:整座城市在为解放欢呼。人们期待这样的日子,已经太久了!
历史的洪流,很快将年幼的李象益吸引住了。他也用稚嫩的心灵。以纯真的感情,感受着时代的伟大变革。
在那些日子里,小小年纪的他也参加了庆祝解放的秧歌队,饰演一名身穿背带裤的工人,他感到无上光荣。还有一次,他跟同学们一道,观看了第一野战军“战火”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剧中黄世仁、穆仁智的歹毒兽行,让他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是旧社会,什么是阶级压迫。
时间飞快地流逝,转眼之间,就到了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子。那一天,人们从兰州城四面八方涌向最热闹的兰园广场,等着收听电台对开国大典的转播。广场里,红旗招展,人头攒动,热闹场面前所未见。高音大喇叭里传出了毛主席高亢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霎时间,这里仿佛与三千里外的北京天安门融为一体!雷鸣般的欢呼声、口号声、锣鼓声,在广场上响成一片。
少年李象益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人民”“革命”“解放”这些词汇的意义,但欢庆的人群仍然让他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他可以清楚地感到,历史正在翻过一页,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兰州职工子弟小学,成为李象益成长的第一片新天地。
当时的校长名叫田艽,是一位来自革命老区陕北的年轻人。浓眉大眼,总是穿着一身灰制服,脚上蹬着一双黑布鞋。他最喜欢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刘志丹带领人民闹革命打土豪。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垦出“好江南”,张思德为人民烧炭因公殉职,还有延安军民如何进行纺纱织布比赛……说到高兴处,他还会扭起秧歌,动情地唱起那些最动听的革命歌曲。
李象益最喜欢听田校长讲故事。故事里的英雄事迹是那样感人。让同学们肃然起敬,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李象益至今还记得,每次讲完故事,田校长都要大声发问:“听完了英雄的故事,我们应该怎么做啊?”同学们齐声回答:“向英雄们学习,争做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时,个子不高的李象益,声音总是最响亮、最高亢,仿佛是从心底里吼出来的。眼前这位投身革命事业、意气风发的田校长,早已成为李象益心中的英雄榜样了。
小学时代的李象益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又得益于家学的根底,写得一手好字。他还有一副好嗓子,歌咏比赛得过全校第一名。到了小学毕业前后,他多次参加《劳军》等秧歌剧的义演。在反映当年“大生产运动”的歌剧《王秀鸾》中,他扮演一个名叫牛大山的坏蛋,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惟妙惟肖、传神幽默的表演,让人看了既愤恨不己,又忍俊不禁。几场演出下来,他居然成了学校里的“名人”。
站在中国结束动荡、走向新生的节点上,李象益对未来、对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12岁的时候,李象益戴上了红领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当时叫少年队),也告别了自己的小学时代。
P16-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