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新的一年,我们需要一股重新投入现实世界的理性力量。如果你想通过更简单的方法来获得幸福和勇气,不妨学习下北欧国家芬兰的生活方式:SISU。 做个“精芬”有多幸福,去了芬兰你就知道。“忍耐与吃苦,就能生存”,这就是芬兰人的SISU生活哲学,咬紧牙关,即便已倾尽全力也要再次激发自己,坚韧果断却又不失内心的温柔,这就是芬兰人在冰天雪地中诞生的精神力量。 夏天的时候,芬兰的深夜依旧阳光璀璨;冬天的时候,白天居然黑暗笼罩;随处可见“性冷淡风”的极简设计,却是一个重金属音乐圣地;全国人民都是“精芬”,含蓄内敛、社交恐惧症满级,但又充满着意志力与柔韧性,这股神秘力量,被芬兰人称作“SISU”。(所以芬兰人创造的诺基亚才经久不“摔”吧) SISU精神让芬兰人取得国家独立,捱过芬苏战争,在短时间内付清战争赔款,在困难时期设计出振奋人的大朵图案。但SISU的意义又不仅止于此。 当芬兰人面对绝境时,他们的SISU能量会随肾上腺急速飙升,此时SISU就是强大的精神支柱。2019,再见HYGGE,你好SISU。 肖小因著的《芬兰不加糖:SISU芬兰人坚韧而温柔的生活哲学》从千张照片中精选200幅城市美景,在感受这座城市的同时,学习芬兰人如何以坚韧不拔的勇气跨越艰难的SISU生活哲学。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生动。 目录 前言:芬兰不加糖 咖啡馆Ⅰ:空中的朋克女孩 城市往事 石头与花岗岩 咖啡馆Ⅱ:蓝毛衣男孩 复杂的卡里奥 菜市场里的音乐会 咖啡馆Ⅲ:缺席的金发店员 一杯又一杯 好生活,好咖啡 咖啡馆Ⅳ:旅行中的少年 勇敢玛莉 每个男孩 咖啡馆Ⅴ:芬兰咖啡拉丁心 羞怯着,SISU着 柔软的心 后记:SISU式生活哲学
序言 芬兰不加糖 我在芬兰的那段时间喝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咖啡。 到达机场,从朋友手中接过第一杯咖啡,我便开始了 在这座城市的咖啡之旅。说是咖啡之旅并不准确,因为我 只是在不同地方,用同一种方式喝着咖啡而已:只加一点 点奶,不加糖。据说这是芬兰冲饮咖啡的典型方式。我入 乡随俗,用这种方式喝遍了城市。 芬兰是全世界人均咖啡消费量排名第二的国家,形象 地说,平均到每个芬兰人,每天大概要喝七八杯咖啡。这 样的水平任凭我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一天两杯已经会让 我收获失眠与心跳加速。起初我并不明白芬兰人为何如此 热爱咖啡,那时候我正着迷于这个城市的安静带给人的松 软感,没什么心思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在赫尔辛基,不管是在早高峰还是周末出门,城市最 大的响动都来自汽车以及电车与轨道的碰撞,还有人行道 上绿灯闪烁时发出的快节奏声响,偶尔夹杂着路边工程车 缓慢抬起吊臂的机械声或是充斥着城市的风声。那时,这 样的安静简直有一种治愈的效果,使人变得舒展放松。 可一旦这种安静成为平凡的生活背景,情况就发生了 变化,沉闷开始浮现。有一次我在凌晨一两点醒来,窗外 街道上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没有远方工地的施工声,没 有深夜回家的汽车声,也没有楼下男女的吵架声。这种纯 粹非但没能让我继续安眠,反而一下子清醒起来。我想起 南京的凌晨,在一片安静中,长江上船只悠长的鸣笛和远 方工地的施工声有多动人,如今我却似乎漂浮在真空中。 进入冬天,安静彻底从背景中挣扎出来,成为生活的 主宰。城市和人们一样,似乎进入了一种冬眠状态,表情 和话语越来越少,街道和人群越来越安静。特别是一场雪 后,所有的声音都被吸收干净。与安静相伴的便是越来越 多的黑暗,白日仅有的几小时阳光也显得软弱无力。 这时的安静不再松软可亲,反而让人沉迷其中,变得 越来越沉默,沉默到让你感到压抑。此时,我去往咖啡馆 的次数越来越多,咖啡馆有让我躲避安静和沉默的喧闹, 而咖啡也是越喝越多。 有一次,和朋友在咖啡馆,我接连喝了一杯不加糖的 咖啡和一壶滴滤咖啡,朋友开玩笑说,你这哪算是喝咖啡 ,纯粹是为了咖啡因。我恍然大悟,咖啡对芬兰人而言, 并不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饮品,而是一种奇妙的“工具 ”,咖啡所带来的最好效果便是一饮而尽之后的精神振奋 。特别是在冬天,你迫切地需要它来对抗寒冷、安静、沉 闷、抑郁、无精打采。在依旧如夜晚的早上起床,按每日 的节奏喝上一杯早间咖啡,安慰身体,虽然外面天依旧很 黑,但是已经早上了。或许这便是咖啡在芬兰备受欢迎的 原因之一。 但,为什么不加糖呢? 像黑夜一样的黑咖啡,而且没有月亮。 这或许最能形容芬兰人对味道强烈的咖啡的渴望。“ 你当然也可以加糖,但前提是咖啡必须够味儿”“我总会 先把糖含在嘴里”“我什么都不加,这样才能体验咖啡的 纯粹”。我不经意地问着,他们随性回答。 不需细细品味,一饮而下的强烈味道。随着舌头越来 越麻木,我的咖啡起点也越来越高。这有点像喝酒,随着 饮用数量的增加,酒精度数也不断攀升。有时候我不禁猜 测,或许是对酒类消费的控制,使得芬兰人将对烈酒的渴 望转换到了咖啡上。当然他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周末乘着 游轮前往塔林一醉方休。不过有一次周末,我经过两个酒 鬼壮汉,他们糊里糊涂、醉醺醺地聊着什么,每个人手里 都拿个冒着热气的纸杯,一身酒气混着咖啡味儿,看样子 他们决定用咖啡解解酒。 除了对味道强烈的咖啡的渴望,芬兰人在生活中也不 乏其他极致体验。我想起芬兰著名设计师塔皮奥·维卡拉 (Tapio Wirkkala)在森林中与蚊子群的“搏斗”,让同 伴心惊不已。还有木质桑拿房里热情的藤条拍打,从火热 桑拿跳到冰冷湖泊的极度刺激,这种极致的火与冰的体验 ,大概只有芬兰人能够享受。而且还拍了电影《桑拿房里 论人生》,在藤条的拍打中,他们讨论着人生大事。 我想象着每种强烈体验的背后都有芬兰人紧咬的牙关 和马上要脱口而出的尖叫。 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总是一脸平静,因为这没什么 大不了。芬兰人的超强忍耐力与坚韧劲儿能让他们吞下一 切苦楚,即便让一个芬兰人品尝罐头界的极品—鲱鱼罐头 ,他们大概也会不动声色地吞下一口,隐忍着慢慢放下叉 子。 芬兰人的忍耐力与坚韧劲儿,可以解释许多令人难以 置信的事情:他们如何取得国家独立,如何挨过芬苏战争 ,如何在短时间内付清战争赔款,如何在困难时期设计出 振奋人心的大朵图案……但有些事情只凭忍耐和坚韧是解 释不了的,比如“在零下二十度的时候坐在冰上钓鱼,虽 然他们可以直接去超市买”,Tarja Moles调侃说:“或 是在拉普兰度假时深陷沼泽也不会大声呼救,而是保持放 松的表情花八小时自己挣脱,这就是SISU。”SISU不只是 让芬兰人花八小时挣脱沼泽,而且挣脱出来后还要继续尚 未完成的旅程。 SISU与形容幸福生活的丹麦Hygge截然不同,它描述 的是当芬兰人面对困难或困境时所激发的一种精神。SISU 包含忍耐、坚韧,还有勇气、不放弃、不抱怨、独立思考 ,也带有面对困难时候的固执。就像Tarja形容的场景,一 旦芬兰人决定去冰上钓鱼,这就是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一 旦开始,必须完成。 不过在我尝试寻找SISU的意义之前,我先“尝”到了 它的“味道”,它让你吞下不加糖的够味咖啡,还要努力 在苦涩中抿出回甘。 SISU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哲学,它与生活的关系紧密 而且直接,SISU中包含的勇气,足够让你在打开房门面对 大雪的瞬间不退回屋内,而其中的一丝乐观说不定还能让 你在黑暗中找点乐子,组建一支重金属乐队。有时候我会 禁不住想,芬兰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重金属乐队,是否都是 冬日里持续积攒的沉默集中爆发?凭着一股子SISU劲儿, 芬兰人也会做可爱的“蠢事”。 但我脑袋里依旧有很多疑问: 为什么在同样寒冷的北欧地区只有芬兰人能形成独特 的SISU精神? SISU如何成就城市?如何塑造城市? SISU会带来孤独、压力还是幸福? SISU的味道如何?它是什么材质的? SISU放到艺术中会是什么样?它时尚吗? SISU是喧闹的还是沉默的? SISU如何成为日常的生活哲学? SISU是乐观地拥抱变化还是压抑地抵抗变化? SISU柔软吗?羞涩吗? …… 于是关于SISU,我从一家家咖啡馆开始了各种有趣、 无聊、严肃以及多方面的执着寻找,也渐渐开始迷恋这座 不加糖的城市。
导语 做个“精芬”有多幸福,去了芬兰你才知道! 精芬,精神上的芬兰人,泛指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极度重视个人空间的一类人。 一本让你学到芬兰SISU“坚韧而温柔”生活哲学的书。 一本让你破解幸福国家芬兰幸福密码的书。 一本让你成为真正“精芬”的书。 如果你想知道是否有一种更好,更简单的方法来获得幸福和勇气,那就要学习下幸福国家芬兰的方式:SISU。当你将SISU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一切都将重新被塑造,它可以成为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 肖小因著的《芬兰不加糖:SISU芬兰人坚韧而温柔的生活哲学》是“多喜北欧”系列中的一本旅行散文书。它的主题是芬兰人的生活观,芬兰的咖啡文化,深刻解读芬兰人那种坚韧而温柔的民族精神——SISU,告诉读者使芬兰人民生活更幸福的SISU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内向而温柔的芬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后记 SISU式生活哲学 我与这座城市的关系颇像恋爱,但并不是一见钟情。 在很长的时间内,军事功能、军营、海边防御等是城 市的主要元素,俄国获取芬兰和芬兰堡也是出于军事目的 ,将之作为俄圣彼得堡的“防护带”。芬兰独立后,直到 20世纪40年代,欧洲城市中赫尔辛基都少有人了解。即便 在2l世纪的今天,当我第一次站在它的面前时,也不甚了 解。 赫尔辛基的自然和城市都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优美,没 有辉煌的城市规划,没有挺拔的高楼,没有让人兴奋的夜 景。唯一可以称之为壮阔的城市景观便是那座白教堂,还 有沿岸排开的新古典建筑群。其他一切看起来都灰暗朴素 。最初我甚至担心自己能否在这座看起来安静又沉闷的城 市待上那么一阵子。 坐在白教堂对面的Care Engel喝上一杯;坐在城里唯 一一座高楼的最顶层,一杯接一杯地“豪饮”;在等电车 的空档,钻进街边小超市,再来一杯……在与城市的交杯 换盏中,我收获了不规律的失眠与心跳加速,也让我开始 真正地了解这座城市。依旧是沉闷的安静,那些花岗岩建 筑让它看起来甚至有些粗粝。但芬兰成为芬兰,城市成为 城市,也正是从这些安静和粗粝开始。 我真正对赫尔辛基的印象发生改变是在卡里奥,那时 候我明白了赫尔辛基其实就像芬兰人一样,性格既单纯又 复杂,沉默、害羞、冷酷、忍耐,夹杂着叛逆、柔情、幽 默和坦诚。这样的性格可能刚开始会让人觉得无趣。但随 着渐渐了解,便会觉得值得深入交往并探索。在港口边的 老市场大厅,我看到城市发展之初的艰难:在艺术家咖啡 馆附近,我看到现代主义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在菜市场, 我看到两兄弟的深情演奏;在玛莉美歌的橱窗,我看到女 士们的勇气和热情…… 这时,我才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 在寻找关于SISU的答案时,同样有类似的感受。但不 同的是,赫尔辛基是在我的心中慢慢成形,而我最初是抱 着对SISU的固有印象开始寻找的,比如坚韧、固执、忍耐 。只是随着对SISU的了解越来越深,SISU的固有印象才慢 慢消散。 坚毅和坚韧,当然,这是SISU,但SISU又不只如此。 如果将SISU量化,可以想象一个计量表,在计量表的 最左侧,是低计量的SISU,这个计量下的SISU能让人与任何 天气淡然相处,喝下一杯杯黑咖啡。随着SISU值增强,坚 强和坚韧开始出现,当SISU超过中间值,体现较强时,这 便是SISU最核心的部分,当你认为坚强、坚韧已经不足以 应对困境时,便需要这个计量的SISU,比坚强还要坚强, 是当你一无所有时的最后依靠。不过如果SISU过多,则会 体现出芬兰人固执的一面。 计量表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容,SISU其实更为丰富和立 体。它糅杂着芬兰人独特的性格,成为芬兰人的精神核心 。但SISU呈现的方式非常多变,当芬兰人民面对绝境般的 困难时,他们的SISU能量会随肾上腺素急速飙升,此时 SISU就是强大的精神支柱。不过在日常生活中,SISU却以 多种风貌呈现在生活中,成为一种SISU式的生活哲学。 SISU式的生活哲学最基本的一条便是不抱怨,不去抱 怨生活中的一切,从天气到绝境。下雨天,当我缩在雨伞 下时,发现没有带伞的芬兰男人就在雨中不慌不忙地走着 ,我想象他们的内心是否是崩溃的,但很快我发现我错了 ,看样子任何天气都不会对芬兰人造成困扰,即便是冬日 的雪天,他们也只会在早上的黑暗中戴着反光标在黑暗的 站台间隔均等地默默排队等车。而在面对生活中的绝境时 ,咬紧牙关,即便在用尽了毅力的时候,SISU也会支撑你 到最后,我想起皮尤尔的话,“即便破碎也要生存”。 不抱怨并不等于不调侃,芬兰人的冷幽默善于调侃生 活中的一切,但他们绝对是可靠的人,不然怎么能制造出 结实无比的诺基亚。虽然他们羞怯沉默,但绝对说到做到 ,这也是SISU生活哲学的另一条,不轻易说出口,一旦说 出口,就一定会做到。他们也真心期待身边的人都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和芬兰人说上一句“我们哪天一起吃饭吧” ,可千万别忘了,因为他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在真心实意地 期待着。 SISU式的生活哲学还包括幽默,如果不幽默起来, SISU便只有苦涩;还有大胆进取,想想玛莉美歌;不过对 于芬兰人而言,最重要的SISLJ生活哲学便是进桑拿房,这 是SISU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 即便如此,我也不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SISU越 来越像没有某个具体答案的谜语。在芬兰待久了,我已不 太在乎它具体所指,反而开始认真地SISU起来。每天我都 咽下一杯不加糖的咖啡,鼓足勇气走进寒风或风雪,开始 长跑,即便每一刻都在气喘吁吁并深深绝望。它似乎让我 可以吞下一切困难与尴尬,就像芬兰人所信奉的,沉默是 金。不需要什么都说出来,况且没什么值得抱怨的。
精彩页 咖啡馆Ⅰ:空中的朋克女孩 吧台后戴着鼻环的朋克女孩在抬头看我的瞬间似乎挣扎着笑了一下,不过这笑容很快便消失不见。随之而来的是她打开收银机的声响以及翻动零钱的声音。在十四楼的这间小酒吧,我接过她找好的零钱,说了声“谢谢”,她再次挤出一丝心不在焉的笑容,我也终于看清她浓密睫毛下那满不在乎的眼神。 顺着朋友的指点找到这里,过程既简单又复杂。“Torni酒店,市中心最高的那座摩天楼,十四层楼高,Ateljee Bar酒吧就在顶楼。” 称这座只有十四层、七十米高的建筑为摩天大楼实在牵强。当1923年,芬兰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men)搬到美国,并在ChicagoTribune大楼设计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后,美国就备受芬兰建筑界的关注。作为一个宣布独立没多久的年轻国家,芬兰需要一些新东西来表达身份。埃利尔·沙里宁的获奖让摩天高楼进入了建筑界的视野。但随着20世纪三十年代芬兰经济的萎缩,Torni酒店的这座大楼便成为城市中唯一一座不算很高的摩天大楼。 Ateljee Bar也不是个新酒吧,早在1951年,Ateljee Bar便开始营业,半个多世纪过去,Ateljee Bar丝毫不落伍,依旧是现代时髦的夜晚小酒吧。每天从中午开始营业,一直到凌晨时分,红酒、白酒、啤酒、气泡酒……酒吧的室内空间不大,好在四周的落地玻璃窗以及透明的La Marie椅让空间通透起来,可以想象晚间酒吧里绚丽的灯光如何穿过这些透明塑料或是玻璃,闪耀在十四楼的黑色夜空。 当然,这里也是半个咖啡馆,外来的客人或许更习惯将它当作日间咖啡馆。乘上Torni酒店的电梯,抵达酒店十二层,打开电梯对面的玻璃门,沿着狭窄的铁质螺旋楼梯一路向上,脚步声填塞着小小的楼梯间,飘荡不散。 下午三点,云厚天低的日子,没人愿意坐在室内,客人都在阳台上边看风景边寻找或等待空桌。十四层楼高的Torni酒店远看并不算高,但站在Ateljee Bar的阳台上便能体会到这城中唯一一处高楼所拥有的视觉效果。天空中的大朵白云、城中或宽或窄的街道、暗沉的建筑屋顶和远方闪耀的湖泊,全部展现在眼前。只是此时的画面和声音是分离的,街道上的汽车来来回回,却听不到任何发动机的声音,风声和远处大型机器发出的沉闷轰隆声成了此刻城市的语言。 在这个云厚天低的下午三点,赫尔辛基便如此展现在我的眼前。夹杂着朋克女孩的不以为然、隔壁桌的陌生芬兰语以及来自远方的白云。 P27-30 |