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语言中的强调现象广泛存在,涉及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种层面。鲁莹著的《汉语的话语强调》秉持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理念,基于范畴化理论,探讨强调现象的本质、强调范畴的性质、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及语义强度,试图构建话语中的强调范畴。 语言形式上,本书以话语为界,讨论小于话语单位的强调形式,包括句子层面的语序、构式,以及话语层面的话语标记、修辞手段;语义强度上,与构成形式的层级性呼应,强调的语义强度也呈层级序列,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紧密相连。相对于语序和构式手段而言,表示强调意义的话语标记和修辞手段更为丰富、多样。 作者简介 鲁莹,1982年生,湖北武汉人。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 目录 第一章 汉语话语中的强调 第一节 导论:前提、术语、语料 一 理论前提 二 重要术语 三 语料来源 第二节 汉语中的强渊现象 一 语段成分的强调 二 韵律特征的强调 第三节 强调问题研究概述 一 基于语用修辞 二 基于语言形式 三 基于功能和认知 四 基于语法体系 五 强调与焦点 第二章 话语强调范畴的建立 第一节 强调与主观性 一 主观性理论研究概述 二 主观性的构成要素 三 强调与主观性的关系 第二节 强调范畴与主观范畴 一 客观表述与主观表述 二 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 第三节 强调范畴与次范畴 一 次范畴:构成形式 二 次范畴:语义强度 小结 第三章 话语标记的强调 第一节 元话语与强调标记 一 元话语与命题话语 二 强调性元话语标记 第二节 “说实话”:完成传信与转换 一 强调真实语义 二 强调话题转换 第三节 “我告诉你”:增强施事语力 一 强调训诫 二 强调指令 第四节 “X的是”:明示双重语义 一 凸显逻辑语义 二 聚焦话题成分 第五节 “你知道X”:聚焦信息状态 一 强调新信息、新话题 二 强调理解、互动过程 小结 第四章 句子的语序强调 第一节 语序的性质与特征 一 语序与词序 二 三个平面的语序 第二节 焦点位置和焦点成分 一 焦点句法位置 二 焦点句法成分 第三节 强调的句法结构 一 句法异位与语用易位 二 异位的功能及分类 三 易位的功能及分类 第四节 异位式强调 一 定状异位 二 状补异位 第五节 易位式强调 一 谓、宾易位 二 定、状易位 小结 第五章 句法构式的强调 第一节 “再……也/都……”构式 一 构件分析 二 句法构成 三 强调意义 第二节 “连……也/都……”构式 一 构件分析 二 句法构成 三 强调意义 第三节 “是……的”构式 一 判断标准 二 句法构成 三 强调意义 第四节 周遍性主语句 一 疑问代词……也/都+不 二 一量……也/都不 三 量词重叠式……都 小结 第六章 话语的修辞强调 第一节 话语与修辞 一 话语意义与句子意义 二 强调形式的层级及分类 第二节 均衡强调 一 排比式强调 二 层递式强调 三 小结 第三节 凸显强调 一 夸张式强调 二 映衬式强调 三 小结 第四节 重复强调 一 反复式强调 二 同语式强调 三 小结 第五节 侧重强调 一 撇语式强调 二 对比式强调 小结 第七章 强调形式的标记与强度 第一节 标记模式与强度层级 一 标记性的层级 二 语义强度的层级 第二节 话语标记式强调的强度 一 标记性的层级 二 语义强度等级 第三节 语序式强调的强度 一 标记性的层级 二 语义强度等级 第四节 构式强调的强度 一 标记性的层级 二 信息强度等级 第五节 修辞式强调的强度 一 标记性的层级 二 语义强度等级 第八章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鲁莹著的《汉语的话语强调》研究内容进一步将汉语范畴的研究拓展到以往研究较少的主观范畴,将范畴化的研究跟语言的使用者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将具有强调功能的一些修辞方式也拿进强调范畴的研究中,研究领域的拓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不足之处在于,书中虽然提到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层面均有强调手段和方法,并且在研究概述中也涉及了诸如语音强调和词汇强调的问题,但并未给予应有的讨论和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